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夏天》听课报告(共16篇)-澳门凯发
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语文课文《夏天》听课报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感谢网友“小丫头”向本站投稿了16篇与“语文课文《夏天》听课报告”相关的素材。
篇1:语文课文《爱莲说》听课报告
语文课文《爱莲说》听课报告
听课地点:十三中初二某班
听课时间:10月20日下午第一节
授课老师:钟欣
《爱莲说》选自新教材八年级上册,本文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钟老师的《爱莲说》的教学根据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模式”设置了三个主要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合作,求解过程;发展迁移,效果评价。制作课件,插入了音画动画的古文朗诵,美伦美奂。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钟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孟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孟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课前准备的关于莲花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
孟老师把阅读作了五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阶段:猜谜语,回忆有关“莲”的诗句。
第二阶段:欣赏多媒体朗读。
第三阶段:学生齐读全文。
老师采用学生创设情境欣赏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
第四阶段:确定学习目标,学生求解,自主合作学习。这里有“确定目标”“集体讨论”“师生合作”“教师点拨”“练习检测”等几种方式。学习小组通过设计问题,解除疑惑(1、翻译句子。2、表现莲高洁的句子还有哪些?3、找出文中告诉概括莲高洁的句子。)让学生去探究、去评价。
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1、作者为何“独爱莲”?
2、结尾为什么顺序发生了改变,最后说牡丹之爱?
孟老师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做以适当点拨。
第五阶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再读课文,生学习写法,写一句话。
我喜欢的植物是――,因为――。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
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钟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钟老师让学生去写读后感正是连接阅读和生活的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然,上好一堂课,教师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这堂课会更有价值。
篇2:语文《假如》听课报告
语文《假如》听课报告
《假如》是一首美丽的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作者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xx老师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进行识字及第一节诗的`教学。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听故事,xx老师教学伊始,借《神笔马良》这个动人的故事导入新课,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走进文本,从而现实与文本的对话。
二、夯实字词了教学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重点。识字教学时xx老师采用多种方法,如自由读,当小老师读,开火车读,最后读课文加以巩固。这样强化记忆,学生大部分可以当堂掌握生字,效果较好。
三、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
教学第一节时,xx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出示小树在北风中瑟瑟发抖图。提问:如果你是这棵小树,你会对小作者说什么?这个问题把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文本作了一个交融,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再走进生活中去。xx老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树,让学生与文中角色进行换位,设身处地体会小树的感受。这一环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任何一节课都不尽完美。对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我也谈点浅薄的看法:
1、课堂上老师应注意规范学生的'用词
比如一个学生在回答“马良是个什么样的人”时,这样回答:他是个勤劳的人。学生理解的其实是“勤奋”,只是表达时没有用对词。此时老师应该给学生纠正过来。并指导学生准确运用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有,为加深印象,学习“良”与“食”时,老师把它们放到一块,并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但由于这个字放一块时的读音与“粮食”的相同,为避免误会,应该加以说明。
2、读书应提出要求
学习完生字进入学诗环节时,老师让学生自由读书,并没有提出读的要求。个人认为,不管是初读还是再读文,都应该让学生带着任务读书。这样不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习惯。
3、课堂上应给学生足够的读书的时间
语文课语文味应该浓一些。课堂上老师应该多准备些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小诗读得入情入境,津津有味。(就本节课的容量,甚至可以让学生当堂背下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
篇3:语文《家》听课报告
《家》是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告诉学生祖国是个大家庭,前两篇课文讲的是刘胡兰、华罗庚的爱国故事,《家》是第三篇,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了蒙、维、藏、傣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表达了各族同胞幸福快乐的生活,从各族儿童是一家的角度揭示了单元主题。
