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社会化透析论文(共3篇)-澳门凯发

2024-06-05 07:46:38 体育教学论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社会化透析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感谢网友“brandy16888”向本站投稿了3篇与“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社会化透析论文”相关的素材。

篇1: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社会化透析论文

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社会化透析论文

体育社会化是指社会对体育发展的作用及影响,表现为社会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各种社会力量及各种社会形式来直接对体育的发展、组织、体育的总目的和任务进行规划、决策和参与,使体育成为社会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纳人社会发展的轨道。就体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来讲,体育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体育社会化包含着课余体育社会化,课余体育社会化是体育社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1、课余体育在现代教育和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形式。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能力和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课余体育在当代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1课余体育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其主动性、丰富性、娱乐性氛围

青少年学生最富于朝气和活力,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他们不但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要娱乐,需要友谊,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要情感和精力的宜泄,而课余体育活动正是满足青少年学生这些精神与心理需要的最好方式之一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课余体育活动,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交往性、娱乐性、互助性、竞争性的功能,发挥课余体育的内在与外化效应,丰富校园文化,体现多样性,创造出紧张严肃与生动活泼相统一的文化氛围,从而满足学生生理、心理多方面的精神情感需要.通过课余体育活动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校园文化产生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余体育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将他们剩余的精力得到有效的、正常的释放,达到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的目的。

1.2课余体育活动有助于冲破传统校园文化的封闭,突出开放性教育理念

校园文化应适度保护一般社会文化的超然性,体现必须性,但也要加大其对社会的开放性,需要加强与社会文化的交流和沟通,而课余体育活动正是加强这种开放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以体育为内容、形式、载体的广泛交流和接触,可以增进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汲取社会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从而弥补校园文化单纯性的不足;其次,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民族的、传统的、区域的、环境的情感认知可以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社会交往能力、个性张扬和自我表现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1.3课余体育有助于弘扬校园文化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课余体育为学生个体体育运动才能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发挥体育运动的特长和爱好,在运动技能和专项特长方面弥补课堂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分数衡量、评价个人学习能力与成绩为唯一尺度的不足;另外,体育运动又一重要特征就是鼓励和要求精神和竞技水平不断的创新,因为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保证学生在体育竞赛的激烈竞争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由于体育的竞争性、获得性、公平公正性使得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始终有一个终极目标在支撑着自己的信念,那就是“努力创新、挑战自我、战胜对手、成为强者”.正是这种体育本身固有的精神,激励着学生不断战胜各种困难,超越自我,超越对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纪录”.“鼓励创新”是体育运动的文化特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也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文化内涵。

2、学校课余体育新走向一体育杜会化

2.1树立全新的课余体育时空观,实现课余体育社会化

传统的高校体育在学科设置、专项选修、个人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等诸方面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人们总习惯于把课余体育活动看作是学校围墙内的体育,将学生的课余体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局限于校园活动范围内,使课余体育与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生活体育截然分开,人为地造成彼此之间在目标、内容、形式上的脱节.随着现代体育发展的进一步大众化、社会化,课余体育在观念上己经冲破了学校的时空界限,正逐步向家庭和社会扩展.与从前相比。课余体育的内容、形式、规模水平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就要求课余体育在观念上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将娱乐体育、保健体育、生活体育、单位体育、竞技体育等一同纳人课余体育活动体系,走出校园课余体育的囿限,大力发展与社会体育的横向联系,打破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界限,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

2.2加强学校课余体育的科学化管理

加强对课余体育的科学化管理,必须严格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有关的体育法令、法规,使课余体育活动逐步实现科学化、制度化、正规化。学校要建立由分管校长、体育部(室)领导、校学生会体育部组织等组成的学校课余体育活动领导组织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对学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规划、组织、协调、督导,及时解决课余体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健全以体育专业教师为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体育骨干为辅的课余体育管理队伍,对课余体育活动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2.3争取社会支持,为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近年来,国家为发展社会体育制定了许多重要措施和规划,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和城区体育场馆要面向社会开放的有关法令,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现代社会要发展课余体育,并跟上体育社会化的步伐,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人,学校体育和课余体育的发展仅靠国家有限的教育专项经费投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全社会来关心、帮助、支持学校体育事业,借助社会力量,为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和经费上的保障,实现学校课余体育经费和物质保证的社会化。学生社团自发组织的拉赞助冠名的系与系之间、校与校间的大学生篮球、足球联赛就是一种成功的范例。

3、实现学校体育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3.1加大宜传力度,引导学生树立体育消费观念和健康第一的思想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作为一种精神生活必需品已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认可。一方面,高校是学生受教育的最后阶段,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社会体育健康蓬勃发展有着重大的责任。同时,高校具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受过良好训练和具有较强指导能力的专业体育教师队伍,在培养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和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等方面起着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在学校体育领域随着大众体育的推广,媒体不断向人们传播科学健身的手段、方法,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处于“自娱”和“自我”的主体意识阶段,不少学生自购器材,积极投资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花钱买健康”、“科学锻炼换健康”等体育消费观念愈来愈多地被学生所接受。

