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探索论文(精选6篇)-澳门凯发
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欢迎阅读分享。感谢网友“sckely”向本站投稿了6篇与“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探索论文”相关的素材。
篇1: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采茶舞蹈在校园文化中具有良好参与性和兼容性,采茶舞蹈也是和谐校园、良好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和展示平台。江西省范围内的很多高校、中小学校园已经在尝试开展采茶舞教学。采茶舞进课堂,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促进了校园体育艺术的发展。采茶舞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的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学艺术与精神,发展学生个性,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反过来看,采茶舞在高校的普及实际上也为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为采茶舞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关键词:民俗传统体育;采茶舞;高校;体育教学
1采茶舞进校园的意义
1.1学校层面
丰富校园文化,提升中华传统教育高校不仅肩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教授专业理论与技能的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更是传播和培育中华民族传统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促进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思想观念的转变、道德修养的认知、行为方式的约束、个人价值的取向等都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采茶舞简单而直接地体现了我国从事采茶行业基层民众生活、生产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真实现状,从文化层面也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最为传统的勤劳、朴实、勇敢、机智、热爱生活和艰苦朴素的精神与美德。因此,在学习生存、生活、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加强人文教育,不断灌输传统人文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更好认清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的重要历史责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在成人成才的道路上保持健康的身心发展。
1.2社会层面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采茶文化受众人群和专业人才是采茶舞传承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受众人群是采茶舞传承与发展的外部因素,专业人才是采茶舞传承与发展的内部推动力。采茶舞属于地方性小剧种,因此从事采茶舞编导、表演、音乐、舞台等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因此,校园成为在新时期推动采茶舞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校园学子来自全国各地,能够将采茶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域文化中去;另一方面,校园开设采茶舞课堂,有助于培养采茶舞从业者的素质,更好地推动采茶舞的创新与发展。
1.3学生层面
发展个性,培养大学生对民俗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继承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方式,造就了颠覆式的青年一代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的变革。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背景下,社会、学校、家长越来越发现必须在教育中重塑青年一代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与继承,以保证新的接班人和生产力资源在精神与思想战线的统一。中华民族拥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过去几千年我国整个社会、民族发展和进步精神的基石。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发展民族传统文化,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对于提高育人标准,育人质量,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创新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2采茶舞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2.1传承与发展的可能性分析
高校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和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重任,在高校开展采茶舞的体育教学也是实现这一重任的体现之一。采茶舞在江西省赣南地区很多中小学的课外体育活动和舞蹈比赛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由于还没有上升到足够的重视程度,目前还没有成为一门正式的体育课程并得以普及教学。采茶舞的主要表演形式有舞台剧、场景剧、广场舞等,对于学习者和参与者自身的要求不高,采茶舞进校园在国内很多地区已经广泛开展,例如:广西、贵州等地的桂东南采茶舞等传统体育项目已经作为体育教学资源引入校园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在融入了地域性的特色历史文化的同时,还贯穿了文化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教育,其所包含的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都符合校园文化教育教学的需要。
2.2硬件设施建设
采茶舞的主要表演形式有舞台剧、场景剧、广场舞等,几个人即可组成一个团队,也可数十人完成一个表演。对于校园这种文化艺术底蕴比较浓厚,经常开展大型晚会或文艺演出的场所来说,场地设施条件是可以满足常规的采茶舞教学和表演需要的。北京舞蹈学院早在1959年就开始创编了赣南采茶舞教材,并在舞蹈专业教学中成功实施采茶舞的教学实验。广东舞蹈学校也于1963年开始在舞蹈专业教学中成功实施采茶舞的教学。虽然都有过成功的教学经历,但因当时大环境的局限性,还未能系统完整地列入教学体系进行规范。直到1986年,北京舞蹈学院建立了独立的中国民间舞蹈系,并由赣南艺术学校民间舞蹈教师陈宾茂先生担任客座教授,这也是赣南采茶舞蹈正式进入教学体系的里程碑。之后,众多艺术类院校和文化学者开始对采茶舞蹈进行研究和推广。
