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实践与理论论文(集锦14篇)-澳门凯发
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大学体育实践与理论论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感谢网友“lishun2009”向本站投稿了14篇与“大学体育实践与理论论文”相关的素材。
篇1:大学体育实践与理论论文
大学体育实践与理论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已经实施许多改革措施。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改革的不断深人,人们已经意识到新时期大学体育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传统的大学体育若不做出根本上的变革是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在此背景下,我国大学体育面临着一次根本性的从结构和功能上的巨大变革,而如何在改革中正确的把握方向,已经成为影响现今大学体育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其中尤以大学体育的基本理论的创新问题为重点。
1、大学体育实践的新动向
经对当代大学体育事件的发展动向和基本理论的研究之后,认为当代大学体育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新动向。
1)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的统领下大学体育课程呈现出了“多目标、多思想、多内容、多形式、多变化”的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改革的不断深人,政府主导的“健康第一”和得到学界认同的“终身体育”两种指导思想已经成为新时期当代我国大学体育发展的主流思想,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普遍认同。这两种指导思想各有所长,互补不足,对当代我国大学体育的改革实践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这里的大学体育指的是面向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这种教育主要体现的大学体育课程上。
当代我国大学体育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的体育课程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①减少了体育课程中的一些必修内容,增加了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选修内容;②延长了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年限,许多学校选择在学生的整个求学阶段开设体育选修课,规定学分,让学生自主选择上课;③增加体育理论实践课程的开设;④在当代休闲社会的影响下,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朝着娱乐化、生活化方向发展;⑤新出现了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方式,即体育社团教学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组织体育教学形式;⑥加强了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如对学生实行“打卡制”,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有一个明确的学分规定。
虽然存在着这两种思想之间谁是主导思想的一些争论,而大学体胄改革也在继续。但相对于传统的大学体育“体制”和“技能”的教育思想,这两种思想指导下的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已经呈现出了“多目标、多思想、多内容、多形式、多变化”的特征。
2、当代我国大学体育在新的基础上担负起了为国家培养体育优秀人才的任务
从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大学体育的推动。20世纪50-60年代的体育实践已经证明了大学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
新时期新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体育的重要性,现今我国很多优秀的中学体育尖子生大批量的考人了大学,带动了我国各大学的体育水平。各大学联合起来开始不断举办高水平的运动会,不仅规模上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取得的成绩也备受瞩目。许多的'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在其中脱颖而出,在全国的比赛上获得了优秀成绩,其中优秀的运动员因此人选了省队,甚至国家队,这对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大学体育学科对我国体育学科的建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科是一个概念,是我们从接受教育开始接触到的词语。它的主要作用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分类整合,便于接受知识。传统教学下只有体育类和师范类大学设置体育专业的现象已经没有了,越来越多的非体育类和非师范类大学设置了体育专业。它们体育专业的发展成为了推动体育学科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且这股力量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壮大。在当代我国普通大学体育学科实践发展变化的新格局之下,我国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体育科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可见在我国高校大学体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对我国体育学科的建设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大学社区体育已经成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
1995年,我国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被确立。大学因其人才、信息、知识、场馆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在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和推动作用。
大学对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影响和推动,主要体现在以大学为中心,辐射了周边社区的体育活动的发展。这个效果的作用直接表现为大学的场馆设施逐渐向群众开放,周围社区的人可以到大学借用设施进行锻炼,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便捷、免费的途径。许多来到大学进行锻炼的人自然感受到了大学体育的科技服务、人才服务、场馆服务、宣传服务,这些服务自然而然的推动了更多的人锻炼,为推动全民健身做出了很大贡献。由此可以预见出,大学体育因其在资源、人才、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将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进行。
5、大学体育理论问题研究的视角转移
传统认识里,喜欢将大学体育归纳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依然还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去看待大学体育,没有结合大学组织的特殊性其认识大学体育,只是意识到大学体育在新时期下需要进行改变,但并没有跳出传统的“体育只是为大学服务的‘一元性’思维模式”,无法从根本上认识到大学体育的内涵已经不局限于传统体育课程和体育教育。这样容易导致在对待如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学科、大学社区体育等大学活动价值取向的不稳定,不能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相应理论上的检释。
大学体育与中小学体育相比,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区别。大学体育虽然属于学校体育的范畴之内,但绝对不是完全等同于学校体育的。我国传统的大学体育是一元性的,只是属于大学内部的一个行为,只是大学教育的其中一部分,传统思想下考虑的是大学体育能为大学教育作出什么贡献。而根据二元性大学体育观,大学体育不仅只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还是国家和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大学体育的范畴已经不只是局限于学校,更注重对我国整个体育世界的发展。从一元性到二元性的大学体育,可以理解为现今的大学体育基本理论观正在从狭义的大学体育观逐渐转变为广义的大学体育观。
6、结语
新时期下我国大学体育已经超越了传统思想下大学体育教育的范畴,逐渐扩展到体育事业的范畴中来,对大学体育整体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视角转移方向需要经常进行总结与分析。在我国,大学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的视角转移已经逐渐体现出来,在对“大学组织层面,结合体育与教育,采用现代大学职能全景视角”这些基本的理论问题的研究,从宏观指导实践来看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由此可以预见,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大学体育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会因大学体育在我国体育和教育事业中独特的地位和功能,在新时期下重新构建一个新的更科学的系统,将会使大学体育的理论从传统思想下混杂于中小学体育理论的“学校体育观”中逐渐分化和独立出来。
参考文献:
[1]张珂,张云,乔培基,等.普通高校个性化体育理论课程开发实践研究――以中国传媒大学体育理论课程开发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2).
[2]白彩琴,宋杰.大学体育理论课租教学开展实践研究――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体育理论课程开展为例[j].运动,(17).
[3]陈洪武.浅析大学体育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平台的搭建[?)].体育时空,(6).