3.2培养高素质的学校课余体育指导员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颁布以来,伴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一期工程的完成,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仅有10余万人,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人员区域分布极不均衡,专业人员缺口较大.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形式培养一批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广博的体育专业知识、综合业务能力强、精力充沛和身体健康的骨干体育指导员.建立由学生自己管理、自由参加的群众性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如在部分高校出现的各单项体育协会,就是一种学校课余体育较好的组织形式,他们在推动学校体育和课余体育社会化发展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3充分利用场馆设施,积极开展社区体育,促进体育社会化发展

随着国家健身计划的推广和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有关法令的下达,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念、自我锻炼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群众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将导致社会体育向多元化发展,通过国家投资和社会集资,不断修建和完善了相关环境的体育场地设施,为全民健身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建立了以各级领导为核心,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为骨干的社会体育组织。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及单位的场地设施和人力资源,积极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加快了体育社会化的进程。近年来,体育社会化不仅使体育本身受益匪浅,而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取得了很大的收益,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2: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思考论文

关于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思考论文

[摘要]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搞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充分发挥课余体育的功能,值得学校体育工作者去总结和探讨。文章在对高校课余体育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普通高校课余体育模式应以依靠大学生自觉性为中心,加强体育理论教育,还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普通高校课余体育可以弥补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保证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普通高校 课余体育 模式与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加上“双休工时制”的实行,大学生们相对可以腾出较多的课余时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课余体育就是他们首选的活动内容之一。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时间,成为教育工作者及学生们共同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体育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均已认识到单靠1周2节体育课,是无法实现增强体质任务的。课余体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为运动队伍输送后备人才都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必须重视学校课余体育工作,并把它列入整个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的日程上来。本文就高校课余体育概念、课余体育应采用的模式及其作用进行相关探讨。

一、高校课余体育概念分析

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学校体育课之外的时间里采用身体练习的方式,从事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娱乐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课外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我国体育教育中,课外体育同样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体育课一起,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个人体育爱好的重要途径。可以说,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

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相比,它具有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活动空间的广阔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方法的灵活性;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指导的辅助性;组织活动的法定性和学生参与的自愿性;参与对象的群众性和课余训练的精英性;体育课堂的延伸性和自成体系的独立性等特点。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素质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课余体育在为学生打好体质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把培养学生的个性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打好基础。由于课余体育既是课余的又是体育的,所以无论从环境因素、教育因素,还是从个性形成的阶段性因素来说,它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现阶段,我国在课余体育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经验。第一种做法是开展两类体育课程,即在上好每周两课时正规体育课的同时,再安排一课时体育活动课程,并把活动课程列入学生的课程表中,使活动课程在时间上,辅导力量上,运动设施和器材上得到确实的保障。两类课程的互相补充,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提高。第二种做法是在上好正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前提下,开展大课间锻炼的活动,这就是延长课间操的时间,把课间锻炼延长20~30分钟,改变只做广播操的'单一内容,增加跑步、武术、跳绳、游戏、健美操素质练习等多种内容,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得到增加。无论是活动课程还是大课间锻炼,在其组织形式上已出现小组锻炼的组织形式和学生自选活动内容,这是逐步推进我国课余体育改革的有益尝试。但是课余体育训练这一过程毕竟属于“课余”的性质,因此,它不同于职业型的优秀运动员训练。由于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运动训练在许多方面均有自己的独特的运行模式。

二、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模式

(一)以依靠大学生自觉性为中心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处在17~22岁左右,独立性、自制力及自主意识较强。高校校园的运动氛围较浓厚,运动场地、器材相对较齐全,而且高校学生的课程安排灵活性大,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随意性大。那么高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管理就应根据上述的特点,以依靠大学生的自觉性为中心,体育教师不宜过多直接参与管理,可以通过协助制定适当的目标,建议采取科学有效的锻炼方式方法,提高必要的技术辅导,提供应有的场地、器材以及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等途径间接地管理。

具体做法有很多类型,比如我们可以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巩固学生的体育兴趣,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鼓励学生组建和参加各单项体育协会或俱乐部,如“篮协”“排协”“网协”“乒协”“足协”“羽协”等。校内进行的所有体育活动都可以成立协会和俱乐部,学校应在理论、技术、场地、设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加强管理,组织各协会开展形式多样和经常性的体育比赛活动。另外,学校体育运动会的设项,要充分考虑广大学生的参与性,避免过分竞技化。要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比赛活动,推动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加强体育理论教育

