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与物理学的交叉学科教学论文(合集6篇)-澳门凯发

2024-03-29 08:10:53 物理教学论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中历史与物理学的交叉学科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感谢网友“dumeilan”向本站投稿了6篇与“高中历史与物理学的交叉学科教学论文”相关的素材。

篇1:高中历史与物理学的交叉学科教学论文

高中历史与物理学的交叉学科教学论文

摘 要:高中历史课中关于学科交叉内容的教学应该引起广泛关注。教师在教学时应努力打通学科壁垒,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讲授“物理学的重大进展”一课时, 应深入研究课标要求, 精心备课, 通过讲授学科意义上的物理学等, 使学生理解物理学学科的内涵、特点;通过讲授亚里士多德对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使学生认识物理学科的历史传承性;通过讲授物理学思想方法等, 使学生理解物理学科的文化属性。最终使学生融合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 认识物理学理论在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学; 交叉学科; 文理相通; 物理学;

高中历史中, 涉及历史学与文学、艺术学、经济学、教育学、自然科学等学科交叉的内容,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处理这一内容, 是广大一线历史教师面临的挑战。以人教版《历史3》 (必修)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中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为例分析历史与物理学的交叉学科教学[1]。

一、深入研究课标要求

课标是教学中的重要依据, 第11课课标要求:“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 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其意义。”

从要求中可以看出, 学生只需要“了解”“知道”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 不必“掌握”与“应用”。众所周知,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是一门高度定量、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精确精密科学。学科本身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在历史教学中, 不宜在物理内容的具体解释上过多展开, 尤其是在相对论、量子论方面。事实上, “在学情方面, 高二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对经典力学有所了解, 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他们尚未学习过量子论和相对论等知识。”[2]在这种情况下, 对于具体物理知识而言, 教师只需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参考资料, 做适度讲解即可。

课标要求学生认识物理学理论在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这应该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如何把握这一重点?笔者认为, 首先要理解物理学学科的内涵和特点;其次要认识物理学科的历史传承性;最后要理解物理学科的文化属性。

二、物理学的内涵及特点

物理学经历了五次理论的大综合 (牛顿力学的建立、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电磁理论的建立、相对论的建立、量子理论的建立) ,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引发了蒸汽技术时代、电气技术时代、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物理学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起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 无需多言。但究竟什么是物理学?

很多学生认为物理学就是一些机械设备、电子设备、光学仪器等的集合。在这样的认知下, 当看到教材中出现的“经典力学”“相对论的创立”“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等条目时, 会产生“这是物理学吗”“这是有趣的物理学吗”“这是五彩缤纷的物理学吗”等一系列疑问而不知所措。此时, 教师要因势利导并告诉学生, 大家熟知的家用电器、能源技术、半导体技术以及激光技术等高新技术都是物理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学科意义上的物理学, 是研究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结构与运动规律、最普遍的相互作用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 其包含三个系统:知识系统、原理与方法系统、实物系统[3]。

物理学知识系统按研究对象划分, 已包含高能物理学、原子分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按研究要素可包含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及它们的相互作用等;按理论体系可包含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等。教材中主要介绍的是物理学理论体系。“追随一个伟大的物理学理论行进, 看看它宏伟地展现了它从初始假设出发的规则的演绎, 看看它的推论描述了众多的实验定律直至最小的细节, 人们不能不被这样的结构之美而陶醉, 不能不敏锐地感到这样的人的心智的创造物真正是艺术作品。”[4]

物理学理论是通过概念的抽象和定义、为数很少的基理、规则的数学运算演绎建立起来的既能解释已有现象又能准确预言未知实验结果的命题体系。我们知道, 自然界提供的事实不可胜数, 人们不可能把所有事实都变为记忆并传播。但当人们把个体事实中的带有普遍性的共同点抽取出来, 继而形成物理学概念及定律即命题而代替了大量的具体事实时, 人们就可以通过命题方便地记忆并传播事实。当然, 物理学进一步把这些命题浓缩在为数很少的基理中, 根据这些基理, 人们能够无遗漏、无重复地演绎出所有的物理学定律, 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心智负担。经典力学、相对论等就是这样的理论体系。经典力学建立在力学三定律之上;电动力学建立在“场”和麦克斯韦方程组之上;狭义相对论建立在光速不变和相对性原理之上;广义相对论建立在等效原理和广义协变原理之上;量子力学建立在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之上。就像文件盒上的标签, 有逻辑地把不是同一类的文档分开, 人们能迅速找到所需要的文档, 而不至于乱找或拿错。同样, 物理学理论能够使人们准确找到可以解决给定问题的定律, 这让物理学定律群变得更易掌握, 变得更美。

