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诗人苏轼水调歌头诗句赏析(共3篇)-澳门凯发

2024-06-06 07:39:26 诗词鉴赏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北宋诗人苏轼水调歌头诗句赏析,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感谢网友“過客而已”向本站投稿了3篇与“北宋诗人苏轼水调歌头诗句赏析”相关的素材。

篇1:北宋诗人苏轼水调歌头诗句赏析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篇2:北宋诗人苏轼观潮赏析

北宋诗人苏轼观潮赏析

观潮是苏轼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苏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写下了此诗。对于此诗仅从字面解释是很简单的,但简单中又蕴舍看不简单,不简单之处就在于本诗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重复之句。而最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重复出现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读的热点。

原文

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注释

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庐山烟雨浙江潮”此句诗意是: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遗憾。此句诗意是: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语录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和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我)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典故

这是苏轼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苏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写下了此诗。对于此诗仅从字面解释是很简单的,但简单中又蕴舍看不简单,不简单之处就在于本诗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重复之句。而最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重复出现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读的热点。

一种观点是“不过如此”。庐山烟雨浙江潮,感叹:“不过如此!”

另外一种观点是“正是如此”。认为:首句为想像、听说中之景。末句为目睹后之景。作者的追求得到了满足,没有失落,没有遣憾。禅意是,很多人终身在追寻某种东西,未追求到手时是痛苦,追求到手后是厌倦、无聊,觉得“不过如此”,这样一来,人生便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作空虚而沉闷的摆动。而具备了平常心,体验了生活禅,你在实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目标时,在看到了“庐山烟雨浙江潮”之后,发出会心的微笑:“正是如此!”

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就苏轼的庐山诗而言,他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别开生面;他写的西湖诗“波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也独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极浓,说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来,就常被现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后者观察景物敏锐而深刻,譬如恰到好处。可是《观潮》一诗,就完全是另一种抒写,值得玩味。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变得平淡无奇了。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可以忘记了,烟雨、江潮也似有还无了。

以禅理人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因为他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等都是例证。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产生“及至到来无一事”的禅语,也是难免的。

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所谓禅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强调“拂尘看净”、“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南宗则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以达到“无念为宗”。苏轼在诗中说的“及至到来无一事”,就是把庐山烟雨、钱塘江潮淡化,淡到不过如此,细想这与苏轼当初未来时的千般期待、万分遗憾,显得很可笑了。

赏析

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此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心醉神迷,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番,真是令人遗憾终生。去观赏了,看到的是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纷纷滔滔,了无穷尽的潮汐。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

释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产生思想上的飞跃,豁然开悟,入於禅境。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第一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标,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一睹为快。如果追求受挫,则此心决无安定之时。等到有朝一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欣赏了这两个地方的景致后,这才觉得它们虽然美丽,却似乎并无特别之处。

对此,世俗的感叹是:“不过如此!”

而禅意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禅者会发出由衷的赞叹:“正是如此!”

凡夫总是把极乐世界想像成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并且即使到了极乐世界,也感觉不到乐趣存在。对于他们,日常的生活、熟悉的地方、得到了的东西就没有美妙可言。占有一物便失去一物的剌激,如此永远陷于无聊——痛苦——无聊的恶性循环中,精神的流浪从不停止。而已经解脱了的悟者,虽然与凡夫生活的空间原来是同一个,却能将日常的生活、熟悉的景致化为极乐世界,对拥有的东西倍加珍惜,将理想落成于现实,从不沉溺于海市蜃楼的幻想。如此,穿衣吃饭,行止语默,无不感受到真实、鲜活的生命之存在。(吴言生《经典禅语·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它形容一个人向往庐山的蒙蒙烟雨和浙江钱塘潮水的澎湃,很遗憾一直没有机会登临庐山、亲见浙江钱塘潮水。

「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后来他终于亲临庐山、浙江。

我们对未知的事情都很好奇,对得不到的东西总是一心追求。庐山烟雨你未曾见之前,它是神奇的庐山烟雨,你见了,心里的神秘感消失,它也就只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你未亲见之前,它是澎湃壮观的浙江潮,在你的想象中飞舞,你到了,它还是浙江的潮水,不因你到不到而增减。

佛法,就是要以平常心对治好奇心,世间一切有它自然的道理,不一定非要得到才是我的,非要见到才是我的。没有见过的东西,可以用心眼去想,心耳去听,不必加意夸张渲染。只要我们用平常心来看待这个世界,快乐也好、痛苦也好,有也好、无也好,能够不在这些外境上面计较、起烦恼,一切就会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本色了。

很多人愤世嫉俗,有怀才不遇的慨叹,实在是多余的。「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世事无常,诸相皆空,如果我们有一颗平常心,世间一切有也好、无也好,都看做镜花水月。有,固然可以生活不忧愁;无,也可以心灵自在,深入体会无限、无边、无量!得也好,失也好,能得是福气,失去是结缘。常怀一颗平常心,能让我们在生活里不因好恶而颠倒挂碍!