[4]贾连.大学体育理论的定位及其影响因素――对现行大学体育教材理论部分若千问题的剖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篇2:浅谈高中体育理论与实践创新论文
浅谈高中体育理论与实践创新论文
1前言
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的逐步改革,高中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已经实施。现行高中体育教育内容和实践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于全面人才的需要。对传统高中体育进行理论和教育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在革新体育教育理论方面的同时,进行必要的高中体育教育实践创新也是刻不容缓。建立创新型高中体育教师队伍、明确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体育教育模式、建立创新的体育教学评级准则等措施改革创新高中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2体育的理论创新
2.1传统体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体育教师往往对教学目标的理论认识不够,体育教育实践主要集中采用一些形式化的模式。体育课堂上,老师只在意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完成的程度,完全忽略了学生是体育教育的主体,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和学生进行必要的互动,完全没有达到体育教育的师生互动的目的。
体育教师只是按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单纯的教育,对体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很少或者没有提出过任何改革和创新的意见,形成了体育教育的严重形式化。体育教师往往主导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体育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严重制约了体育教育的发展,进行高中体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改革创新具有现实和理论的重要意义。
2.2体育与智育教育的关系
2.2.1体育促进智育的发展
2.2.2智育制约体育
虽然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个人智力的发展,可以增加大脑皮层细胞的活跃程度,提高神经系统协调身体能力和敏感性。但是,体育运动并不是简单或单纯的机械重复活动或无知觉的机械运动过程。是身体神经系统控制协调人体各部件的有效运动,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直接反映在神经系统的高级程度,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反过来会对体育运动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约束。因此,个人的智力状态对体育的发展具有制约的作用。要相互协调好体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不能使两者发展失衡。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和智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对改革创新高中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3体育教育理论的创新措施
当前,{中体育教育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高中体育教育的发展。对高中体育教育理论进行创新性研究势在必行,我们应着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指导体育实践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以下几点进行体育教育理论方面的创新研究:一是教学内容的转变。进行必要的体育理论体系的创新研究。体育教育不再是单单的体能的训练,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其他教育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有其独特性,处理好体育教育和其他教育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性,明确体育与智育以及其他教育辩证统一的关系。二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只是关注规定体育课程的完成程度,对体育教学内容认识较为肤浅。体育教师要重新建构教学内容,在平时教学内容的设计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三是教学过程的转变。体育教师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可不必过分强调,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3体育的实践创新
体育教育要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就必须采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相应的实施,这其中体育教育实践是体育教育实施的关键过程,也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育的必要手段。体育教育实践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内容的具体实施过程、教师与学生教学中的相互关系、体育教育采用的方式方法以及体育教育中评价体系等的内容。体育教育实践对体育的实施具体化以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进行体育教育实践创新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是一种实际的实践教学活动,在体育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人的全部结构都能参与其中,促进人的大脑活跃程度,协调身体各部分的运动,促进大脑皮层的活动,带动身体内脏器官的活动协调性。人在运动过程中,大脑皮层控制人的各种活动,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的敏感程度。人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肺部的呼吸氧气量增加,增加了大脑皮层的活跃程度;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神经系统也是高度运作的,神经系统协调身体各部件的运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的人,感觉器官都比较敏锐,大脑神经细胞反应速度较快,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也较强。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身体的各部分机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通过适当的体育训练,可以增加大脑皮层细胞的活跃程度,提高神经系统协调身体的能力和敏感性。
3.1建设创新型体育教师队伍
在体育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师的教学模式、观点以及体育教学理论水平对体育教育结果都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建设一支数量适宜、结构合理、具有高素质创新性的体育师资队伍,是实施体育创新教育的根本保证。其次,改革创新体育教育的模式,是实施体育创新教育的具体实践。再者,提高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实施体育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3.2创建创新型分类教育新模式
在体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有效地进行高中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相应教育内容的改变、编排、删减以及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一是对接受体育教育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分类,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前提。二是针对不同类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制度保证。三是体育教师要引导和组织不同组的学生进行交流和相互学习,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最终目标。
3.3建设创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教师是体育教育的实践者。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性建设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建设多级体育教育模式,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建设的机制保证。第二,充分利用多种体育教育手段进行体育教育,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建设的设施保障。第三,改变体育教师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建设的关键所在。
3.4创建创新型的体育评价体系
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性建设就必须建立具有创新性的体育教育评价体系制度,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分级体育成绩评价体系,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性建设的体制保证。二是建立动态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性建设的条件基础。
4结论
在体育教育理论改革创新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和智育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改革创新。在对体育理论进行创新时要从建设创新型高中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型分类教育新模式、建设创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建设创新型体育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体育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综合处理好体育和其他教育的关系,采用发展的、创新的精神来改革创新高中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创新阻碍体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篇3: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
一、高校人文体育的优点及特征
1.能够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通常高校内部的人文体育教育和高校的德、智、美等联合组成了高校内部教育体系,并且在整体上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因为体育是人的根本,开展育心和育人都无法脱离育体。特别是高校内的校园文化,主要也包含了高校内部人文体育的制度、精神以及设施等,都离不开具体的制度、物质及精神等方面文化,而人文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可以直接作为承载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非常集中且羡慕地表现出校园文化的发展及其所蕴含的精神,促使其和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达成有效互动,通过互动的形式不断地前进和发展。
2.内容广泛,为高校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
高校体育教育属于高校人文体育教育的基本实践方式,通常都是通过具体活动的形式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活动当中,并以此来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相应的体会及启迪,从而领悟到体育活动中的科学、严谨性的规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育和感悟。将人文精神深化到学生的自身素质当中,保障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最新的人文知识,从而有效地增强其体育发展技能。另外,校园文化也属于高校人文体育进行实践发展的载体,融合在校园文化环境当中,能够充分地发挥对学生的导向、熏陶以及激励的作用,从而以此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3.高校人文体育具备综合教育的优势
高校内的人文体育必须具备较为广泛的内容以及非常强大的科学依据,因此这些因素直接给予了高校人文体育的'综合教育功能,其在教育活动中,能够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多方面起到教育作用,促使学生的人文素质越来越高。可以说不但打好了学生的身体基础,同时也直接培养了学生完善的人格及主体意识,促使学生的能力偏向社会化发展。另外,这种独特的教育优势,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可迁移性及可操作性,因此其综合教育的优势非常明显。
二、高校人文教育理论的实践路径
1.优化高校体育课程
由于高校内部的课程通常都是具体体育项目的学习课程,像篮球、跑步以及羽毛球等,这些课程中普遍缺乏人文教育因素,即使是存在一定内容的人文课程,也并没有真正获得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多数学生直接忽视这部分的人文课程内容。因此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低沉的特点,不断地改善其自身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可通过活跃课堂氛围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课程中人文内容的特点及重要性。
2.结合德育智育,体现人文精神
在大多数高校内部的体育教学中,不能只是单纯地重视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必须要重视加强学生在德育和智育方面的教学成果。很多报名学习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其高中阶段时,学习的文化知识课程的内容及所用的时间都普遍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少很多。因此就要求高校内的体育教学必须要将体育技能直接上升到一个理论化的高度,将智育和德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以此来促使理论知识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真正起到促进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具备人文体育精神,最终促使学生各个方面都获得有效提升。