xxx老师执教这篇课文时,她在课堂中巧妙的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xx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课播放《爱我中华》,为学生学习诗歌营造气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向他们展示蒙、维、藏、傣等少数民族的风俗图片,配上相应的民族音乐,深深的吸引了学生,引起学生对课文中对这几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的`关注,入情入境。
2、诵读感悟法:指导读中感悟,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xx老师的这节课“读”贯穿始终,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老师读、学生读,全班读,小组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教师范读对学生不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xx老师对每种读法的作用掌握比较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形式用得准确:如让学生整体感知这篇文章时,老师采用了示范读,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触诗歌,老师采用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喜欢的部分朗读。
二、识字教学的层次性
新字的学习,以词串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xx老师先出示词串,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指名读,接着去拼音再读,读得有层次,体现出自主识字、生生互动的结果。生字抓住了一个“屋”,运用字理教学,探求本义,再组词,书写,从理解字义、到运用、到会写,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一个层次性。
三、板书设计直观
简笔画“中国地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祖国是个大家庭,体现了xx老师个人扎实的功底。
最后,我提一点小小的建议,就是学生欣赏少数民族的风俗图片的时间可以缩短些,一是避免使学生沉浸在画面中,回不过神儿来,二是可以节约出时间,让老师指导书写的时间更充裕些,学生可以当堂完成书写。
篇4:语文《家》听课报告
两节课很有“乡下人家”的味道,犹如沐浴春风的。感觉。
两节课相同的是:思路一样,都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
所不同的是:第一节课是先品读感悟句子,想象画面,再归纳出“独特、迷人”及作者表达的方法,进行写法迁移训练;第二节课是先抓住中心句,再围绕中心词“独特、迷人”找相关语句进行品读感悟,有点像演绎的方式,重在朗读感悟。
第一节课亮点:
1、xx老师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品味语言,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落实词语理解、朗读训练、写法提升和迁移运用。让学生在潜心品味语言,感悟语言魅力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把课文的长句子分解成小诗歌的形式,让学生朗读,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使朗读更有效,更充满诗情画意。
3、引导的方法很灵活,如对词语的理解,“依着时令,顺序开放”通过多媒体出示几种花开的图片及花开的时间,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意思。对“探”字的理解就用换词的方法(换成“长”),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拟人的写法。
4、注重读写结合,找准语言训练点,为学生语言发展服务,着力体现言意兼得的理念。
看法:
1、“朴素”和“华丽”在这里是一对反义词,充满矛盾,又放在一起,是重点、难点,应引导学生理解。
2、小练笔是否“大”了点?可以选择一个方位,一个景物来写,或在品味过程中选择某一典型句子来练写。
第二节课亮点:
1、主线分明,把握主干。让学生观察乡村画面,自由谈感受后,直接抓住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围绕中心词“独特、迷人”展开教学,思路非常清晰。
2、板书很有创意。用简笔画加一幅幅精美的图片结合的形式,把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多么直观、漂亮、独特、迷人。
3、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如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欣赏乡村画面后谈谈自己的想法,了解学生对乡村的印象;在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环节,也是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先学,老师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后再做指导。
看法:
1、生字词教学时间花得过多,可以有重点地指导,不要面面俱到。
2、整节课以朗读感悟为主,而且齐读太多,热闹但情感不够,缺少语言的训练。
篇5:语文《习作六》听课报告
语文《习作六》听课报告
我们文昌市协同研修的春风吹遍了文昌教育这块沃土,它轻轻地打开了老师们智慧的大门,使习作教学又迈上了另一个台阶。迎来这股春风得感谢我们教研室的引领及铺设的平台,如今协同研修在我市开展得轰轰烈烈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就我校韩露诗老师在我校所上的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六的习作教学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习作教学与口语交际紧密结合
先说后写是语文教科书特意制定的教材安排,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进行习作训练,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思路打开了,说的内容丰富了。再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学生在倾听过程中产生智慧的碰撞,补充了说话过程中表达不完整或不清楚的内容。有了口语交际这一环节的铺垫,习作教学就能省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韩老师的这一堂课,紧密结合口语交际的教学,在让学生审题过后,韩老师让学生回忆在口语交际课上所交流的内容,然后说说自己最想写的内容。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回忆了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所说的精彩纷呈的田园风光及乡村趣事,而且又帮助学生从大脑所储存的素材中梳理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这相当于为这次写作打开了一扇门。在习作课上,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主体能否得到充分发挥,需要老师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唤醒学生曾经的积淀。韩老师这一点做得很好,在老师春风化雨般的语言所启发下,学生的思路再次被打开了。打开了写什么这扇门之后,接下来就该是教师引路的环节了。
