《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澳门凯发

2024-06-08 21:07:18 读后感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1

《遥远的向日葵地》是李娟的一本散文集,书中充满了对新疆戈壁滩上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她的文字流畅,情感真挚,描述了她在戈壁上的生活,以及与向日葵地的紧密联系。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李娟对生活的态度。在艰苦的环境中,她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例如,在描写向日葵地的文章中,她详细描述了向日葵花的形状、颜色和气味,以及她在向日葵地里采摘时的感受。她的`描述让我仿佛也看到了那片金黄的向日葵地,闻到了那股浓郁的花香。

此外,书中还描写了李娟与家人、当地居民的交往,反映出她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她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出她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总的来说,《遥远的向日葵地》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获得启示和感动。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2

“好的文字终是能突破喧嚣的尘土,成为一股清冽的甘泉去涤荡人心”。李娟的文字很好地证明了这句话。

《遥远的向日葵地》是朋友推荐的。刚看到书名,觉得无非就是写哪片田野上的向日葵地,或是向日葵所寓意的阳光、美好,以及诗和远方。一开始颇有“走马观花”之意,后来发现,这本书给人的惊喜可不止一点。

这本书中的向日葵,代表的是孤独的等待和农耕的艰辛。李娟用自己坚韧、温暖又积极乐观、充满力量的文字,描述了十年前与家人在遥远的阿勒泰戈壁种植向日葵的往事。她笔下的人与事物都跃然纸上。勤劳能干、努力向上的妈妈;颠沛流离终究回不到那片土地,一直在“等待”中的外婆;温柔的小赛虎;爱偷鞋子的丑丑;许许多多嘈杂的小动物;只有一个近乎破烂的顶和一些零零散散的锅碗瓢盆组成的房子;还有那片明明已经日渐繁盛,却还是被鹅喉羚毁了的九十亩向日葵地……很贫苦的生活,除却一丝苦涩之外,更多的,却是生动、坚韧和丰盛。

而在这丰盛又有趣的农耕生活里,还有着那无穷无尽的等待,像是要吞噬万物的怪兽。妈妈等待水去灌溉那片向日葵地,等待向日葵的绽放;狗狗等待远去而归的妈妈;高龄多病的外婆在遥远的向日葵地等待孩子的归来,却也无时无刻不在等待着死亡……李娟姐姐也在书中写道:“我觉得外婆最终不是死于病痛与衰老的,而是死于等待。”可能是跟外婆最亲,也可能是李娟姐姐笔下的人物故事很生动,书中外婆的等待,让我感动,也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婆。

外婆的一生似乎也在等待中度过。她的前半生,等待外公来爱她,等待孩子的长大。等待终于不用过那种天还未亮就出门割小麦,晚上只有月亮陪伴她归来的日子。而这一切都还没完全结束,外婆又要开始新的等待。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婆的风湿也越来越严重,腿变得不利索起来。她就只能在家里等天黑,又等天亮。等同辈们离开,最后也等自己离开。外公去世后,孩子们也逐渐长大远走高飞,外婆孤身一人守在那间青瓦老屋,却也始终坚信着“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她一直都等待着美好的事物,当然更多的,是等待我的归来。

从小就跟在外婆的身旁,我是她一手带大的。外婆会尽一切所能的把她尝尽一生后沉淀下来的'道理讲给我听。在我上小学便离开外婆家时,外婆也没说什么,只是扶着门沿,开玩笑似地说了句:“囡囡常回来看看,别让外婆等太久,外婆会孤独的啊……”我不以为然,也不知道“孤独”与“等待”,是有着多深的含义,所以很少回去看她。看完这本书后回头想想,真的很可惜当初自己年纪小,不懂那小小花招后的一片柔情。

偶尔回去一趟,外婆无穷无尽的等待也终于有了一个突破。一见我回来,外婆可高兴了。我嗜甜如命,每次我回去,外婆都会给我熬糖。她不顾及自己腿脚的不便,走到厨房去。一口大锅放进装满的水,把白糖放入锅里开始搅。可不能闲着不搅,不搅的话就会熬糊了!慢慢地搅,也慢慢地等待。慢慢的水浅下去,待锅里稠了。甜腻的香气便氤氲开来,馋坏了我。外婆用两根筷子搅了搅,我的小舌头一卷,又热又软,筷子上的甜晶莹透明,甜到了我的胃,更甜到了我的心。

没过多久我就走了,穿鞋时,外婆总是唠叨:“那么早就走了啊……”“嗯回家写作业……”

长大后才发现,年少时外婆口中的“孤独”与“等待”,是有着多深的含义——“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走兽,有飞虫”,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口,人情味十足。而孩童瓜果飞虫自然热闹,都与自己在乎的人无关,这就叫孤独。外婆在孤独中等待,又在等待中孤独着。而外婆却愿意这样等待我一辈子。

《遥远的向日葵地》的等待,或许是万物共通的等待。那份等待“洒落”在小说的每一个角落,也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就像我的外婆那样,她一直等待着我的归来,那份等待,无比盛大,却也尝尽孤独。

“现实生活就像她描述向日葵一样,远不止开花时节灿烂壮美的面目,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关于“等待”这个词,可能听说过最多的是“等待美好事物的到来”。其实不然,等待这个词,满满都是孤独与苦涩。

但幸好,这本书就如北斗,闪耀在我的人生中。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和等待。让爱你和你爱的人少一些等待。把那片遥远的向日葵地放入心间。毕竟人非神明,不可能活一世就该有一世的“等待”与敞亮。而愿意等待你的人,必定是珍惜你的人。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3

作者第一句话就描述:乌伦古河横在戈壁沙漠,沿途拖拽漫漫荒野中最浓烈的一抹绿痕。这个“拖拽”一词太生动有趣了,画面感一下就由荒芜变得灵动,就像李娟说那样如铁屑紧紧吸附于磁石,我被她深深的吸引住了。