2.3软件设施建设
采茶舞在江西省范围内的很多高校、中小学校园已经在尝试开展并发扬传承。目前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在校园里普及还需要铺垫一定的基础。比较典型的成功代表有原赣州高等师范学校也就是现在的赣南师范学院的教师所创编的《小小采茶迷》在“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邀请赛——中国56个民族青少年艺术人才大赛”中获得表演三等奖。《小小采茶迷》很好地体现了采茶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将赣南采茶戏融入了现代舞的舞蹈元素,既体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也展现了现代舞蹈元素的气息,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创新,也为采茶文化在校园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采茶文化从民间区域性文化走向大众文化进行了良好的文化积淀。郭磊教授所编写《赣南采茶舞蹈教材与教学实践》教材对于推动赣南采茶舞蹈教学走进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该书不仅介绍了赣南采茶文化的历史渊源、表演特色、角色特点,也对学习者的技术重难点、学习要求、课堂训练、舞蹈创编、音乐创编等方面给予了指导。该教材被广泛应用于国内舞蹈院校教学和研究参考使用。玉林师范学院在传统《打杯舞》的基础上改编创作了新版《打杯舞》。在全国大学生文化艺术展演舞蹈普通组获得二等奖。江西理工大学拉拉操队将采茶舞的动作融入现代拉拉操表演中,在20北京奥运会拉拉操总决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并成为北京奥运会的“中国拉拉宝贝”。以此可见,在我国校园,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已经有所发展,师资队伍虽然还不够健全,但是已经具有开展此项教学工作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专业化的团队建设。
2.4借鉴学习
虽然国内高校目前采茶舞体育教学普及程度不高,但在江西省20多所艺术类院校中已有2所开设了采茶舞蹈专业。江西赣南地区是采茶舞元素最为浓郁的区域,其采茶舞所包含的文化、艺术、音乐、舞蹈动作等很多元素出自该区域。因此,在借鉴学习的时候应该抱着创新的理念但不能忘本的宗旨,在保持原有传统元素的同时,融入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与表现形式的新的理念,将新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元素融入采茶舞的音乐创作、舞蹈动作的创作、舞蹈剧本的创作过程中。
3采茶舞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分析
体育舞蹈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早已形成了完善的教学体系,不论是公共体育选修课,还是体育专业学生普修课与专业课都具有较好的教学基础。采茶舞虽然也是舞蹈的一种,但毕竟是独特的民俗体育舞蹈项目,有其自身区别于其他舞种的文化元素与技术元素。因此,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开展采茶舞的体育教学需要根据采茶舞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此项工作。
3.1理论方面
校园采茶舞的理论教学应该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传递,通过理论与技术的学习与体会,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采茶文化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校园采茶舞在校园里开展,其最重要的任务是传授采茶舞的动作技能,传承和发展采茶舞的文化精髓,只有深刻认识和理解了文化精髓才能更好地运用到舞蹈动作中,不断开拓和创新思维,促进采茶舞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也能实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科学素养、文化素养、创新素养的培育。
3.2技术方面
技术教学要注重情感、气质、肢体、挑战、创新等元素的融合与创新,并结合多媒体展示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体会采茶舞蹈动作的同时能更深层次地感悟舞蹈动作的精神与文化内涵的实质。舞蹈艺术的学习与实践过程重在体验、参与、表现。现代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能够生动、形象、客观、深刻地将采茶舞的舞蹈艺术、语言特色、音乐旋律、地域文化、学习要点、注意事项等环节重现在观众和学习者眼前,有助于提高认知和接受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采茶文化在校园里的普及和开展,从而扩大采茶文化在社会范围的传承与发展。
3.3实践方面
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参与各种采茶舞蹈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分层实施、回归本土、适应范围等基本原则。同时注重围绕学习与体验目标指导学生完成相关学习与考评任务。在创新与突破方面:紧紧围绕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目标指导学生在采茶舞的创编、音乐、表演等方面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肖驻华.粤北采茶戏进校园对大学生人文教育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4(3):40.
[2]刘斌,杨林.新时期如何创作出优秀的赣南采茶舞蹈作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3):77-79.
[3]黄文华.跳好赣南采茶舞的三个环节[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0):42-43.
[4]李俊玲,杨林.赣南采茶舞蹈实践教学探索与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12):154-155.
[5]屈红梅.璞中有真意民间有华彩———试析《赣南采茶舞蹈教材与教学实践》编写特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s2)102-106.
[6]孙庆彬,凌颖,周家金.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化改编的方法探析———以民间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编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35(5):78-81.
