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教育论文(精选14篇)-澳门凯发
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研究性学习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教育论文,方便大家学习。感谢网友“菲菲花”向本站投稿了14篇与“研究性学习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教育论文”相关的素材。
篇1:研究性学习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教育论文
关于研究性学习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运用实验法、问卷法、观察法等方法,结合体育教学专业特点和教学实践,对体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学期测试分析中,除了理论评价方面实验组远远高于对照组以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第二学期的测试分析表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效果从各个评价指标上均优于传统教学。从长远来看,研究性学习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论文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体育教学 传统教学 实验研究
所谓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把小组合作研究作为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学生的能力形成。笔者按照研究性学习教学法,iz’~l-了实验方案,并在网球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以期探讨其在体育课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实验设计
1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南京师范大学体育专业级本科网球班36名男生。他们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人。这些学生以前从没接受过网球训练。实验组18名学生分为3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并推选出负责人。
2 实验思路、基本模式与条件施加及控制。(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的讲解一教师的示范一学生的练习一教师的纠错一学生的再练习一教师的评价”。理论课由教师统一安排时间进行。(2)实验组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先由教师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实施过程及方法。总体研究目标设定为如何提高网球运动水平。第一,讲述一个学期网球课所要完成的任务。第二,把学生进行分组,在每个学习阶段前、中、后不定时地进行分组学习研究和讨论,并做好研究记录。第三,通过搜集和研究技术动作图片、录像、文字资料等,在理论上解决提出的问题,并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出以请教专家和教师。第四,教师通过课堂精讲、提问学生以及回答学生问题的方式完成讲授,并做动作示范。第五,学生通过练习体会和理解此前的研究,并对实践中的困惑和体会,再次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重新建立研究的新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第六,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卡壳”时给予启发和点拨。教师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点评和归纳。学生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课后重新投入研究和讨论,进行自我评价,做好记录。第七,每周上交研究记录,每学期提交小组研究报告,并进行三组间的交流。教师可根据研究报告微调实施方案。这种教学法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即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一再实践的认识规律。(3)研究性学习基本模式。即教学的总体目标一教学的阶段目标一学生的分组研究一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知识学习一学生的实践一实践中的新问题一教师的评价一学生自我评价和对新问题的研究探讨―研究报告的提交。(4)实验时间。从9月到7月两个学期,每周2次课,每次1.5小时,每学期18周,共144个学时。(5)实验条件施加及控制。实验组和对照组由同一教师进行授课,教学进度、授课时数、场地器材、考试内容、评分规则等均相同。实验组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对照组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效果的检测采用教考分离制,由非任课教师进行考核(含理论课出卷、改卷)。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二、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实验前测试结果研究
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身体形态、网球运动所需身体素质和文化学习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选取五个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这五个指标分别为:身高、体重、一分钟双飞(个)、“米”字跑(秒)和高考文化成绩。其中,一分钟跳绳双飞测试包含了网球运动所需的上下肢爆发力、耐力以及协调性等指标;“米”字跑包含了速度、速度耐力、灵活性、柔韧性等指标;高考文化成绩代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结果显示:在相对应的两组五项指标的p检验中,两组研究对象实验前各项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学生在实验前基本情况趋于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别。
(二)不同教学模式对体育课学习效果的对比研究
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两个学期的实验研究,并对其两次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第一学期我们测试的指标设置为:专项素质(20%)、正反手技术和技评(50%)、理论(30%)。第二学期我们的测试指标为:专项素质(20%)、正反手技术、发球、截击、综合能力(50%)和理论(30%)。
1 第一学期两组间学习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经过t检验,第一学期实验组的总评成绩为81.11±16.32,对照组为81.89±7.11,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在平均分上实验组略低于对照组,标准差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实验组的成绩的离散程度较高,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而对照组学生的成绩相对较集中。从实践分的平均值来看也是对照组略高于实验组。理论分占总成绩的30%,我们用了百分制进行统计分析。在第一学期理论成绩分析中,实验组为82.39±5.77,对照组为75.67±7.23,在理论分上实验组在平均分上高于对照组6.72分,t检验中p<0.01,表明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
2 第二学期两组间学习效果对比。在对第二学期总评分、理论分、实践分的对比分析中,实验组在三项测试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在进行的独立t检验中实验组的总评分和实践分都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的差异性。实验组的理论分和对照组虽然没有像第一学期那样存在非常显著性的差异,但成绩平均值之间还是高出对照组4.17分。显然,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一年后,对学生网球运动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专项素质的效果研究。为了弄清楚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网球专项身体素质的影响,我们把实验后两组的身体素质情况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一分钟双飞(个)75.78±7.57,对照组为69.22±10.890。实验组“米”字跑(秒)26.97±0.729,对照组为27.40±0.375。通过一年的训练,在进行的独立t检验中实验组的专项素质测试值(一分钟双飞和“米”字跑)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这表明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专项素质有着良好的影响。对两组内实验前、后所测的身体素质指标值进行比较(其中实验后的专项素质和实验前测试的方法、评价标准均相同),结果发现,两组学生实验后比实验前的网球专项素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实验组提高的幅度和实验前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而对照组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实验组学生比对照组学生更能意识到素质对专项能力提高的作用,同时也通过研究性学习掌握了较为有效科学的训练手段,对其网球专项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讨论
第一学期的成绩出现上述的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师生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适应问题。学生在大学前上的体育课基本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实验组学生需要一个过程去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同样,体育教师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比较而言,对照组适应多年以来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能很快融入学习中。因此,在实验第一学期,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总评和实践分数平均分没有对照班的高,且离散程度较大。第二,实验组学生想要达到各阶段的目标,提出各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进行大量的资料研究和小组讨论,所以,他们的理论知识较为丰富、思路比较活跃,理论成绩也明显好于对照组。在实践的过程中,实验组学生想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练习时考虑的较多,而且在练习过程中想学习一些高水平才能运用的技术,使得练习效果不稳定,不能很快形成动力定型。第三,研究性学习对师生的要求比较高。研究性学习突出表现在“研究”二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熟悉教材的`内容,而且要了解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其次,教师不仅要课前、课中引导学习,探讨上课内容,对学生课后的研究也要给予关注和指导。因此,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到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去。另外,要求学生也要有学习和积极发现的主动性,要求他们不论在上课前还是上课后都要能找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寻求答案。这些过程需要学生较高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第二学期实验组各方面都优于对照组。因为,首先,师生都对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熟悉,能够自觉运用研究性学习指导自己的教和学,因此,成绩逐步稳定并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次,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研究性学习运用于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学生自主确定研究内容。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学生“我要学”的局面,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发了每一位同学的创造潜能,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并使学生能积极、自觉地进行体育知识的探讨研究,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提高了学习的效果。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必要的,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笔者研究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并不是纯粹因为传统性教学模式有其局限性,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忽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学,特别是体育专业的专项教学来说是值得推广的。
三、结论
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在南京师范大学网球专修课的教学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网球技术课的改革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所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此教学法的内涵可在其他体育课程教学中借鉴和运用。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法在半年网球课的学习效果对比中显示:理论测试评价明显优于传统教学,其他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性,在总评分评价中实验组的成绩离散程度较高。其原因在于实验组师生需要一个过程适应新的教学法,且每名学生适应的快慢不同。另外,实验组学生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尝试各种技术的运用,不能很快形成动力定型。在一年后的教学效果对比中,各项指标均优于传统教学效果,这说明在适应新的教学法后,研究性学习对提高网球专项教学效果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并使学生能积极、自觉地进行体育知识的探讨研究,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2:谈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应用教育论文