书中塑造的每个人物都用诙谐的语气描述得活灵活现,常常让人忍俊不禁。其中,笔墨用得最多的是李娟的妈妈,一位经历非常丰富、把日子折腾得热气腾腾、永不放弃,堪称传奇的母亲形象。

坚韧不屈的妈妈——连播四次向日葵种子,与天斗与地斗,第一年只收获来年的种子时,妈妈说:明年老子接着种,老子就不信,哪能年年这么倒霉;第二年丰收时为了节省雇工费用,与叔叔两人将20多吨葵花籽400多袋挪动30米到路边。

乐观热情的妈妈——在干涸无际的大地中没有一树一花一草,可妈妈干完活回家时,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了一束野花;去阿勒泰看望李娟临走时买了几株花苗怕冻坏装在暖瓶里带到了葵花地的家中。

温情柔软的妈妈——妈妈的几次婚姻,在李娟眼中看都看够了,可对叔叔却是真爱,之前将就敷衍的日子,在随着从城里买回两本菜谱,学做菜而慢慢变得正式认真。

庞大母性的妈妈——去城里看李娟,全身上下被各种包劫持着,还扛着两根三米长的树杆,转三趟车。妈妈是如何将这一堆东西弄上弄下带过来,成了千古之谜。

野心勃勃的妈妈——幻想参加野地拉力赛的摩托竞技,还托人去报名,却被超龄拒绝而抱憾。

善良慈悲的妈妈——花钱收养残缺的鸡并给鸡做衣服、给狗给牛做衣服;给小狗赛虎剥瓜子;散步时天色太晚鸡是夜盲眼妈妈弯腰抱起它继续前进;兔兔迷路一夜未归,妈妈深夜辗转反侧,遍野大喊兔兔啊兔兔兔啊;爱惜土地,心疼死了土地变成了一面无边无境的白色搓衣板。

豪迈泼辣的妈妈—卖掉新房子,全家住到了新房子旁边的兔舍,只为了赌葵花地的收成,敢于尝试不瞻前顾后。妈妈赶牛,不管谁家的牛也不管谁家的牛圈,碰上就敢进去。

谨慎自律的妈妈——一望无际连个土包都没有更别说人和树了,开摩拖车却坚持打转向灯,看不懂红灯却追赶监督过路的司机。

纯真可爱的妈妈——野外看上了一只猫想要担心人家不给,于是想出了借两天,想着拼命给猫吃好吃的,让它不想回去了,实在不行就赖着不还,结果对方不要,妈妈抄起猫就跑,回到家亲了又亲。晚上带着全队人马出去巡游,犹如女王出巡,带上了鸡猫狗,还想带上鸭子,得意地说,我家啥都有,啥都乖。

书中写道巴合提借了叔叔50元钱了,每次路过都要特意绕到蒙古包来打招呼,每次都诚恳的说:没有钱。债务人与债权人双方绝对平等,借钱就是借钱,还不起就是还不起,光明正大,没有谁对不起谁。跟我们现在借钱老远躲着走,差异之大,不可思议。当地的礼俗,单身不开伙挨家挨户随意轮流混饭吃,牧民没谁觉得不妥。

借钱及混饭的故事,让我感受到:牧场人民的淳朴,他们这种纯真的天性,跟职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活在那里,不需要拐弯抹角,惴惴不安,横竖撇捺一目了然,相处轻松愉悦。

李娟描写的大红花,在最农忙的时节,坚持请辞休假去城里看大型弹唱会。妈妈在荒原中劳累一天还不忘遍寻一束花回来点缀灰色的`生活,去到城里还坚持用暖壶带回来花苗,无论生活给予他们多么贫瘠多么不堪灰头土脸,依然执着的追求生活的美好,妈妈说开店生意连续两天能够达到200元的话就休息两天,不像我们一般人的思维模式,生意好要乘势追击,德国商店周末节假日是禁止营业的,属于家庭游玩放松时间,可是中国人太勤奋赚钱拼命,现在绝大部分还处于唯金钱至上。生活需要拼也需要慢下来好好感受,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别忘记因为什么而出发,不忘初心!

大红花虽然上工迟下工早中午还要午休,可是绝对的干活能手,地老板都想请她,妈妈开杂货店商品品种单调数量少,靠着嘴巴甜,生意还不错。职场上的每个人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然分分钟钟都有被边缘化的可能。

李娟以轻松灵动的文字描述那块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是天生的乐观者,粗粝而纯真,坚韧又智慧,时常让读者开怀大笑,可是书最后真实的照片却感到异常沉重,外婆站在荒野一眼望到地平线中的画面太辛酸,虽然没有直抒艰辛,然而全篇中,时不时流露出了孤独与无助。后记中李娟写道她用力地抒情,却硬生生戛然而止,欲说还休。作者那份痛,那份无可奈何,那份想将更多的关于那块土地上消失的永不消失的,人的无辜和人的贪心都书写出来,最后还是坦言其实回避了太多,因为懦弱和虚荣。然而,现实生活就像她描述向日葵一样,远不止开花时节灿烂壮美的面目,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

即使生活给予的是一地鸡毛,但精神世界却是充裕的,随遇而安,尊严而又庄严,通篇带给我们力量与沉思,智慧与慈悲。

“眼下世界里,青草顶天而生,爬虫昼追日,夜追月,风是透明的河流,雨是冰凉的流星。”感谢李娟的文字!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4

初见这本书是被书的封面深深吸引,加上书名,很是好奇这会是怎样一个美丽的故事。但是读了几页发现有些无聊,感觉就是戈壁里一个枯燥乏味的平常故事,没什么意思。但是当我读完整本书以后,我深深地被这种“平常”所吸引,甚至想去亲身感受一下这种平常的戈壁生活。

