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多种能力融入音乐教学中学科论文(精选12篇)-澳门凯发
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将多种能力融入音乐教学中学科论文,欢迎阅读分享。感谢网友“tonyhi”向本站投稿了12篇与“将多种能力融入音乐教学中学科论文”相关的素材。
篇1:将多种能力融入音乐教学中学科论文
将多种能力融入音乐教学中学科论文
音乐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歌唱表演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器乐演奏能力,这是音乐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方向。
一 、歌唱表演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注意歌唱的基本技能训练和发声的训练。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每首歌曲的内容;意境;情感;力争做到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视唱训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歌曲演唱的质量,而练耳和节奏又恰恰是视唱训练的基础同时也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课,只要拥有扎实的听力和识谱能力,音乐教学才能迈上一个新台阶。单纯的视唱练耳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就要抓住学生爱动手,爱表演的心理进行趣味教学。以下仅为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几点作法。
(一) 让音阶跳起来。
如果视唱练耳的开场白是学生先听音阶然后 唱音阶,每一节课都这样枯燥地周而复始,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在进行音阶教学时,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唱歌词,一组唱歌谱,并配以拍手、点头、跺脚等简单律动,让音阶在同学们的歌声中跳起来。
(二 )在游戏中练耳。
练耳一般是由老师弹出标准音,学生根据标准音听其他的单音。这种单音练耳很抽象,学生不易进入角色。如果把几个单音写在自制的水果卡片图上,在将这些卡贴上树,同学听出是哪一个单音便将树上的卡摘下,并将他奖励给那位同学,这样就把抽象的练耳教学形象化了。这种形象教学还可以用小白兔拔萝卜、小猴摘桃、找朋友等。听节奏也可以用这些游戏进行教学。
(三)在动手中获得节奏感。
音乐是由旋律和节奏两大部分组成。旋律是血肉,节奏则是骨架。要熟悉和掌握音乐,还必须从掌握节奏入手。让学生通过打击乐器辅佐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人教版的《音乐》教材中,常配以节奏练习。学生通过使用双响筒、木鱼、碰钟等打击乐器,获取音乐的节奏感。
(四) 在实践中视唱。
在识谱时,先让学生用打击乐器练习节奏,然后识音,在让学生在竖琴或口琴上吹奏,条件好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在电子琴上弹奏。有了节奏,有了音,学生就可以演奏了。熟练之后,让学生一边弹奏一边演唱。这样,学生便在“动手——动脑——动口”三动实践中学会了歌谱。
教师有感情的范唱为学生的演唱也提供了基础。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教师的范唱是情绪渲染的有效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唱”,而且应重“范”,由“示范”,而成为学生的“典范”。教师有表情的演唱,不但能使学生集中思想,而且能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歌声去引导学生感受、领悟音乐情感,更能促进学生深入体会乐曲的内涵。教师的范唱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感情色彩,体会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而且要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结构。而富有感情的演唱,能使学生从正确的发声、节奏、速度、等方面对作品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真正做到入情、融情、会心。
利用有效的教学手锻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每首歌的内容、意境、情感也能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表演能力。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小羊和狼》教学中,又仅在一堂课内既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于美丽,理解音乐所塑造的具体音乐形象,学到应该的音学知识,又要让学生反馈,学会用动作语言来表现音乐所刻画的内容与形象,应用是颇有难度的。这是,我就考虑如何巧妙的层层铺垫,层层引导,让学生在逐步体会正首歌曲的内容情感。初听时,我设计了教师表以这一内容,就是为了让学生观察,羊有哪些习惯动作,比如:叫,吃草,挠痒痒,顶角,亲脸等。狼有哪些习惯动作,比如:走、嗅、扑、嚼、东张西望;以及狼在表达心平时的一些动作,比如:转圈做梦,转眼珠,淌口水等。为了引导出羊顶角,亲脸的动作,开始有些为难,一个人怎么做?唯有创意,灵机一动,我就主动下去与学生亲脸顶角,这一招果然受到了较好的效果。又比如淌水,我设计了一连串的水珠,从嘴边挂上来(用一条淡色丝线,将一片片大小不等的椭圆形的纸串连起来。)当学生看董了这表示淌口水之后,在他们后来的动作。就这样学生们深刻的了解歌曲的内涵,在演唱歌曲时能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音乐表演是时间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表演的形式纷繁多样,教学中可抓住时机。适时采用不同形式的表演,培养学生的演唱、演奏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音乐活动适于身体活动密切联系的一种综合性的活动。现代大量的音乐教学实践证明,在普通的学校音乐教育中采用“静止的”的形式,不如采用“动起来”的形式,因为它不仅符合音乐学习的子身规律,而且适合被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需要。在教学中,为学生选一些有风格特点、节奏鲜明的音乐来启发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如|:欣赏音乐情景故事《龟兔赛跑》,借助乌龟、兔子等小动物的情节,引导学生倾听不同的声音,跳出不同的动作,表现不同的形象。
二 、欣赏能力的培养
(一) 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
美的音乐要在美的环境中才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音乐欣赏的环境一药要物质环境美。入富有现代气息的教室,浓厚的音乐特色,柔和的采光和色调等;二要心理氛围轻松、和谐。教师的行为、语言、气质要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师生、学生之间具有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等,这些都能起到心理协调的作用。
(二) 选择恰当的、不同风格气质的音乐欣赏内容。
在选择欣赏内容时,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性别、兴趣爱好和当前的心理、情绪状态等特点,选择那些容易理解的,深情的、优美的、明丽的、和平的、抒情的音乐。从抚平情绪来说,贝宁组的音乐最为有效,因为音乐里蕴含本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感情。引进面哪些令人过渡兴奋的爵士乐、摇滚乐、哈应邵庭哪些胡诶增加悲哀绝望情绪的哀婉的音乐。
(三) 教师积极的引导、提高音乐的欣赏层次。
一项调查显示,现代绝大部分的青少年在闲暇时间里最想做的事就是听音乐,音乐以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伴随并促进他们成长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教师更应积极引导他们正确的选择、欣赏,只有这样他们的身心才得以健康的成长。
音乐审美活动具有审美愉悦的心理效果。音乐的愉悦性是多层次的音乐欣赏教学不能停里刘在满足纯生理的听觉感官的快感,二应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八音乐教育的愉悦性从“悦耳”升华到“悦意”、“悦神”的更高层次。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完善精神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四) 抒发情感,愉悦精神。
学生时代是最具有情感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等方面的限制,自制力还比较差,对情绪、情感有时缺乏足够的控制能力,喜怒哀乐完全显露于行色之中。但情感暗示作用被唤起后,又易于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教学内容中。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她的表现力离子悦耳动听的音响及精致美妙的音
乐形式。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对音乐能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引起学生们平时急需的各种激情。这种激情比电影、戏剧、诗歌、绘画更为深广,它可以诱发人们心中一股潜在的巨大力量,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让人感到自信、快慰、乐观、聪慧。
(五)、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小学生有充沛的精力,自我认识水平提高,喜欢独立的观察、认识事物并作出判断,但也存在过强的倾向。