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但对人体科学知识和体育理论知识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体育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育认识和体育意识,了解体育活动中生理、心理变化的规律,掌握体育煅练与健身的科学方法,教你如何欣赏体育,如何去组织安排体育活动竞赛等。因此,体育理论的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着体育理论教学的目标,任务去组织选择教学内容。依据体育理论的教学任务、目的,体育理论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生物,运动力学的最基本知识,体育保健,体育卫生,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方法,体育欣赏等。因此,在课余时间可采用讲座、讨论、沙龙等形式向学生系统传授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保健学、体育医疗康复、自我保护等知识。这样既丰富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开拓了他们的知识面,引导他们从理论上去了解体育对人们的深远影响,从而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指导他们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

(三)引进与提高相结合,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高待遇与高奉献,是三位一体的。所以我们要继续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继续解决好教师住房和工资待遇问题,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吸收优秀教师进入人大、政协等各级组织机构。另一方面还要讲奉献,只讲待遇不讲奉献也是不行的。教师这个词的本质含义,我认为就是“奉献”两个字。为什么大家用很多优美的词汇来赞美教师?人梯、蜡烛、绿叶、老黄牛,都是一个意思,说明教师这个职业的本质含义就是“奉献”,如果丢掉了奉献,那就不能称其为教师。所以,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方面,素质要高,待遇要相应提高,还要强调有高度的奉献精神。学校要大力引用高学历体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以尽快改变数量不足,学历不高的状况。还要做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支持教师考研究生。每年从事业经费中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组织选派教师到其他高校进修学习,积极进行业务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教学、训练水平。各高校体育训练教师应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加强与校医院和各生化实验室密切联系,对一些影响和评定运动成绩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试,以便更好地指导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引起领导重视,加大对科学体育训练的投入,创造出有利的训练环境。

三、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作用

(一)弥补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保证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学校体育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有:增进健康目标、教养目标、教育目标、竞技目标、娱乐目标,但课堂教学因为时间短(一星期只有两节课),教学内容杂,针对性差等多方面的不足,往往不能很好的实现这些目标,课外体育训练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二)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课余体育活动不单纯只是对学生体能的提高有好处,通过课余体育活动,学生的身心健康会获得全面的发展。目前对健康的两种权威解释,不管是健康的三维观,还是健康的五要素学说,概括地说,健康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身心之间的关系。生理健康有助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同样影响着生理健康。课余体育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嬉戏玩耍,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还可交友漫谈,不仅获得身体的,同时获得心理的需要和满足。所以,课余体育活动不仅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体育活动在育人过程中具有“身心双育”特点,校园体育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独到之功。课余体育活动的群体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提高校园文化主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学生投身于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生活,浸染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氛围时,会形成积极进取、发奋向上的情感。同时,课余体育将体育精神与校风、学风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体育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有机成分,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青少年学生最富于朝气和活力,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他们不但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要娱乐,需要友谊,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要情感和精力的宣泄,而课余体育活动正是满足青少年学生这些精神与心理需要的最好方式之一。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课余体育活动,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交往性、娱乐性、互助性、竞争性的功能,发挥课余体育的内在与外化效应,丰富校园文化,体现多样性,创造出紧张严肃与生动活泼相统一的文化氛围,从而满足学生生理、心理多方面的精神情感需要。通过课余体育活动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校园文化产生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余体育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将他们剩余的精力得到有效的、正常的释放,达到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毅.现行高校课余体育的形式与特点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4).

[2]吴长青.课余体育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优势研究[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6).

[3]冯喜军.浅析我国课余体育的发展趋向[j].辽宁师专学报,2005.

[4] 张帆.关于加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及相应管理的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5]杜东照.浅析高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6]王发昌.论河南省高校在课余体育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7]常智.试论课余体育活动在提高学生体能中的作用[j].贵州体育科技,,(3).

[8]杨寿雨.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社会化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05.

篇3:基于社会化的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经营论文

[摘要]通过对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存在场馆、设施不足,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分析了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必然性,提出了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经营的思路。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经营是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必经之路,是我国体育教育深化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需要开拓思路,采取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变革,在满足高校基本教学训练的同时加大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与利用,解决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发展经费短缺的问题。

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的深化,人们健身需求逐渐增强,现有体育场地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大众健身需求,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也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体育场馆建设,如何把高校丰富的体育场馆资源,保证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正常进行下有效的适时合理地向社会开放,将会有利于改善供需矛盾关系,最大限度的弥补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养护资金的不足,这无疑是一种“双赢”的举措。

1、高校体育场馆现状分析

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与器材配备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对象中没有完全达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要求的高校中,44%的高校认为体育场馆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教学、课外话动、运动训练的需要,60%的高校认为体育器材配备基本能够满足教学、课外话动及运动训练的需要。