谈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应用教育论文
伴随着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克隆等众多生物技术的进展,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所以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信息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在课堂上,作为学生只能从教师的活动中获取知识的一部分,并不能满足自身对知识的整体需求,没有获取和发现的快乐,通常会产生“厌学”倾向,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把对知识问题“灌进头脑”的方法变为把知识问题作为“主动研究”,既改变过去的“单一传道”为“导航”。其实,这种变化既是把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一、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课题上师生角色的转换
以往的学习生活,偏重于教师对现在教材知识的传授,在师生双方形成了一种定式,既教师讲学生吸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这在无形中束缚了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引入,打破了此定式。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学生中发现问题,然后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解决问题的决策,方案的实施过程到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而教师更多的是合作着与关心着,比如,在学习“向性运动”这节知识时,学生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来解释此种现象的原因。这种角色的转换,有助于学生体验到如何去获取知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2.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
学生学习的方式有“教师――学生的单向型”,即学生通过大量的诵读、记忆、模仿和操练来获取知识;有“教师――学生双向型”,即教师传授、提问、答疑、讨论、练习、质疑来获取知识;而研究性学习方式,既学生主动的去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能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和体验科研中的'发现、发明的基本程序和过程,是对学生“渔”的培养,同时克服了“予鱼”引起的多种不良反应。从而达到了对学生的分析、推理、假设、决策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加强和提高,生物科学有许多内容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界联系紧密,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是比较受欢迎的。
二、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进展
1.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过分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学生学习兴趣被忽视,学习主动性被压抑,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实践。生物教师应转变这种学习方式,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教师教学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活动空间,这是取得学生学习效果的保证。
2.开展“研究性课题”研究活动
这种方式是在不破坏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的系统性的同进,在生物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这是目前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在普通高中新大纲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参考课题,为课题的选择指明了方向。学生在选题、立题、捕捉问题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
那么,在具体选题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在选定课题时以教材的大纲为依据
教材是对基体原理、概念和规律这些基体知识的阐述,虽然已被人类知,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未知的,所以在选定小课题时,要充分与课本和大纲内容相结合,通过课题研究过程,掌握其原理、概念和定律,有的放矢的直接利用课本内容选做研究项目,如与“细胞”有关的可选形形色色的细胞,胞内的膜结构,细胞内化学反应,细胞分裂与基因活动、癌细胞等。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教材有关的问题
大多的时候,科学研究都是为了服务于社会,所以我们要开展社会和实践生活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在学习中要充分体现生物学的社会价值,从而激发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性学习当中。选课题应关注社会热点和人类生存,问题要以小见大,如农业生产中的“烧苗”现象,义务献血与血型、种子公司的种子、电视广告中的生物学等。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查资料、实验、社会调查获得对所研究问题的知识的解决,常常需要运用其它学科知识,需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研究性学习课题关键在于把握好三个定位
一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课题应以学生已获得和掌握的知识为背景;二是在校学生时间和空间相对受到局限,实施过程中需要寻求科学有效的的方法;三是展开研究性学习离不开凯发k8国际首页的技术支持和大量可供查寻的资料,所以需要家庭和社会积极创造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外部环境。
当今,生物学发展已经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注重知识横向联系和有效迁移是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之一。因而有必要加大各学科的合作力度三个研究性课题可以有多个教师辅导,这样便于学生多分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与分析问题。
3.创新教学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传统的“教授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生物教师应大胆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方法已被广大教所重视,一般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树立科学思想、培养创新精神。
三、研究性学习带来的新问题
1.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进一步地钻研学习科学,既要更新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也要弥补其它学科知识的不足,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
2.研究性学习还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设备落后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资源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3.在传统的教学任务还没有相应改革的情况下,课时不足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矛盾。如果有些内容,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就得需要几节课的时间,这样会使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只有把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4.并不是所有的教材知识都不得适应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仅靠听讲、阅读等方式就能掌握。那种把整体教材都分解成研究性课题的做法值得商榷。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深入,会使生物教学迈入一个新天地,真真正正地使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篇3: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论文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要: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以问题为思维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动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解决,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学习的知识、动作技术去解决问题,让知识、动作技术在实践的过程中延伸,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动机 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它强调学习者根据一定的经验背景,在与创设情境的互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对知识、技术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加工,从而完成意义建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堂教学是智力活动与身体活动(身体练习)的有机结合,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把课堂交给学生,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通过课堂创设的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身体练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扩展学生的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研究性学习动机。
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最基本动机,而思维活动总是围绕着问题的出现而进行的。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思维中心,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思维,对技术动作的主动探究,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使其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对新技术动作练习、实践体验的好胜心,形成主动研究的学习动机。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所学内容的本身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唤起其积极性,点燃求知的欲望。如投掷垒球教学的投准练习时,教师突破以往的先讲解示范,后学生练习的传统方法,先创设问题情境:学习解放军,你们手握的垒球就是反坦克导弹,请你们在规定的距离外,用自己认为命中率较高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比较准确地击中敌人在行进中的坦克(坦克用纸皮箱绘制成,教师用绳拉动,使其较慢地匀速行进),狠狠地打击犯我们家园的侵略者,保卫祖国(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情景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高涨情绪,主动进入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由练习。结果学生的投掷姿势多种多样:有用力挥臂投掷的(投掷的准确性很难掌握);有抛掷的(力度较难掌握);有运用手腕、指力投的(比较准确)等等,但命中率普遍较低。学生练习积极,气氛非常活跃,充分发挥了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学生的运动智力。同时,因为只有少数人能击中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是否最佳产生质疑。质疑的产生是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的驱动力,是促进学生积极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推动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源头。