音乐欣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入并沉浸于音乐的状态中,在音乐欣赏美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中将自己的内心体验投射到听觉活动中,自由的表现自我,在表现和创造中提高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使受教育者的智力、情感得到均衡的发展,丰富了个性。
同时音乐欣赏能有效地减轻智育对学生身心所施加的压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知觉思维能力,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观察力,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使学生心理方面受到来自智育的压力的以解放,遏止学生心智的片面发展,获得心理上的调剂。
另一方面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多层面的心理体验活动,学生可以以敏锐的直觉和丰富的想象力自由驰骋,充分自由的参与创造美的活动,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丰富的想象力去尝试、探索音乐美的形式,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有极大的作用。
(六)、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使学生体验和领悟音乐美,在美的形象熏陶下,在身心愉悦的享受中,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促进学生审美趣味的提高,为高尚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使学生获得一种精神人格的净化和升华。
三、器乐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次积极的热情的、感兴趣的练习将比任何机械的'、不假思索的重复练习有意义的多。”基于这一理念,“玩”乐器的教学方法在于把学生从强制、说教、灌输的被动地位中解放出来,努力使学生把对技能的学习变为自身的需求,让他们处于一种对音乐的向往与渴望之中。在“玩”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不断超越自我,进而主动挑战技术极限,教师只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只有在艺术活动过程中,为满足学生艺术欣赏和表现需要,而金额合辙教学艺术知识技能,彩绘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认识乐器。
我们可以发现,当某种乐器第一次作为教学工具摆放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对这个新玩意儿定会充满好奇,总按奈不住地想玩弄乐器以发出声音。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往往会先告诉学生怎么演奏,然后从单音开始练习。老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给学生画了一个框。虽然课堂井然有序,可是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消弱了他们的积极性。后来我通过各方面的学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在课上不妨先不讲,以保护学生对新玩意儿所产生的好奇心。以竖笛教学为例,再启发课上花几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自己去“玩”、去发现。很快,学生就可以吹出很多的音,无形之中,学生就知道利用不同的气孔,可以吹出不同的音。然后,我在用电子琴弹奏出单音要求学生再竖笛上演奏相同音高的音,学生会逐渐掌握吹的规律和各音的位置,同时学生们从自己的摸索中可以总结出气力量的大小对音色、音高的影响。
(二)、自己熟悉的旋律。
当学生已经知道各音在乐器上的位置和演奏方法后,他们非常热衷于利用所学乐器自己熟悉的旋律,而且还回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每奏出某首乐曲或某句旋律,他们都会有自我享受成功的乐趣。学生对流行歌曲、所喜爱电视节目的主题曲以及书本上的歌曲都会进行尝试。于是,把握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时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万万不可在此时强调演奏技巧。在课堂上学生们曾演奏过《小白杨》等,虽然当时学生的演奏比较生硬,断句现象也很普遍,疙疙瘩瘩的,但当某个学生在演奏时,会唱的同学都会情不自禁的在旁边演唱。对于演奏的同学来说,他们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享受到同学们对他演奏的认可,激发了他们们的热情,促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比赛。我认为,在普遍音乐课堂上,应注意保护学生的兴趣,不必强求学生去练枯燥的练习曲;应该放开手脚,解放思想,让学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们只要对学生好的表现给予肯定,加以正确引导,便可达到效果。
(三)玩——技巧学习和运用
乐器的演奏技巧是更好的表现音乐的必要手段,对学生演奏技巧的训练主要表现在于激发学生自己练习的兴趣,换句话说就是让他们们自己要求自己玩的更好。比如,在教竖笛的手产震音技巧时,事先录好一两句旋律,然后在以手震音技术演奏同样的旋律并录制其后。教学时先设置悬念,学生很想了解后面的旋律怎么会如此效果,教师适时当众演奏,学生兴趣高涨,纷纷效仿,教师不妨先随他们尝试,及时、充分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欲望,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问题。例如 竖笛教学,学习内容是《欢乐颂 》,学生通过实践很快发现me、fa之间演奏时有困难,于是我指出吐音的要求,并示范了一次,同学们无一例外都在极短的时间里顺利掌握了吐音技巧并且王正的演奏出了这首乐曲。在技巧的学习和运用中,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是很重要的。当一个学生自己摸索或先学会了一种技巧,最好是让他在表演后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体会,这样更能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
(四)玩——谁演奏的更动听
在乐器教学上,教师往往只注意到学生是否演奏正确,而忽略了情感表达,忽略了表现音乐的美。有时候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过多的采用了说理、讲解、授予的形式,过分的强调了技能教学,而忽视了音乐教学与审美体验到之间的关系。学生对自己不自信,从而在演唱或演奏时游离于音乐情感之外。“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而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有机的和整体的反映反映方式的教育。”因此艺术教育要使学生置身于审美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体验,把握到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所以我们的音乐课应偏重于感性、偏重于欣赏与表现,在规范与自由的统一中应偏重于自由,在严肃与愉悦中应偏重于愉悦。
我在器乐教学过程中经常举行一些比赛,不论演奏乐曲的长短、难易,只轮1谁演奏的更动听,更感人,因此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积极表现音乐情感的兴趣。
(五)玩——合作演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企业家们大声疾呼: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存在很多弊端,我们的学生情商相对于智商要低,缺乏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这是一种人格不健全的标志。学校的教育要密切注意这个问题。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孩子天生好动,喜欢聚在一起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当学生学会一些演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后,教师便可以引导他们去“玩”合奏了。对于普通中小学的学生,合奏教学不宜一开始就严格按合奏谱演奏,或加很多条条框框。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在交流中组合,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中提高。切实保护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会的合作意识,教师必须牢记:我们的教育是为了育人,而不仅仅是为了演奏好一首乐曲。
“玩”乐曲教学法的宗旨在于保护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掌握了乐曲演奏知识和技能后,必将进一步强化原有的音乐学习兴趣,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篇2:将感恩融入日常教学中论文
将感恩融入日常教学中论文
在1次班会调查中,我班60人中竟有36%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39%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达96%的父母会给子女过生日。而我在批改以爱心为题的'作文时,只有极少数学生写到父母对子女的爱。叹息之余,我也想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不懂得关心、感激父母呢?”