目前高校大部分都制定了体育场地增扩建的计划,在资金引进方面基本上都是依靠国家拨款或学校贷款,资金来源单一,没有开辟新的资金渠道,造成体育设施建设缓慢,在维修资金方面79%的高校依靠国家拨款,社会化经营思路不开拓,没有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和开发利用现有的优势资源。高校的优质体育设施资源和优势体育师资没有有效利用,没有形成有效的有偿服务网络,在场馆利用方面社会化经营力度不大,仅仅局限于场馆出租和有限的有偿服务。

2、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必然性

2.1市场需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只有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才有可能取得收益。而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具有广阔的市场。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的精神紧张、情感失衡、压抑等不良情绪需要宣泄和释放,而体育运动是他们的最佳选择;花钱买健康渐成一种时尚,许多人渴望得到健身指导,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有偿开放,可极大地满足他们健身娱乐方面的.需求。这又为有偿开放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

2.2高校自身的优势

高校体育场馆相对来说面积大,场地条件较优越。另外,体育师资力量较强,掌握了科学锻炼的理论与方法,可谓集教学、训练、科技为一体,这都是高校具有的优势。因此,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优势向社会开放,发挥高校体育人才优势,参与社会体育指导,从而获得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2.3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我国体育场馆及设施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占全国场馆大多数的高校体育场馆却存在大量闲置的现象。体育场馆本身存在一定的折旧和老化的周期,国家花巨资建造的场馆,如果只当作摆设,任其自然老化直至报废,将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3、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经营的思路

社会化经营是一个总体性的要求,主要是针对整个经济结构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作方式而言的。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社会化经营的重要任务首先是引进先进经营理理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保证体育设施的公益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创造更多体育消费方式,创造更多的财富,克服学校建设资金的不足。其次是改善体育投资环境,开拓资金来源,引进社会资金的流入,做大作强学校体育设施社会化。

3.1转换经营观念,引入市场机制,加快高校体育设施快速发展

在国家对高校体育场馆投资缺乏,学校自身又无法解决建设资金的情况下,推行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经营,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发展的空间。但要坚持政府引导,统一规划,规范管理,市场运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资本市场、外资和民间投入兼容并包的充满活力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特别是民营企业资金,解决高校体育设施发展资金不足、不活的问题。   3.2开拓思路,使体育场馆功能多元化

从传统意义上讲,体育建筑功能单一,但近些年随着体育文化在大众生活中的不断融入,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规范化、普及化。使现代体育建筑成为公益性和商业性的融合体。使体育设施全方位地服务于大众。体育设施建设理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体育设施建设中更加注重场馆的综合利用,充分考虑场馆的日后运营、维护和管理。使用功能方面,注意使用功能的多样化,而且注重在建设阶段就为多功能的使用预留设施条件;随着体育赛事活动中现代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场馆设备也日益专业化,并自成系统;设计中重视节能和环保,考虑采用了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甚至设置能源回收系统,以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3.3深化经营理念,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设施,提高自身造血功能

高校体育设施的经营,除了必须研究开展健康体育活动必备的基本服务之外,还必须建立整体观念,从全局出发,研究能够满足体育消费者需要,并认可的其他各种相关服务,有计划地培育以大众消费为核心的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咨询、体育旅游等,要充分挖掘高校体育设施和体育师资的优势资源,从简单的出租场馆设施的观念中走出来,尽可能的开拓思路,采取联合培训、有偿服务、拓宽体育消费领域、培育人们健康投资消费等多种方式开展多层次的开发利用,创造最大的效益。

3.4要处理好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过程中的公益性

高校体育场馆引进社会资金加快发展,实行有偿消费,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高校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但许多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却本末倒置,把体育设施当成赚钱的工具、盈利的手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发展。因此高校体育设施的有偿服务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既要保证在校学生的基本利益,又要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源,具体操作中可以规划时间段,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给消费群体一个灵活的选择空间。

4、结论和建议

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经营是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必经之路,是我国体育教育深化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但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开拓思路,采取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变革。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一方面可以缓解高校体育设施建设中的资金不足的困难,一方面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使用还可以缓解社会体育场馆紧张的矛盾。体育设施建设中要更加注重场馆的综合利用,充分考虑场馆的日后运营、维护和管理。注意使用功能的多样化,而且注重在建设阶段就为多功能的使用预留设施条件,从而为社会化经营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经营势在必行,但如何在经营“盈利”和“促进发展”之间找到一个理想的结合点,成为高校体育设施的经营管理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参考文献

[1]顾雪兰.学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构思[j].体育学刊,2003(4):10-12

[2]赵云宏,袁建国.我国体育场馆管理现状及对策的初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3):20-13

[3]冷迎辉.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有偿开放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报,2005(6):1-3

[4]刘官元,郭礼.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建设改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1):15-18

[5]陈秋丽,翟水保.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6):260-261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