[7]周家金,黄向平,孙庆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5):57-61.
篇2: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也随之进入人们视角,并将此纳入体育教学当中,形成一种“文化植入式”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传承文化。将民族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使民俗传统文化渗透到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传统文化。本文针对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改革对策,以期为“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教学模式;传承;改革对策
目前我国许多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正在逐渐消失,淡出人们的视野,采茶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保护。实施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就是传承、保护和推广采茶舞的一个重要方式。探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策略,将采茶舞改编成适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形式,将有效地促进采茶舞的传承,也将有效充实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1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笔者通过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和实践调研,发现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具体来说,第一,采茶舞是一种舞蹈,本身包含了多种肢体动作的展示,可以对舞蹈者的身体素质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基于此,将采茶舞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充实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并且实践也已经充分证明,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练习采茶舞可对呼吸系统机能、心血管机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并显著提升身体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以及灵敏性、协调性。第二,采茶舞本身是一种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了很多美学特征,如健、力、美等,并包含了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基于此将采茶舞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采茶舞的习练体验民族文化精神、文化内涵,感受采茶舞中蕴藏的生活气息、地方特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造诣和艺术文化修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第三,在当前采茶舞传承困难的状况下,通过教学改革将采茶舞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可以有效地促进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良好传承,对采茶舞的再创造、再发展来说非常有利。
2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原则
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舞蹈类型,其中蕴含了浓厚的地域文化价值观,这是采茶舞真正的核心价值。在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当中,要充分重视采茶舞中核心文化价值的传承,将采茶舞中蕴含的健身娱乐、崇尚劳动、祈福求丰、乐观豁达的民族文化精神充分展示出来,不可“重视了动作而忽视了精神”。在此,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原则总结如下:
2.1遵循民族文化规律
民俗传统体育项目,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规律,可以说是体育项目和传统文化的融合统一。因此,在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探索中,必须尊重采茶舞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规律,溯本追源、厘清源流、透视逻辑,以体育动作和文化内涵的紧密连接为切入点,达到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的最佳效果。如此,才能以文化规律、文化内涵作为内核精神,支撑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使采茶舞在体育教学当中“外有形、内有神”,强化文化传承的生命力。
2.2遵循体育锻炼规律
进行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体育锻炼规律也是必须遵循的规律之一。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锻炼学生的体魄,将采茶舞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在充分考量其健身功能的基础上,将采茶舞强身健体的效果体现出来,根据先进的人体运动学理论,在采茶舞的力度、幅度、频率等方面做好科学设计,采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方式,通过消耗体能,减少身体脂肪量,并有效锻炼身体心肺功能。要合理、灵活控制采茶舞锻炼量,过大会造成身体损伤,而过小则健身效果不足。
2.3植入体育创新元素
将采茶舞融入到体育教学改革中,一味照搬必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真实的民族传统舞蹈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真实需求是有明显区别的,此时必须以创新促发展,通过创新为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注入鲜活的动力,在尊重民族传统舞蹈内核精神和外化特征的基础上,对采茶舞进行重新编排,在采茶舞的动作、节奏、伴乐等方面植入新鲜的创新性内容,在采茶舞的习练过程中体现时代精神、时代风貌,迎合学生的审美需求、体育诉求,真正使采茶舞以独特的精神风貌走进校园、走进体育课堂,赢得师生的青睐。
2.4遵循体育教学规律
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面向的是学生,面向的是真实的课堂,因此必须遵循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教学规律。具体来说,要以课堂教学为导向,对采茶舞进行适当改造,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师资力量、场地条件、器材设备、学生年龄层次等,将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模式化、规范化,形成系统性的课程体系、考核体系和操作标准,适当降低舞蹈中特定动作的难度,将采茶舞大众化、简单化,以便采茶舞可以契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形式需求,并兼顾学生的能力和需求,使采茶舞和体育课堂教学良性结合。
3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策略探析
采茶舞是一种民间歌舞载体,而体育教学是成熟现代学校教学内容,二者之间的良好融合,必须讲求方法、讲求策略,基于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特征分析和现代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现提出一些可行的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供参考。
3.1采茶舞文化内核的植入