我认为,这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都有关系。在家里,很多父母缺乏对感恩教育的正确理解,认为自己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不管自己多苦多累,从不让孩子感知自己生活的艰辛。
学校10分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却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
大部分学校更关注学生优秀率和升学率,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教育教学的范畴。由于缺乏对孩子人格的正确引导,孩子对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和师长,从无暇顾及变为无心顾及。同时,学校德育往往拿1些旧、大、空的人物给孩子作形式上的榜样,而不会拿身边的生活小事让学生去体验感恩。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就难以学会替他人着想。
其实,教会孩子懂得感恩并非1件很难的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将感恩融入日常教学中。我在平时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学资源,找到切入点,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亲情教育,引导学生赏析,进行亲情熏陶,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从而把感恩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孩子亲身体会感恩之情,引导孩子自发地参与感恩行动。可以开展故事会,选用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请学生讨论。开展以“手足情”、“牵手”为主题的作文、演讲或书画比赛,以及为班级做1件有意义的事等活动,促进同学之间互帮互助。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比如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下班回家时帮他们倒杯热茶,为他们揉揉肩捶捶背等,把这些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
还可以开展1些情境实验。在1次主题班会上,我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24小时里不准抱怨,至少减少抱怨,然后给每个学生分发了1张表格,上写:“我感激,因为……”接下来我发现,学生们走进教室时的体态和手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脸上的微笑多了,也显得更有活力了。
篇3:浅谈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音乐能力论文
浅谈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音乐能力论文
摘要:情感体验——聆听音乐——体态律动——听音视唱——演唱演奏——创作,乃是一个循环往复、循序渐进的教学结构模式,每一周期都使学习者迁移到一个新的音乐能力发展层次。在这一模式中,学习者的音乐情感能得到自然的发展。在与大量优秀音乐作品的接触与交往中,音乐能力也能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在主体地位,能够因为对音乐积极自觉地参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创造性意识的人。
关键词:音乐教学 音乐感受能力 创造性意识
一、音乐的情绪体验
音乐的情绪体验是一切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让儿童接触音乐之前,必须有一个让学生体验自然情绪的阶段,诗意的朗诵,带感情地讲故事,都是发展自觉性音乐能力的条件,这些艺术性的活动都是与自觉性音乐能力最接近,或者说是最相通的。当孩子有了表现情绪的强烈愿望时才开始让他们接触声音,告诉他们,声音可以用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当我们快乐的时候,高亢明快、节奏活泼跳跃的声音可以表现我们愉快的情绪;当我们忧伤的时候,低沉阴暗、节奏缓慢的声音可以表达我们伤感的情绪。表达情感的声音,我们称它为音乐。音乐还可以模仿雷声、鸟叫、小溪流水等大自然美妙的音响。当孩子们有了这种认识之后,再告诉他们,音乐是他们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可以借助极其丰富的音乐来倾诉内心的快乐和忧伤。经过这个阶段之后就可以开始接触音乐了。
二、聆听音乐
有了真实情感与音乐的联系,就可以进入聆听音乐的教学了。最初聆听的音乐,必须是具有鲜明情感选择性的音乐作品,这样才能在学生刚接触音乐时,即对音乐情绪具有敏锐的感觉能力。但聆听的音乐作品必须是完整或相对完整的,哪怕就是一段很小的片段。
因为人们在掌握一定的视唱能力,或掌握一定的演唱、演奏技能之前是无法完整地表现音乐的整体形象的,但人们却能够在聆听音乐中完整地感受音乐。这种感受能力甚至在清晰的听觉表象形成之前,就已存在于人的心理能力结构之中了。当然最初的音乐感受力是很模糊很粗糙的。但聆听音乐所产生的对音乐感受的整体性却是音乐整体能力结构发展的关键。因此许多成功的教学方法都把学会聆听音乐作为发展音乐能力的第一步。
三、体态律动
体态律动正是在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正确聆听音乐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作为聆听音乐者主动参与音乐的第一个最自然的行为表现,体态律动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说体态律动在音乐运动觉发展过程中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但音乐心理学家认为,正是“在音乐教学的初级阶段上,未必可以找到比节律学更直接、更有效的发展音乐节奏感的其他途径,这里,节律学被理解为以简单的,儿童容易做到的运动表达音乐节奏”。
体态律动的基础仅仅是人在生理水平上对音乐音响的反应,这些反应包含对旋律线条上升下降、节拍、节奏变化,肌体紧张松弛的本能感受,然而基本的音乐情绪在这一水平上已开始模糊地感受到了。音乐作品不是作曲家随意编造的,它从本质上说是作曲家情绪体验的外化形式,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精神生命,一种情感的表现形态,体态律动促使人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深入到音乐情绪体验之中。体态律动亦可以是对音乐作品非常高水平的反应形势,犹如一个指挥家用准确简练的动作把握了整部交响乐。体态律动并不是取代听觉训练,但它极大地强化了聆听音乐的.自觉意识,为音乐听觉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听音与视唱
这一阶段一般又称为视唱练耳,并结合着必要的乐理知识教学。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是没有纯粹的知觉的,知觉必须和感觉结合在一起,听觉表象必须和调式感结合在一起。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培养进行音乐表演、欣赏及创作等各种音乐活动所必需的音乐听觉能力。孩子们开始学着用自然的嗓音来再现他们听到或看到的音乐形象。音乐心理学家认为,为了使儿童最初的音乐听觉表象能在良好的调式感基础上建立起来就必须从听唱,或视唱完整的旋律开始,哪怕是最简单的旋律片段,也应包含调式上从稳定音到不稳定音再到稳定音这样一个体现“松弛——紧张——松弛”的音乐性过程,从而体验最基本的情绪变化。音程的学习,也应该放到完整的调式旋律中去把握。唯有这样做,听觉表象能力才能建立在良好的调式感之上。音乐听觉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能够表现音乐情绪的形式也是极其丰富的,例如音色、节奏变化等,但在通过音高关系变化来表现音乐的范畴中,调式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核心。
五、演唱、演奏
有了聆听音乐与体态律动的基础,有了最初步的、建立在调式感基础上的听觉表象能力,就可以开始发展学生的演唱、演奏能力了。演唱、演奏是运动觉的高层次能力。演唱、演奏都需要高技巧的运动觉能力,它是细致、灵敏的局部机能运动。例如演唱的喉头、声带、气息运动,弹奏钢琴的手指、手臂运动,这些能力是在一定的技能训练中才能获得的。但这种技能的训练必须是在儿童具有初步的音乐感受能力,具有通过音乐来表现自己情感的强烈愿望之后才能开始,而器乐的学习还应在演唱的学习之后,必须在学生已经有了“通过乐器来歌唱”的愿望产生之后。
从运动机理看,演唱、演奏的运动觉能力是高水平、高难度的,而从音乐感受的心理机制看,演唱、演奏的肌体运动又是局部的、低层次的,它必须服从表演者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服从因音乐整体感受产生的肌体紧张状态的变化。当局部的紧张状态在演唱演奏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时,这种音乐表演是缺乏表现力的。因此,在演唱、演奏训练中,首先要求学习者学会肌体的放松与心理上的积极状态。
六、音乐创造
音乐创造是高层次的音乐能力。狭义的音乐创造及音乐创作是指具有创造性的创作者运用想象力对大脑记忆的音乐材料进行新的组织和创造,产生出新的音乐形象。广义的音乐创造还包括演唱、演奏等一系列包含着学习者运用想象力参与的音乐活动。因此,演唱、演奏往往被称为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无论哪一种意义的音乐创造,实质上都是人运用音乐想象力的行为和结果。可见在一切音乐活动中,在一切音乐情绪体验中,人的想象力都是不可缺少的。