作者用平淡的口吻述说着这片向日葵地的孤寂和热闹。本是荒芜孤寂,草木难生的地方,却因为作者这一家子变得鲜活生动了起来。有不爱洗澡的小白狗,赛虎;有偷鞋子的牧羊犬,丑丑;有活泼可爱,像狗一样粘人的兔子;有穿的花花绿绿,缺胳膊少腿的鸡;还有不会游泳的旱鸭子,真是好不热闹。当然还有整个戈壁最鲜活,最闪亮的作者的母亲,既有戈壁大漠的那种豪放粗犷又有四川女人的那种烟火气。作者通篇没有对母亲说一个爱字,但却在每一个字里行间,都饱含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恋。作者这种朴实无华的文字,更好地衬托出了这块土地的壮美,让你忍不住想立刻投入它的怀抱,近距离地一睹它的芳容。作者的文字虽平淡,却又不失幽默,荒无人烟的大漠,漫天飞舞的`风沙,相差极大的昼夜温差,没有人烟,没有通话信号,就像生活在一座孤岛。本是犹如一潭死水一样了无生趣的生活却因作者的幽默变得有趣起来,尤其是对丑丑的那段描述,用作者的家乡话说“就是把我笑惨了”,特别是他舔鸡,舔兔子的那一段,让我瞬间就爱上了这只可爱的“闯祸精”。其实这也很符合作者四川人的精神,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却总是可以自得其乐,再难熬的日子也过得悠哉悠哉的。

最后想说说外婆,作者对外婆的描述不多,但是所有关于外婆的描述都和我自己的外婆重合。其实从一开始阅读,我就想起了我自己的外婆,当时她和我的外公也是因为修铁路,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我也不知道这能不能算作一种幸运。我的外婆在她离世前,有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并且再次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相见团聚。不过时间是残忍的,半个世纪的分离,让一切都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所以我也在思考,是一直带着希望念想活到最后都没能实现,比较痛心,还是努力去实现了这些念想,却发现一切早已不是你心中所想的,哪样比较痛心呢?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5

生活在阿勒泰乌伦古河岸的李娟一家,靠着种植向日葵为生,承包者彼此间离得都比较远,李娟家直接支了一个蒙古包,在葵花地边的空地上,养着鸡鸭鹅兔狗,每天的生活就是照看着一百亩地,生活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空荡。

在《遥远的向日葵地》这本书里,李娟记录了她们朴素的生活细节,比如: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和小狗赛虎,还有整日悠闲行走的鸡鸭鹅群,以及她家日夜守护的最大财产——向日葵地。

李娟的母亲是一个对向日葵地赤身相迎、肝胆相照的女人,在那片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上,万物寂静,母亲却在冷漠、尘土飞扬的北疆一角种起了向日葵。母亲未能一次将向日葵种起,鹅喉龄、大旱、暖冬都会使向日葵失去生长的希望,尽管这会一次次的令母亲沮丧,但母亲还是一次次地重新播下种子,坚强而又执着。

母亲热爱着她的向日葵地,在贫瘠荒凉的'沙漠中,播种着她的热情和希望。她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无比耐心。

对李娟而言,她的母亲是一个“擅于到来的人”,而自己却是一个“擅于离别的人”,当作者与母亲分隔再见时,母亲总会带着大大小小的行李,不知倒了几辆车。李娟在书中说,她的母亲像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这将力大无穷,满满爱意的母亲,展现在我的眼前。

母亲,是如何将这一堆东西弄上弄下带来的呢?这成了千古之谜。但这也许就是母亲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爱吧!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6

初读时不习惯这本书的直接热情,更喜欢《我的阿勒泰》的蕴藉隽永。

断断续续从夏日读到今天,中间读完了《蝲蛄吟唱的地方》,再来重读,渐入佳境。

回忆中的外婆、李娟的妈妈、叔叔、大红花,还有她家的丑丑,赛虎,兔子,鸡,鸭,还有葵花、沙枣花,这本书里的人和动植物都特别鲜活,像生活在我们周围一样。就连手机、石头等没有生命的物体,也被李娟赋予了灵性。她的世界既有蓝天白云沙漠河流之开阔悠远,也有片花细叶碎石微风之幽妙轻灵,正因如此,她的文章自成一派,仿佛遗世出尘又处处都是烟火气。

全书最最幸福的.情节就是葵花丰收之后,妈妈率领一大家子包括家里的动物,浩浩荡荡地出门散步。

这里让我想起“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追了这么久,追到向日葵终于丰收,我也终于舒了一口气。可是,看到后记里李娟提起在向日葵丰收之后叔叔就瘫痪了,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李娟说这位叔叔是她妈妈最喜欢的男人,也是相处最好的一任丈夫。这个打击,对她妈妈来说,比葵花欠收还要大吧。

这就是生活吧,永远都是悲欣交集。

李娟说,人们只看到向日葵绽放时的金色光芒,不会想起它成长过程中经历的风霜。劳动的艰辛,生活的真相,都在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中,李娟虽然以一种抒情又幽默的方式吟咏生命和生活,但是我还是能感受到一些难言的酸楚,甚至悲怆。

等待,忍受,离别,才是这本书的主题。

最后,忍不住夸赞一下李娟的妈妈。面对生活,她是真正的勇者。她的人生,就像葵花一样,永远追逐太阳,永远斗志昂扬。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7

“秋天来临的时候,我们的葵花地金光灿烂、无边喧哗,无数次将我从梦中惊醒……”这本书的末页上赫然印着这样一句话,看似平淡却勾起了我脑海中无尽的幻想。

书的封面是明晃晃的、温暖的颜色,书的名字是《遥远的向日葵地》。我常常在想,遥远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是光年以外的宇宙还是近在咫尺的黄土地?是遥不可及还是伸手就能够触碰到的柔软与温馨?一大片作者目光所及的向日葵地又为何是遥远的呢?生长在戈壁草原上的向日葵炽烈顽强,迸发出了生命的勃勃生机,那独有的气质吸引着我走进它,走进阿勒泰戈壁草原,走进作者李娟的乡野生活。