3.营造整体人文氛围
高校体育教学渗入人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需要积极地营造出校园人文教育的有效环境氛围。在整个过程中,除了必备的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将其扩展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可以在高校内部各个地点标贴相应的标示和标语,也可以开展多种样式丰富的体育类活动,通过校园广播及体育精神的宣传等,直接拓展先进性的人文体育课程,并完善相应的教学方式,最终促使全校范围内都形成一种人文环境氛围,实现高校人文教育的目的。综上所述,要想实现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实践发展,就需要优化高校体育课程,结合德育智育,体现人文精神,营造出整体人文氛围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念成功地渗透到实践教育发展当中。
篇4:大学体育篮球训练与理论教学的协调发展论文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持续增长的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也在其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篮球课程是一门较为重要且复杂的学科,但在具体教学中,虽然该课程相比以往教学有了明显进步,但依旧存在些不足。对此,本文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以及条件三方面论述了当前大学体育篮球训练教学的现状,并在其基础上,通过明确篮球教学目标、树立以人为本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弱化技巧注重兴趣、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几个维度,提出了大学生一体篮球训练与理论教学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此来全面提高篮球教学质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篇5:大学体育篮球训练与理论教学的协调发展论文
篮球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而言,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更是日常生活中,参与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之一。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吐火如荼,推动了大学体育教学事业的革新,提升了其课程地位,并为体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大学生之间也每年举行各种大规模的篮球竞赛,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让他们的校园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篮球教学是增强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能够让学生将来以更快的速度融入到工作岗位中。但目前,大学体育教师,由于长时间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参与篮球训练的积极性,并未将理论教学融入到实践训练中。因此,怎样促进体育篮球训练与理论教学的协调发展,成为了当前各大学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大学体育篮球训练教学现状
1.1教学观念落后
首先,在大学期间,大多数学生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的职业发展,因而在体育教学当中,通常较为重视专业课程与技能的培养,对体育课程重视程度不高。许多大学生对于篮球训练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只是将其视为放松与缓解学习压力的方式而已,并未从本质上出发,认真对待篮球训练。同时,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运动观念,只是粗略的为学生降了简单的框架,学生在没有任何基础,未掌握相关技巧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篮球训练,这种过于被动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其次,大学体育篮球训练的.内容及结构均不合理,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没有从学生间的差异性出发,对学生缺乏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学生内在运动潜能得不到充分挖掘,这是造成许多大学生不喜欢篮球训练的主要因素之一,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降低了教学效果。最后,大学是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与他们将来的发展直接挂钩,但也正因如此,让大学生面对较大压力,并且随着市场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让学校更加注重专业教育。在体育篮球训练中,教师也过于重视技巧方面,却没有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无法体现出体育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1.2教学模式传统
在现阶段的大学体育篮球训练中,体育教师忽视了技巧方面的讲解,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具体动作的模仿与练习上,在实际教学中,没有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增强他们团结意识。由于体育篮球训练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够完成,单独个人即使技术多高、能力多强,都无法凭借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更无法帮助整个团队取得理想的成绩。但大学体育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与这一规律背道而驰,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靠,自然在实际训练时,会遇到许多困难,降低他们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严重影响了体育篮球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我国对于体育教学越发重视,大学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及整体办学环境得到了全面提升,体育活动也有所增加,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在活动期间,却相继暴露了许多问题,由于规章制度的不足,很多教学活动开展的过于随意,同时也没有明确的要求指标,无法正确的评价体育教师及其教学工作,影响了体育篮球训练的实际效果。
1.3教学条件不足
首先,新课标改革下,我国各大学的篮球训练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体育教学在工作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较为专业化的篮球训练教师还比较稀少,并不能真正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目前,大多数大学的篮球训练项目的教授,通常是由普通体育教师代劳,并不是专门教授篮球的专业教师。按照大学篮球训练教师教学内容与对教学目标来看,篮球课程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及专业节能。其次,在我国大学教育体系中,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家长,都更为重视专业课程与能力,并未真正意识到大学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因而导致体育篮球训练课时较少,在大学课程体系中,每周体育教学时间少之甚少,有些大学甚至将占用体育教学时间,将其用于专业技能培养,最终导致体育篮球训练无法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2、大学体育篮球训练与理论教学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2.1明确篮球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深入发展,促使着现代体育教学理念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从原有生物学角度转变成生物、人文、心理及社会为一体的综合性先进的体育教学观念。因此,我国大学篮球教学应在加强学生技巧、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充分注重基础理论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满足学生内心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项目锻炼的意识及能力,将终身体育教学观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大学篮球教学革新中,应转变原有单一性的教学目标,强调篮球训练的游戏本质,构建以篮球娱乐、游戏性质竞赛为主的教学环境,以便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篮球训练与理论教学的融合发展,从而让当代大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
2.2树立人本教学观念
过去的篮球训练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机械化教学模式,学生要主动去迎合教师。而现代体育篮球教学所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实际需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均为学生服务,因此,大学篮球训练,在结合理论知识时,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制定全新的教学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比如,对于某些身体素养较高,运动细胞较为丰富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增强训练的难度,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而对于身体素质较弱、没有运用天性的学生,教师则要注重基础教学,要循序渐进,逐渐加强教学难度,丰富教学内容,待学生真正掌握基础后,在加入相应的拓展训练,激发这部分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加全面的认知篮球训练。此外,教师还需注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不是单纯表示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予特殊照顾,而是应统筹兼顾,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都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确保他们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2.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大学体育篮球训练的实践性较强,但理论教育同样至关重要,篮球训练的理论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篮球这项运动发展历史及其文化背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虽然目前许多大学生均开设了篮球理论课程的选修课,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却并未真正根据大学生内心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方案、制定适合的教学模式,而是继续沿用传统教学形式,无法吸引学生,更无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加入到理论学习中,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对于这些不足问题,教师并不能简单的去削弱篮球训练的理论教学,而是应对现有教学方案做出全面的调整,按照学生实际需求,完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按照小组形式,将兴趣相同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并针对不同小组的兴趣及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进而采取不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也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法,用成绩优秀的学生带动成绩较低的学生,营造班级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在动力,让他们对篮球及其相关知识产生全新的认知,确保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2.4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当前,大学体育篮球训练中的评价,通常是以篮球技能与身体素质是否符合固定的要求标准范围,并未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缺少对学生个人能力、素养提升方面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法得出的结果相对来说过于片面。不仅无法体现出学生在篮球训练中的真实成绩,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参与篮球训练的积极性,对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对此,大学应完善当前体育篮球训练评价机制,将加强大学生综合素养作为评价机制的重点内容,在评价学生对相关篮球技巧掌握情况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学习的态度等方面。既要重视评价的结果,也要结合日常学习情况及课堂表现,将结果与过程进行充分融合。
3、结语
篮球训练在大学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下,其地位也有所上升,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喜爱与欢迎,同时在大学生的体育课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团结协作、独立自主等方面的培养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学体育篮球训练应深刻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问题,进而采取有效的方式,将理论教学融入到其中,应基于相关理论对实践教学实施改革,逐步提升篮球训练的重要性,突出其积极作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斌.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中体能训练与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2):121-122.