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感受能力,即音乐的情绪体验能力。音乐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训练。音乐情绪体验是引发受教育者对音乐产生兴趣和热情的关键,也是音乐技能发展的原动力并直接构成音乐能力的核心部分。
篇4:将民俗文化融入幼儿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
将民俗文化融入幼儿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
井冈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堂狮灯”中的舞狮表演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如何创新地传承此项地方民俗文化瑰宝,将民俗文化融入幼儿音乐教学,教师应从幼儿狮舞表演在幼儿园开展的可行性,以及其创编的依据、原则,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评价等方面进行实践。
以舞狮表演为例,与幼儿园艺术领域的音乐活动相结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动作发展水平创编出适宜的幼儿舞狮步伐、操节等,让幼儿在优美、律动感极强的音乐中进行舞狮表演,得以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幼儿音乐教学的效率。
井冈山市东上乡虎爪坪是地方民间武术的发源地,这里流传了独具特色的“全堂狮灯”文化,这是一项群众参与性强,老少皆宜、强身健体的活动,深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井冈山“全堂狮灯”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一年多来,笔者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尝试着探索井冈山”全堂狮灯”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创造出适合幼儿的狮舞。
一、幼儿园开展狮舞教学的意义
“全堂狮灯”中狮舞表演作为一项典型的传统体育活动,一直深受井冈山人民的喜爱。它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它的出现和发展与地方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其文化内涵与当地劳动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文化传承有直接联系。因此,人们开展狮舞表演时,不仅在运动技能、意志力和身体素质上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且还接受当地民俗文化的教育和学习,能激发幼儿对家乡的自豪感。
幼儿舞蹈学习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幼儿狮子舞表演形象生动、直观活泼,模仿性的动作为主,极具感染力,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舞蹈性较强且艺术性较高。幼儿狮子舞集合了武术、舞蹈艺术、音乐等综合元素,在韵律感极强的节奏中完成各种造型表演,对表演者来说是一种艺术的熏陶,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以促进幼儿的身体素质、音乐素质、智力及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提高,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幼儿狮舞的创编依据
幼儿狮舞是孩子们表演,也是给孩子们观看的,创编时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动作发展来编排狮舞动作。从生理发展的层面来看:幼儿处在生理发育时期,身体各部位处于快速生长阶段,节奏感、平衡能力、控制能力等都有待发展完善。因而,创编幼儿狮舞动作时一定要考虑到以上因素,力求动作简单、舒展、适宜、活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的大脑思维方式属于抽象思维,注意力很难集中,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幻想、模仿。
因此,在创编狮舞时要观察了解狮子的生活习性、动作形态,多一些模仿性动作,比如模仿狮子生活、嬉戏、进食、挠痒等动作编排进舞蹈。狮舞时间不要过长,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并有一定的叙事性,情节简单,这样益于幼儿接受。开展幼儿狮舞学习对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和谐发展,对包含身体、智力、情感、美感、社会性等因素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在编排狮舞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到孩子的身体发育、心理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到孩子对狮舞的喜爱程度,对成套狮舞动作要多样化,注意身体各部位得到均衡锻炼。学习、创编、开展儿童狮舞为幼儿园音乐领域教学拓展了一个新的形式。
三、幼儿狮舞的创编原则
1.教学性原则。具有思想教育价值是创编幼儿狮舞时必须考虑的一条重要原则。所以在创编体现狮舞教育性时,要从狮舞动作的名称、内容、方法、规则、情节等方面考虑,避免低俗不健康、不文明的做法,重视加入教育因素,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2.健身性原则。幼儿狮舞虽然是舞蹈的一种,但是它还具有健身目的。动作语汇非常的丰富,通过这些模仿动作的练习达到锻炼幼儿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3.针对性原则。创编的狮舞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也就是说必须明确学习的对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组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活动教学的实际,创编具有实效性的狮舞,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安全性原则。由于狮舞需要借助于道具进行练习,一只狮子需要两人配合完成,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身和狮尾。刚开始练习需要适应,以避免由于幼儿视线受阻应避免在练习中出现不必要的伤害事故而给孩子带来痛苦,影响学习。因此要对狮舞的各个环节、动作、组织方法、场地等进行安全检查,在指导动作时注意安全防范。
5.新颖性原则。狮舞表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这是引发幼儿进行狮舞练习的外部动机。因而,在创编上应注意精妙的构思和创新的设计,使狮舞的表演动作、过程具有形象性、感染力,并再现简单的故事情节。一个有创意的狮舞应有丰富多彩、有趣的活动形式,能引起参与者的关注和兴趣,激发他们身心愉悦。
6.简易性原则。成人舞狮表演会有许多高难度极具观赏性的动作,例如直立、跳、转、腾、捕、翻转倒立等,在设计幼儿狮舞动作时受他们动作能力发展的限制,必须遵循简单易做的原则,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也是力求简易化。
7.渐进性原则。幼儿狮舞创编动作设计上要遵守渐进性原则,动作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教师应从单个舞狮动作的创编入手,积累一些动作语汇之后再开始一乐句、一乐段的创编。选择适宜的乐曲在之前动作创编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情节,在渐进性原则的指引下完整一支幼儿狮舞。
四、狮舞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评价
1.练习狮舞能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生长发育
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人的生长发育受遗传、生活环境、营养、疾病、体育锻炼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人们对动物进行实验表明,幼龄动物如缺少运动不仅肢体发育落后于经常运动的幼兽,而且脑细胞发育也较差。这说明适宜的运动在每个生命个体生长发育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狮舞的练习,能够锻炼儿童的身体,促进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儿童的体质,减少疾病,从而精力旺盛,有利于幼儿各肌肉群发展、感觉运动等身体机能的提高。
2.练习狮舞能促进幼儿意志品质的培养
优良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毅力、勇敢、坚持等个性特征。刚开始进行狮舞练习时,幼儿可能会担心动作不到位、怕吃苦,不愿意在集体面前展现自己,有时就干脆不做。狮舞表演练习对动作的掌握过程本身是一种有目的学习行为,是必须在适当的时候下决心,采取必要的行动才能完成的。这就需要幼儿不怕苦、不怕累,一定要坚持,要自我克制,要有坚强的意志力。教师要通过正确的引导,积极鼓励练习狮舞的孩子坚持下来。鉴于幼儿的特点,我们必须采取严格的要求和耐心,以及鼓励的方法,而且还可经常邀请他们到集体面前演示。