我喜欢李娟的文字,一遍又一遍地读她的书,当大部分作家开始写岁月静好的'时候,她写她的牧场生活;当部分人开始写自媒体,用图片或视频分享他们自以为的乡居生活的时候,李娟依旧用她的笔写她那片贫瘠而又顽强的向日葵地,依然一丝不苟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在彼此的扶持下坚持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她的文字就像养育过她的河流,质朴自然,未经污染;时而温婉,时而汹涌;奔流不息,延绵不绝,最是让人难以释怀。

《遥远的向日葵地》记录了李娟一家人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的一片贫瘠土地上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的反复耕种的日子。“向日葵地”是李娟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李娟一如既往地用她细腻、明亮的笔调,记录了劳作在这里的人们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小狗赛虎,鸡鸭鹅兔,以及日渐华盛,却被鹅喉羚毁了再种,种了又毁的九十亩葵花地……活着就有希望,李娟正是围绕葵花,将一大串生活琐事不漏声色地融合在了一起,一篇一章,恰到好处,天衣无缝。

这本书刻画的不只是母亲和边地人们的坚韧辛劳,更是他们内心的期冀与执着,也表达了对环境的担忧和生存的疑虑。呈现出一种完全暴露在大自然中脆弱微渺的,同时又富于乐趣和尊严的生存体验。

拾起书本,便能沉浸其中,偶尔停下来,脑海中又满是那淳朴自然的田野生活。我常想,当我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学习的时候,阿勒泰牧场上的羊儿、马儿们正悠闲地吃着美味的多汁牧草,向日葵寂静安然地吮吸着大地的乳汁,奋力生长。当我在温暖的被窝沉沉睡去之时,千里之外大批转场的放牧者正在经历着严重的降温与暴雨,彻夜赶路。向日葵地里的稻草人,配合着风声,身上绑着的的塑料袋哗啦作响,守卫着最后一块土地。我从未想过那样荒凉的地方,那样平淡到快要发霉的日子,在李娟笔下竟然生出了无限的乐趣来。

向日葵沉默却充满爱。甜美亲热的招呼,热心体贴的帮助,李娟和母亲共同经营着一家服装店,通常不说话便能看出别人想要什么款式,又是因为什么而忍痛割爱,不舍地离开。于是宁愿不赚钱也会把衣服卖给一个小女孩。生活不富裕的人们到这儿来都能挑到称心如意又经济实惠的衣服,心满意足地回家去。农民质朴纯真、善良美好的品质在这一刻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让我感受到了“向日葵”之外的美丽与魅力,那是属于人性的闪耀光芒。

向日葵开得金黄,白桦林落得金黄,牧草堆变得金黄,我们的身上沐浴着金黄,共同守护那一片遥远的向日葵地。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8

看完《遥远的向日葵地》,越发地喜欢李娟,是因为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很幸运,我同有。

李娟写边地的万象,写家人的日常,写动物的洒脱,写落在广袤大地上一点渺小的悲喜,以双眼的有限照见了无尽的斑斓。

这样沾上尘土的琐碎画幅,剥离掉城市生活的岑寂烟火,与大自然较量又胆战心惊地等待大自然丰收的桀骜,依然没有炙热的爱和愤懑的怨。

在她的笔下,贫瘠大地坚韧的生命力,热烈耀眼金黄的向日葵,离群索居无言行进的人影,足以容纳无眠时刻没有上限的幻想。

她其实没过过什么世俗意义的好日子,无论怎么读,她的书里也都充满了艰辛,苦涩,拮据以及粗犷的与生活和自然的战斗。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她却有本事在毫不矫情的白描这些东西的时候给你一种昂扬乐观生命力十足的感觉,即使在她哭泣时,在她描述死亡悲剧与无力时,你都会觉得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

在汗流浃背浑身酸痛又饿又渴的时候,站在广袤的地中间拄着农具抬头,也可以看到寥廓天地里连接地平线的.那朵最美丽的云,然后伸手在最近花盘上抠两粒葵花籽塞到嘴里,就又笑得出来了。

读着每一个细碎而美好的小故事,眼前一直浮现我妈的影子。也是小小的身躯,也是永远呆萌天真的脸,也是苦难从不言语有口吃的就行的乐天派。

但是和李娟妈妈一样,身体里的那股子乐观和韧性啊,生命力旺盛,蓬勃,热情得跟向日葵似的。对,妈妈就是逐日的向日葵。盐碱地里也能焕生机。

“人是被时间磨损的么?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文字散散,总有零星的那么几句像细沙里的石,咯噔一下子被硌到。然后发现云白日远,人只是渺小而零碎的孤独。

人到中年时不时的各种糟心事,爱人自腿摔伤后经历四次手术,依然没有躲过这该死的骨髓炎,四个老人三个轮流住院,孩子中考在即……明明心里有千万匹狼在呼唤,却无奈在深夜里独自苦诉着衷肠。累到几天不想讲话,偶一开口清脆响亮到吓自己一跳。

本幻想人到中年提刀上马一剑横行万里馀,奈何笼中困兽还得洗手做羹汤。

跟着作者,和外婆,赛虎,丑丑,还有不会游泳的鸭子,脚趾被冻掉的鸡群,在广袤无边的荒原中走一走,透口气。

只不过这样的远方我不向往,那样的日子我一天都过不了。对于牧民,淳朴善良只是诗意,野蛮愚昧才是人间真相。

别说远方,就眼前,理性,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件奢侈品。荒诞成了日常。每天一睁眼,今日份的荒诞套餐已经在手机上准备好,立等可取。

好在,人心暗,但趋良。也好在活到现在这幸与不幸没有一步是白走的,当我把荆棘当做铺满鲜花的原野,人间便没有什么能将我折磨。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9