9、年少时初读这四句诗,乍以为印刷出了错误,怎么第一句和和四句是同一句话呢?百思不得其解,求教学长,学长肯定书没有印错。我想了好久,得不出所以然。正因为茫然,所以印象深刻,从未忘记。

十年后再突然想起,已经过了最青涩时光,细细回味这四句话,一时间百感交集。

庐山烟雨,钱塘观潮,都是不可方物的美景,是多少人千里迢迢历尽艰苦都要朝圣般觐见的风物,未达成所愿时,总是耿耿于怀,惦记着,攒足了劲儿,誓不罢休。真的身临其境了,才松了一口气,可能还稍稍有点失落。原来,期待了那么久的事情,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震憾。其实,烟雨和潮,一直在这里,不曾改变,变化的,只是“求不得”的心情。

在人的一生里,有多少事情,我们是充满了期待和美好幻想的呢?为了心里的烟雨潮汐,我们一开始都是千方百计竭尽全力挖空心思的,从求学,到求职,到求爱,求婚,求子……无一不是,而所求的,一旦到手,开始欢喜几日,慢慢平静平淡下来,才发现,不外如是,从而立,到不惑,再到知天命,多少的烟雨潮汐,到了最后,原来只是求全。

那些在时光里淡淡地流逝了的种种散聚,欢喜和伤悲,那些为了得到而付出的努力,那些为了成全而承受的隐忍,那些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徘徊和挣扎,那些含泪挥手笑着说的再见……磨灭了的是最初的殷勤和炽热,埋没了的是雄心壮志和渴望,最后剩下的,是平静如水的淡泊,到得别来无一物,庐山烟雨,浙江潮。

如水雾飞花,如梦如幻,如朝露,如泡沫,世间种种,诸法空相,在我指间流过,而我惶恐地抓不住,知道抓不住,还是徒劳地想抓住点什么。这就是执着吧,未到千般恨不消,究竟意难平。

篇3:苏轼表达乐观诗句《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表达乐观诗句《水调歌头》赏析

一、作者简介

苏轼解析:(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

1、把酒解析:端起酒杯。

2、宫阙(qùe)解析:宫殿。

3、归去解析: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解析: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解析: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解析: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解析: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解析:不该。

9、何事解析:为什么。

10、别时圆解析:在人们分别时圆。

11、此事解析: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12、千里解析:相隔千里的人。

13、共婵娟解析: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三、译文解析: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四、诗歌赏析

(一)、选择题

1、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____b_____

a、欧阳修 b、苏轼 c、陆游 d、辛弃疾

2.北宋后期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号解析:( a )

a、东坡居士 b、青莲居士c、稼轩居士 d、易安居士

3.下列词人中,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有( b )

a、李煜 b、辛弃疾 c、柳永 d、李清照

4.开创豪放派词风的宋代作家是_____c____

a、欧阳修 b、王安石c、苏轼 d、辛弃疾

5.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解析:“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首词的主题是解析:( b )

a、羁旅行愁b、望月怀人c、悲悼故国 d、忧时伤事

6.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现作者出世思想与入世思想矛盾的语句是( b )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月有阴晴圆缺

(二)、赏析题

1.本词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介绍写作缘由。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弟弟,其名为苏辙,他和苏轼,苏洵并称文坛“三苏”。

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月,下阕问天,归根到底是在问自己。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4.词的上阕,写词人“天上宫阙”的想象,词中描绘了一个天上仙境的境界,表现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词的下阕写“无限”时对美满生活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叙述。

6、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句子。

8、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解析:

上联解析: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联解析: 例解析: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

9、本词中表达词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0、“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11、这首词中表达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3、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

如李白的《静夜思》,古代诗人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14、给加点的字注音。

(1)宫阙(qùe)(2)琼楼(qióng)(3)绮户(yī)(4)婵娟(chān juān)

15、写出三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怀念或良好祝愿的古诗词句子。

(1)

(2)

(3)

(三)、问答题

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追问解析: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解析: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点拨解析:“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

(“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