对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来说,外在表演形式和内在文化内核是协调统一的,外在表演形式的展示,离不开内在文化内核的支撑,而内在文化内核的体现,又必须以外在动作形式的展示为途径。将采茶舞改革成为适合学校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不仅要重视采茶舞外在舞蹈形式的改编,更要重视采茶舞内在文化内核的植入。基于采茶舞深厚的区域民族文化内涵,将采茶舞的文化内核提取出来植入到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当中并不困难。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植入采茶舞中的区域民族精神,将采茶舞中体现的乐观豁达、欢乐祥和、坚强勇敢、不懈奋斗的内核精神尽可能地植入到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当中,增强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充实度;另一方面,要植入采茶舞中的民族审美观念,通过民族审美观念和现代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将区域民族的舞蹈动作美学文化植入到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当中,使学生可以在体育课堂中真正接触和体验采茶舞中的美学文化,充实学生的美学素养。
3.2采茶舞表演形式的改编
采茶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表演形式多样,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不同的类型,但综合分析可以发现,采茶舞的表演形式并不适合直接应用到现代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必须对其进行适当、合理的改编。已有实践表明,较好的改编方式就是将采茶舞改编为体育课堂教学当中的健身操,以此将传统采茶舞的表演形式“课堂化”,在健身操已经得到普遍推广的情况下,帮助采茶舞高效地融入到现代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将采茶舞改编为体育采茶操,一是要按照有氧运动原理和现代健身操编排原则,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运动强度承受力,将采茶舞中的舞蹈动作进行改编,在表现采茶舞舞蹈动作特征的同时,符合健身操的编排原则,将采茶舞改编为感染力强、适合课堂推广的采茶健身操;二是要做好采茶健身操的配套音乐创作,在创作采茶健身操配套音乐的过程中,要最大程度地借鉴传统采茶舞的曲调风格,如赣南采茶戏唱腔《送郎调》改编的《十送红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改编案例,在传统采茶舞曲调风格的支撑下,采茶健身操的民族文化内涵将更加能够充分体现,更加能吸引学生的习练兴趣,此外采茶健身操的配套音乐创作也应符合健身操的音乐创作要求,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展现运动的热情与活力。
3.3采茶舞教学策略的制定
形成完善的教学策略,是实现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的不可或缺的一步。在植入采茶舞文化内核、改编采茶舞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采茶舞体育教学策略,是达到最佳的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效果的关键环节。制定采茶舞教学策略,要兼顾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茶舞教学课程设置的系统化、规范化,要在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支撑下,结合采茶舞的难度和体育课程的课时设置,合理安排采茶舞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教学进度、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标准,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采茶舞体育教学课程系统,在此课程系统的规定下实施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工作,促进采茶舞体育教学实现有效、可持续、系统化的改革;二是科学运用情景教学法增强采茶舞体育教学效果,通过民俗文化背景音乐的播放、教学现场的环境布置、多媒体视频和图像的展示等方式,多角度创设生动形象的采茶舞教学情境,营造丰富的.采茶舞文化氛围,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加学生的舞蹈体验,使学生在习练采茶舞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身体方面的锻炼,也可以充分感受采茶舞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民俗风情;三是重视采茶舞的教学反馈,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目前方兴未艾,并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因此必须重视学生对当前采茶舞体育教学方式的反馈,以此为依据结合体育教学开展原则,及时调整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以良好的改革应变性,获得最佳的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效果。
3.4采茶舞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将采茶舞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采茶舞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体育教学水平以及体育教学改革质量的重要保障。从采茶舞教师的来源来看,各个体育院校是为采茶舞教学输送教师资源的主要阵地,但是在体育院校的课程体系中,采茶舞等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为了确保体育院校所输送的人才能够满足采茶舞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地方体育院校为依托,通过在体育院校设置民俗体育课程,强化相关教材与教法研究,逐步推动采茶舞教学体系的完善。另外,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提升在职体育教师的民族体育知识和民族体育技能至关重要,为此,教育部门、政府部门以及学校应当合理构建在职教师培训机制,通过组织教师参与采茶舞培训班、研讨会、观摩会,提高教师将采茶舞融入体育教学的能力,确保教师掌握体育改革工作的方向、提升采茶舞教学课程开发的意识,从而实现采茶舞教学与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对接。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实行兼职教师制度,通过对当地文化人才的充分利用,使当地文化人才融入到采茶舞教学以及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当中,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充实采茶舞教师队伍,也有利于提升学校采茶舞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确保采茶舞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基于采茶舞的身体锻炼效果、美学特征、民俗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将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改编植入到体育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并且已有实践也证明了可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要重视采茶舞中文化内涵的传承,重视采茶舞中美学特征的体现,也要重视现代体育教学内容的形式要求、设置方式,更要重视从采茶舞教学人才培养、人才培训以及人才引入等方面做好采茶舞教师队伍建设,以实现采茶舞和现代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良性结合,最终实现“帮助采茶舞传承”和“充实体育教学内容”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孙庆彬,凌颖,周家金.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化改编的方法探析———以民间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编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5):78-82.