物理学原理系统包含真理性原理、简单性原理、统一性原理等;方法系统包含演绎归纳法、类比联想法、猜测试探法、模型化方法、实验方法等。物理学实物系统包括为探究物理问题而制作的粒子加速器、激光器、天文望远镜等专业仪器设备。

三、物理学科的历史传承性

教材中讲“经典力学”时, 用较大篇幅谈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的突出贡献, 其中也提到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事实上, 亚里士多德对物理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贡献。对于这一点, 作为历史教师, 应抱着尊重历史的态度给学生讲清楚。亚里士多德的传世名言“我敬爱柏拉图, 但我更爱真理” (吾爱吾师, 吾尤爱真理) [5]就是第一个贡献。这句名言启示人们不要被动接受知识, 要认识到知识的可辩驳性, 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审视性地评价现有的理论和传统, 这也正是近代以来物理学的研究风格。如教材所述, 伽利略批驳了人们长期信奉的亚里士多德运动理论正是这一风格的体现。同时也要注意到, “伽利略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他经历了曲折的摸索过程。开始, 他甚至还是亚里士多德的维护者。”[6]这说明, 物理学的研究离不开历史环境, 研究是在继承前提下的创新。教材中也较详细地介绍了牛顿的杰出贡献, 还谈到绝对时间和空间问题。几百年来, 不少人怀疑绝对时空概念, 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在他的《力学史评》中就作出了批驳。爱因斯坦高度评价马赫的工作, 称其为“相对论的先驱”, 这都是“吾爱吾师, 吾尤爱真理”的具体表现。亚里士多德第二个贡献是他的自然哲学目标:找出事物本性和原因, 为此他研究重物下落等自然现象。功夫不负有心人, 最终他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理论, 留下着作如《物理学》等。“物理学”的名称就来自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一书。从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奠基之作《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1687) 一书的名字也可看出物理学与自然哲学密切的关系。第三个贡献是他朴素的概念抽象与数学运算方法。“在亚里士多德的着作中讨论了力学问题。这个伟大的逍遥学派领悟到在矩形这种特殊情况下力的平行四边形的概念。”[7]这一成就非同小可。如前所述, 物理学研究工作是难度较大的工作之一, 之所以难, 原因是这种脑力劳动不是单纯的、同类的劳动量的增加, 而是要求人们抽象出客观存在却超越人们感觉经验的对象, 且要求对这些对象进行规则的数学运算演绎, 建立起经得起实验检验的规律。那么, 亚里士多德能够抽象出力的概念并领悟到带有“数量”特征的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很了不起。他还曾把杠杆等客观事物与有“数量”特征的圆联系起来, 并进行“数学运算” (把运动分解为切向运动和法向运动) , 试图建立杠杆理论。这种概念抽象与数学运算的方法一直历史地体现在了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牛顿发明了微积分数学, 并综合了从伽利略时代以来一个世纪的物理学工作, 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实现了极度数学化上的物理统一性;以波粒二象性概念为基础的薛定谔波动力学与海森伯矩阵力学的数学等价性。即使在现代量子论中, 基本粒子也仍然是数学形式。

四、物理学科的文化属性

人教版《历史3》 (必修) 主要讲授思想文化史, 设置的“物理学的重大进展”一课也应在文化层面展开讲解。“物理文化是古代哲学家、近代物理学家和现代物理共同体历经数千年逐步创造的物理知识体系、观念形态、价值标准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的总和。”[8]物理知识体系不再赘述, 这里主要谈物理学思想方法等。