3.练习狮舞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阶段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重要,幼儿时期的兴趣爱好往往对他们未来从事的活动有着积极影响。儿童对色彩艳丽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对做工精细、色彩斑斓的狮舞道具更是爱不释手,因此当他们舞起狮具时会格外努力。
4.练习狮舞有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培育
舞蹈是美的艺术,可以让大家感受着其中的动作美、队形美、服装美、音乐美等。幼儿通过狮舞表演学习可以引导他们多方位的去感知美、欣赏美,认识事物的真、善、美,并且通过一定的经验积累孩子亲身体验并开始尝试自己创编简单的舞狮动作。
狮舞表现美的形式有别于其他教育形式, 它是通过对音乐律动的感受, 用协调的肢体动作来展现美。幼儿还可以通过狮舞动作表现自己的情感,不但在形式上创造了美, 也在心灵中感受到了美。幼儿狮舞动作常常风趣幽默、生动形象,能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美,幼儿自然而然也就学会表现美的多种形式,他们的审美能力得以发展。
井冈山“全堂狮灯”融入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表明,狮舞活动很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能丰富儿童舞蹈的内容。我们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推广幼儿狮舞,让幼儿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同时真正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
篇5:浅谈将德育教学融入中学语文课堂论文
浅谈将德育教学融入中学语文课堂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既教书又育人。语文教学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进行德育的渗透、品德的教化、情操的陶冶,引导学生品味情感,欣赏意境,逐渐提高审美能力,使他们的审美情趣向着健康、高尚、遵守道德规范的方向发展,培养他们辨别社会的善、美、丑、恶的能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陶冶情操
语文教学可以增加人的才智,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涵养和审美情趣。我们浏览的文学素材流露出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情感美、道德美。我们阅读那些形神俱佳、文质兼美、充满着灵和肉的韵味的文章,往往给读者美的享受、心灵的震撼、深远的想象,在作品的喜怒哀乐中体验手足之友谊、莫逆之交、患难真情,赤子之心、做人的标尺等。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还帮助我们辨别人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等,帮助我们为祖国和人民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人格之美,下面就来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途径。
一、欣赏优秀作品,激发爱国情怀
语文教材蕴含着感人的情境美、华丽的语言美,也孕育着无穷的情感美、教化之美。我们引导学生欣赏美丽佳作,丰富学生想象,领悟语言之灿烂,体味故事的感人之情。使学生在欣赏佳作时,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例如引导学生欣赏《三峡》一文,从网络上把三峡两岸美丽的风光剪辑下来制成课件,紧紧围绕课文中浓墨重彩描写江水的四季变化和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用配乐配音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三峡的四季风光:春冬清荣峻茂,夏季水流湍急,秋季空灵肃杀。使学生沉浸在美轮美奂的三峡美丽的风光中,品味文章优美隽永、遣词造句的精炼,使学生陶醉于祖国锦绣的大好河山中,心灵受到深深的熏陶、情感受到震撼,由衷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使学生更加热爱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祖国情怀,自然融合德育因素了。
二、融入教学情境,促发情感升华
语文教学是一门魅力无穷的艺术,充满着灵和情。教材中一些动人、感人的故事往往能使人油然产生情感交融,升华人的情感,洗礼人的思想,净化人的灵魂。例如语文老师给我们上朱自清的《背影》一课,老师为了感化、感染学生,别出心裁地设置教学情境,把朱自清在火车站送别时的那段描写用多媒体播出,用饱含深情的普通话朗读,配着低沉的音乐。当学生听到父亲外貌描写时:带着黑布毡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袄,蹒跚地走过铁道,慢慢探身下去……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读到这里的时候,教室里已经安静,全神贯注地听,我发现有的学生脸已经潮红了,说明已经被感染了。当朗读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腿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它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留下来了,这时教室里又看到了有的女孩子的抽泣声,说明学生已经与作者产生心灵感应,形成共鸣。当声情并茂朗读到: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他也把抱着朱红的橘往回走……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将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流下来了。我作为语文老师也被深深地感染,情不自禁两行热泪流下来了。这时我看许多女孩子用手捂住脸哭出声来,即使平时淘气的孩子眼眶也红红的。这篇流淌真情实感的散文,使学生产生对自己父母的联想,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父子依依惜别的拳拳之情,油然产生自己对父母亲的愧疚,隐隐萌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珍惜亲情。
三、情境感化,净化学生的心灵
有一条情境化的公益广告非常有教育意义,一个稚嫩的孩子看到他的妈妈端了一盆水为他的姥姥洗脚的场景,他受其启发,自己也端来一盆水为妈妈洗脚,我的老婆看到这种画面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对她心灵促动很大,因此他三天两头去看看老人,嘘寒问暖,力所能及为老人做一些生活不便的事。我在作文课上,就放映了这条公益广告片,学生反响很大,我要求以这个素材写一篇作文,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把自己对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血浓于水的亲情写出来,使学生在思想收到了无形的洗礼,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还有一次作文课我以两首歌曲为素材,一首是陈红的《常回家看看》,另一首是王铮亮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我有意创设情境,在教室用多媒体播放这两首歌曲的mtv,学生一起热情高涨唱起来,之后我进行点拨,这两首歌都是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寓意着我们做晚辈的无论工作怎么忙,时间多么紧,在外路途多么远,学生都应该抽出一些时间去慰藉一下焦心、挂念自己的父母,个个为之感动,每人都写出了极富深情的文章来,使学生心灵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洗礼,净化。
四、捕捉教材美好内涵,陶冶人的情操
语文教学中,我们在欣赏美丽佳作时,有时也会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教育人要疏财仗义,要高风亮节,要坦坦荡荡做事、明明白白做人,不要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要与人为善,要有善心,要有同情弱者的怜悯之心,要有担当、责任心,甚至为正义事业舍身取义,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事。我们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有明志教化作用,例如,《爱莲说》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折射出人要保持自己的高洁。还有《岳阳楼记》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识;还有《屈原》不随其波、扬其流的做人准则,无不渗透德育,陶冶人的情操。总之,语文德育渗透无处不在,每堂语文课对学生德育的洗礼都是无声胜有声,教育中学生要谦恭礼让、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宠辱不惊、弘毅坚韧,让语文教学不仅获得丰硕的文化知识,也开放精彩的德育之花。
参考文献:
[1]王永存.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融入人文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16).
[2]陈小玲.谈初中语文学科的美育教育[j].读与写,(8).