[2]周家金,黄向平,孙庆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4(6):57-61.
[3]任春燕.“采茶舞”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教学相融合的途径[j].福建茶叶,(3):286-287.
[4]郭官在.刍议采茶健身操在高职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3):408-409.
[5]张勃,刘俊荣.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模式与思路分析———以采茶舞融入为例[j].福建茶叶,(6):224-226.
篇3:采茶舞引入公共体育课堂的可行性论文
1高校公共体育课存在的问题
1.1理论大于实践。在我国目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理论大于实践。虽然,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相关的课程教材数不胜数,可是,它却没有成为指导学生体育训练的利器,也没有起到真正的教学指导作用。而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老师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公共体育课对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让整个教学课程变得枯燥和无味。从考试的结果上来看,试卷的分数远远要比实践课的分数高得多,这种偏向会让学生不自觉地将自身的精力都放在课本上,而没有加强对于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体育实践课程设置不多的情况下,高校的学生对于公共体育的兴趣也越来越淡薄。
1.2单一的教学模式。在目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学生获得实践的机会本来就不多,却仍然受到了教师教学模式的影响。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中,不少高校的体育老师都是由兼职的社会人士担任的,他们并不讲述公共体育运动的来龙去脉,也不会特意的向学生传达良好的体育精神,而只是将单一的体育动作教给学生。在单纯的模仿中,学生无法学到体育运动的技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高科技的教学工具也没有被较好地利用起来,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率。高校对公共体育认识的不足都会严重阻碍高校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因而,就算是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体育器材的缺乏,他们也无法得到全面而又系统的训练,更没有可以施展的平台和机会。
2采茶舞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意义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许多具有民族印记和民族传统的事物反而变得弥足珍贵。当我们能够深刻的意识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的重要性,我们的民族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中,采茶舞的引入像温暖的阳光重新唤醒这片沉闷的领域,让公共教育课程焕发出新的生机。具体而言,将采茶舞引入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2.1采茶舞可以补充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内容。在目前的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中,虽然已经涵盖了大多数的体育知识,但是由于老师的不专业,他们在讲解知识时通常十分笼统。采茶舞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不仅给了茶叶良好的生长条件,也孕育了当地别具特色的茶文化。他们将辛劳与汗水,将一段段采茶故事都编织在采茶舞中,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舞蹈体系。因此,将采茶舞引入到高校公共体育中能够极好的补充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内容。而从采茶舞中,高校的学生也能够学习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礼节,这无疑也能够弥补目前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体育精神的欠缺。
2.2采茶舞可以提高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整体的内涵。采茶舞不仅是采茶者辛勤劳作的记录,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每一个舞蹈动作的编排都经过舞蹈家的仔细揣摩,而那些美好的精神品质也让采茶舞变得更加迷人。这些无不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展现。因而,将采茶舞引入到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之中,能够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增加新的光辉。从饱满的精神文化和优美的舞蹈动作中,我国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就像是坐上了通往艺术世界的列车,踏上了一趟既传统又高雅的艺术之旅。
2.3采茶舞能够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提供方向。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虽然有的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并且想要全面的落实这项教育政策。但是,由于在前期的发展之中他们早就已经偏离了方向,因而对于未来的教育发展之路,许多高校并不知道该怎样去走。而在我国的茶文化中,自古就追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追求为人们创造自然而又和谐的精神世界,如果我们能够将之很好地运用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之中,让学生亲自的感受到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和深意,一定能够为高校公共课程提供崭新的方向。