打开《遥远的向日葵地》书本,迫不及待看作者简介,作者—李娟,看着这名字,心里一楞,猜想,实名制,挺少见的,人一定很实诚吧。再看李娟1979年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成长时期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高中毕业后一度跟随家庭进入阿尔泰深山牧场,有过一段阿勒泰牧场上的生活经历,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作者与自己同一个年代,突然倍感亲切,然而又比自己少了将近10岁,这么年轻,高中毕业,成为散文作家,心中陡然对她升腾起一股敬意,嗯,了不起的李娟。这一切都引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

文中第一句“乌伦古河从东往西流,横亘阿尔泰山南麓广阔的弋壁荒漠,沿途拖拽出漫漫荒野中最浓烈的一抹绿痕。”“拖拽”一词是多么生动形象呀,一下子便被李娟的文字沦陷了,于是便爱不释手痴迷其中不能自拔。

作者用明亮轻快的笔调、幽默灰谐风趣的语言、细腻深情的文字,把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及自己一家人在北疆乌伦古河南岸的广阔高地-----阿勒泰戈壁草原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向日葵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一呈现给我们。

不管是写春播,夏耕,秋收艰辛的劳动场面,还是写荒野、戈壁荒漠、旋风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抑或是写深藏的美景,秋收的壮观景象,人物形象的刻画、内心情感的各种体验,鸡鸭兔狗牛等动物的.描写,都写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精彩致极,总之把万事万物写得各具特色。李娟的文风既有李白式的豪情奔放,又有杜甫式的悲悯细腻,既有毛主席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般的自信,又有朱自清般的素朴真挚,让人觉得温暖、亲切、真实、洒脱、大气。

特别是写妈妈,写大红花,写得如木三分,还有写丑丑,塞虎,神猫,写得趣味横生,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能给人启示。尽管大地广阔无物,荒凉,但在她的笔下,依然充满灵性、生机勃勃、热气腾腾。她写美景写秋天丰收的盛况,写得令人恨不得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朝着北疆那“遥远的向日葵地”奔腾而去。在此,是不是有种猫须般轻轻触碰胸腔般的感觉呢?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10

想取一个高级一点的名字,想了半天还是写上《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因为就如这本书所写一般,朴实、平静没有华丽的语言,但是读完以后却让人感觉到处处充满力量。

本书作者为李娟,一个成长时期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有过一段阿勒泰牧场上生活经历的作家。书中描写到的“向日葵地”是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一片贫瘠土地,作者记录了母亲在那里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在作者笔下勤劳乐观的母亲,一只名叫丑丑的大狗、名叫赛虎的小狗,数不清的鸡鸭鹅,以及种了又毁的九十亩葵花地......向我们展示了母亲的勤劳乐观,更是对生活永远充满希望的执着。或许他们不懂得像罗曼罗兰所说的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样高大上的话语,但是他们所做的事情无一不在践行。

作者的母亲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一片贫瘠土地,常常需要找骑车打水寻找水源,因此被她硬生生的抄近道开出了一条道,而路的尽头就是作者家的葵花地,葵花已有半人多高。而长势如此好的葵花地却因为缺水,都不能保住,打出来的葵花有一半都是空壳。但是作者的母亲总是信心满满,坚信别人得到的她也有能力得到,别人失去的,她也不畏俱失去。口头禅是:“我哪点不如人了?”于是,继续种植向日葵地,还有对于一群动物的呵护,养着鸡鸭鹅、兔子、两条狗......为了水源搬新家,即使向日葵地收成不好,也要来回几十里路通过开小卖部补贴家用,从不会提放弃两个字。种地应该算世上诸多劳动中最稳妥的.一种,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也就稍微辛苦些、单调些而已。然而大自然无从操控,有时候我们往往无法掌控耕耘的命运。正因为如此,在耕种的第三年,向日葵地才得到真正意义的丰收,并非它有意残忍,只是生活它本就如此。但只要不言放弃,保持热爱,终能如向日葵般开花结籽。

虽然事情简单、琐碎,但是整本书让人感受到某种力量。人心浮躁的年代,每个人都应该读读李娟的文字。因为它能让我们这些忙着赶夜路的人,也能发现月亮真的很美。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11

“这是她种葵花的第二年”“她咬牙又补种了第三遍”。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只看见向日葵盛开时的浓茂喧嚣,花盘折射出的闪闪金光。但原来在花朵盛开的背后,其中的耕作是如此的不易。

作者的妈妈种了三年的向日葵。但因为遇上旱灾、蝗灾、鹅喉羚袭击等自然因素,前两次损失惨重。但她依然不放弃,似乎执意与老天抗争。我仿佛看到了她扬起脖子、昂着头,咬着牙下定决心的样子。生活是多变的,大部分时间是不尽人意的,但她如同沙漠中的一朵花,一朵还未盛开但孜孜不倦寻找着机会,寻找着缝隙的花,这朵花名为希望。

面对沙尘暴,她站在原野的最高处边骂边笑,在感谢运气的同时赞叹自己的`智慧,她从未向恶劣的环境低头;在草原上过着放牧的日子,她依然追求着生活的高质,宁可花更多的钱也要买一顶蒙古包,她从未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在刚到新家,那段最忙碌的时间中,一天她耕完地回家,变魔术般掏出一捧在这干涸无际的大地上唯一的湿润丰盈——鲜花,她从未浇灭对生活的热情。

就是这么一位勤劳朴实,乐观坚强的母亲形象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其他母亲一些感人肺腑的伟大品格等不同,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如小鸟起飞时扑腾的翅膀,一团永不熄灭的火花,“野火烧不尽”的小草。我好奇它们来自哪里,终于我恍然大悟,是对生活的希望。如同在寒风中依然闪烁的火光,也许它会被吹灭,但在柴火的顶端,一定有着些许光亮,这点光亮名为坚持。