物理学不仅深刻揭示了客观规律, 而且还形成了一整套最基本、最典型、独特而有效的思想方法体系。譬如, 伽利略意识到不能仅靠观察天体运动等自然界已有现象来研究问题, 还需使被观察的客体处于受控状态并进行测量, 于是发明了实验方法。在研究落体运动定律时, 他通过改变距离、测量时间或改变时间、测量距离的斜面实验取得重要进展。同时, 他还运用理想化方法把实验和数学结合起来, 对物理学提出了严格的定量要求。在此基础上, 牛顿深信从实验现象通过归纳分析能得到接近真实的结论, 如出现新现象或例外情况只需进一步归纳修正即可使结论更精确。同时, 牛顿还深信自然界存在简单的内在和谐, 承认物质世界具有共同的物质属性, 在此思想指导下, 他把行星和地上物体的运动都统一在了万有引力和牛顿三定律中。把上述牛顿的自然哲学思想概括起来即物理学原理系统:真理性原理、简单性原理、统一性原理等。这样的思想方法带给人们源自于物质世界本质的启示, 对人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促使人们形成了追求真理、尊重客观规律、重视实践的科学意识。

此外, 作为相对论创立者的爱因斯坦的“探索精神、富有哲理的科学思维、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品德都深入人心, 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9]。如在认识论上带来的巨大改变:要谈认识, 客体必须不能脱离环境, 且“认识主体”也必须包括在客体所处环境中, 并通过运动和变化才能被认识。这对分析人类历史、人类文化、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总之, 高中历史课中关于学科交叉内容的教学应该引起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现在讲培养又“专”又“博”的t型人才, 既要求学生在“文”“理”大学科内部要有宽广的学术视野, 同时还要求学生“文理相通”。它的迫切性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等历史文化活动中显而易见。因此, 教师在进行学科交叉内容教学时, 一定要精心准备, 努力打通学科壁垒, 尤其要融合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历史3 (必修) (第3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4―57.

[2]陈志刚, 覃玉兰.例谈历史备课的出发点[j].历史教学, (5) :38―43.

[3]解世雄.物理文化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44.

[4][法]皮埃尔・迪昂.物理学理论的目的与结构[m].李醒民,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9―30.

[5]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2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79.

[6]郭奕玲, 沈慧君.物理学史 (2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6.

[7][美]弗・卡约里.物理学史 (2版) [m].戴念祖, 译.范岱, 年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8]解世雄.物理文化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3.

[9]倪光炯, 王炎森.物理与文化――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第3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25.

篇2: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与实践论文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与实践论文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的运用不可缺少,缺少史料支撑的历史教学,教学质量也将难以提高。通过史料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并且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本文中,笔者分析了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详细地探讨了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

近年来,高中历史的教学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其中离不开史料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历史教师对史料的运用更加重视,纷纷通过史料教学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但是从当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史料教学的顺利进行,进而影响到了历史教学的正常开展,需要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不足

虽然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小,但是纵观当前各高中学校的历史史料教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旧随处可见。在进行史料教学时,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束缚。

(二)教师自身的素质不够完善

教师是历史史料教学的直接参与者,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会对史料教学质量的高低造成影响。不可否认的是,高中历史教师都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素质,但是如何将各种素质有机结合在一起却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合理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这极大地促进了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开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件内容、材料的丰富性,缺少对课件、材料本身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考虑,很多时候确实展示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但是学生似乎难以利用的上[1]。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实践优化对策

(一)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对于史料的探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是基础也是前提,如果教师在史料教学的时候能够做好这一点,将会为史料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的影响非常大,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支撑其认真学习的关键。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进行史料探究,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究情境,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学生知识的迁移,使得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情境的探究中。例如,在讲解到抗日战胜的相关知识内容时,日本军队在中国大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便是影响最为恶劣的之一。教师在引出这一史料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情境,情境中包括图片、包括视频等,学生通过图片浏览和视频观看,逐渐被带入到情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史料探究要有时间保证,也要有辅助支持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给予学生时间进行史料探究时,一定要保证史料的探究时间,使得教师在引导学生围绕史料展开充分探究时,不要考虑本节课的知识点能否在探究与讨论中完成[2]。如果史料探究的时间不够的话,史料探究的质量将会大大折扣,史料教学也就很难被称为有效的史料教学。同时,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应当成为探究的主体,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扮演好引导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史料探究活动进行监控和管理,保证史料探究的有效进行。