[2]张剑.高职体育篮球训练教学现状及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5(16):39-40.
[3]付凡飞.分析大学体育篮球课中的体能训练与教学现状[j].科技资讯,,15(05):183-184.
篇6: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引发思考、探索未来、学会选择的课程,是一个系统化、分阶段实施的教育过程。职业生涯教育需要通过前瞻教育让大学生树立起职前探索准备,思考未来方向;通过培训增强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教育意识和能力,培养专业化师资队伍;高校要建立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组织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活动和大赛,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指导。
职业生涯,最早由美国生涯理论家舒伯(dona,dsuper,1957)在《职业生涯心理学》中提出,是指个体遵循一定的道路或者途径,实现所选定的职业目标。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门教人如何进行职业选择的学问,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因此,职业生涯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个系列化、分阶段实施的教育过程。它的核心理念是:安身立命。即教育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承担各种社会角色,寻求与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1职业生涯教育内涵的误解
1.1职业生涯教育不是简单的就业指导
从理论层面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90年代中期才开始从欧美传入中国。国内职业生涯领域有两个较有影响力的流派,一是以心理学背景为主流的学院派,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来研究职业生涯课题,注重人格的研究和心理的完善;还有一派是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背景的务实派,侧重于强调求职技能技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协助求职者实现职业目标。综合上述两种派别,可以得出我国目前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包含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两层含义。目前,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讨之中,简单地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解为职业规划教育,其中的目标就是寻找到适合个体的职业。因此,许多探讨集中在分析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为毕业生提出诸多就业指导性建议和策略、通过校企合作等计划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生涯教育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未形成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普遍可以看到诸如以下现象:各高校在大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很少系统性为新生制定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活动方案,即将面临就业时才设置一系列讲座来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就业技能技巧的传递,开设宣传形式的就业宣讲会、杰出校友返校分享求职经验和成功人生经历,导致大学生习惯性忽视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仅仅在毕业时临时抱佛脚,被动吸收和接收学校为其安排的就业指导,接收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而缺乏符合自身个性特点和职业理想的选择性思考。
职业生涯教育不是简单的就业指导,由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教育,要实现由学校到工作的短期、静态、片面的就业目标指导转向关注学生全程、动态、可持续的生涯发展教育。
1.2职业生涯教育不是专门的技术性教育,也不是片断式的短期教育
专门的技术性教育在于传授相关专业和领域的知识,如果把就业指导比作一门课程,同样可以把它定义成为一门传授找工作的技能技巧、面试经验、职前准备的专门性课程,它能够将寻找工作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和经验汇总成简洁而又有针对性的条条框框,把求职路上毫无头绪的求职者训练成求职高手。职业生涯教育显然不是上述教育模式,国内学者将它定义为一种把教育对象当作全人(holistic)的教育,不是仅仅传授专门领域知识的技术性(specialized)的教育,是统整性(integrative)的教育,不是片断式(fractioned)的教育。从横向方面来看,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全人教育,从纵断面来看,职业生涯教育就是终身教育,它是维持和贯穿人的一生的全面教育。这与法国教育学家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理念有着共同之处,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职业生涯教育分为三个阶段: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和生涯规划,是关乎人的一生是否幸福的终身课题。
篇7: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
在定义清楚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和理念后,探索和实践成为另一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得比较好的高校为数不多,形成体系的更是寥寥无几。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的起点已经立足于基础教育,而在我国则还达不到这样的程度,我国基础教育的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和负担,恰好高等教育阶段给予教育工作者空间和机会践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可能性。
(1)设置职业前瞻教育,提前让学生树立起职业探索准备,思考未来的人生方向。职业前瞻教育是基于职业生涯教育基本理念,在原有入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学生入学后他所接收的第一门具有导航性质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所忽略的潜藏在身上的潜能,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学的基本问题。
职业前瞻教育过程中,生涯规划课以入学导航的形式,为学生引发为什么上大学这样的话题和思考提供了对话和交流的.机会,淡化了说教的痕迹,生动鲜活地呈现给学生,引发对自我探索和未来职业生涯,尤其是对学习生涯思考的平台。在学生刚刚结束军训的时候,组织各专业学生进入真实职业环境,在传统的学校里要在三年级以后才涉足和考虑的职场的实践活动,提前到了入学之初,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实践,让学生在看见、听见、感受之间,来看清未来工作世界的模样,寻找到自己的影子。
(2)增强教师职业生涯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队伍。高校教师要树立这样的理念:用自身的知识和行动,引领学生一起来跨界思考,使学生的校园世界和将来的工作世界之间发生联结,在校园世界、学生世界和工作世界之间产生交替和作用。帮助高校大学生在校园世界和工作世界中回归自我、探索自我世界。这种基于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实质上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两部分内容。
首先,专业课教师应该接受职业生涯教育的培训,了解本专业的就业范围和职业要求,根据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专业信息。有意识地把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知识的学习融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要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能力,通过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为其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其次,高校要培养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个别咨询或者团体辅导的方式,来带领学生探寻自我的职业生涯。