上初中后,我时常感到迷茫,也许是成绩发下的那一刻,也许是不知不觉时针已走到凌晨一点的那一刻,也许是知道又一个计划泡汤了的那一刻。我好像是失去了发动机的汽车,止步不前。仿佛遇到了一面高墙,无法跨越。我不禁悲痛着,咒骂着,这有着一副“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嘴脸的生活:我好像被一个人压制着,动弹不得。我不知如何面对,更不知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但当我看到了这位赤脚走向田地的母亲,继续采购向日葵种子找着新田地的母亲,我似乎明白了。也许,明知生活的艰辛,但依旧对明天充满希望,笑着走着,就是生活的真谛。

希望是沙漠中的花,是菜里面的盐,是生活——这张巨大的画布上的那抹最明亮的色彩。

“很久很久以后,当她给我诉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还能感觉到她眉目间的光芒,感觉到她浑身哗然畅行的光合作用,感觉到她贯通身心的耐心与希望。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12

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出版于20xx年11月,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作者李娟生于新疆,祖籍四川,从小她就和母亲辗转于各个村落之间,当过工人、种过地……开始写作,最后成为作家,用其朴素、真挚的文字记录下了阿勒泰盛开的金黄葵花地。

生活所带来的沉重感并没有将李娟击倒,接纳并将其文学化是作者对抗苦难的方法。她于生活本质中扎根,以一颗诗人的心来写散文,让那些在时代的洪流里忙着赶夜路的人也发现月亮的美丽。

这片遥远“葵花地”坐落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母亲带着家禽、牲畜举家迁徙于此。荒漠上开辟的百亩向日葵地,经历了动物的啃食、三次的补种,以及干旱、蝗虫等灾害,在漫长的等待后,终于在秋天来临时,盛开得金光灿灿、无边喧嚣。

这片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贫瘠土地,见证了生命的诞生,李娟在这里迎来了“丑丑”和“赛虎”,同时它也见证了生命的消逝,在这里李娟告别了外婆,也告别了她与世界最紧密的联系。

外婆和母亲是李娟与故乡四川唯一的联系,而与母亲相比,外婆对于故乡的执念更加深切。还在四川时她就张罗着修坟山,打墓碑,连棺材都已订好放在了乡下的老屋,心满意足地开始等待死亡的来临。然而还没有等来死亡,外婆便要随李娟和母亲来到新疆。

生活在阿勒泰市区时,白天李娟去上班,便将外婆锁在房间。直到母亲开始种葵花,外婆才离开李娟去到乌伦古河岸边的地窝子。阿勒泰之于外婆是什么样的存在,无人知晓,就像也没有人知道故乡于外婆是什么的存在一样。即便知道再难回到四川,但在阿勒泰的日子里,她也一心想着回到那个对于李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小村落。

外婆大部分时间都是糊涂的,而在那些短暂清醒的时间里,她也总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但她不知道的是,那时的阿勒泰还没有通火车,外婆只知道火车是唯一的希望,因为在她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最长的路,去过最远的地方。仿佛火车才是她最后的依靠。但直到去世,她也没能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落叶终究未能归根。

母亲和外婆不同,她虽然有着四川女性的豪爽,但四川之于她,却不像之于外婆那样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从小母亲就带着李娟辗转于四川与新疆之间,再到后来开始种葵花,她和各种牲畜共同生活在那片金黄的土地上,新疆至此便成为了母亲的归属。

母亲的向日葵,一边种在日渐贫瘠的土地中,一边又种在了李娟无边的梦境里。这片遥远的葵花地黄沙滚滚、人烟渺茫,野生动物也日渐稀少,对此李娟充满了对环境恶化和牧人未来的担忧。但是当母亲种下第四遍种子,当那些梦境中的向日葵盛开时,又仿佛一道金光刺破黑暗。

李娟始终认为自己和母亲之间隔着万水千山,她不认同母亲的人生选择,母亲也对于她的人生表示怀疑。但母亲同样也是李娟热爱生活的理由,她浑身闪光,坚强豁达,在她身上有着劳动人民的原始气息,夏天时她赤身扛锄穿行在葵花地里,晒得一身黝黑,和万物模糊了界限。

母亲穿行于葵花林的那些日子,如同跋涉于大水之中,在前行的同时,又努力让自己不要再飘忽起来。李娟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劳动人民最为质朴的对于土地的热爱,以至于李娟的写作一直围绕着新疆那片神圣的土地,围绕着在艰难岁月里依然饱含希望的劳苦大众。

《遥远的向日葵地》是关于大地、万物,关于人的意愿与豪情,无辜和贪心的。向日葵有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象征,在很多时候,它们总是代表信念和勇气。但在书中它们远不止开花时节灿烂壮美的模样,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读完后会发现,“好像刚刚回了一趟童年,又赶在规定时间前离开。接下来还有更为漫长的旅程。”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13

九月缘来有爱读书会推荐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星期四下午拿到书后,只要有空便开始阅读,星期五深夜读完。不用动脑,十足的画面感,幽默的语言,很容易入境。

同样生活在西北,对于戈壁、干旱、沙尘暴我是有发言权的,但是体会绝对没有李娟刻骨铭心,三十多年的北方生活经历不及她一年的经历丰富和艰辛。

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人不可以选择父母,但可以选择谋生的手段和生活的地界。我上大学的学校途经郊区,每次外出去另外几所学校找同学玩,路过农田看见顶着烈日的农民都有此感慨。北方夏季日照非常充足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地里刨食,汗珠摔八瓣,庆幸没成为农民,不用如此辛苦。宁夏农民农业耕种的条件比李娟母亲的葵花地的条件优越的多。