篇6:钢琴音乐教学中融入采茶音乐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钢琴作为西洋古典乐器之一,素有“乐器之王”的美誉。而钢琴因其优雅的“特性”,其在诞生之后便成为了高贵的象征,备受上流社会的青睐。本文在分析了钢琴音乐教学中融入采茶戏音乐的意义后,又简要阐述了我国钢琴音乐的教学现状,并以采茶戏音乐为立足点对二者的融合之路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钢琴音乐;教学体系;采茶戏;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钢琴也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大众也开始学习与欣赏钢琴音乐。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钢琴音乐教育体系,也就是说钢琴作为一门课程被纳入了音乐教育的框架之内。但是,我国的钢琴音乐教学大多是仿照西方的钢琴课程设置而成,入门曲基本上是马克西姆的《克罗地亚狂想曲》、约翰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以及巴赫的《d大调奏鸣曲》,甚少有传统音乐元素的踪影。其实,采茶戏音乐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潜藏着深厚的音乐文化意蕴,古色古香的采茶戏音乐对于钢琴音乐教育而言将会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篇7:钢琴音乐教学中融入采茶音乐策略研究论文
1.1推动钢琴音乐向多元化发展
我国的钢琴音乐教学呈现出了鲜明的“西方倒”现象,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音乐中的渗透极为少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西方的钢琴音乐奉为圭臬,课堂教学曲子也是以西方钢琴音乐为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现阶段的钢琴音乐处于一种单向度的状态之中。而随着全球大融合趋势的加强,我国的钢琴音乐必须建立中国化的教学模式,只有形成具有中国魅力的钢琴音乐体系才能在世界钢琴音乐领域占领一席之地。采茶戏音乐是从肥沃的传统音乐土壤中生发出来的,其汲取了大量民间音乐的精华,淳婉清越的唱腔、直白晓畅的曲调、亦庄亦谐的表演等对于古典的钢琴音乐来说将会是一泓清泉,民间特色文化的融入将会为其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从而推动钢琴音乐的本土化发展并使其朝着多元化迈进。
1.2促进采茶戏音乐的传承与弘扬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便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西方文化不断地涌入,极大地挤压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同时,西方的'音乐、绘画以及艺术对于中国的青少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青年,大部分人都沉溺于西方音乐文化的盛宴中,却鲜少有人问津传统音乐文化,采茶戏音乐也随着传统音乐文化的沉寂而消声。而钢琴音乐教学中引入采茶戏音乐,意味着采茶戏音乐艺术会通过现代钢琴这一媒介为当代青少年所知晓。具体来说,赣南客家采茶戏音乐、粤北采茶戏音乐、祁门采茶戏音乐都会在钢琴的改编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发展空间也会越来越大,不用再在逼仄的角落里黯然神伤。此外,采茶戏音乐与钢琴相结合也为其日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采茶戏音乐将会以此为启示走上与其他艺术形态相融合之路,从而为采茶戏的全面发展与弘扬传播提供坚实的物质载体。
2我国钢琴音乐教学的现状
2.1教师能力欠缺
我国钢琴音乐教育起步晚,发展进程也较为缓慢,与西方的钢琴音乐教育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师资力量匮乏是我国当前钢琴音乐教育面临着的最大问题。很多钢琴教师源于音乐学院的毕业生,由于表演经验的缺乏,使得钢琴音乐教学陷入了理论授课的“漩涡”中,也就是教师只是教授钢琴理论知识,而不能从实际的演奏角度对学生的表演能力进行强化与提升。另外,我国很多钢琴音乐教师为了评职称会忙于科研立项工作的开展,一些学校的钢琴音乐教师因此将教学工作丢给助教,还有些钢琴教师会以商业演出的方式牟取经济利益而忽略课堂教学。
2.2教学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钢琴音乐教学主要以讲授法、示范法与练习法为主,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展开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几近不受重视,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之外并无其他选择,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钢琴这一门课程只剩枯燥,某些学生甚至认为“毫无艺术感可言”,教师不会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艺术素养对其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法,只会依据钢琴考级的要求对其进行“应试”化培养,进而使得很多学生在应付“考级”中忘却了钢琴音乐的真正意义以及情感价值。再者,钢琴音乐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大部分学校都以《钢琴基础教程》与《声乐曲选集》作为钢琴教育的主要教材,没有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性衔接。
2.3传统文化注入不足
我国钢琴音乐教师尚未意识到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价值,只是一味地照搬西方钢琴音乐教学模式,而不会将传统音乐注入到钢琴教学之中。虽然,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传统文化热”的潮流,但是,传统音乐文化并没有受到钢琴音乐教育的重视,而且即使有些高校的钢琴教育引入了民族音乐,但民族钢琴音乐教学依然停留在表面的阶段。因为,教师依旧只会从西方音乐文化的角度进行钢琴音乐授课,而不会从我国钢琴音乐教育的特点入手将本土化的音乐元素融入钢琴音乐的课堂之上,昆腔、京调以及越剧等民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几乎完全缺席。因此,我国钢琴音乐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因子极为稀少。
2.4学生基础薄弱
钢琴对于普通的学生而言仍然是一门“昂贵”的课程,因为钢琴课程学习的特殊性需要高昂的学费才能维持孩子的持续性教育。据调查,钢琴教育的费用每年至少是5000,而且花费会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逐年增长。更主要的是,钢琴相对于其他乐器来说更贵,两万元一架的钢琴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承受的。特别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连接触钢琴的机会都没有,更遑论钢琴教育了。另外,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机制下,大部分城镇学生的精力都被无尽的考试所消耗,很多学校的钢琴课程为文化课程所取代,很少有学生能真正做到“智”与“美”的全面发展。所以,无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镇学生的钢琴基础都较为薄弱。
篇8:钢琴音乐教学中融入采茶音乐策略研究论文
3.1以采茶戏为切入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钢琴音乐教学与采茶戏音乐融合的关键是教师,只有教师意识到采茶戏的价值之后才会将其注入到钢琴音乐教育之中。因此,我国的钢琴音乐教师应当树立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钢琴音乐相交融的观点,从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着手,提升自己对传统民间音乐的驾驭能力。一方面,钢琴教师可以采茶戏为着力点,通过对桂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以及闽北采茶戏的研究,增加对于采茶戏音乐的认知度。同时,教师也应该亲自拜访采茶戏音乐大师,向他们请教采茶戏音乐的精髓,并将其逐步渗入到钢琴音乐课堂。另一方面,高校也应当加强钢琴音乐教师的培养力度,为年轻的钢琴音乐教师提供更多的公开演出机会,使其能从民俗音乐的钢琴演奏中积累更加丰富的钢琴演奏经验,进而对学生的采茶戏钢琴表演提供有效的指导。
3.2加强钢琴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钢琴教学一般是以集体授课的形式进行,通常是教师在钢琴上演奏,学生在一旁观摩练习。然而,这种集体教学模式并不适应所有的学生,尤其是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在集体学习中难以跟上大家的节奏,可能会在自卑心理作祟下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我国的钢琴教学应当建立集体教学与单独教学相间隔的模式。例如,教师在进行采茶戏音乐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对采茶戏曲子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演奏,使学生一边观摩一边熟悉曲谱,剩下的课堂时间则可以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以一对一的方式对其进行指导。再而,钢琴音乐教师也可以建立课堂表演互动机制,每堂课上都留出一定的时间给予学生自主进行采茶戏钢琴演奏,然后由其他学生对其表演进行点评,从而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3.3开展钢琴演奏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临场演奏水平
钢琴是一门具有表演性质的学科,所以,高校应当改革课程设置模式,增设采茶戏钢琴音乐实践教学课程。首先,采茶戏音乐钢琴教学可以与音乐会以及民乐会相关联,主动要求参加音乐表演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新生见面会、毕业生晚会以及学校庆典等活动,并为其选定与晚会主题相适应的采茶戏音乐。而后,钢琴音乐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成立采茶戏钢琴音乐表演社团,并要求成员联合其他音乐社团定期举行采茶戏音乐汇演活动,无形中便促进了学生临场演奏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吕彬.民族文化中的音乐表现―――抚州采茶戏音乐文化的研究[j].音乐时空,(22):79-80.