篇4:采茶舞引入公共体育课堂的可行性论文
采茶舞的引入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意味着采茶舞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有着一定的可行性。因而,只要我们能够结合素质教育的思路,采用合适的方法,就能够将其合理地、正确地运用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之中。
3.1播种文化:让茶文化渗入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要想将采茶舞引入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之中,就必须在高校中广泛普及茶文化。茶文化作为我国举足轻重的文化宝藏,里面包含着众多的传统礼仪和规范,能够成为学生行为上的规范者和实际生活中的指明灯。而茶文化与采茶舞的学习决不可分割进行,只有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为了在高校广泛的宣传和深入的'普及茶文化,高校应该定期举办茶文化的讲座或者茶文化节,邀请专业的茶艺师到学校进行茶艺表演,并让学生参与到这场全身心的洗礼之中。茶文化的普及不仅对采茶舞在公共体育课程中的实施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够改善高校的环境氛围,提高高校学生的文化素养。
3.2融会贯通:巧妙地结合采茶舞的动作。采茶舞是我国特有的舞蹈,它不仅能够体现采茶者劳作过程中的种种细节,也能够起到良好的强身健体,舒缓身心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不可多得的精神品质和独一无二的健体功效才能够让采茶舞在漫长的岁月中沉淀下来,不被时光所冲走。采茶舞的动作舒缓流畅,举止优雅,具有很好的视觉感染力。这也使它能够快速地吸引高校学生的注意力。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中,我们应该充分的借鉴采茶舞中的精髓,并将之运用到传统体育运动之中。例如:我们可以筛选其中的动作,将其重新整合在公共体育的体操中,进一步提高公共体操的连贯性与和谐性。另外,为了在高校更广泛的普及采茶舞,让每个高校的学生都能够关注到公共体育教育和采茶舞,高校可以举办一场采茶舞大赛,或者在学校开设专门的茶室,让更多的高校学生有机会学习中华传统的茶文化和茶舞蹈,并对之产生真正的热爱。
3.3多媒体课堂:借助于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帮助。许多高校无法在公共体育课程中引入采茶舞是因为缺少专业的采茶舞老师。但是,这在信息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第一,高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材播放已经精心录制好的采茶舞视频。第二,高校的学生也可以采用网络直播课的学习方式进行采茶舞的学习。这两种方式不仅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也能够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虽然我们无法将每一位学生带入到茶园中去,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茶园的生活,带给他们一场心灵上的茶园之旅。更为重要的是,在网络直播课能够给学生和老师创造互动交流的平台,透过屏幕,学生也能够及时的获得老师的点评和动作上的指导。与此同时,高校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3.4科学指引:参考学生的具体情况。与专业的体育课程相比,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基本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并建立基本的体育责任心。因而,高校的体育课程不应该过多的关注学生体育运动的专业度。在将采茶舞引入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量力而行,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在采茶舞中,有不少的动作就连专业的舞者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够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做出科学的指导:一方面,建立学生学习传统舞蹈的决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减少一些难度系数高的舞蹈动作给学生带来的伤害。不以分数定输赢,不以成败论英雄。只要这样,学生们才能够静下心来,深入学习每个采茶舞的动作,细细的品味每段采茶舞背后的故事,真正的领悟到采茶舞的魅力。
4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新中国人才的培训以及输送基地,高校不仅要关注对学生理论上的指导,更要注重对学生实践上的培养。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应该发挥其作用,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德行兼备的人才。将采茶舞运用到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中,让高校的学生在优美的舞姿中舒缓,在清醇的茶香中陶冶情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历练和成长,进而成为具有中国魂的新一代建设者,最终将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和昌盛。
参考文献
[1]胡蝶,傅丽琴.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的可行性研究[j].福建茶叶,(7):203-204.
[2]白刚,沈建国,郑维.大学体育基础理论与健康教程[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3]于善.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福建茶叶,2016(9):252-253.
[4]周家金,黄向平,孙庆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m].梧州学院学报,(6):57-61.
[5]唐锐.以采茶舞为例,探究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6(2):176-177.