(3)设立本土化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组织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活动和大赛。课程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和无可替代的资源,学生选择一所高校,就等于选择了未来四年要接受的文化熏陶,学校的独特化、个性化特征也能成为毕业生在社会所具备的不可替代的竞争力。高校还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跨界、融合、统整为一门职业生涯课。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和大赛,有助于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工作坊、专题报告讲座、通过团体训练、模拟面试、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会是职业生涯教育在校园里落实的载体。学生参与各类活动和大赛,实质上是在潜移默化中探索自我,这种方式有助于淡化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的说教理念,呈现给学生一个参与、互动的平台。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教育不是具体的一门课程,实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个连续分阶段进行的教育过程,需要与常规的教育教学、专业课程教师紧密结合在一起,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形成教育合力。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在立足校园与面向社会之间搭建桥梁,为学生探索自我、实现自我和回归自我服务。
篇8: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及体育教育实践关系论文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及体育教育实践关系论文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学界难以定论的一大难题”。笔者搜集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关系研究的文章,对他们探讨的三个主要问题,观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探析
1、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体育实践是本然统一的。在实践哲学视野中,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体育教育理论来源于体育教育实践,是体育教育实践中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提升,同时教育理论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教育实践的检验并指导实践。教育理论不与实践相对立、相分离,而是具有不可分割的本然联系。
2、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特别是体育教育实践之间存在距离。“由于教育理论研究者对教育科学性和普遍性的追求,注定了这种理论与具体的实践之间永远存在一条逻辑鸿沟”。而且,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特别是与体育教育实践间彼此发展不平衡,教育理论要么落后于实践,要么就超前于实践。教育理论、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不平衡性,也决定了存在距离的合理性。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体育实践的脱离及其原因
学者们认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离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高格调”无法实现在实际教育情境中的着陆;理论的“创新”远离教育、体育实践的需要;教育理论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话语沟通的'困难;体育、教育实践者对教育理论的淡然和漠视等方面。
1、教育理论方面。在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原因时,多数学者把矛头指向理论工作者,认为他们的研究脱离实际,纯粹是概念的演绎,而且“有不少教育理论文章言必海德格尔,文必哈贝马斯,堆积一大堆西方话语,连我们这些长期从事理论工作的人都读不懂,不要说一线教师了”。理论工作者必须“走向实践”,体现教育学的实践学科的本性。他们把教育理论划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认为从事前者研究的工作者可以潜心进行教育理论的建构,从事后者的才需要深入教育实践。
2、教育、体育实践方面。有学者指出,“教育实践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行为,在它的内部构成的错综复杂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在它的外部所形成的方方面面彼此羁绊的联系,是用简单的眼光所无法打量和把握的。”每个体育教育实践者都具有一定的“习性”,他们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又存在大量的复杂而又情景化的意图以及时空的干预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把体育、教育实践看成是受系统化理论和观念指导就显得过于简单化和概括化了。所以,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实践脱离,不仅是理论脱离实践而且也是实践脱离理论,是互离和双向的。
探寻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实践走向统一的途径
1、寄希望于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体育、教育实践者身上。有学者指出,“教育学研究者理应关注实践,注重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注重将自己的理论应用于实践问题的探讨和解决”,虽然,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实践之间需要一定的张力,但理论研究必须回归实践,因为理论归根结底是来自实践,要回到实践中去。教育理论者和体育教育实践者在促使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征途中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需要克服认识上的偏见和行为上的失误方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2、倡导“行动研究”并把这种研究范式看作是跨越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鸿沟的桥梁。他们认为,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实践脱离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因分工的不同而造成相互间语言的障碍,难以顺利地沟通。“行动研究的源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克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弊端”。行动研究使教育理论研究深入到了具体的教育实践之中,直面教育事实本身,而且教育研究者就是实践者,反过来,体育教育实践者就是教育研究者。
反思与总结
1、对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实践关系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论范畴内的解读而缺少结合实践的探索。这种理论认识跟实践认识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解决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实践之间矛盾的思路和方法只能来自于实践,理论工作者应该关注实践,从解决实践问题出发寻找途径。
2、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研究上存在着一种现象,对理论研究者的指责多于对体育教育实践者。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实践发展要走向和谐必须要有理论、实践工作者双方共同积极参与到二者关系的研究和探索中来,否则从单方面得出的结论都是片面的。
3、在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探讨中,缺乏一种追根刨底和现实关怀的精神。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于考试,即使做些文章也是迫于晋职等需要。对这些具体事态的体察是探究问题的根基,客观地讲,必须深度地考察制度对人行为的影响和制约,否则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实践的本然关系就无以真实的呈现。实践时毫和叙事研究,并把这种研究范式看作是跨越教育理论研究者。
篇9:信息化理论与实践论文
信息化理论与实践论文
摘要
时代进步势必促使信息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并得以广泛的应用。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学校也必不可少地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作。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军校 教学
我校作为培养部队基层人才的初级指挥类学校,目前正在为国家努力培养能够运用高科技作战的综合类军事人才。而要达到此目标,教育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广就必不可少。在,我校就为全校教师配发电脑。目前,所有教职工人人有电脑,所有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学生宿舍也配发了电脑,各学科也根据自身教学的需要,建立了多间多媒体教学实验室。但是,我校的信息技术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样存在着很多问题。虽然教育信息技术得到了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信息技术在我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未能被普遍以及深入的应用。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并未因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而加速实现。