[2]o婷.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音乐时空,(8):170.
[3]周晨.各地“琴”系民族花,何愁寻觅民族路?―――探闽西钢琴音乐创作与客家采茶戏的融合[j].音乐创作,(3):131-133.
[4]龚宇.钢琴教学中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与教学方法分析[j].明日风尚,(4):108.
[5]林英碧.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地方高校钢琴教学的方法探究[j].黑河学院学报,(2):140-141.
篇9:将乒乓球运动项目融入小学低段体育教学中论文
通过对小学低段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在被害怕有安全事故发生而被拒绝很多运动,从而让他们失去了本应该有的快乐。再根据小学目前的基本体育实施,更加应该让低段的学生参与到乒乓球运动项目当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兴趣。而对于其它学校而言低段学生所能自主的参加的运动也不多,唯有他们对乒乓球的热爱和好奇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其中。
再根据对于人健身或者说对于参与人的健康的价值而言:
⑴球速快能有效提高参与者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
⑵变化多可以提高参与者的灵敏性素质;
⑶来回很多对技能形成要求细腻,能增强神经系统的肌肉控制力;
⑷在快速的来回穿梭的乒乓球运动中,能使打球者的睫状肌有效的放松与紧张的调节,能起到有效预防和缓解眼睛近视的效果;
⑸容易调节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皆能有很快和很好的适应效果;
⑹乒乓球比赛也能开发出其竞技功能,对人的性格、气质及拼搏的意志力皆有很好的提高效果。
上面所说的对参与者的健康的促进那正是我们对学生的我期盼,更加能满足我们学生所有健康成长的需要。
在小学实行乒乓球训练以来,简单的颠球运动就可以做到“小运动,大收获的效果。
3.1将乒乓球运动项目融入小学低段体育教育的可行性
刚到学校上班对于乒乓球运动项目的推广在低段更有利实施,根据基本的运动训练理论,结合乒乓球比赛的实际理念只有长时间训练才能有效提高成绩。而据调查大多数学生或是学生家长,都因为学习的压力而让上初高中的学生放弃体育锻炼,对于小学低段学生而言学习压力不大,学生兴趣浓厚,正是上升的趋势那么进行乒乓球运动训练那更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乒乓球低段体育运动项目的实施据调查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根据体育运动学研究表示:
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所具有的生理条件可以证明乒乓球运动项目在小学低段教学中实行的可行性:
力量:女子为11――15岁,
男子为12――16岁;
(绝对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而对于低段学生学习乒乓球时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球感以及基本动作的掌握,而对于力量要求并不是很严格。
速度:8到13岁;
(其中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动作频率和移动速度有一定差异);
8岁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反应能力,我们在利用乒乓球教育教学不断刺激其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各方面发展。
灵敏性:6――13岁
灵敏性是小学低段发展的最佳时期,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灵敏性从而可增加学生在语文、数学、科学、自然、社会等多方面课程的成绩。
耐力:男子10――20岁,女子9――18岁;
柔韧性:5--12岁
根据不同的身体状况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理念,也可以采取不同的训练手段与方法更加可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我们的乒乓球项目得到更好的推广,更有利于我们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通过乒乓球运动充分的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让小学低段就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4 结论
4.1结论
⑴将乒乓球运动项目教给我们所有的孩子我们将看见孩子们健康的成长,也让所有的学生更加了解我们的“国球”。
⑵培养了学生从小就有竞争意识更加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⑶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加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田麦久 《论经济项目的分类》体育科学1984年第一期
[2]运动员科学选材讲义 国家体委群体司、科教司
[3]1984年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版
[4]《乒乓球》体育学院通用教材1992年苏胚仁
[5]《乒乓球教学与训练》 人民体育出版社20
[6]高等学校教材《球类运动》高等教育出版社
[7]刘青《新时期体育教师培训教程》 人民体育出版社
[8]陈建平《体育教研》 体育科学
[9]齐立斌《体育管理学》 人民出版社20
篇10:将乒乓球运动项目融入小学低段体育教学中论文
【摘要】根据乒乓球的运动特点和价值可促进小学低段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通过对对小学低段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在这对抗性项目当中可确保学生安全,增加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灵敏性,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切实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保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再根据低段学生各方面素质要求更有必要将乒乓球运动项目融入小学低段体育教学中。
【关键词】乒乓球;运动;项目;小学低段;体育
1乒乓球运动项目
1.1乒乓球及乒乓球运动项目的概念
在乒乓球运动项目中我们将什么是乒乓球定义为广义的乒乓球:是指两名或两对选手手握球拍在隔着球网的球台两端进行轮流击球的一项运动。狭义的乒乓球:是指由赛璐薏牧现瞥傻闹本段40mm的一种球体。
而乒乓球对于我们中国而言又是我们的“国球”,在(1981――)到现在我们在全世界有“霸王”之称,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将深深的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1.2乒乓球运动项目的特点与价值
乒乓球运动的特点是球小、速度快、旋转性强、变化多。相对其它项目而言乒乓球运动的设备比较简单,在室内外都可以进行。从事乒乓球运动的负荷可大可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条件的人均可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参加此项活动。
经常参加乒乓球运动,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
我们在打乒乓球时,因球在空中飞行速度快,所以一般要求参与者对来球的方向、速度、旋转、落点等全面进行观察和判断,并立即采用移动步法,调整击球的位置和球拍拍面进行挥拍击球,以保证球的成功率和对对手的威胁性,给对方致命一击。乒乓球运动项目在比赛过程当中要求参与者思想集中,反应快,神经系统特别是视觉神经要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因此,经常参加乒乓球运动,能有效的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提高人的机制灵活、动作速度的能力和发展人体各方面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据有关资料的统计在紧张的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一天挥拍的次数可以上万次,腿移动可以上千米,而且心脏跳动次数增加。因此经常参加乒乓球运动可增加参与者的上下肢、腰腹部的肌肉力量,还可以提高内脏器官和心血管的功能,促进身体全面发展。
乒乓球运动既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竞赛项目,同时也对培养参与者的团结有爱,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和机制果断,沉着冷静,勇敢顽强等优良品质有着积极作用。
2乒乓球运动项目与小学低段学生之间的联系
2.1小学低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而言刚进入学校学习对于很多东西都不了解也不熟悉,我们再进行任何一项训练和教学我们都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情况,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小学低段儿童所具有的心理特点主要是:
⑴认知能力的发展
这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感知明锐性很强;有意注意发展、注意稳定性增强;口头语言迅速发展,开始掌握书面语言,3年级以前也就是我们小学低段学生更偏重于形象思维。
⑵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小学低段正是处于上升期。
⑶社会性的发展
主要包括的是儿童的伙伴关系,主要是指儿童与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而对于我们低段学生而言教师是人际关系的首先,而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尚处于依次性集合关系期。
2.2乒乓球运动项目对小学低段学生有什么促进作用
经过对小学低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乒乓球运动更是促进了小学低段学生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发展。