二、维持、指向学生探究,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分析、解决,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是支持者,学生是实施者,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点明问题的关健,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创造条件,减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盲目性,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操作性,进而扩大解决问题的范围;使学生对新的技术动作的探索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维持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问题的分析、解决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并积极参与练习、实践体验,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技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根据上述例子,学生出现多种投掷姿势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讨论:哪种投掷姿势才能成为“神投手”?使讨论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使讨论对出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思考性,能吸引、推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讨论中思考问题,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并要起到润滑剂和指向的作用,利用直观的讲解示范,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讨论争辩、演示比较,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见解、知识及交流彼此情感的场所,求得新的发现,通过归纳、概括,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三、利用实践活动,促进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体现对知识、动作技术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练习内容及场地器材的设计中挖掘其新颖性和趣味性因素,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结论而形造一个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把动脑、动手和谐地结合。如着重提高身体素质时,采用竞赛、游戏等形式,培养竞争意识,激发荣誉感、责任心和进取心;着重掌握知识、技术、技能时,采用多种辅助器材及改变难度的练习来帮助体验动作,形成正确的运动知觉,培养分析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学习的知识、动作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让知识、动作技术在实践的过程中延伸,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投远是连贯协调运用下肢、躯干、手臂、手腕、指的力量,以最佳的出手角度尽力向前投掷;而投准是协调运用腕、指的力量,并合理地把握力度,对准目标进行投掷。让学生在练习、实践的过程理解、掌握要领、运用技术动作,解决实际问题。如投掷要既远又准时,要求学生根据实际,在实践中改良、组合,合理运用知识、技术,减少负迁移,促使学习、探究的内在动机延续不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促进记忆力、想象力及应变能力的提高,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创造性。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挑战,使德育、心育、智育、体育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探究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得到全面拓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增强其体质,提高其体育素养,实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宗旨。
篇4:中学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初探论文
中学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初探论文
,研究性学习被一次提出,至今已有时间,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对基层体育教师来说也并不陌生,有决大多数体育教师曾经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使用过研宄性学习模式,但因研宄性学习尚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指导,导致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实际应用还不够成熟,下面该文就围绕研宄性学习进行一些相关的探讨。
1研宄性学习的概念
所谓研宄性学习,其实就是基层教师为达成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以学生作为教学学活动主体的要求,结合实际教学活动不断探索,继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说直白一点就是将教学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策划、执行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则需要起到一个引导、辅助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研宄性学习模式,除可有效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之外,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多个方面均可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2研宄性学习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价值与开展优势
2.1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研宄性学习可有效提高学生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面我们在研宄性学习的概念中提到过,研宄性学习的本质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探宄性学习过程,顾名思义,研宄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具有主动性。近几年来,笔者积极响应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要求,将研宄性学习作为体育教学主流模式之一,并发现,通过开展研宄性学习,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研宄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需要围绕某一特定问题展开调查并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以及教师的正确引导,使问题最终得以解决,相较其他教学方法与模式来说,研宄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更多主动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机会。当然,通过研宄性学习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高,为其在将来更好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2研宄性学习模式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几乎所有地区及学校、所有科目均采用传统填压式教学,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着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学习起来也非常被动,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自,研宄性学习概念被提出以来,基层教师通过将这一理论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发现,研宄性学习其实是一个学生围绕既定教学内容进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完成这一过程之后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有效提高,还可以通过之前的自主学习与探索,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2.3研宄性学习可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研宄性学习不同于其他教学模式之处除自主探索与学习之外,也非常注重同学之间的交流。众所周知,个人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会存在较强的局限性与片面性,此时,同学之间进行相应的沟通就显的尤为重要,交流与沟通是打破这一认识局限最为有效的方法,也可使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由于研宄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机会,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开展研宄性学习除可很好地完成既定教学任务之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可得到显著的提高。
3研宄性学习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3.1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研宄性学习的思想
第二节提到过,研宄性学习较之其他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相对来说都更具优势,然而,如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自然地组织学生进行研宄性学习而不显刻意则成了当前基层体育教师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通过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顺利开展研宄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把研宄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尽快完成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转变,结合体育教学的内容与特点以及教师的正确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与学习的热情,并最终完成发现问题、交流探讨、得出结论这一研宄性学习的完整步骤。以侧向滑步推铅球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之前学过的力学知识与铅球运动相结合,鼓励学生大胆分析铅球的受力原理,并通过交流与探讨,最终得出如何使铅球被投掷得更远的小窍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完成既定教学任务,也可以在无形之中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3.2体育教学中研宄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确立
通过与该校及周边地区中学体育教师的交流可以发现,当前大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都曾使用过研宄性学习模式,其中部分教师认为,研宄性学习的重点在于过一学习过程与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高的附加收获,不得不说这样的认识是太过片面的。或许有的教师会说,笔者在选择研宄性学习内容上很随意,但学生通过研宄性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变强了,课堂氛围也比之前好了,觉得研宄性学习的具体内容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不得不说,虽然通过研宄性学习这一过程,学生某几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我们要知道的是,若研宄性学习内容选择科学、合理,
那么通过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会取得更加可喜的进步。通过笔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得出以下几条体育教师在选择研宄性学习内容时应遵循的原则:(1)选择研宄性学习内容时范围不宜过大。如论篮球运动,这类范围较大的研宄内容在研宄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也相对较多,且较为复杂,若要将其一一解决,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不符合当前中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以及体育教学活动时长现状,而选择这类研宄课题最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泛泛而谈,缺乏实际意义与收获。(2)拓宽研宄性学习内容的选择面,可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体育教学息息相关的内容,因学习内容贴近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研宄性学习的顺利进行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3)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研宄性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如准备研宄性学习所需要的教学工作、相关资料并做好教学设计,提出研宄性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与学习。
3.3在开展研宄性学习时的注意事项
在开展研宄性学习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要确保学习过程的公平公正性,通过与多名基层体育教师的交流可以发现,部分体育教师在开展研宄性学习时将重心完全放在优等生身上,认为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没有能力完成整个研宄性学习的过程,这样的做法对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分层分组法,把同一水平的学生划分为同一小组,根据小组成员真实水平选择研宄性学习的内容,或不同水平的学生搭配分组,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一起完成研宄性学习,共同进步。(2)不盲目使用研宄性学习模式,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与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研宄性学习也是如此,教师要从实际教学内容出发,对教学内容加以甄别,科学、合理地选择是否使用研宄性学习模式,从而更好地利用研宄性学习的优势并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同时最终实现其的多元化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伟健.研宄性学习在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教学中的实验研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125-128.
[2]贡建伟,曹曦东.研宄性学习策略引入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的实验研宄[j].体育与科学,(4):82-85.
[3]王菲.研宄性学习在高等师范院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研宄[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4]严志平.探宄性学习:双主体性教学理念的建构一一从张金垒老师戏陀螺探宄案例引发的思考[j].体育教学,(4):35-36.