二、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
人教版的课程主题鲜明,每一组课文都是围绕着该单元的'主题安排的,包括本单元的日积月累也是围绕该主题而设的。为此,本组课文就是本单元习作的范例。韩老师结合了语文课程这一特点,在习作教学上紧密结合阅读教学,不仅方法简便,而且学生易懂。韩老师首先让学生回忆在本单元中学习了哪些写作方法,这是学生刚刚学的,大多学生都懂的。学生回答过后,韩老师出示了课文中所采用的各种习作方法的内容,有运用比喻、排比、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有按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描写的句子;有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描写的句子等。老师有目的性地描上了红蓝两种颜色。学生浏览过后,老师又让学生说说这是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个环节避免了老师枯燥乏味地对于写法的指导,而且也是学生掌握写法的一种内化的过程。利用我们所学的课文来引路,不仅容易让学生所接受,而且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习作,同时也让我们的学生懂得从课文这一范例中习得了习作的方法,韩老师的这一做法达到了一箭三雕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
学生怕写作文不仅仅在于无内容可写,而且也在于无话可说。纵使学生已经知道了自己要写的内容,但学生所犯难的往往还有无从表达或者表达不清楚,语言表达枯燥乏味等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为了使学生的习作锦上添花,韩老师课前先让用学习单的方式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词、句、段,以便于学生在习作时表达清楚,表达生动、形象。韩老师在习作课上主要是让学生交流分享了同学们积累的优美的词句,再度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在学生交流过后,老师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上善于运用这些优美的词语,使自己的习作表达得更清楚,更精彩。这一环节的设计,也解决了“把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这一教学目标。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课堂教学总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韩老师的这一堂课,在习作的展示评改上做得不够充分。比如第一位学生习作的展示,该生所写的内容很精彩,几乎没有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的出现,而且语句很优美。老师可让学生找优点,并且随着学生的回答,相应给学生展示,这样就能使学生加深印象。比如,有位学生说“这篇习作是按由近到远的顺序进行描写的”,老师就应该展示“近处”“远处”这些字眼;有位学生说该习作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老师也应该展示这些语句,最好能让学生读一读。第二位学生写的是乡村趣事,这篇习作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比如语句表达不够通顺,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有位学生指了出来,还有一位学生进行了修改。在此基础上,老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该学生所描写的精彩语句“我以为我踩到了一条鱼,没想到是一块石头,害我白高兴一场”,这一语句是学生真情的流露,而且体现了一个“趣”字,教师应加以肯定与表扬。还有一点就是,老师在习作教学上疏忽了题目的指导,导致班里大多学生不会用题目,不少学生只是用了本次习作的主题,导致题目定得太大,习作内容不容易围绕中心进行描写。
总之,习作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究,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韩老师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能够坦然担任这一堂习作课,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在是可喜可贺的。同时也祝福我们文昌协同研修这一春风吹开遍地鲜花,并且愈开愈茂盛。
篇6:《凡卡》语文听课报告
《凡卡》语文听课报告
一、感受这节课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对教材重新组合。抓住了凡卡悲惨生活的描叙这个主要内容,对莫斯科的描写放在活动课中去进行,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凡卡的悲惨生活,在活动课中用辩论的方式去体会对凡卡悲惨生活的衬托,这样的处理是可以的。读到位,通过感情地读,让学生的心和凡卡的心走到一起。
通过感情地读,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通过感情地读,了解作者地思路和写文章地目的,走进了课文,使书面文字语言变成了自己的感受。通过老师指导回忆中了解爷爷的悲惨,了解爷爷为什么送凡卡当学徒,让学生不是带着句号走出课堂,而是带着问号走出课堂,很出彩。
二、感受学生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自然,用自己的口说自己的心,说的很流畅,学生对爷爷接不接他回去发表各自的看法,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学生的读确实打动了我心,比老师的读还好,他们通过自己的童年看凡卡的童年,读得很感染人,真的.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确确实实学到了语文知识,形成了语文能力。了
解凡卡挨打的过程不仅是概括,而且抓住具体语言的描绘来说体会,体会不是架空的,是根据具体的字、词、句、段、篇甚至标点,语文课还是要教有关的语文知识,这种体会是有血有肉的,联系自己的心灵感受,与语言文字连在一起,老师抓住了这一点,根据课文语言学到了表达方式。
三、感受老师
老师也动了情,在导读上下工夫,设计上动了脑筋,教态亲切,语言贴近学生,亲和力强,学生在老师的`一举一动中学课文,感受凡卡的遭遇,设计颇费了脑筋。老师还应该注意学生每句语言的表白,有个女孩子说:熬过……会苦尽甜来。老师这时要反映快,这一点要抓住了,不是甜来,而是养活自己,混口饭吃,这儿不是甜,思想上的教育是渗透在每一点的。通过学生的点点滴滴及时捕捉信息,进行熏陶。