(三)转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注重对过程的评价

传统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教师在对史料探究进行评价时,存在很大的不合理之处,终结性的考核评价往往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无法真正体现出学生探究的实际情况。所以,转变传统的考核评价观念,对史料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考核评价的时候,应当将更多地精力放在评价学生的信息加工、思维习惯、学习表现、合作情况、最终结果等方面。例如,讲解到有关清朝康熙皇帝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康熙帝所取得的功绩,提供一则“年轻时的康熙皇帝参加科举考试”的史料,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康熙帝主政时清朝的发展情况。探究完这一史料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简单地点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书面评价,合理地应用评价方式,有利于史料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以及历史素养的养成非常重要。考虑到高中历史在进行史料教学的时候,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要想提升史料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要从问题出发,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促进史料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提高史料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娟,赵桐华,刘丽琴.论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高考,,36(27):87-88.

[2]王连海.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2(09):97-97.

篇3:岩石物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论文

岩石物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论文

1课程建设

针对石油测井研究生教育的岩石物理学与其他领域的岩石物理学侧重点不一样,它侧重于与油气相关联的物理性质的实验研究和如何应用于油气勘探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教育。该课程对于本校测井研究生的教学最早开始于1991年,当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只是为了让研究生了解用于测井的岩电实验技术和方法,因而只能从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上总结归纳出来一些岩石电学的研究结论和实验方法,同时结合实验装置的开发经验,汇总成讲义讲授给研究生。该课程经历了20多年来的积累,丰富了内容,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并且与现场的岩电实验技术紧密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该课程致力于从理论和实验上研究岩石的物理性质、这些性质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实验室测量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分析技术。对于石油测井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岩石物理学开课旨在培养学生更好地理解储层岩石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其在测井储层评价的过程中解释储集层的能力。根据这些需求,我们制定了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编制了讲义,制作了多媒体,设计了课后练习题。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岩石的电学性质、岩石电学参数的测量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三部分。多媒体(ppt)图文并茂,生动直观,课后习题针对性强,方便学生在课后回顾课堂内容,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的电学性质(电导率或电阻率、介电常数和磁导率)随岩性、孔隙度、孔隙流体、温度、压力和频率等因素的变化特性,并根据这些变化规律给出岩石的响应模型以便模拟岩石的电学响应,为电法测井资料的解释提供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分三章,第一章介绍岩石的导电性,内容包括水的导电性、黏土的导电性、影响岩石导电性的因素和岩石的导电模型;第二章介绍岩石的介电特性,内容包括水的介电特性、岩石的介电特性、影响岩石介电特性的因素和岩石介电常数理论模型;第三章介绍岩石电学参数的频散,内容包括介电常数的频散和电阻率的频散。第二部分介绍岩石电学参数的测量方法。这部分也分三章,第一章介绍岩石介电常数的实验室测量方法,内容包括低频段的测量方法、射频段的测量方法和高频段的测量方法;第二章介绍岩石电阻率的实验室测量方法,内容包括电桥法、伏安法,二极法、四极法、多极法、电极阵列测量、线圈法测量和岩心含水饱和度改变方法;第三章介绍岩心物性参数测量方法,内容包括岩石物理实验基本流程、岩石气体孔隙度、渗透率、相对渗透率、毛管压力、润湿性、阳离子交换量和声学参数的测量。第三部分介绍实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回归分析和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另外,也安排了一次课进行实验室参观,内容包括hp4194a、hp4191a和hp8753c测量仪器的使用、用hp4194a测量岩石的电阻率、用hp4191a测量岩石的高频电导率和介电常数、用hp8753c测量岩石介电常数和用hp8753c进行时域测量等。