李娟母亲学农业,携母挈女从四川来到北疆主业种向日葵,副业开小卖铺、裁缝铺,养鸡养鸭养兔子。干旱、鹅喉羚是最大的挑战。飞沙走石的戈壁滩,收成全掌握在老天爷的手里。李娟母亲比男人还能干还豪迈还勇敢,不屈命运与天斗地战。骑着一部大摩托穿梭于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去开店,挣收葵花的雇工费……住地窝子,条件之艰苦,排烟效果差,做一顿饭狼烟地洞睁不开眼,油一样金贵的水用来做饭维生,每顿饭里不知掺杂了多少沙粒。外婆、母亲、作者本人,三代女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灰头土脸,不说劳动的辛苦,光是这样的生活条件我想我早已当了逃兵,或者每天哀怨。幸福是对比出来的,同样在西北,缺水、沙尘暴、严寒,当年的新疆条件比宁夏艰苦的多的多。与李娟在北疆的生活对比,我在天堂,李娟在炼狱。

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没有任何的矫情,努力把现在的生活过得好一点,今天比昨天强那么一点点,始终活在希望中,哪怕一线希望。李娟笔下的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遇到灾年,九十亩的葵花地播种了四回,就是这一线希望的强烈信念去一次次的艰忍和坚持。在李娟看来,家里地种得最少,灾情最惨,日子还过得最体面。家里工具最齐全,要盆有盆,要罐有罐。要桌子有桌子,要凳子有凳子。甚至还有几大盆绿植,成群的鸡鸭狗兔……住了一年地窝子第二年斥巨资二千块买的蒙古包,在当时当地太土豪了,在我们看来这么不堪的日子在作者的笔下,有声有色有生机。

李娟从母亲身上继承了最高贵的品质――乐观、勤奋和坚持。李娟在“浇地”一文中描写母亲给向日葵浇地:“她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无比耐心。浇地的日子最漫长。她几乎陪伴了每一株葵花的充分吮饮。整整三天三夜,整面葵花地都均匀浸透了,整个世界都饱和了。花蕾深处的女子才下定决心, 选中了最终出场的一套华服。即将开幕。大地前所未有地寂静。我妈是唯一的观众, 不着寸缕,只踩着一双雨靴。她双脚闷湿,浑身闪光。再也没有人看到她了。她是最强大的`一一株植物,铁锨是最贵重的权杖。她脚踩雨靴,无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荣、权势鼎盛。”农业生产把一个女人磨砺得像男子一般粗犷、豪爽,在李娟的笔下仿佛加冕女王一样隆重、神圣。我崇敬李娟及母亲这样一类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总是能发现生活之美,即使生活一地鸡毛,也能扎出漂亮的舞裙翩然起舞,这是生活的艺术和智慧,也是我要修行提升的本事。

李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出的优秀文学作品,让我们真切见识到去新疆种植、开垦……劳动者的伟大、勤劳、乐观、勇敢,才有了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游客向往的天堂。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成凉。致敬所有的劳动者!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14

无意中阅读了李娟的文字,灵动活泼、清新自然。她描述的阿勒泰的生活给我带来截然不同的人生体验,我一下子爱上了她的文字,其中《遥远的向日葵地》是一系列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本。

李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她出生在新疆,将自己独特有趣的人生经历写成了一本本鲜活生动、有声有色的书。每当读着李娟的文字,仿佛我自己也来到了阿勒泰河谷,置身于冬天的温暖干燥的地窝子里,仰躺于夏天星光璀璨的草原上,头顶着新疆一望无际的沉静的夜空,与四周藏匿着的无数家禽野兽为伴,让我一个从未去过北方的人也仿佛跟着李娟经历了阿勒泰每一个冬去春来。在《遥远的向日葵地》一书中,李娟具体描绘的是阿勒泰的夏天,写的是在乌伦古河旁那一片广袤的荒原上,她的妈妈承包了两百亩土地用来种植向日葵的艰苦经历。读完简介后,缺水、炎热、荒凉是我产生的第一印象,我想,那该是多么值得抱怨的经历啊。可是翻开书细读,那些幽默生动的语言却让我渐渐爱上了她笔下的那篇向日葵地,爱上了坚韧乐观的这个大家庭。作者写书的过程也是倾诉的过程,李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向读者诉说着生命的价值,播撒着生活的无限的希望。

生活中小小的改变尚且会使我们感觉不舒服,更别说拖家带口迁徙到荒凉的戈壁滩上,从头开始操持一项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工作。刚搬到荒原上时,迎接李娟一家的是巨大的艰辛的挑战。第一天吃饭时,李娟用一只碗在水渠里舀了许久,才收集了半锅脏水用以煮饭;晚上一家人在露天的原野上睡了一夜;第二天才基本把家当收拾完成;第三天时外婆难过地想家;第四天时鸡开始下蛋,似乎一切都在慢慢好转起来;第六天完成播种;第七天时,妈妈收集到了荒原上的第一束美丽的鲜花……李娟一家的生活离我们很远,但也离我们很近。有时我们的生活会遇到不如意,有时运气也不总是那么好,但似乎生活中的每一处伤口总会慢慢愈合,最终变成胜利的疤痕。

我想,作为书中主要描写的人物,李娟的妈妈一定拥有着强大的精神内核,她身上坚韧乐观的品质尤其令人惊叹。乌伦古河旁的这片戈壁滩实在太过贫瘠,种植向日葵不仅在灌溉用水上困难重重,更是会遇到鹅喉羚啃食这样的农业灾害。在李娟一家种植葵花的第二年,葵花苗刚长出十公分高,就惨遭鹅喉羚的袭击,农田损失严重。妈妈无奈地、伤心透顶地播种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第四遍,种子才有机会出茬。李娟把情况的好转归功于“希望”,用她的话来说,“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我想,所谓希望,既是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又是生命意义上的不轻易屈服,是不容易做到的。“希望”这个词还在文中多次出现。当李娟的妈妈带着沉重的行李,站在茫茫风雪汇总等待班车时,李娟提到“一线希望”;第一年种地时生活异常艰苦,八十多岁高龄的外婆给人们讲了无数遍“狗带稻种”充满“希望”的故事。其实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提到“希望”,但“希望”也无处不在。读完这本书,作者似乎就站在我的面前,温柔而强大,她提醒我要向前看,遇到不顺心时,只要将破碎的心灵缝缝补补,生活就仍然能够继续。