总感觉这节课主体意识还不是那么强烈,探究的空气还不是那么浓,虽然在爷爷带不带他回家这个问题上看起来突出了学生个性,但是,从头到尾学生没有一个问题吗?;老师在“牵”字上多,“放”字上做的不够,牵制的比较多。只有走进学生心里,现实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学生生活体验和课本人物融为一体时,才能真正知道学生想什么,我该怎样做他的伙伴。老师最大的潜力是创造,当老师走进学生心里时,创造力才会真正释放出来,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才更好发挥创造性,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性和智慧。
上面这位特级教师的评课很精彩,我再来说似乎有点不恰当,但有一点感受又不吐不快。那就是学生的读书。
学生一开始读凡卡挨打的有关语句就泣不成声,当然和老师读前的动情描叙有一定关系:“假如说你这时就是凡卡,凡卡的经历就是你的经历,就在昨天晚上……”老师意在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人物,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无可非议,但是,时机把握的不是太好,学生还没有自己用心去品味,去感受,就被老师的话带入了同一情境,因此,后来学生的朗读如出一辙地带着哭腔,看不出学生读书感悟的变化过程。而且对这样的朗读我也持有,难道一定要这样读才能表现凡卡的生活悲惨和内心的痛苦吗?朗读是一门艺术,自然应是这门艺术的最高境界,学生过于做作的朗读还是停留在技巧的层面,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看似平淡无奇,实际融入情感体验,看似无技巧,其实已经化入朗读者的血脉之中,才是能真正打动人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朗读的处理也应该富有个性化,教师不能被学生表面的动情所迷惑,而应该鼓励学生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篇7:《卡罗纳》语文听课报告
《卡罗纳》语文听课报告
《卡罗纳》这篇略读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非凡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轻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我听了xx老师的课,受益非浅。xx老师为了突破重点,较好地达成情感目标(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把课文重组成两个版块。
一、找出描写卡罗纳的悲痛欲绝的语句,体会感悟,指导朗读,表现出卡罗纳的心情。
二、再读课文,找找卡罗纳身边有哪些人在关心他,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味,说说他们是怎样关心卡罗纳的。
这堂课,xx老师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起了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
让听者也深深地被感染,引起共鸣。我觉得xx老师的既完美,又完整,是一堂很成功的语文课,让我受益非。
篇8:《搭石》语文听课报告
《搭石》语文听课报告
有幸听了xxx教师的一节语文课《搭石》,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
课堂上,xx教师成熟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思维的活跃,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一、精心备课,整体把握教材
xx教师首先提问,什么是搭石,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难遇见搭石,同学们的回答什么都有,随后xx教师把搭石的图片展此刻前面,孩子们恍然大悟。
第二、细节处理,掌握重点段落,句子,词语
对于重点段落,重点句子,xx教师领着孩子们反复诵读,理解其中含义。第一自然段讲解了什么是搭石,xx教师随后提问,为什么要有搭石呢?孩子们已经反复诵读后很快地就能说出原因。说出原因后孩子都十分有成就好感。
课文有一段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的`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xx教师读、前面的,同学们读、抬起脚来,xx教师读、后面的,同学们读、紧跟上去。这样反复读了几次,xx教师逐渐加快了速度,让同学们切身体会了什么是协调有序。这个环节给我触动很大,不是单纯的讲解协调有序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而是在一个小游戏中让孩子们理解了协调有序的概念。
第三、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走搭石时,年轻人是背负老人过河的,主要体现了家乡人尊重老人的。优秀传统品德。可是,xx教师引导孩子们、老年人怎们过河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是年轻人背着过河。xx教师乘胜追击、那此时的这个老人年轻时怎样过河呢?同学们思考了一会说、他年轻的时候也背其他老人过河?xx教师又问、那此时背老人过河的年轻人,年老的时候怎样过河?同学们这次不假思索的回答、其他年轻人背着过河。所以,这体现了什么品德呀?同学们自然能回答出来啦。
听了xx教师的语文课,更让我感受到、要想给孩子们一杯水,自我必须先有一片汪洋这句话的道理。所以,我们年轻教师要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教师。经过这次听课,开阔了我的眼界,看到了自我的不足,同时。对自我也提出了很多问题需要思考,怎样让自我的教学方法更吸引学生,怎样让学生喜欢上课,相信经过自我的不断努力,必须能拉近距离,不断提高。
篇9:语文优质课大赛听课报告
语文优质课大赛听课报告
一、回归语文课的本真,让语文课像语文课。
这次的公开课,不少授课老师注意朗读、品味,注意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能紧扣文本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浓浓墨香,让听者随着老师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美的善的意境,让语文的人文性得以充分体现,确实精彩。但也有一部分课,把新闻当议论文教,把小说分割得支离破碎,把诗歌分析得诗味全无,纵使课堂环节设计得多么别致,课程进行得怎样热闹,老师怎样卖力地展示教学技巧,课也是跟语文的本真渐行渐远,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的是技巧,丢掉的是对语文的兴味。
由此我再次感悟到:语文课,一定要重品读、重体悟。
首先是老师对文本的品读和体悟。研讨时,杨君燕老师说到自己的一个变化:以前是爱用自己密密麻麻批注过的老课本,现在爱用干干净净的全新的课本。我想,以前她在把课本读厚,她在搜集相关资料增加课堂容量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如今她重新细读文本,努力从中获得新的感悟,把文本读出花儿来。记得zz老师也曾说过他的理念:老师上课前是要把文本仔仔细细全心投入地读上几遍的。听过了这些公开课,我更认同他们的做法了,我想上课之前,老师自己一定要熟读文本,被文本打动,然后才能找到最好的课堂切入点。与其上课前看教参,不如读课文,读对课文的赏析和评论,这样也才能有生成的课堂、充满机智的课堂。