2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是促进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1],传统的高等学校教育多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只重视考试的结果,并且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2]。具体而言,教学改革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3]。针对石油测井专业的对岩石物理知识和技术的需求,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是被重点强调的内容,根据这一需求,我们采取“因需施教”的策略,制定教学内容,编制讲义,多媒体以及习题集等。第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中,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所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无法做出深入的了解,也认识不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需求[3]。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主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课程中部分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小内容,例如岩石导电模型、介电模型及岩石物性参数测量方法等,事先分配给学生,让他们上课前去检索阅读文献,并总结编制成多媒体在课堂上讲解给大家听,讲完后如有听不明白的.学生可以提问和讨论,最后老师总结和补充,而且大家对讲解的学生进行打分作为平实成绩的一部分。第三,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在传统高校教学中,普遍使用讲授法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较少关注与学生的互动情况、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过半后,组织学生做了问卷(问卷表如表2所示)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调查结果是100%的学生对第1至第3选择答案c和第5题选择答案a,80%的学生第4题选择答案a。结果表明学生全部喜欢老师讲一部分,学生也讲一些,老师对学生讲的部分进行补充和总结,并喜欢课程成绩考核采用写课程报告的方式进行,认为这样更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80%的学生认为让学生参与讲课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全部对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科研前沿更感兴趣。这些调查问卷印证了我们教学模式改革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3结论与不足

通过岩石物理学课程的教改,制定了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内容,编写了讲义,制作了多媒体,编写了习题集,完善了课程体系,并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及问卷调查得到以下结论:(1)学生喜欢课程教学过程中多与老师互动,参与课堂教学,并认为互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2)学生更喜欢课程考核采用写报告的方式,而且认为那样能更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他们都对与课程相关的学科前沿感兴趣。虽然本教改建立了课程体系,改进了教学模式,但是还有一些不足,课程教学内容中主要是有关电学性质方面的,而声波及放射性方面的还没有,这有待于以后的补充。

篇4:高职生物理学教学现状与对策论文

高职生物理学教学现状与对策论文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起点低、数学物理基础薄弱、学习意识不强等特点;从当前“高职生”学习物理学的现状分析,对如何处理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及后续专业课的衔接关系、结合演示实验和先进网络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引入物理学史和实例教学、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几个方面进行探析;给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几点对策;为进一步提高“高职生”学习物理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高职生;物理教学;现状研究

一、当前高职生物理学学习状态及成因

物理学是高职院校绝大多数理工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不仅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知识支撑,而且学生通过物理学的学习,能够培养其严密开阔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但面对物理学学习,学生普遍感到枯燥乏味且难以理解,加之缺乏兴趣和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经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分析原因如下:1.数学和物理基础比较薄弱物理科学和数学科学的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高职生数学底子相对薄弱,物理学会普遍运用到数学知识。可以说物理和数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若从数学的角度来说,中学数学基础功底不扎实,会直接影响到高等数学的学习,而大学物理趋向于用高等数学中的导数、极限、微元、定积分和不定积分等知识点解题。但高职院校的学生不适应这种知识的转变,思维能力还停留在原来的知识水平上。不善于从变换问题的认识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他们只习惯于把中学的思维、分析方法生搬硬套到新的物理情境中来,比如在求解变力沿任意曲线运动做功问题时,学生只知道解决“直线运动中恒力的功”的问题,不能灵活处理“变力在曲线运动中所做的功”的问题。没有采用化整为零的“数学微元”思想去解决物理变力做功问题。即“把轨道曲线分割成许多无穷小段近似看为直线,在无穷小线段上,作用的力的大小和方向可看作不变。变力做功转化为恒力在无穷小直线段上所做功的问题,在有限过程中,变力所做的总功等于所有无穷小段元功之和,也可以用数学积分的方法求得”。学生的空间思维拓展和创新能力提升明显受限。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基础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大学物理学的兴趣及物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2.未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自律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普高生,一类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包括职高生、中专生等。由于他们在各自的学校接受教育的方式不一样,物理学基础底子层次不一。普高的学生物理底子相对比职高、中职生强些。但有的职高生和中职生在原中学阶段几乎没学过物理。主要学习各专业的理论课程知识。即使学习物理也只是学习一些简单的概念、公式。他们大部分掌握的物理知识水平只是停留在物理的初级阶段。中学物理底子薄弱,加之大学生自律意识差和学习自主性缺失,物理内容难于理解学习兴趣缺乏等因素存在。3.自学能力不强学生对公共物理课的学习认识也不够全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自认为专业课才是重要核心课程,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起不到什么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学内容还难于理解掌握,学与不学一个样。只要学好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就能“对口”现代社会招聘的需求岗位。另外,物理学的学时已被大大缩减,教学内容多但学时少。授课教师为了与教学进度一致而忽略了学生听课的效率,对这些物理基础薄弱的“高职生”来说,因听不懂教师所讲解的重、难点被“卡”住。完全脱离教师的思路轨道,跟不上教师的授课“步伐”。他们对物理课的学习已产生了“畏难”情绪。这些“高职生”渐渐地对物理学的学习失去了耐心,更别谈提高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物理学的知识点不能很好地被融合在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中,不利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物理学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学习。4.教师教学信心不足,教学方法改革不深入“高职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学习基础相比“本科生”要薄弱的多,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还要备教材、备学生,对不同系部专业的课程标准体系要有所了解。做教学进度表时,教师要根据各专业的培养计划,授课内容侧重于后续专业课程知识点的衔接。但有的教师不配合好专业课程的服务教学,在教学内容和难度上没有调整物理学的授课计划,不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衔接。而采用“一刀切”教学,没有侧重难点,做同样的教学计划,不管系部、专业不同还是基础层次不同的学生均采用同一种授课方案[1]。再说,高职生的学习基础和综合能力差,知识点讲授要比本科生简单些,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新旧知识点的导入过渡,引导学生对物理学学习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注重与后续所开设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学不是仅仅为了期末考试综合成绩能过60分,能尽早修满学分。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学的学习是为了与专业课程的对接,服务于专业课教学,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各个分支零散拼起来的拼图。教师根据学院各系部的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与后续专业课程衔接的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提高物理学的教学效率。