篇5: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案例教育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案例教育论文
【前言】:
在“二期课改”中的一项改革是在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意在让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从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并体验成功的喜悦。随着研究性课程的开展,我们师生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而逐渐地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随着英特未来教育培训在中国迅速展开,英特未来教育的教育理念普遍地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而这种理念又恰恰符合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在此我便运用了这种教育模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高二地理下册的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
【教材情况】:
高二地理下册的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首先介绍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自然灾害的特征、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然后介绍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以及我国自然灾害区划。根据教材的特点,其中我国有多种主要灾害,而课本上的介绍比较条理化,而且在课本中灾害的直观性不强,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但在网上有关自然灾害的信息资源比较多,所以“我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这部分知识非常适合学生在网上进行查寻学习,而且对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可以分组进行学习,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情况】:
由于英特未来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先设计有关学习计划,完成一个学习计划包,然后学生根据学习计划的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选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在网上查找资料,制作相关的网页或幻灯片并进行交流和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计算机这一辅助工具,因此我选择了我校的电脑教学实验班――高二(9)班的学生实施教学。该班学生属于我校扩招生,学习基础较薄弱,与其他平行班在各门学科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学校为该班配备了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并加强电脑教学,意在配合在其他学科中大胆地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全班30位学生,计算机操作运用能力较强,其中几位学生还在区级以上的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中获奖,他们在高一年级时也开过类似的研究性学习汇报课,在课件制作方面我对他们充满信心,但在内容的选择和组合以及汇报时的表达方面我比较担心。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危害、形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在情感方面,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危害的了解,激发学生防治自然灾害的思想,并对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进行反思;同时在小组研究时发扬团队精神,分工合作完成专题学习,体验成功。
3、在技术方面,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网上信息的查寻,并把研究的成果制作成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进行交流、评价。
教学过程:
准备阶段 研究性学习阶段 交流评价阶段
[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阶段:教师设计教学方案,“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学习计划的设计,以及制定多媒体演示评价量规,并发放任务表。
学生准备阶段:组成学习小组,确定小组研究学习的内容,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及任务分工。
[研究性学习阶段]:
1、教师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集体上网搜索自己小组所需要的网上资源,并在教师机上“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的'文件夹中建立相应的小组文件夹,把所需的资源下载保存在里面。
2、小组成员根据分工,或继续查寻资料,或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讨论交流的形式以及内容的编排,完成交流所用的幻灯片或网页的制作和美化工作。
[交流评价阶段]:
1、教师简单地介绍本次学习的设计思路和目的,回顾师生共同已经完成的学习过程,强调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研究的过程,而非知识的本身,这一点我们已经完成了,而现在的交流评价只是学习成果的展示,但可以反映出我们研究性学习时的态度、我们学习的技能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以及团队精神的发扬,对于这些我们进行评价并予以表扬。
2、学生分小组用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就研究的知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向展示的小组进行提问、质疑,而展示的小组进行答辩、释疑。
4、其他小组对展示组按评价量规进行评价。
5、教师对本次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进行总体评价,并公布小组评价的结果,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
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我国的水旱灾害”
“我国的沙尘暴”
“我国的水土流失”
“我国的荒漠化”
“我国的地质地貌灾害”
【教后反思】:
存在的问题:
1、分组没有打破原来的小组形式,选题仍局限于课本上的标题,有些学生没有进入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小组中去。
2、有的小组任务表留于形式,大部分工作基本由组内2~3人完成,没有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3、本次交流为了体现小组的氛围选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没有利用网络教室的交互性。
4、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和网页中,有些在内容的编排上不够合理。
5、交流时学生由于基础的问题,对研究内容外的知识缺乏自信,所以相互间很少提问,回答有时也不尽如人意。
今后的计划:
在下一届班级中,选择一个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好的班级再次实施该学习计划,避免本次实验中存在的弊端,与这次的实验进行比较,不断地改进,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真正地参与和体会研究性学习,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殿堂上空。
【教后体会】:
这种教学模式,更精确地说是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的灌输式教学,发展成学生主动地研究性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学习的革命。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更是促进学生掌握主动学习方法的途径,而且通过交流共享学到更多的知识,最后通过评价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发现彼此的优、缺点,以便今后相互取长补短。唯一的遗憾是所花的时间较多,不能在课堂中经常性地实施,但就教学的目的来看是值得进行的。
篇6: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蒋利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最早开设的素质教育载体课程,怎样充分利用这门课程,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是摆在每一位本课程教师面前的考题。学校在开设本课程,经过十几年不间断的探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众多的成果。摘取其中的点滴,与同行共同研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目前在学校没有专门开设创新思维培训的现状下,本文作者探索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从寻找研究课题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开展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是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目前,学生在确定研究主题时一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就有了希望研究下去的动力。或者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将学科学习中的难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这样为了突破难点也有了强烈目标将研究进行下去。两种方式都是寻找课题不错的方法。但是本人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指导过程中发现基于以上两个因素最后确定的研究题目都比较单一,要么浮于表象缺乏深度,要么陈旧重复缺乏创新性。虽然这与“像科学家一样的研究”,体验和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是相符合的,但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课程目标来讲,是很难实现的。
二、鼓励指导学生制作发明作品,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课上,学生学习了如何寻找研究课题后,进行小组讨论,自己最想研究什么问题。有个女生说她想研究自己为什么物理“加速度”这部分内容学不懂,他们班不少同学也都很为这事困惑。于是我鼓励她不要放弃这个问题。她找到了班上另外一个对这个课题同样感兴趣的学生组成了课题组。经过他们运用观察、访问、问卷等研究方法找到了答案,我们知道中学理化生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实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习这部分时,老师用直线运动小车做的是课堂演示实验,他尽管坐在中间位置,还是不能清楚看到打点计时器纸带上的针孔,不够直观,而且他认为小车向前运动会受到纸带的阻力,实验结果误差很大。他们找到原因了,按说这个小课题就可以结题了,我没有急于让他们写结题报告,而是问他们能否针对现有的实验器材改进它的缺点,做一个新的实验仪器出来?经过他们反复实验和修改,最后借助磁性画板的原理发明了《直线运动实验仪》,不仅能很直观明显地验证水平运动还能验证自由落体运动。该发明获得了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
银奖。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不但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还有了众多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问世。如,《安全防爆车胎》《磁性时空记录仪》曾获得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儿童发明竞赛希望奖,《节能升降器》获得第二十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造发明一等奖、首届重庆市科技创新市长奖(指导老师陈渝德)等。
三、开展发明技法训练,培养学生的作品设计能力
本人所在学校是科技教育特色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注重了发明技法的训练,组合法、移植法、缺点法……每年在学生中征集创意方案并进行评比。非毕业年级收到创意方案上千份,就连忙于高考冲刺的高三学生也经常有拿着创意方案找相关老师讨论研究他的新想法。结合知识产权教育,学校为符合申报条件的.方案申报专利。获得专利初审通过的有102项,20上升到127项。专利申报数量与质量的提升也体现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学生在经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后科学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静观竹麻工艺文化探源》课题组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访问了传统手工艺人,当了解到购买老式草鞋的人越来越少时,课题组学生提出了将竹麻工艺进行创新,不仅做草鞋,还可以做成其他的工艺品。他们自己设计和亲手制作竹麻手袋、竹麻茶盘等,并于20区级科技竞赛小制作中获奖。
该课题结题时,他们对静观竹麻工艺的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使得该课题的结题报告有了较高的质量。
《静观地区竹麻工艺文化探源》该课题已经申请欧盟生物多样性公众教育项目的小项目。他们的研究资料已经被学校校本教材收录,正在审订中。学生小论文《脚上穿出的文化――北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静观竹麻草鞋”工艺现状调查报告》获得年首届重庆市中小学生科技社会实践活动高中组小论文一等奖,重庆市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论文二等奖。
通过长期坚持,有的学生已经养成了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一次上课时间突然从窗外飘进来难闻的味道,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下课后高一的何冬雪找到臭味的来源,原来是工人在维修学校的水管过程中用热熔器进行粘接,就产生了难闻的味道。一直以来这个习以为常的现象引起了何冬雪的重视。她经过研究知道工人维修的水管叫ppr管,ppr(三丙聚乙烯)是一种新型管道材料,它采用热熔接的方式,密封性好,但会产生一种难闻的有毒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发明了环保型热熔器,获得第24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首届重庆市中小学“科技之星”创新大赛二等奖。该学生获得北碚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中学生处在一个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头脑灵活,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有利时期,是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学校没有专门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时,利用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引入创新教育无疑是切实有效的举措。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王朴中学)