二、要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学有所得。
一堂课,如果老师设计出的所有问题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答出,这一定不是一节成功的课,看似热闹,实则学生没有提高;一堂课,如果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大多数学生大多数时候沉默,那也一定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沉闷的背后是教与学的背离。这次大赛上,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课前进行学情分析非常必要,本课涉及到哪些知识、哪些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哪些能力,学生中的大部分更喜爱哪种学习方式,什么手段用在这里会有助于教学,什么手段虽然花哨但实际意义不大……这些都是老师在上课前要做到心中有数的学情。有些老师在两个班上课的形式所讲的内容都会不尽相同,其实是在掌握学情基础上的一种灵活变通。
如何更快捷更准确地进行学情分析,也可以作为一个很实用的课题研究研究。
三、教师要训练自己的语调、语气与引导评价语言
语文老师的语言更重要,它更是传递美与感动的载体。在这次大赛上,我把老师们的语气语调与学生的反应比较了一番:过于高亢尖利的声音会让人感到一种烦躁与威压,学生会以沉默对抗;过于低沉缓慢,则又牵制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学生容易跑神疲倦。恰到好处的语调语气发音清晰、语音柔美又有穿透力,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去捕捉老师的'声音,教学效果更好。正好,我们听课的那两天,我的一个在上海做老师的同学也在参加一个培训课程,名称就是《教师的发声与朗读训练》,由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授课。我们学校有不少懂得发声的音乐老师,能否请他们对老师们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呢?
授课老师们的引导评价语言也高下不同。有些老师习惯于用“嗯”“很好”“非常好”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看似在肯定学生,其实是无效语言;有些老师不擅长对学生进行引导,当学生回答不出老师预设的问题时,老师就会发急,就会自己基本上把答案和盘托出。这些细节也都会影响课堂效果,有时还会造成很大影响,有两节课原本学生思维很活跃、发言很积极,可是因为老师评价不当,学生越来越没有信心,课堂气氛逐渐沉闷下去。而有些老师使用的引导语言就很值得学习,比如重复学生发言中的关键词,比如肯定学生发言的优点,“概括得很准确”“语言很流畅”“总结得不仅准确,而且语言很美”“这位同学有发散性思维”等都是不错的评价语,不仅要肯定学生,而且要肯定得具体,这样别的学生也可以从这些同学的发言中学到东西。再比如当学生不能一下子说到点子上时,老师是进一步引导,而非代替学生说出关键。这些都是不错的,值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使用的语言和方法。
走出去,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回过头,就会更有“教到老,学到老”的心劲儿。希望有机会跟更多的优秀教师交流,愿每一次都能化感悟为日常教学创新的思维和行动。
篇10:五年级语文《二泉映月》听课报告
五年级语文《二泉映月》听课报告
听了姜老师的《二泉映月》一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到现在还在脑中萦绕,我相信不仅是我一个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者都会永远记住这首曲子。姜老师的课,我感觉:他不仅仅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更是在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直面生活、品味生活,领悟生命的真谛。
《二泉映月》是典型的抒情类课文,姜老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如语境中朗读,适时补充相关资料等,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揣摩阿炳的内心,体悟阿炳的情感,感悟阿炳形象。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
一、“导入课文”美
这节课用艺术音乐导入,创设良好的情景,以音乐作为桥梁,沟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与人有关的文本的学习中。再者情感上的启发往往会让人有一种欲望不能之感,迫切地想了解与这有关的内容,这种先声夺人一节课的开关更能吸引学生,获得兴趣盎然的效果,为进一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提问题”美
提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质疑问难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中姜老师善于提问题,姜老师整堂课都能根据文章中心来提问题。一连串串的追问,让学生走入文字背后,让学生感觉阿炳的生活历历在目。
三、“合作探究”美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及师生互动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做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倡导自主走入文本,与文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
四、“伴乐朗读”美
这节课的教学中,姜老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多数采用伴乐朗读,使学生读书的兴趣浓厚,在读过程中解决教师的问题,在听声音,谈感受,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给带来的美。
五、围绕重点,领悟精髓。
姜老师在初读课文中出示三组词是非常有意识的,从中也看出姜老师对教材的研读之深,一组是讲月亮、月光的;一组是讲阿炳身世的;一组是讲《二泉映月》的旋律的,姜老师引导学生美美地读第一组,悲惨地读第二组,第三组又要求学生把旋律的变化读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学习了词,同时让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与疏理,看来学词也是围绕着文章的重难点来学的。在省去了在教学中的扣词扣句的支离破碎的朗读教学,才有了今天课堂上的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激情荡漾的朗读。
姜老师的课在内容上、内涵上有拓展,(阿炳的身世,小泽征尔认为《二泉映月》应该跪着听等)学生的能力上有提升,情感上有共鸣,思想上有提升,树立了要勇于面对苦难的价值观。看来,对于我们的课题的研究,姜老师的这节课值得我们解剖与学习。
建议:如果教师能范读重点句,这节课更会锦上添花。
篇11:语文三年级《语文天地》听课报告
语文三年级《语文天地》听课报告