二、改进高职生物理学教学的'对策研究

针对“高职生”的数理基础底子薄弱、自律能力低且学习兴趣缺乏,教师的教学等现状,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进行研究1.处理好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的衔接关系作为物理学教师不仅要备好课和教材,还要备好学生,了解相应的专业培养计划,衔接好与专业课的对应内容。教师在讲授物理新课前,先了解学生的来源、课程基础,再简要复习涉及到的中学物理知识,接着指出用中学物理知识解题的局限性和特殊性,再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本节课要学习的物理学知识点。由于“高职生”本身物理底子薄弱,基本的物理知识都不了解,如果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学知识的衔接,会造成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困扰”,难于接受新知识,会渐渐对物理学失去学习的兴趣。不仅是影响高职物理学的教学效果,更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2.构建好物理课与专业课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学生,物理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性学科与所学专业课程严重脱节的现象亟待转变。因此,我们秉承“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厚基础、高素质、高技能”综合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对“物理学”这门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前了解各系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侧重物理学内容以辅助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比如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需要侧重点讲授的是电学和磁学部分,特别是动量守恒、能量守恒,静电场,电磁感应、磁场的能量等等。对于土木工程系建工和道桥专业的学生,需要测重点讲授的是力学部分,如重力、弹力、功和能、冲量和动量、刚体的定轴转动等。这些知识与后续开设的专业课程《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讲授物理学内容时要测重专业知识的对接,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服务基础。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运用上培养学生应用物理学的意识,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学会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强化实践演练,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高职生物理基础薄弱,对于他们来讲物理学抽象、难学,即使上课能理解物理学的概念、定理定律等,课堂中所学知识和生活应用问题严重脱离,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没有吃透,可能是机械性地死记硬背,对物理学习没有积极性,课堂气氛死气沉沉[2]。作为物理学教师也应该反思教学,激发出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可以通过演示相关的物理实验或视频来辅助课堂教学。如在讲授静电场——尖端放电和静电现象时,可以做电火花计时器和螺丝刀来演示实验现象,并解密手上静电能否搞坏一台电脑。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静电原理和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发明创新设计一些发明、创作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结合实际发明成果,引导物理知识的应用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单纯地讲授理论,学生会感觉空洞乏味。即使死记硬背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却不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掌握不了物理学的实质问题。教师课前应查阅相关的物理学史料适当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如在讲授动量定理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若生鸡蛋落在水泥地板上或地板上的一堆棉花上,鸡蛋的命运是否一样。教学过程中以实例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探讨,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3]。再介绍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生平事迹及取得成果背后的努力和汗水,如牛顿、爱因斯坦、钱学森、霍金等等。他们经过反复做实验得结论,再演算、推导研究一个定理或定律,鼓励学生学习要像科学家有恒心、耐心。消除学生学物理的“畏难”心理,引导学生探索它的奥妙,培养“用物理”的意识,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5.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大学物理是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物理教师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要强调它的基础性、实用性,更重要的与后续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性。物理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手段来模拟物理现象,创设情景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调动他们的潜能,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乐于去思考、探究物理问题。比如教师在讲授角动量守恒原理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实验演示直升飞机机翼旋转产生角动量情景[4],引导学生探索角动量守恒的原理。再说新时代的学生使用手机或电脑在学院用wifi上网随时随地了解课堂上学习的新知识,及时巩固旧知识点。如果遇到理解不透彻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网上qq或微信留言给老师,老师、同学之间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对教学内容的建议等[5]。通过多种现代化网络技术手段建立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平台。这种平台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地学习目标,激发出学物理的兴趣,远离自认为的“物理无用论”思潮。