乒乓球运动项目普及较广,容易传播,对于低年龄的学生而言更有可操作可行性。乒乓球运动项目,球在运行的时间空间较短和较小,击球动作相对较小,正是乒乓球有此优点就更有可能保证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项目过程当中因对抗性或是其它原因而导致受伤,因而减少了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乒乓球旋转、节奏、落点变化丰富,组合较为复杂,根据学生对其球的旋转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球的节奏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根据球的不同落点变化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的移动速度,从而增加学生的灵敏反应。技巧性特别强,对智力要求相对较高,这样可提高学生的智力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11:浅谈初三历史教学中学科能力的培养论文
浅谈初三历史教学中学科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 要由于目前初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差异,初高中历史学习呈现学科能力要求的脱节,本文认为应该在四方面加强对初三历史教学的能力培养,为高中历史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
关键词初三 历史 学科能力
培养本人由于一直从事初高中跨头教学,对初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较为了解。由于近些年来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行,对高中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加上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初中是通史式,高中是专题式),学习方式的不同(初中是开卷,高中是闭卷,能力要求较高),这就使得初高中历史的教学存在一定的能力脱节,很多高一学生在刚学高中历史时有“突爬陡坡的感觉”,反映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尽管内容有很多相似,但学起来真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初三历史教学中教师没有很好的过渡,尤其是对高中历史学科能力过渡性培养不够。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感受认为初三历史教学中应开始重点培养以下能力。
一、学会阅读历史材料
阅读历史材料是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新课程实施后的几年高考试卷看,几乎每道题都涉及到材料的阅读,阅读能力决定了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信息的获取,所以初三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不同阅读材料的训练和阅读技巧的传授。第一类材料是最常见的文字阅读材料。
由于历史的文字材料常常是断章取义式的截取,加上不同作者(或译者)的语言表达风格不同,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训练时必须循序渐进,且注意方法技巧的归纳。第一步:选择课本内容作为训练材料。历史课本的特点是语言精炼、规范,表述完整,学生容易理解,教师设置问题的答案可紧扣阅读材料,这时的阅读技巧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找关键句。第二步:选择课本外的语言表述比较严谨、历史学术味较浓的作品作为训练材料。由于表述的内容不可能像书本上那样完整,所以这类材料的阅读技巧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找出关键词进行联想,联想到材料所指的历史内容再根据问题回答。第三步:选择课本外的在语言表述上历史学术味不太浓,甚至带一点文学色彩或者个人主观性较强的作品作为训练材料。这类材料语言迷惑性较大,需要学生准确读懂作者的意图,然后再进行第二步式的联想。
第二类材料是非文字材料,主要有图片、表格等。这类材料较文字材料在信息的呈现上更为隐性,需要其他的阅读技巧。第一:注意非文字材料中的细节。比如图片、表格中用文字表述的内容,捕捉有效信息。第二:注意如何确定语言表述的关键词。关键词常在图片、表格的题目说明中。
二、学会复述历史史实
复述历史应该不是较高的能力要求,但是对初三学生来说,主要问题是抓不住重点,不能使用规范的历史语言,或者照搬课本语言,或者口语化。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提供给学生复述历史事件的机会,尤其注意纠正口语化的语言。同时教师也可以编制题目专门训练,如模仿语文学习中的成语解释,教师提供用“口语表达的历史”(如“成语的解释”),让学生用规范的历史术语回答(如“成语”)。举例:教师:提供“口语化的历史语言”――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资产阶级让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建立了一个君主没有权利,资产阶级拥有很大权力的制度。学生:用规范的历史术语回答――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资产阶级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三、学会理解历史概念
学习历史,离不开历史概念;理解历史,更离不开历史概念。如历史概念模糊,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历史现象,历史学习就无从谈起。经常有学生(初中、高中都有)在考试后面对错误总是懊恼地说“我以为是这个意思,没想到是那个意思”,其实问题在于学生对基本的历史概念理解有偏差,比如“资本主义”、“工业无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生产资料的改造”、“多极化”、“生产方式”、“生产组织方式”等等,可以说只要历史教师开口就涉及历史概念。所以学生概念不清对学历史影响极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以重视:第一、教师自己应该对历史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并能准确表述,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分析,保证学生不产生歧义。第二、教师在上课讲解中,每当提到某一重要的历史概念时,应该刻意强调,以引起学生注意,通过不断的刺激来强化学生的记忆。第三、教师设置一定的题目专门训练,比如:可模仿语文教学中的名词解释、可以进行概念辨析等。
四、学会梳理知识结构
梳理知识结构表面上看只是对知识的归纳整理,似乎浪费学生时间。其实不然。由于复习资料的丰富,学生目前的学习基本是“拿来主义”,可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本人以为,起码一个原因是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从没真正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所以知识掌握不牢固。如果指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结构,学生首先必须对一本书或一个阶段历史知识有整体的把握,并能揭示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不管学生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是否最合理,但经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学生对整理的相关知识必然掌握更牢固。在美国学者珍妮特沃斯等学者所著《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作者认为学生“画脑图”比一行一行的做记录学得更容易更迅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繁多的历史知识整理成结构图实质也是画“脑图”,由于将知识点内在的联系揭示出来了,所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变成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孤立的机械的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很好。当然,要初三年级的学生完全自己整理知识结构不容易。教师应该作详细的指导:第一、教师设计几种不同的结构模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第二、教师示范,呈现现成的知识结构,并说明自己整理的思维过程。第三、整理内容要求循序渐进。比如先从一课内容开始整理,然后从一个单元开始整理,最后整理一本书或一个历史阶段。
对初三学生着重培养上述四方面的学科能力是本人在初高中历史跨头教学中的实际感受,在近年来的教学尝试中取得明显的效果。由于初中历史学习能力要求不是很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需对初三学生提较高的学科能力要求,但又得重视一些重要的学科能力的过渡性培养,高中的历史学习才能拥有坚实的能力基础。
篇12: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中心目的。学生在面对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增加的压力,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审美爱好,以排解繁重的学业压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学所制定的目的和目标。同时,新课改提出,培养全体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其个性化发展,重视音乐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弘扬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自信等教育教学理念。本文就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以讨论,突出音乐课堂的审美教育,为其他相关教育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