雷老师本次执教的“语文天地”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本节课是对第五册教材的前四个单元字、词、句的综合练习。这节课设计了一系列与主体课文紧密配合的字、词、句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使用,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作为刚进入三年级学习的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重点仍在对字、词、句的掌握上,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了这些知识,并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水平。中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学习注意力的持久性不强,枯燥的练习反馈更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为此,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网络平台,将练习反馈和游戏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标”在语文课程评价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因此,雷老师在这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1、情景引入;2、有关同音字的辨析使用;3、有关多音字的辨析使用;4、有关abb词的积累掌握;5、有关象声词的积累掌握;6、有关近义词的辨析使用;7、有关成语的积累掌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练习进行自我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达到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通过练习反馈达到对有关知识的巩固和掌握。通过准确及时的反馈,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有关知识点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雷老师提供教学检测反馈软件给学生使用,学生使用应用程序自我检测,学生运用课件自我练习检测学生自己检测,自我发现问题高效、快速得到答案;教师运用powerpoint课件进行点评,对有关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
当然,这节课也体现出一些不足。比如:有关同音字的辨析使用,光通过几句儿歌,学生是理解不清楚的,应该让学生通过做题自己辨析;成语的积累内容显得有点少,显得有点单薄。电脑反馈有点像是走形式,效果不是很明显。这都有待于以后不断研究,不断改进。
篇12:小学语文公开课听课报告
本学期,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之间在课堂教学经验与技巧等方面的沟通与学习,学校依然严格组织了每位老师讲公开课这一教学活动,老师们都积极认真准备,每一堂课都是具有学习意义,但都各有特色。对于正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这次公开课的学习使我产生很大的思想震动,当然收获也很多。我将自己的所获所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注重指导学生朗读,恰当点评学生的发言。
还给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在语文课堂中应让学生多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入境界,并且还要生发联想,才能更有感情的朗读,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意。要达到这一步,学生应建立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老师讲解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靠阅读读懂、品析文章,可以形成自己的能力,如果靠老师讲解分析那永远是接受现成的分析成品,不能形成自己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在这次语文课堂上,都将阅读贯穿始终,对学生的读书通常做了如下安排:
1、观其大意,谓之粗读,只要求将课文读通,了解其大意。
2、参照有关注释和有关资料,细嚼慢咽,谓之细读,可提出疑难,请求解决。
3、在已然把握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品析美句美词。
4、细赏其文理构思,享受美文,谓之美读(或范读),通过这四步既发挥了学生的`客观主动性,又在学生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注重学习习惯培养。
很多老师会在课件上给学生出示“学习方法”,名字多样“温馨提示”,如娄梅娟老师在执教《跑进家里的松鼠》品读课文环节是这样设计的: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们一家人对松鼠是怎样的?括号中是这样提示的:(提示:如爸爸的语言、松鼠对我的态度、在我家的状况……)。让学生收获一种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个别老师很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三、设置简单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因此,很多老师在新课的导入中会有意地设疑,激疑或精心设计,或课前播放歌曲,或课前进行语言互动,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新课意境。
四、浮华已随风飘去去,课堂本色显朴实。
这次听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执教的观摩课都比较朴实,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淡化了课件等的辅助作用。但有用的很有分寸。华丽惹眼的课件被几张简单的幻灯片或言简意赅的问题、扎实的读书练习所代替,真正还原了课堂本色。
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
课堂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不仅是某个环节的终结,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课堂及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这次活动中,老师几乎运用了及时评价,并且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微笑等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如王宝君老师在读完《伯牙绝弦》这首古文时,随即叫一名学生读,读的非常好,王老师用语言激励,更重要的是,当他用手掌抚摸在孩子的肩膀上时,那股力量应是无比的莫大,我想,这个孩子一生会记住的!