三、结束语

物理学是理工类学生必修的一门通识性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高职生的物理学基础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后续专业课程的特点,“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人才培养方案”等等,调整物理学教学内容,侧重教学重难点,并在教学中融入物理学思想、史料、生活中的案例。有效地与专业课程内容衔接,构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学好物理学的兴趣,克服大学物理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脱节现状[6]。更好地提高优化物理学的教学质量,发挥出物理学作为基础课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铺垫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金荣.高职物理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63-64.

[2]赵升颜.浅议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j].科技信息,(24):109-110.

[3]张章.论从中学物理到大学物理学习转变的引导策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4):128-130.

[4]王红成.地方性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索[j].嘉应学院学报,,27(3):39-42.

[5]刘崇华,杨喜庆,王迎春.高等数学与土建专业后续课程的联系[j].黑龙江科学,(8):109-109.

[6]陈兰莉.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南阳理工学院为例[j].教学艺术,(8):31-32.

篇5: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意义与路径论文

在历史教学中,创新是推动教学发展的核心动力。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推动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意义,准确把握创新与改革的路径,更好的推动教学工作开展。

一、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意义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创新,这既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创新是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教学质量提升要依靠改革与创新。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停留于陈旧的模式,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而推动历史教学改革,必须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2.创新是打造生动活泼课堂的重要推手。和枯燥沉闷的课堂氛围相比,高效的历史课堂必须是生动活泼的。实现这一目标要进行多个方面的创新,使历史教学资源得到整合,学生积极性得到激发。3.创新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必然要求。高中历史教学承担着能力、情感与知识三维目标。而实现这三个方面的齐头并进,必须要进行改革创新,以创新的理念、方式为学生历史综合素养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二、紧扣教育发展脉搏,以改革推动历史教学上台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始终高举创新旗帜,积极深入推动改革,推动各方面的变革,为历史教学质量提升奠定良好基础。1.创新教学理念,着力体现素质发展目标。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对教学理念进行充分的改进,要注重理念理论层面的创新,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方面,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作为目标,不再仅仅着眼于提高应试成绩。教学理念的创新还应当体现在教学流程的变革上,要将单向的教学模式设计为自主互动的教学流程,提高教学的素质化程度。教学理念创新还要充分体现在教学载体、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各个方面。总而言之,广大历史教师要对现有的应试教育理念进行充分创新,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设计和组织历史教学活动。2.创新教学载体,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载体的创新,引导学生能够自主的开展学习活动。载体创新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合作学习载体的创新,要通过设置合作小组这一方式,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扁平化,更加有利于集中学生的集体智慧。笔者在教学中设置六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习惯,依靠大家的努力去思考解决问题。另外,教学载体的创新还包括思考提纲的创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点对点的提问,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点对面的引导,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炼出来,设计成思考提纲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这样的教学载体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交流过程更加方向鲜明、重点突出。3.创新教学手段,打造生动丰富历史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是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的重要抓手,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信息化手段代替传统教学媒体。在这一方面,笔者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教学设计环节就将信息化手段运用融入其中,对运用的原则、运用的时机、运用的频率,以及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4.创新教学流程,全面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历史教学的改革创新重心在课堂,要点是课堂流程的变革。笔者在教学中对教学流程进行了充分的创新,设置了揭示目标、小组合作、组间交流、总结提炼四个环节,让学生在其中充分发挥主体地位。例如《“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伊始就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分析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是什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取得的成功实践,为最终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有着什么样的价值等等。学生在思考题的引领下,分小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成果,同时在小组间进行汇报交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不断完善补充答案,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梳理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凸显了学生主体地位,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总结梳理能力。