李娟的向日葵开在遥远的乌伦古河,也开在作者的心里,无论身在哪里,每当想起,就让人产生无限的力量。而现在,作者通过文字让那片向日葵也开在了我的心里。很奇怪,不论你的年龄多大,也不论你身处何方,看完这本书,总会找到一点生活的意义。给生命一个热烈的拥抱吧,生命本身总有一些超脱物外的价值值得让人好好珍惜。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15

终于在花了5个小时读完了李娟的第二本书。

相比较于读的第一本《阿勒泰的角落》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描写的更加的有趣和深刻。

有趣的动物,家里的每一只动物都挨个写了一遍。

高大乐呵的牧羊犬”丑丑”安静陪伴胆小的“赛虎”不是缺了就是残了的花花绿绿的“鸡”,失踪一夜的“兔子”。遇到水就要下去游泳的“鸭子”以及最后出场的“跟屁猫” 。

每一个动物都有一段故事,而他们似乎就没有离开过那片金色的葵花地,一直陪伴着妈妈在那片寂静空旷的世界里生活着。

不知道李娟的笔下是不是有一种“神笔马良”的魔力,她的每个文字,每段话,总能带着我走入她所描绘的那个世界。

虽然它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但她所思所看所感的一切就好像在我生命中的某一刻都出现过,也可以说她把我内心那种想要强烈表达的欲望描述出来了,甚至表现的更加的直白,暴露出来。

而那些文字是我怎么也想不到,也描述不下来的。

她笔下的每一个生物都是有生命的,而不光光是我说的那种生命。它是有思想的,可以交流的。他们不存在生命等级的高低,他们是彼此的依赖,是地球上一起共存的生命。

如向日葵与母亲,丑丑与母亲,赛虎与外婆,还有那群陌生的可以交流的哈萨克人。

我多么想要把内心的那些话,能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但我做不到这样,所以我一遍一遍的看她笔下的那些文字和动物,她好像就替我说了。

如果你让我去写我的妈妈,我大概写不好她,所以我不敢轻易的去写。

但李娟笔下的妈妈在某些时刻跟我的妈妈又是那么的相似。

比如她们都是一样的勤劳,都是一样的奔波,都会养鸡养鸭,偶尔寂寞的时候也会对着他们说些话。

但我妈不会给他们做衣服。鸡肯定是要吃的,因为这个美味,她不会错过,但鸭子她想不到杀掉拿回去做羽绒服,但一定会用心留下最珍贵的绒毛拿去卖掉。

如果李娟的妈妈会做很多的美食,也许我们还可以欣赏到四川不一样的美食。

我看过的小说故事要写那些男女的情爱都是非常的赤裸的。

但李娟的情爱都是一个人偷偷的思绪,我爱她笔下的“我”她把我最不勇敢的一部分也都描绘出来了,她从不吝啬使用寂寞这样的词汇,而我是羞于表达的。

也很难说出这样的文字。一直以来我热爱文字,可是我不敢坦诚的去写,总是尽量写些可以伪装自己的文字,假装像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的人,用一幅幅的照片去记录。

然而那些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早就忘记了记录了吧。

就像我们的母亲,她们那么热烈的生活着,却很少会去表达。

我妈甚至是通过观看一个人的微信头像去识别每一个朋友,要是换了一个头像她就不认识了。

所以她的朋友圈也从来都是没有任何记录和表达的东西,我甚至怀疑她也不曾打来过。

而我每每表达记录下来的那些图片和视频,真的是热爱它们?

如果真的热爱,我为什么要选择删除,又或者编辑了一遍又一遍呢?

我写不出寂静的文字,因为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寂静的人。

我焦躁的活着,以至于到了快30岁的时候,我每天都在幻想着逃离。

妈妈的语言总是富有哲理的,似乎是用她一生走过的'路来像我普及这样的道理。

可是我还是跟她不同。

我做不到像她一样热爱,敢于裸露。

李娟笔下的母亲是在无人空旷的葵花地里可以赤裸干活的人,我写不了这样的妈妈,就像我知道我妈妈也会在无人的空旷的田野里小便一样。

我想着如果有一天她读到了这样的文字,别人知道了你的妈妈是这样的,他们会说些什么。

总之,我看到那段话的时候,我还确认了一遍,是赤露的上半身。我连写出来都觉得丢脸。

所以我的文字太缺少了诚实。就像她在后记里面写的,感谢她自己的诚实与坚持。

我尝试去写点东西出来,是因为一生太短暂了,有些人甚至连一个表达自己的方式都没有。

文字作为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至少是可以做到真诚点的,我也在努力的把内心的那些话抠出来,但是文字太难描绘了,我找不到方向。

所以当看到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向日葵地,她笔下那些发了光一样的文字,一下子就把我内心的动心说了出来。

现在我依然写不来那样的文字,但她的那种呼之欲出的感觉,每每读到的时候,我的身心都好像在感受着。

彷佛站在阳光底下,你眼睛闭着,耳朵里面传来的是这个世界上最静谧的声音,心跳和呼吸都打开了,然后那道光就射进了你的毛孔里,顺着血液汇聚在大脑,你好像听到了那些文字背后大地的声音,妈妈的声音,那些动物们的声音。

如果可以自由的去描述,那我的文字一定是最简单的单词,我的词汇量太少了。

或者说我太谨慎了,如果一句话写的不好不对,我就停滞了。

一个词不理解,我就不愿意读下一句话了。我会陷在自我的怀疑当中。为什么会不能理解呢。

我太害怕错误了。所以连看到不认识的单词我都要先去查阅一下,然后再要去读。

我是这样的谨慎。以至于看到李娟笔下那些有趣的文字,那些发了光一些的思想迸发出来的词语,我想要好好的吸收它。用尽所有的力量去理解它。

然后尝试着有一天,我也能描绘我的妈妈,我笔下的那些文字也同样可以给到一种光一样的能量。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