篇5: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体会和探索研究教育论文
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体会和探索研究教育论文
本文就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关系,提出了“学校体育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身心素质作为根本目的,要把终身体育教育作为重要的目标在学校体育中植根”,并且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应当有超前意识,从长远需要出发,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终身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研究目的
在分析学校素质教育的任务与体育教学改革的本质中,深入研究体育教学改革与学校素质教育的关系,为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增强中学生身心健康和优化体育课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三、结果与分析
1学校素质教育的任务。
众所周知,学校体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就是紧紧围绕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服务。要改变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教材教育体系,建立以服务于“全民健身计划”为宗旨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学以致用的新教材体系,以充分体现出促进人的身体和心理向着良好健康的方向发展的体育教育本质。
2体育教学改革的本质。
我校在体育教学改革方面可谓走在了河南省的前列,所选用的'教材也是充分考虑到了素质教育实施的需要。体育教育作为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充分发挥体育素质教育的功能,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育锻炼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教育,并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锻炼身体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3体育教学改革与学校素质教育的关系。
体育教学改革与学校素质教育,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素质教育是本质,教学改革是手段。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素质教育是衡量教学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
(1)学校素质教育的内容。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要始终围绕素质教育的内容而展开,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能深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并在学生整体素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做文章。
(2)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素质教育首先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独立自主、创造性的学生兴趣,并逐渐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培养学生健全的体魄和宽广的胸怀,丰富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健身的效果。在发展学生健康的人格方面,现代素质教育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自尊、自强、热爱生活以及对美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对苦、难的忍耐能力和对社会的应变能力。体育素质教育,是人的综合发展教育。其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主要的内容。过去的教材中,偏重于学生的身体发展要求,而对学生的个性、人格等发展教育,很少提及,更没有要求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经受各种锻炼的内容,只把学生关在校园内进行封闭式的体育教学。新教材在这方面做了适度增添,并在中考体育中增加了游泳这一项目。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的另一个显着变化就是改革了体育考试的评定标准,实现了以每个学生的体育思想道德、体育运动水平等多方面的素质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来替代以往只以一个主观分数来评定的转变,使得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愉快主动地参加各类体育考试。为了综合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真实的体育原则,我们推行“成绩 特长 技术评语”的评价模式至今已有九年。
(3)素质教育中,区别对待的原则。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如何使学校体育全面而主动地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使学校体育准确找到与素质教育同频同振的合拍“音符”,并使之产生共鸣,唱响时代教育的主旋律。体育新课程标准规定,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考试标准的制定都必须顾及全体学生体育学习的实际,要求课外活动的开展应当尽一切可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练有所成。学校体育应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既要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又要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和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素质。
(4)教学改革中,兼顾体育的学科特点。体育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在整个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始终以实践课作为主渠道,以达到其自身的目的。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不仅要突出学生亲身参与体育的实践,也要充分重视体育理论知识及体育时事新闻的传授和传播,增加理论课的授课时间和内容,增大室内体育场馆的使用频率,为实现体育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想尽办法、物尽其用。
21世纪的学校体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身心素质作为根本目的的,它把终身体育教育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在学校体育中植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当细心呵护这枝幼苗,潜心培养好这枝幼苗,广大体育教师应当有超前意识,应当从长远需要出发,主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我国教育总体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考虑学生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其具有后继发展的内在潜力,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素质教育风格,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篇6: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云南农业论文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云南农业论文
摘 要:文章总结回顾了云南农业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重点讨论了体育教学改革方案的贯彻执行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认为云南农业大学的体育教学改革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可以为国内其它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云南农业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云南农业大学是全国全民健身优秀单位,群体活动开展广泛,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极高。云南农业大学的体育教学在云南省具有极高声誉,曾荣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体育永远探索的课题。本文希望能在积累多年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和回顾云南农业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根据教育部发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学校实施学分制的精神和要求,与时俱进,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1 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方案的特点
多年来,我校体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与全国许多高校一样,存在着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主体作用不明显,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及管理方式的不适应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些问题,我们在广泛调研、充分讨论以及对我校体育教学工作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制定了“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方案”。
本方案的宗旨:坚持教书育人的宗旨,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本方案的思路:“健康体育”、“个性体育”、“快乐体育”、“绿色体育”、“终身体育”。