篇7:研究性学习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注重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我们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立创新型和设计型实践教学环节.选用恒温箱温控电路设计作为学生的研究课题项目,通过由课堂教学、基础实验与设计实践构成的.相互支撑和促进的完整教学系统,使学生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作 者:陈宏 费跃农 郑三元 李卫民 chen hong fei yue-nong zheng san-yuan li wei-min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深圳,518060 刊 名: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 education 年,卷(期): 31(5) 分类号:g64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模拟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篇8: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研究性学习
评价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从狭义上看,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学生则为主角。教师把每一个教学任务作为导线,将教学内容巧妙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学生发现问题后,寻根求源,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一来,学生在探索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养成融入实践活动中求新探讨的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给予学生的充分自由,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被动变主动,自主探索求新。教师则成为创新设计者、学习资源提供者、进行活动的组织者和诱导学习的引路人。
1研究性学习的任务
设定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传统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力求突出组织、引导咨询、促进的角色,学生则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教师引导组织中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与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有意识以“学生”为主角,设身处地为这个主角着想。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探寻答案。
因此,在选择任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吸引亮点。选择任务要有吸引学生的兴趣性,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不仅让学生学有所用,而且让学生感到对自己以后将来都会有好处,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层次感。学生的根基不同,其在学习中具有的视觉就有差异,因此,在整个任务设计中可将任务分为不同层次,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兴趣点,并在同一任务中学有所获,体验到完成任务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热情,不知不觉中充满自信心,增强自己动手能力。在安排任务时最好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任务类别,大部分学员能完成基础任务,那些超前学生可以做好提高任务。
(3)系统性。在设计任务时还要注重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让学生在接受任务中掌握一个系统的知识,处理好点与面、面和体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让点服务于面,面服务于体之中,融入全局的任务目标,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4)真实且又合理。设计任务注意了系统性,不是就达到一个任务的完好目的,还要看这个任务的设计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是不是具有合理性。每次任务完成后,根据反馈情况,有没有让学生有一种“美”的体会,如果顾及了所有知识点的需求,却没有在此项任务中让学生有所意“外”收获,这样同样不符合教育理念。或者是看似轰轰烈烈,可是,过后就忘。这样的任务设计就失去了根本。
2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步骤
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步骤。
2.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生动直观的形象才会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如在学习《天山景物记》一课时,可以设计让学生当导演拍天山的风光片。此任务中包含着几个小任务:(1)你该拍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2)你该如何切换镜头?(3)你将配上什么样的音乐?其中隐含着几个学习目标:①疏通文义,了解文章内容;②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③理解文中寓情于景的写法。又如学习《黔之驴》一课时,可以设计:假如你是那只老虎,在吃驴以后向你的同伴说说你与驴之间的故事。或者假设你是那头驴,临死之前说说你得到的生存启示。
2.2分析任务
分析任务是任务能否正确执行的前提。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在学习《三峡》一课时,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以自己认为最易于被人接受的方式向大家推荐三峡风光,要求立足文本,也可以有适当的加工。分析任务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如决定以导游带旅行团的形式介绍三峡,他们就开始考虑小组内如何分工,导游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游客将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搜集什么资料等。
2.3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部分。问题提出并设计好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学生可以选围绕任务展开,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更要鼓励互相合作,共同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样以《三峡》为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读读课文,写写生字,讲讲词语,译译句子,评评特点”,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有了任务驱动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涨起来了。他们在疏通文意时,对于某些不能达成共识的理解,小组间常常会争论不已,找出参考书和有关资料为依据,或是让老师裁决。以导游带旅行团的形式介绍三峡的小组在讨论秋天是否适合到三峡旅游这个问题时,有同学认为不适合,因为“时有高猿长啸”,容易引发凄凉之感。
而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自古逢秋悲寂寥”,只是古人因为秋天引发对自己身世的悲悯,而我们则认为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到三峡不仅可以饱览秋色,几声猿鸣还能增加几分野趣。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下,学生对文义的理解自然要比在老师的满堂灌之下深刻得多。
2.4及时交流
学生完成一项研究任务后,一定要及时交流展示、讨论并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反馈和评价。这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不正确或不到位之处,在展示的过程中肯定会表现出来。通过评点、讨论、归纳,从而完成了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如小组以导游带旅行团的形式介绍三峡之后,可能有同学提出疑问之处: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为何还能在夏季组团旅游呢?是否对文义理解不当?“旅游团”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解释为: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夏季洪水季节时交通是阻断的,而今天,高技术轮船的建造,加上高峡出平湖,使三峡的夏季成为旅游旺季。可见,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即使我们已经把问题讨论清楚,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3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学习方式要贴切。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别,采用拉对结组的方法来安排课时,常用的合作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结成一个团小组,共同去执行一个计划任务,在合作任务中好的学生会不自觉帮助一些基础弱的学生,实现整体团小组的提高,实现完成任务的目标;另一种方是让那些好的学生完成任务后请他们当教练,形成学生帮学生,学习起来也轻松,问起疑问也无所顾忌。
(2)善于制造情景。教师基于教学的目的、可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当前热点话题为线索,去引设教材任务,设置好教学情景。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跳进“陷阱”,在好奇心中引发学生的趣味、参与、竞争,从而更好地达到完成设计任务目标,这样才是最终目的。
(3)教师的“导演”与学生的“演员”关系。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目标的学习中,自我主动探索,达到技能培养的目的,尤其要分清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人,教师只是任务的提出者和带领导完成任务的导航人。在教学任务中,组织好学生,引导好学生,努力探讨任务的目标。教师表看起来是“旁观者”其实是个“导演”。
(4)梳理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特定任务下,完成任务也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几个学生一个团体小组,由于任务的互动关系,为学生的合作互助提供了良好前提。因此,在完成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讨论问题,在群体中交流相互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学会听聆听别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5)重视研究任务完成以后的评价。开展评价活动对于研究性学习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认为开展评价活动可以有以下方法:
①在全体小组都完成了任务以后,让小组长组织本小组的同学对作品进行展示并解说,并对自己小组的作品作评价。进行评价之前,老师可以准备一些表格,列举学生要根据哪些方面来进行评价,将自己对作品的评价都写出来。或可以在作品展示之后,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对作品发表评论,进行讨论,最后老师做一定的总结。
②可以将作品都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去浏览各小组的作品,然后在学习的论坛中进行讨论,让大家畅所欲言,并评选出最佳的作品。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使比较内向的同学也能畅所欲言。当然最后老师也还要根据大家的意见做总结性的发言。
③也可以采取分小组来评价的方法。将几个小组分为一个大组,在一个大组里进行评价,评选出大组中最佳的作品,然后再进行全班的演示、评价。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单是对作品进行评价,还要对学习进行评价,通过这个任务的完成自己的收获是什么,让学生学会总结。
④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不能干涉太多,无论学生的评价如何,都要认真倾听,不要斥责,鼓励学生多发言。
总之,每一次语文教学设计“研究任务”,对教师来说也是一次导演一部影片,只有精心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师生来说都是一次最好的考验。
篇9: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初探论文
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初探论文
自然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知识的探索能力。机时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这种思想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课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核心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一、设置悬念,确立研究主题
小学生知识面狭窄,认识事物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但他们求知欲旺盛,教学中巧妙设计一定难度面又能解开的悬念,可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研究性学习就是针对这一特点,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帮助者。巧设悬念就能帮学生确定研究主题,自行研究。例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首先用悬念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为学生确立研究主题指明方向。我出示一个踩瘪没有破的乒乓球,问学生:“谁能想一个最好的办法,使乒乓球恢复原状?”这时学生都努力思考。由于学生不懂得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一时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我把乒乓球放入准备好的热水中,瘪了的乒乓球立刻恢复了原状。学生看到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探索的愿望油然而生。我趁势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首先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己阅读教材、学生会有两种猜想:(1)是乒乓球的外皮受热膨胀起来。(2)是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把球的外皮膨胀。这样学生就为研究确定了方向,为了验证猜想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在实验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二、自主探究,进行合作学习