三、结束语

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历史教学成效提升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广大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更好的推动历史教学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邵秀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情境教学法之我见[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1)

[2]邓奇德.优化历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甘肃教育.2011(03)

[3]张正贵.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

篇6:高中历史中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论文

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教学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要求更加严格。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进行素质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并结合历史教学的特点融入新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方法,比如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本文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与爱国主义情感。

1现今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现下高中历史的教学中仍以考试为主,照本宣科,划重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没有发挥历史教学中应有的作用,本应是充满趣味的课程,结果搞得很多学生不是很感兴趣。教学情境设计的不合理,枯燥无味,没有将学生带入到历史的世界中去,使学生无法感受到历史的有趣性,以及不能与历史情感产生共鸣,缺乏历史情感的教育,那么,学生便会觉得这和难懂的哲学课没有区别,也不会从我国丰富的历史长河中找到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也就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教学情境设计不合理。多媒体等先进教育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为高中历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部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时,忽视了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片面的实现了课堂氛围的活跃,但是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也并不是很热衷,甚至有些学生会认为学习历史没有实际的用处,除了将来做历史老师,否则这些东西便不会再用。这是学生对于历史学习错误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利用情感的教育使学生明白历史学习对于个人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2在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方法

高中的历史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加以及时的解决。为改变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引导,将历史中的非情感因素转化为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真正的完成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准备。

2.1设计合适的情境教学:适合的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首先我们在准备教学的时候,可以使用各种的图片、视频、音乐的等来丰富课堂。比如在讲到宫廷音乐的时候可以放一首现代使用那些出土的编钟等乐器创作的音乐;再如讲到《楚辞》的时候可以播放别人读的音频,或者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从而体味里面的思想情感。当然,如果有实物是最好的,就可以给学生看看或者摸摸这些有历史印记的物体,从触感中体味当时,从而更容易的产生情感的'共鸣。或者在讲到一些历史典故的时候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中体味人物的情感,与历史人物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再次,教师可以借助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感情因素,将学生置于历史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感。当然在现实社会中布置历史生活情境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相应的历史画面,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印象。此外,老师也可是设置课外的情境教学,选择典型的历史遗址让学生参观,为学生直观的观察提供平台,进而使学生领略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解历史学习的兴趣。历史遗址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在历史遗址中,学生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当时的生活面貌,了解当时的生活百态,以此来增加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2.2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首先,教师在课堂情境的创设中要用形象去诱发学生的情感,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育机智,只有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历史教学中,对民族英雄充满敬意,就会对学生的感情产生影响,进而唤起学生的爱和恨。比如在讲到中国近代的屈辱史的时候,刚讲到南京大屠杀是,朗读的语气加重,情感愤慨,唇齿间要显示出无比的愤怒之情,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或者可以找出英雄人物的诗歌,比如谭嗣同就义时喊出的诗句,就可以拿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诗句有时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次,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注意语调的轻重缓急,在讲到民族运动时,可以高昂一些,在讲到民族屈辱史时可以低沉一些,情感更加丰沛一些,使得学生的情感也起起落落,这样学生便会在这样的有感情的课堂中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在历史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爱国精神与爱国情怀。此外教师要合理的使用体态语言,即通过面部表情、语言表情以及身段表情等有效的传递感情。这样的情感更加具体可感,学生能够明确的从中体会到教师内心的情感。

2.3设计课堂小活动:一个丰富的课堂不仅需要老师也需要同学的高度参与。那么,组织一些课堂上的活动远比只是老师单纯的讲有趣的多。可以编排历史故事,可以唱有关历史的歌,可以作一首诗,等等。只要是有关历史的活动都是可以搬上课堂的,这样不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进行历史学习,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3结束语

总之,历史课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情怀与教育意义的课程,就必须发挥它该有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升学的工具以及以后工作的筹码。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避免这种思想的产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进行历史教学,那么,学生才会认识到历史的学习并不是他们所认为的那样可有可无,才会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那样我的在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参考文献:

[1]王子涵.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3.

[2]郭建勋.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d].福建师范大学,2012.

[3]覃丽燕.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