教育实践证明,教学改革潮流要求教师突破以往单一、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教育模式。现在社会对老师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渊博的教育理论,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能够熟练地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学知识。由此可见,如何掌握实用的教育信息技术并把这些知识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仍是学校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1。1 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教育信息技术是运用教育科学、信息科学的原理与方法获取、处理、传播、控制和利用教育信息的方法手段体系;是人类的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应用教育科学、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同教育信息打交道的技术,都叫做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和教育过程中凡是与教育信息密切关联、共同作用的技术都叫做教育信息技术。
1。2 教育信息技术的具体特点
数字化:目前教育界提到的教育信息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即数字化使得传播信息、操作简单可靠并运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的数字化技术。
网络化:目前的教育信息技术实现了信息资源与网络的完美结合,网络化的优点是资源共享,时空不限,多向互动和便于合作。
智能化:人工智能将成为信息化教学系统的核心技术,智能化将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
2 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2。1 利用教育信息技术促使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从而组织一系列教学活动,其中采取的方式和方法。现在教育界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法、演示法、发现法、讲授法、谈话法等。这些方法即适用于教师有效地教授课程,又适用于学生真正掌握学科知识。以英语教学为例,英语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可以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深入地学习。但伴随着中国英语教育多种弊端的存在,使填鸭式教育依然处于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英语人才培养的步伐,导致了大量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以后,仍然对英语知识一知半解的尴尬状态。比如以下句子:
an apple is in the box。
in the box is an apple。
学生知道第一句是陈述句,第二句是倒装句,但是何时使用第一句,何时使用第二句他们就分辨得不是很清楚。有些教师是带实物来课堂进行讲解,有些教师是用画简笔画的方式进行讲解,这些虽然可行,但是耗时耗力。如果不演示,离开感性认识的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往往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各种方法的'高度结合化,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了以上的问题。教师可以恰当地利用动画、电影、电视片段、录音、文字等多种载体之间相互的帮助和影响,对于两种句型所强调的内容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真正了解,第一句强调的含义是苹果所在的方位,即盒子内;而第二句强调的含义是盒子里面装的东西是苹果。学生通过观看实物演示的过程和经过动画设计出来的想象效果,均能巧妙而容易地实现,真正做到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运用自如,使教学方法达到了高度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形成了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2。2 利用教育信息技术促使评估形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教育在评估老师和学生的好坏方面,标准是比较单一的,就是学习成绩,成绩好了就是优秀教师,就是优等生,至于老师和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表现,一概不予考虑。素质教育的理念虽然已经在我国推行了若干年,但是鉴于教育评估形式的过于单一,使得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考试教育为行事准则。数字音像技术、数字卫星电视技术、视频会议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交互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运用,使得传统教育的评估形式不再是学生考试分数高低的唯一途径,学校建设校园网可以使学校管理者随时关注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动态信息,甚至是老师和学生的一言一行。开放式教育评价形式普遍实施,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加深了对自身潜力的认识,增强了对成功的渴望。即使是考试,形式也可以变得灵活多样,最终体现出真实的教学水平和学习效果。网上考试,可以实行统一考试也可以分类考试,教师可以考学生,学生之间也可以互考,学生坐在计算机前有问有答,既可以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又可以学习和提高。网络讨论平台,即老师根据教授的内容,布置开放型的讨论题目,利用网络讨论平台,观察每个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给出相应的平时分数,平时分数录入电脑,期末进行总分的叠加,虽不能算作期末考试成绩,但是可以参考平时分数进行评优的依据,鼓励平时积极发言,认真动脑思考问题的学生。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步入到趋于完善的阶段,作为学校构成中起主体作用的教师,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应该把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自己终身学习和不断改进的内容。虽然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时把握得还不是很准确,容易出现过度依赖于教育信息技术或者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等问题,但是作为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者,我们要认清什么可以为我们所用,什么需要积极地回避,把教育信息技术的优点发挥到极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努力接近理想中的教学水平。
篇10: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成功素质教育是作者在创办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过程中,历经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而创立的一种大学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作者运用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借鉴和参考国内外相关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和改革经验,结合自己的办学实践,创建了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对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工作者具有启示和参考作用。特别是书中提出的“素质内 化规律和途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成功素质”与“失败因子”、“素质导师制”、“素质学分制”等,对当前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和借鉴价值。同时,书中关于“素质”、“成功”、“成功素质”、“成功素质教育”等一系列论述,可为广大青年朋友自觉塑造成功素质,争取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提供帮助。
篇11: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接下来讨论了其在课堂教育和考试这两个大学教育重要环节中的具体实践。最后,分析了大学各层次教育之间的关系和外语教学应具有的适当的地位。
1. 引言
要探讨大学的素质教育,就要正确认识大学教育实施者和接受者,以及教育的目标。所以,首先要讨论大学的教育对象、教师的作用以及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课堂教育和考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继而需要明确在这两个环节中有关素质教育涉及的实施原则。目前大学教育中的考研及外语学习这两个问题尤为突出,亟需提出相应解决的对策。
2. 基本理论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生素质的提高是最终目标,也是检验学校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大学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是十八周岁至二十五周岁的成年人。他们基本已经具备成型的世界观。所以,大学教育的手段应该是引导为主,塑造为辅。