本方案的创新:“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课外体育活动为补充、群体竞赛活动和课外体育训练为延伸,按兴趣选项、分层次教学”;以“点” 带“面”,开展多功能、多形式体育教学。
本方案的主要内容:改革的指导思想;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2 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1 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传授健康知识、体育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体育专长和自主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全面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建立符合学校实际和具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在重视体育的健身价值的同时,重视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即在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实践过程中去培养其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提出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课外体育活动为补充、群体竞赛活动和课外体育训练为延伸,按兴趣选项、分层次教学”的新模式。采取分项教学与学生自选的体育教学形式,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素质和健康水平为根本宗旨,以体育课为推进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校园群体竞赛为热点,以体育教学健身俱乐部为支撑点,形成以教学为中心的运行模式。一、二年级体育基础课改为选项课;三年级以上选修课或校代表队训练课改为体育教学健身俱乐部。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2.3 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作为基本出发点
以育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爱好,既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既重视现阶段利益,更加重视长远利益。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实际情况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与中学体育的衔接,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
2.4 改进教学方法,力求做到全方位的“健身育人”
2.4.1 体育实践课的教学
改变过去以技术为中心的单一练习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锻炼法、保护法和育人法有机结合起来的多种体育实践教学方法,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终身自我体育练习、欣赏、锻炼、养护等综合体育能力服务。
2.4.2 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改变过去单一的讲授教学法,采用cai课件,形象生动,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并与研讨、发现等教学法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体育欣赏的水平。
2.5 改革考核办法
把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学习态度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学生的进步幅度、考勤等纳入评价内容,并成为教学效果的组成部分。为了改变单一呆板的课堂讲授方式,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克服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在体育教育推行“教考分离”,考试采用统考的形式来进行,改变了过去由任课教师一条龙组织教学和考试的教学模式,各教学班的考试由每个统考小组负责。“教考分离”的实行,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6 以“点” 带“面”,开展多功能、多形式体育教学
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具有的素质,成立各种专项体育健身俱乐部,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特长、专长,如组织篮球、排球等健身俱乐部。这些俱乐部不仅营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和环境,又活跃、繁荣了校园文化,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各健身俱乐部的活动,大力提倡体育精神,认真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积极开展群体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保持一支高水平的男篮队伍,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2.7 建立和完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
结合我校实际,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师培养聘任制度;各类教学文件和教师、学生考核资料的归档立案;建立和完善教学监督保障体系、教学反馈信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体育课程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重新修订教学大纲,要求教师严格按照体育课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课堂常规组织体育课教学、考试。
2.8 强化管理,确保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顺利进行
2.8.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学术活动、集体备课、集体锻炼、教案检查制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定期接受教育培训,更新观念,统一认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能力和学历结构,从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8.2 教材的选编
遵循思想性、实效性、适应性、灵活性的原则。加强了健康与健身教材的建设,2002年作为副主编单位参加了全国农业高校“十五”规划教材《体育与健康教程》的编写,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并在西南地区农业高校中使用;1999年编写《现代健身》(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2001年编写《体育与健康》(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并在我校2000—2004级中使用,受到学生好评。
2.8.3 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
严格考勤,严格课堂纪律,严格考试制度。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及各运动项目的要求,科学地选择运动专项上课。
2.8.4 加大力度改善和增加体育场馆设施和经费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改善体育锻炼质的环境,更好地调动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保护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安全。
3 改革与实践的成效
3.1建立和完善了我校的体育教学体系模式和管理体系
通过改革使学校体育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体育课成为校级一类课程。如:制定和完善了我校“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方案”,修订和完善我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及有关的体育教学管理文件等。
3.2 新的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
新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过去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被动现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互动局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习惯,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使体育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工作乃至一生服务。另一方面也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其专项优势教其所长,使学生学有所学,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学生对体育课的改革,满意度达90%。
3.3 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踊跃,体育专项技术、身体素质机能水平提高较快,达标率、课外锻炼出勤率、参加校运会人数比例等指标都有明显的提高。如:体育课学生出勤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优良率达80%;培养了一大批体育人才,各项目体育健身俱乐部承担了全校90%以上的体育活动,近几年来,已有近300名学生获得了一、二、三级裁判员证书,他们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3.4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取得成效
各专项体育健身俱乐部(校代表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产生深远影响,这也是我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反映。如:篮球等专项体育健身俱乐部(校代表队),多次获得云南省高校冠军,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3.5 教材编写成绩斐然
编写出版6本教材。2003年《现代健身》教材获省优秀自编教材一等奖。
4结论
实践证明,我校体育教学改革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 的指导思想。改革与实践成效显著,得到了有关单位、领导与同行的极大关注和肯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