六、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调控课堂游刃有余。
教学基本功是所有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它既不是某些教师的特权,也不是个别老师的天赋,他是教师成其为教师的基本资格。可以说,这次语文教学能手评比活动中,每一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都比较的深厚,例如王雪丽老师、黄晓玲老师、陈芬老师、袁素霞和韩志芳老师等,她们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教学经验丰富,课堂驾驭能力强,能够做到分析文本,又将课讲得直观生动。
篇13:小学语文公开课听课报告
通过公开课活动,让我感到受益匪浅,对此我也仔细的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还应需加强,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方法应须改进,尽可能的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当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文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慢慢地培养学生合作讨论的方式,使自己的语文教学不断地充实。也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提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使自己在教学生涯中不断地成长。
一、优点
1、各教师课前准备充分,均带有教学应使用的必备资料,如:教案、讲稿、授课进度表等。
2、声音宏亮、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
3、教学方法多样,能及时对知识点进行反馈。
4、教学态度认真,课堂气氛活跃。
5、教学内容熟悉,讲解正确。
二、不足
1、个别教师板书欠规范。
2、个别教师语速较快。
三、建议
1、注意把握教学时间与课堂进度。
2、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应结合板书。
篇14:语文课文《阿里山纪行》听课评课稿
语文课文《阿里山纪行》听课评课稿
听了老师的网络课《阿里山纪行》,感受最深的是她丰厚的知识底蕴、环环紧扣的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和整节课中所弥漫散发出来的浓浓的文学韵味。她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透露出对学生人性的关怀,体现出对教材准确的把握。总体来说,这节课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师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体会作者渴望两岸人民情谊相融的愿望。
二、巧妙地运用学生熟悉的歌曲来解决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赏析富有音乐性的语言。翟老师的方法是: 先让学生唱三种不同曲调的歌,体会歌曲不同的节奏美,再将歌曲与文字进行比较,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规律,最后再分析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通过比较与阅读,既体会了文章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还加深了对课文作者“渴望两岸人民情谊相融的愿望”的理解。
三、站的制作,较好地呈现了学习内容,比较实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开放、交互、共享的平台,使学生能方便地利用这些资源。其中“阅读指津”、“跳读美文”、“品析美文”、“我展我才”、“百家争鸣”、“与我联系”等栏目的设置创设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
四、课堂各个环节中都体现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视。鉴于学生很少上这种形式的网络课,老师导入本课后,便介绍网站所设栏目及其内容,给与学生方法上的指示。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进行学习;接着分成小组讨论归纳并汇报如何阅读写景类的文章的方法;在难点的突破阶段,教师不断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比较、练读,以达到体会文章语言音乐美和情韵美的目的。
五、阅读设计科学,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教师由一开始带学生欣赏阿里山的图画美,到中间引导学生欣赏文章语言的音乐美,最后再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情感美,环环紧扣,且都牵动了对文章的整体阅读,呈现出板块阅读的科学性、层次性。
由于网络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本节课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1、采用 “听”“说”“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本来是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的,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前面教学板块所占时间较多,后面显得很紧张,造成“百家争鸣”、“与我联系”这两个凸显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重要板块没有落到实处,削弱了课堂效果,没有充分发挥网络课交互、开放、共享的特点。
2、从整节课看,由于教师主控较多,使得学生按部就班的线性学习略显多一些。
3、网络技术上在某些环节还可以更优化些。比如播放的阿里山的迷人风光等图片不清晰。
4、《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移步换景的手法在课堂教学中虽不是重点,但不做梳理,听课者脑中就形不成整体感。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阿里山迷人风光的同时,可以对移步换景的手法加以强调。
篇15:语文《春日》、《游园不值》听课报告
语文《春日》、《游园不值》听课报告
一、多方整合
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出系统更大的功能。它的核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封闭状态,促进各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本课设计做到了以下几方面的整合:
1、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即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力求使精读与泛读都能在课堂上示范方法。
2、新旧知识的整合,做到以旧引新,以旧释新,以新带旧,以新比旧,新旧知识互相融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点,使学生脑中的知识经梳理、归纳后有序化、条理化,形成链接、组成知识环。
3、诗文整合,“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诗文有效结合,定能使各自的优势得到互补,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语言信息量,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
4、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各学科的知识、教学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我们语文老师主张学习数学老师的精讲多练,学习音、美老师的形象、生动,各学科知识、教学方法的整合,必定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形象、生动、高效,从而得到优化。故而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想象,配乐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自然美、意境美、语言美的追求;又让学生为古诗配插图,迎合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兴趣。还有多媒体所展示的大幅的春光图,也取到了同样的作用。