学校教师是主体,在各个教育环节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素质和作用是教育成败的关键。首先教师应该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把握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的思想和精神。同时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要求教师不但要认真备课,熟练掌握现有的本专业知识。还要注重科学研究,把握本专业科研的前沿动向。积极开展面向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的科技服务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在此基础上,要提炼出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拓宽专业面和知识不断更新的能力。
3. 课堂教育环节的实践
课堂教育环节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育环节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课堂教育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鉴于自觉性不同程度的欠缺,要求一定的课堂纪律是必要的,其目的是限制恶意的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现象。鉴于主动性不同程度的欠缺,课堂教育质和量的保证也是必要的。大学生个体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是难免的。课堂教育应以中等程度甚至中下等程度的学生作为契合点,因为大学教育是成材教育不是选材教育,亦即是要培养绝大多数学生成为合格的人才,而不是选拔极少数学生作为尖子人才。对于该等程度的学生,课堂教育是其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对于该等程度之下的学生,除了课堂接受教育之外,课下还要自学。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课堂教育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师应深入地进行教学法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对于上等程度的学生,如果部分内容通过自学就能够掌握的话,善意的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去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学习其他知识,应该和恶意的区别对待。同时,和谐课堂的构建也是必要的。教师和学生相互作为对立面的状态应该是绝对禁止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知识的接受者的关系。一切有利于课堂教育的行为就应该提倡,一切不利于课堂教育的行为就应该被禁止。比如教师主动擦黑板应该提倡,以命令的口味让学生擦黑板应该禁止。学生特殊情况迟到早退,如若报告则打断教师讲课思路并耽误众多学生的时间,当时不打报告默默入座或离开的方式就可以尝试。对课堂上学生饮水等的限制也可以放松。课堂教育的和谐程度与课堂教育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谐的课堂教育有利于课堂教育效果的提高。
4. 考试环节的实践
考试环节是对素质教育效果的检验。考试形式可以探讨,但是考试环节必须严格把关。考试形式决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亦即素质教育的标准。这里不着重探讨这个问题。考试形式确定后,考试环节必须严格把关,这是衡量标准是否达到。一门课考试成绩是否及格,是对该门课程知识是否掌握的衡量。某个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是否全部及格,是对该学生是否掌握该专业所必需的系统知识的衡量。也就是是否成为该专业高级技术人才的衡量。这一点认识,无论是教师或者是学生都应该把握准确。不能渺小化,亦不能扩大化。不能渺小化是指不能放宽考试的标准,否则会使学生毕业时名不负实。同时也会使正常的教学活动放任自流,最终难以管理。不能扩大化是指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全面素质的唯一标准。一门功课不及格仅仅是指该学生没有达到掌握该课程的标准。某学生某个专业未能毕业也只能说明他没有能够达到成为该专业高级技术人才的标准。不能因为某学生某个专业未毕业甚至一门课程未及格就认为该学生整体素质不及格。只要也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教师才不会歧视这类学生。反过来,这类学生也不会因为未毕业甚至一门功课不及格而出现一些过激行为。学生在成才过程中由于兴趣或知识结构的变化而导致专业取向的变化是正常的。大学就应该包容这种变化,应该创造一个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有些国际上知名的大学在该方面的做法就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这类人才也不胜枚举。这些人未在某个大学毕业,非但未对其个人和学校名声造成丝毫损害,反而成为这些学校严把专业毕业标准的典型旁证。
5. 大学各层次教育之间的关系
大学的教育层次主要有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教育的提高和延伸。本科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本专业领域的研究型人才。这样的目标一定要明确,且不可动摇。没有扎实掌握现有本专业知识且能够熟练应用的本科生,就不可能有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不能因为要追求大学层次的提高,要办教学研究型大学甚至研究型大学,而把本科教育置于次要地位甚至取而代之。如若这样,则最终将一无所获。这一点大学的教师包括教育管理工作者务必要有清楚的认识,也要务必向学生讲清楚,因为在这方面业已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学校为了办成教学研究型大学或研究型大学挖掘生源,学生工作者为了创造以考研率为具体指标的较好业绩,学生为了摆脱近年来学历高好就业而得出的社会对研究型人才比应用型人才更需要的假象而造成的困境,大多从大二就开始步入考研的轨道,大四则全力以赴。大一大二主攻外语和数学,大三则主攻某一门基础课,大四完全放弃本科学习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听课者寥寥无几。外语和数学都是工具,不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则将成为空中楼阁。必将出现通过四级甚至六级考试,而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连语法都不通,非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连一篇完整的本专业文章都不能翻译的怪现象。主攻某一门专业基础课,而不具有本专业实际问题所涉及的系统的相互联系的专业知识,即使数学基础再扎实也无用武之地。废弃大四专业课的学习,则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这一本科生培养目标根本就无从谈起。这个问题已到了非常危险和亟待解决的程度,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等各方面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从根本上去解决。学生本身也不应该被一些假象所迷惑,这些假象是由一些偏激的个别扭曲的政策带来的,如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绩工程,近几年出现的本科层次比研究生层次相比的就业困难并不能完全正确反映社会的实际需要。社会对各层次的人才都是需要的,包括本科教育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如果不按照此客观规律去武装自己,而是跟着一些假象去随波逐流,则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其一,由于被假象所误导,硕士研究生随着毕业人数的增多也会出现就业困难,随之这种现象逐渐波及到博士研究生。结果读研三年之后甚至六年之后和现在的情况没什么区别甚至更糟。其二,随着社会用人制度的不断完善,重能力轻文凭已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作为用人单位实实在在的衡量标准。此时,那些不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人,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重蹈南郭先生的覆辙。
6. 外语教学的地位
前已述及,外语是一种工具,主要是一种交流的工具。
我们为什么举国学英语?这个问题是不应该提出的,因为大多数人都知道答案----因以英语为母语的美英等国有我们需要学习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当然有人会说是交流的需要。但是汉语作为世界上运用人口众多的语言之一,有很多别的国家举国学习的例子吗?!当然也不排除有少数人学英语是为了要溶入某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度里。
既然我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学习别人比我们先进的东西,就应该粗略的衡量一下我们为此付出了多少学费。
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共2445.5万人。初中毕业升学率为50.7%,在校初中学生人数应约为4823.5万人。合计全国中学阶段教育在校学生共约7269万人。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212万人,据此估算在校人数约为850万人。
若按中学阶段学生投入英语学习的精力为六分之一,折合学生数约为1200万人。每生每年需花费按3500元计算,约为420亿元。大学阶段按本科四年计算,只考虑第一和第二学年学习英语,并且投入精力为四分之一,折合学生数约为106万人。每生每年需花费7000元计算,约为75亿元。
合计每年中学和普通高校阶段全国学生为学英语需花费近500亿元。若在计入城市小学阶段的三年、课外辅导班、研究生阶段以及建立英语教学师资队伍等等的费用,保守的估计全国每年花在英语学习的费用应该达600亿元人民币。600亿元人民币呀!基本上相当于我国同时持续不断地在建三个三峡工程!
这还不算为追求论文“三大检索”率的投入。我们在国内发表论文,用中文发表的都要附加上英文摘要,甚至全篇都要译成英文发表在英文版上。这也是一种扭曲了的极不正常的状态。正常的应该是由文献的索取者去克服语言的障碍。现在克服语言障碍的主体却变成了文献的提供者。我们为此付出了很多,由此得到的回报又有多少?!得到的回报当中除了一文不值的名还剩几何?!