现代新的教学理念一再强调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少讲,而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效组织方式,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思和团对精神,使他们在同伴中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制定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倾听别人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别人达成一致,如何分享共同的成果等等。例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这课时,先让学生看教材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书本中的提示,分组自做实验,证明空气究竟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开始,学生看到桌子上的器材很多,不知选用哪些,怎么做实验?在我提示后,学生实行设计实验方案、步骤。每个小组都做出不同的实验:有的小组把气球套在烧瓶口上,把烧瓶放在热水中加热,气球胀了,放入冷水中受冷,气球瘪了,证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的用带胶塞上插有弯曲玻璃的烧瓶做实验,在玻璃管中滴一滴红墨水,烧瓶受热,玻璃管内的红水向外移动,烧瓶受冷,红水向内移动,说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学生做实验,再说实验器材、步骤、实验结论,是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畅述自己的观点。从而消除了在学习中的畏惧感、被动性。学生在独自思考,小组合作基础上集体交流,是学生在协作评议中取长补短,在探究交流中得到灵感,学生思维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
三、知识牵引、点燃创新火花
培养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总目标。研究性学习就是基于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力求合作学习,获取新知识进一步发展创造性思维,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研究学习中应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敢于向教材、教师挑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提高创新能力。
知识的学习,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知识,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例如学生掌握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生产、生活中,哪些物体、设备利用了热胀冷缩的性质?小组又纷纷讨论,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然后小组推选代表建议;电工架电线,冬季绷得比较紧,夏季比较松,就是考虑到电线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也是根据热胀冷缩的性质制造的;夏季,自行车轮胎的气不能充得太足,否则轮胎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能使胎“放炮”等。学生在表述中就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创新,同时学生各种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定研究主题,自主探讨自由汇报研究结果,使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培养合作精神。教师教学中成了学生的指导者,在学生不能深入时,教师起到黑夜江中航标灯的作用,使学生具有“柳暗花明”的感觉,在不能登上台阶时,为他们垫上一块石头,让他们登得更高。
篇10:研究性学习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研究性学习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结合实际,实施教育程序中要充分体现课题的开放性、实践性,注重实践与理论联系,充分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自然科学 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模式。其内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合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其意义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按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方式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需要通过较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既强调理论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最适合未来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1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要求
1.1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1.2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1.3课题的选择应具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广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是平等的学习者、指导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现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同一课题,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条件的不同,研究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结果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自然科学教学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深入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
1.4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初中自然科学本身来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适合自然科学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可能条件。
2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2.1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建立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预期目标,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访谈、请教专家等途径,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得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2进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要仔细观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作好调查记录,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3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在分别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初步研究的成果用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编刊物等形式,在小组内或班集体上进行交流,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报告。通过实践、交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锻炼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3 结语
总之,研究性学习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是符合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响应了素质教学的要求。同时它更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改变,这种改变会逐步融入学生的成长之中,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它不必追求形式的完整性,只要达到探索的目的,能科学地解决问题就行。本文所论述的研究性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有始终坚持学习探讨运用,才会真正起到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变,最终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篇11:浅谈研究性学习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模式。其内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合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其意义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按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方式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需要通过较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既强调理论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最适合未来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1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要求
1.1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1.2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1.3课题的选择应具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广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是平等的学习者、指导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现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同一课题,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条件的不同,研究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结果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自然科学教学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深入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 1.4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初中自然科学本身来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适合自然科学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可能条件。
2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2.1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建立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预期目标,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访谈、请教专家等途径,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得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2进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要仔细观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作好调查记录,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3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在分别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初步研究的成果用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编刊物等形式,在小组内或班集体上进行交流,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报告。通过实践、交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锻炼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3 结语
总之,研究性学习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是符合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响应了素质教学的要求。同时它更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改变,这种改变会逐步融入学生的成长之中,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它不必追求形式的完整性,只要达到探索的目的,能科学地解决问题就行。本文所论述的研究性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有始终坚持学习探讨运用,才会真正起到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变,最终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篇12:教育心理研究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教育心理研究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 高等教育 课程教学
[摘要]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教育心理研究,可以有效地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文章根据心理研究理论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分析了进行教育心理研究的必要性,并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总结探讨了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采取的多种教学方式。
一、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客观上对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应该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的教育心理研究,探求并把握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共性需求,克服不同年代群体交流的障碍,研究适用的教学方法,并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地实施。