多方整合是以积累语言为基础的。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传统语文教学向来强调“厚积而薄发”。怎样的积累才是科学的、有效的?有人说“智慧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只有系统化的知识才能形成能力。学生语言能力形成得怎样,既取决于他对外部语言材料及其所涵的信息整理吸收的质量,同样也取决于学生自己头脑中已有相关信息组块的储量及其概括程度。所以积累之功,重在整理构建,形成系统。
本课的教学设计,多次安排了积累、整理语言的环节。“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这满园的春色?”一问,调动了所有小学阶段描写春天的语言储量,把它重新整理、构建、形成系统,这样的积累,是个非常强的信号冲击,必定能在学生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巧妙融通
1、结构上的.融通
本堂课的结构,“曲径通幽”、“有张有合”,“游园不值”就像“一张嘴”,张开后,把“春日”吞进去,然后在里面咀嚼(学《春日》,体会“一时新”、“万紫千红”),最后再把门关上,回到第一首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二句,整个结构是一个圆,首尾呼应,形成“诗里有诗”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意境。这正是和古诗的意境相和谐的。这样的设计,能够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应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2、情感上的融通。
《春日》一诗以白描手法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无边无际的春天的画卷,诗人坦露的是喜春的情怀,《游园不值》一诗则通过一枝红杏,传递着春天的信息,表露的是诗人惊喜的心情。尽管写作角度不同,然而表达的都是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情悟情,去接受诗句中蕴含的情感信息,去贴近诗人的情感,努力找到情感的生发点、契合点,使教师、诗人、学生的情感在同一水平线上共振。
(1)导语激情。教师的导语起着有效的激情作用,关键是要吐真音、抒真情,才能打动人。关牧村的歌声动人之处便是真、有个性。传神的导语起到了指点江山、冰消雪化的神效。
(2)媒体激情。适时使用媒体,能起到很好的激情作用。读“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时,教师可适时打出图片,当学生一下子看到繁花似锦的景象,好象整个春天一下子呈现在了眼前,情绪会一下子激动起来,争相动情朗读,通过自己投入、动情的朗读,“万紫千红”这个词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了。
(3)朗读激情。朗读应引导学生读出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画。使“万紫千红”这些词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如“一枝红杏出墙来”通过对“出”字的朗读把握,体会“出”为什么读得那么有力、带劲,领悟到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篇16: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听课报告
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听课报告
基础性评价方面:
一、学生参与度高
1、师生参与时间分配合理。纵观整节课,以教师为主的全班统一教学时间平均小于60%,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时间高达40%多,所以,这节课师生参与时间分配合理,有利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学习方式欠多样化。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以发言、倾听为主,很少涉及到其他的方式如:约定、运用板卡等,表达呈现、激励应该多样化。
3、教学组织形式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个人学习,双人学习,另外还有全班统一学习,充分调动全班的积极性。
二、课堂教学有效
1、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掌握“二二三”的节奏,有效扩展文本教育。
2、完成了学习事项。教师能清晰有效的向学生引领学习如何赏析古诗的技巧。
3、学科性强。这节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从品字、品词、品句,逐步学习课文,赏析诗歌。
4、价值提升。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唤起学生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三、公平性
1、师生平等。从整个课堂看,师生关系融洽,师生间互相尊重,互问互答,使课堂气氛和睦愉快。
2、生生平等。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能够很好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解决学习问题。
3、机会均等。整节课整体上同学们积极参与,学生积极的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公平对待,这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平等的学习机会。
经典性评价方面:
一、知识性
能够准确的抓住关键知识点,诗歌赏析重点突出,难点得到解决并扩展学生思维;本课堂教学练习设计呈阶梯状由易到难,极大程度的锻炼学生的听说读看能力;王老师充分利用了衡阳路小学学生朗诵能力较好的优势,适当引领使得学生的读悟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此外衡阳路小学学生经典高素质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王老师还充分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强化教学目标,关键知识点得到充分落实。
二、个性
在本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发挥得到很好的提高,学生可以个性化分析与处理诗歌的关键词语来赏析诗歌《望天门山》,领悟诗歌的意境。王老师对文本还进行个性化处理,利用“天、门、山”的字理讲解导入课程,在品析诗文时通过拟人方式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这些都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创造性
在老师的示范下,学生能够自主抓关键词“回”,通过“回”字解析,想象诗中的'意境,学生知道这明写水实写“天门山”的宏伟陡峭;同样,学生还抓住“相对出”、“日边来”关键词品读诗句,体会李白对山水的情。课堂的创造性也十分突出。
四、互动
课堂呈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师互动的和谐画面,学生小组学习积极热情,小组学习能够达到教师的预设目标。
五、主动
学生学习主动性高,能够提出问题并在师生帮助下自主解决问题,赏析诗歌。在本节课上,在品读诗歌时,老师让学生在诗歌中找出写景词,如楚江、青山、日等,赏析李白诗歌“高、广、远”的意境特点,又让学生找出描写色彩的词,找出古诗中含有“碧”字的诗句,领悟李白用“碧”字的意味。王老师在设计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环节中也能收到预设的效果,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方面。
六、能动
通过品词品句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衡阳路小学是经典诵读的学校,学生的朗诵能力普遍高于其他学校,王老师在品词品句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朗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品析诗歌的能力,在保持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下,有意识地激发思维敏捷、个性突出的学生学习诗歌。
总的来说,王老师这节古诗教学课很具特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