过若干年之后如果我们不再举国学英语的时候回过头来看这一景象会有何感想?如果能够把每年600亿的包袱抛给别的国家该多好啊!
要把外语的定位搞准确,不可偏颇。要把外语学习与专业课学习的关系搞清楚,不可颠倒。如果仅仅为外语而学习外语,近者不能使外语真正成为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工具,远者我们也永远无法摆脱在语言方面被不断掠夺的困境。
7. 结语
大学的教育对象主要是成年人,所以教育手段应该是以引导为主,塑造为辅;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应该是政治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及专业知识的灌输;学校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素质的提高是最终目标;课堂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和谐课堂的构建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平台;考试环节的地位应正确认识,考试是唯一衡量也仅仅是衡量该门课程结业资格的手段;本科教育有其独立的具体的教育目标,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外语是交流的一种工具,其教学的地位应适当。
篇12: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校长赵作斌教授新著《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元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26万余字,分为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价值探讨三个部分。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高等教育需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现代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成功素质的人才,已成为教育界一致认同的观点。19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的公民”,表明世界高等教育越来越关注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素质教育进入到全面推进时期。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的束缚,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仍然进展比较慢。比如:尚未能形成系统的素质教育理论;重知识轻综合素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素质教育轻非专业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潜质开发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使其在实践中难以真正落实等等。
在此背景下,高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成了高等教育界共同关注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突破传统大学教育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探索出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和模式,在激烈竞争重凸显中南分校的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赵作斌校长从19起就开始带领全校广大教职工矢志不移地探索和践行成功素质教育,历经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运用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借鉴和参考国内外相关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和改革经验,结合自己的办学实践,创立了“成功素质教育”这种大学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撰写出高等教育领域第一部系统构建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体系的专著。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认为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促进大学生成功为根本目的,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开发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实现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该书的创新点和闪光点在于:一是理论创新,创立了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全新的素质概念,揭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对“成功”作了科学的界定,揭示了成功素质的内涵及其构成,揭示了成功素质教育的本质并阐述了其基本内容;二是实践创新,建构了成功素质教育教育的实践模式,推出了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首创素质导师制、素质学分制、非专业素质教育,建立了“五师一员”的师资队伍,等等。
有学者认为,《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改革与创新的一朵奇葩。如果说大学教育由当初的不分专业转型为分专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次革命的话,那么,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倡导的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即是奏响了高等教育第二次革命的序曲。
另讯:年初,赵作斌教授主持完成的湖北省重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湖北核心竞争力研究》一书,以湖北发展蓝皮书的形式,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三大部分,12万余字。《湖北核心竞争力研究》系统地分析了湖北经济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加快湖北经济发展、提升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一系列举措。书中提出的一系列提升湖北核心竞争力的观点和举措在湖北省“两会”代表委员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篇13:药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
【摘要】随着国家新医制度的不断改进与推行以及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因而,如何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医院药学服务人才,有效提高用药合理性、减少用药不良等事件的发生率,是高职药学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医学的不断发展,人文科学向药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各个领域的渗透,对药学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药学服务与医用指导在药学的具体实践中表现的尤为重要。
本文对针对药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培养药学学生药学服务意识以及医用指导等方面进行相应探讨。
【关键词】医学教育;药学服务;医用指导
一、药学人才育德的基本途径
药学是科学与实践性合为一体的高、精、尖的综合性科学,对药学人才的素质要求相当高,高等医药院校在对大学生施行医学道德培养方面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是培养药学人才修养素质的重要渠道。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有力思想因素。
高等医药院校在大学生中开设医药伦理学课,对于加强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民族医药道德思想的精华,使古代的医药学家优秀的道德品质得以传承。
二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道德觉悟的主要因素。
理论的用处在于与实践的结合统一,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无力的。
大学生在学习书本理论的同时,应亲身去体验医药学实践中各种道德关系的处理方法,去目睹药学人员跟患者、服务对象关系,药学人员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药学人员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
三是育德思想,育德思想是增强学员道德责任感的最佳途径。
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凭借对药学专业的热爱和造福于人类的崇高理想,在学习专业方面表现出坚强的毅力和严谨的治学作风,他们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知疲倦的去探求,拥有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以及献身社会医药事业的精神。
二、专业特色实践活动的途径
近几年来,医药院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科研及科技创新活动。
如校、省、全国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等项活动进行组织。
学生在各类科研活动以及科技创新等活动中脱颖而出,并在专业知识、企划能力、实验能力、学术论文撰写能力等多方面经受了极大的实践磨炼与提高,许多学生在期间开始萌生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思想,尝试自我创业。
还有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教学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临床辨证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学员把理论运用在临床的同时,试探性的向医师角色进行转化。
临床教学实践活动即是学员社会化的主要阶段;也是培养学员提高临床技能的主要阵地,是学员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专业特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医学现代化,便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勇敢创新,提高整体临床效果,当前医学高等教育均有的弊端是培养出的医师临证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差。
根据早、多、反复临床来培养中医人才的要求,应构建起拥有医学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
在临床实践的同时,结合专业特色,以多种途径来加强社会实践,培养思辨能力、专业素质、临床技能等,这是医学自身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面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医学培养人才的模式也随之改变。
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医师实践能力不行。
因此,高等教育必须走创新教育之路,创新教育要求高等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精神及能力的培养,普遍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临床技能,提高临床疗效。
尤其是围绕专业特色开展临床教学实践、科研及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活动。
美国高等医学教育在19起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后,目前已有500多所高校开设了医学创业教育课,优秀的学生首选就业目标是实现自我创业。
近年来,北大清华等高校大学生创办企业也呈明显上升趋势。
因此,加强专业特色实践活动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刘冰,侯飞燕,蔡小华.高职高专药学教育如何适应基层医疗的需求[j].中国当代医药. (15)
[2]黄进,廖虎,许晓波,万学红.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08)
[3]张昌菊,周敏,简道林,艾寿坤,付承英.地方院校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05)
篇14:药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
【摘要】目前,药学英语逐渐成为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生综合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药学英语课程是药学学生提高英语水平、专业技能的重要方面,也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面之一。
由于目前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高等医药院校的药学英语教学水平尚有待加强。
本文针对目前药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探讨药学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力求提高药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药学英语;教学;药学高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