教育心理研究的是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具体而言,既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探讨不同类型学习的过程和有效教学的条件,也要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探讨教学设计,为有效教学提供科学依据。而广义的心理教育,除了心理咨询和心理帮助等形式外,更多的是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在高等教育中,课程教学是对学生产生影响最为深远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教育心理的研究,可以有助于解决怎样教学和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进而有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教师就可以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应该做好的几个方面
1.科学有效的教学组织。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讲课的激情,用真诚去感染学生。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可以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融洽的情感共鸣中去接受知识,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有效的教学组织还包括精心设计每一次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开场白、新知识的导入、生动的事例、课堂总结。良好的课程教学设计会让学生主动跟随教师的思路,听课也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同时,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还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折服心理,进而对课程产生兴趣,得到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有效的教学组织还包括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所引起的,对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讲课内容和方法、衣着和行为、板书和直观教具及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室环境和周围环境因素等,都可能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课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的变化;对重点知识在音调、音量上给予突出和强调,并适当重复;善于应用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教学过程中增加提问、教学演示等方式,等。
2.善于运用激励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任何一种社会活动中,参与者都会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相对特别的角色,因而得到教师的激励对于学生课程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个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高校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学生人数众多,因而教师对于学生的激励难以有效地一对一进行。但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有所作为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检查批改学生作业,就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与学生沟通并实施激励的环节。笔者在从事专业课程教学中,很重视学生的作业批改,并做过如下尝试:在学期初批改学生作业时,只在学生作业上简单注明“阅”及批改日期,不做其他注明,学生作业质量一般且与教师课堂沟通较少;一段时间后,笔者批改作业时写上几句评语,点中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作业上标明成绩,如a-,同时在课堂上将教师的批改作业记录展示给学生看,在此之后学生上交的作业,大部分作业质量从态度、书写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而且很多学生将这种认真的态度一直维持到课程教学结束。在教学过程还可以适当采用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课堂发言,并进行以肯定为主导的重点点评,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避免人为地隔离教与学,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为实施有效激励提供最直接的机会。 3.按照记忆规律引导学生复习、练习。德国心理学家h.ebbinghalls研究得出了“遗忘曲线”:即记忆初期遗忘较快,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减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遗忘的进程具有“先快后慢”的趋势。关于记忆的研究还表明,克服遗忘最有效的途径是复习。因而,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已知规律,在课程教学后短时间内组织进行有效的复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包括: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举出与实际相关的生动的事例或者演习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与学生课代表及时沟通,通过课代表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并一定做到及时批改、反馈,形成有效的复习监督环节。这种方式可以同激励的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强化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又可以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课程教学每个环节的良好掌握,最终会积累成课程教学总体的良好效果。
4.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教学方法。我国在校的大学生大部分年龄在二十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拥有非常鲜明的共性特点:他们渴求别人的认可和关注,但却非常敏感、排外;他们冲劲十足,思想解放,善于接受新事物,敢想敢做,但心理状态不成熟,情绪变化强烈;他们要求独立,却思想单纯、社会阅历少,缺少规划自己生活、学习的能力。对于当前大学生的教育,要给予充分关注,做好心理层面的研究,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这种“肯定”要及时、准确,真正做到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其次,实际教学要重视“南风效应”,以情感人,尊重和欣赏学生,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避免“超限效应”,根据学生实际状态灵活安排教学内容,防止知识过多或过难,超出学生理解能力,而使学生放弃学习。
5.执行好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角色。首先,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严明课堂纪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完成每节课的授课任务。其次,教师是课程知识传授的引导者、辅助者,是课程教学的规划者。教师需要对课程按照知识体系、学时的要求进行整体规划,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或者删减,保证知识的基础性和前沿性,掌控课程学习进度并按阶段及时明确课程学习的要求。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但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还存在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如何评定教学效果及总结教学方法。目前评价教育效果更多的是以课程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这样的评定依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教学方法的总结很难做到准确、全面。素质教育不是几年就能完成的,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应用的情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不经过长时间的总结分析,很难总结出一种普遍适用的教学方式。其二,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大部分来自于专业研究领域,而不是师范专业,专业、术业有所区别,在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时很难达到专业水平,同时鉴于我国高等教育生师比过高的现状,教育资源缺乏,高校教师承担教学、研究的工作量过大,因而推行教育心理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进行教育心理研究,需要耗费任课教师的很多时间、精力,尽管如此,将教育心理研究应用于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仍然是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游永恒.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目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
[2]栾敏.高等教育心理学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3]林元旦,郝悦.若干心理效应在“两课”教学中的试用分析[j].黑龙江教育,(1).
篇13:信息化教学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应用问题研究论文
信息化教学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应用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信息化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 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 拓宽了学生视野。基于目前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将信息化教学贯穿于整个实验课程, 利用信息化资源、模拟实验软件、网络课程平台, 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探索, 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化资源; 化学基础实验; 课程改革;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 我国进入了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 人们生活的各方面都逐渐信息化, 网络作为交流沟通、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 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 尤其在教育行业中也逐渐融入计算机和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方式[1-2]。而信息化教学存在降低实验风险性;减少资源浪费, 安全环保;提供24h平台, 增大课堂教学容量等优点。目前, 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显现出强大的功能: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强大的变化[3-4]。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工院各个专业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包括无机、分析、有机和物化等基础实验的单元操作练习, 基本操作训练和一些小型综合性实验。它是培养学生实践实操能力、锻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 在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尤为关键。在实验学习中, 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的结合, 动手与动脑的结合, 实现认识上由现象到本质, 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对学生以后的专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5]。然而, 目前的'相对单一的教学模式, 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思考能力有较大的欠缺, 因此, 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 将其有效的运用到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 使化学实验信息由抽象变具体,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是当前从事化学类教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1 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不佳
基于学生本身基础不同, 以及各自理论课的学习程度不同, 因此在课前预习时, 对于实验原理的理解上较为困难, 部分实验仪器之前没有接触过, 有很大的陌生信息, 从而导致部分同学形成了为了预习而预习的照抄照搬现象, 导致不能很好的理解实验的原理, 及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1.2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培训不足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对于使用仪器的规范操作, 其二为对测试结果的正确记录。目前基础实验课堂中, 只是通过课堂的讲解操作规范, 很难让同学们深刻的理解, 这就需要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进行指导, 但目前一名教师常常同时负责35名左右的同学, 所以部分同学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改正, 很多操作细节学生基本没有重视;实验结束后, 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粗糙, 常出现数据偏差过大等问题。
2 信息化在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上的运用探讨
将信息化多媒体网络平台运用到实验教学的设计中, 可以丰富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 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课堂的主观能动性, 更好地提升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以及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针对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 我们探究了如何在基础化学实验课堂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在实验课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 培养其创新能力。
2.1 提供学生搜索的信息化资源
将优质课堂等相关资源上传于学校的课程网络平台, 若同学们在学习上遇到问题, 又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解答, 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 进一步学习。另将一些相关数据库 (如中国知网, 万方以及一些英文数据库等) 进行整理, 通过网络培训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样通过信息化资源的运用, 学生能更有针对性的寻找到自己不了解的知识, 弥补自己的不足;能随时随地查找到更全面的知识点,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进一步平衡学生基础知识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2.2 充分利用模拟实验软件
实验模拟平台也能减少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 体现了我国“绿色环保”的理念;降低了实验的风险性和对资源的浪费[6]。模拟实验软件可以将实验仪器、实验过程、实验环境通过计算机仿真系统仿真出来, 运用此软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论课的学习基础, 充分搞清实验原理和需做实验的相关知识点, 正确了解实验仪器的信息和操作流程, 达到有效、充分的预习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 各种化学模拟实验平台层出不穷, 如加拿大model science software公司开发的chem lab系统, nb实验室, crocodile chemistry, phet仿真实验室等模拟实验软件, 学生可在各类模拟平台上, 对实验流程有整体把握, 并能够将书本上的实验步骤由抽象变具体, 由微观变宏观, 同时抓住实验的重点、难点, 找出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 带着问题上课, 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进行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
网络课程提供比较多样化的平台, 打破了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而且通过网络课程平台, 可以构建完整的学习窗口, 实现“一体化, 多层次, 开放式”的基础与专业相结合的新体系, 使课程内容丰富多彩, 增加趣味性, 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7]。
一方面, 课程过程中网络平台的建设, 可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及时反馈, 例如:实验过程关键步骤的讨论, 实验数据的实时上传和对比分析等, 让学生对实验过程中自身所可能具有的疑问及时在网络平台提出, 老师和其他同学就可以及时的进行反馈。同时可设置操作规范性检验, 让学生提高操作规范意识, 并可以予以及时纠正。
另一方面, 课外网络平台的建设, 与学校教师的科研进行结合, 设置开放性的实验课程, 让学生可以选择性的加入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中,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灵感和创新精神创造了条件, 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型人才。
3 结论
将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于实验教学中, 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多层次的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知识的集成运用能力, 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工程素养的运用, 本文针对基础实验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出利用信息化资源及模拟实验软件,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构建网络课程平台, 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 与学生形成实时互动,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规范实验操作技能, 设置开放性实验课程,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小勇, 朱龙冯, 智慧, 等.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趋势与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 (6) :12-19.
[2]阎芳, 韩玮娜, 韦柳娅.基于网络的医药院校化学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设计理念及建构[j].教育教学论坛, (26) :38-39.
[3]侯向阳, 李东升, 高楼军, 等.打造精品实验课程, 促进物理化学实验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1) :129-131.
[4]宋从从, 刘艳蕊, 陈进.信息化教学在高职分析化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 2016 (18) :151-152.
[5]许丽梅, 陈建中, 林若川.化学实验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j].大学化学, , 32 (7) :37-43.
[6]傅厚暾, 冯钰錡, 赵俐敏, 等.开放式计算机模拟气相色谱分析实验软件的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 :50-52.
[7]姜晶.网络课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 (2) :34-37.
篇14:网络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
网络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体育教学中应用网络教育技术,有利于使抽象动作变得直观易会,有利于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和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条件〕应用时应注意更新教育观念,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网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网络教育;辅助运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创造思维、创新意识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被人们引入教育教学过程,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教育。当前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对教育领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学校体育如何迎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挑战,如何利用网络技术、网络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结构,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教学是在教师弓}导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获得身心各方面良好发展。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下,运用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基本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倍养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在教学中应用网络体育素材优化教学质量,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网络化,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又一发展方向。
因此,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合理运用现代媒体,探索体育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规律是至关重要的。
一、网络辅助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1、有利于将抽象、难以模仿的动作变得直观、容易领会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还是有一些动作学生很难模仿。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辅助教学,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动作的技术要领,特别是一些动画、音像效果,更加活跃了课堂气氛。如果我们运用微格教学方法,效果还要好一些。微格教学方法就是首先录用教材,如在上课时录制一些学生上课的片断或全过程,然后把这些录像带放给学生看,让学生看过之后找差距,进行自我评价或集体评沽,然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从而达到再提高的同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2、有利于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双向交流
互联网最大的优点是资源共享。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在留言板、论坛上向老师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与老师在网上交流。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的特点在网上放一些互动性的教学课件,可以间接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在课堂上放一些体育基本原理、篮球基本战术、足球基本战术、国际上的一些重大的比赛等课件,学生可以在线欣赏,这样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互动教学,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3、有利于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条件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总是围绕着教师、课堂进行,教师在同时面对数十个学生、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很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致使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难以实现,从而使得学生自主性的倍养与发挥受到限制。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育,可以为任何愿意获取体育知识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权利和机会,突破传统学校教学方式的时空束缚(即集中地点、固定时间的限制)。学生只要有一台接入网络的计算机,就可以不受时空束缚有选择的进行学习。
4、有利于实现体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网络在体育教育中实现资源共享,互联网的建立为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一个汇集世界各地先进学校、研究所、图书馆等各种信息资源的庞大的资料库。由于网上体育教育资源库的.种类有很多种,包含体育教育新闻信息、各类体育教育统计数据、体育教研论文库等各个方面。在网上,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和辅助教学手段、如何进行网络体育教育环境建设(如参观、实11)以及考试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异,自主选择性强,实现资源共享。
5、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效率
在大多数的高等院校中,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是全能型的,而在实际情况中,很难有哪位教师能对所有运动项目做到完美示范,特别是当教师的年龄达到一定界限时,这就更难做到了,利用网络或多媒体进行教学示范,从而保证学生接收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二、网络技术运用于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观念的更新
体育教师要提高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水平及信息素养,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践。体育课程与其它课程不一样,有其特殊性,它是以室外身体活动为主要的组织形式,必须根据其特点来探讨适合体育课程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的模式。
2、在网络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网络化学习过程中,应当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网络之间构成三条反馈回路。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而在体育实践课中,特别是一些田径课程,由于技术比较单调、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媒体演示方法就是为了改变这一弊端。通过在线视频,让学生观看一些精彩、激烈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主动积极的去接受教师所要传授的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主讲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入多媒体cai技术后,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用和展开各种教学活动,并且可利用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信息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把课件上传到网上,让学生在课余有针对性地自学和复习,使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宽。
4、深入研究,确立相应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使网络教学更加完善
利用网络平台扩充知识面,通过网上图书馆,可以下载资料,方便快捷的学习;通过网络平台,了解最新的体育发展动态,最新的技术;通过电子邮件和聊天室,可以方便、快捷的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信息、传递资料、理论讨论。
三、结论
师资力量的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高校体育网络教学课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建议教育部门对一线体育教师组织培训,开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培养体育与教育技术专业相结合的综合人才,定期组织试点学校开展相关教学交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经验,为我国体育网络教学的探索提供有利依据。
多媒体技术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手段,我们既要以发展和超前的眼光接受多媒体教学的理念,又要以积极和扎实的态度对待体育的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两者互为作用,相得益彰。虽然目前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还相对较少,但只要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研究和开发,它的明天会更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