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教学教学设计(精选16篇)-澳门凯发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灰雀》教学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感谢网友“娜些锋光”向本站投稿了16篇与“《灰雀》教学教学设计”相关的素材。
篇1:《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个诚实的孩子。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媒体】
挂图、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3、说一说自己对灰雀的了解。(也可从文中找有关句子说。)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指名接读课文,要读准确下列字词,并用“──”标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
郊外、散步、昂望、胸脯、一定、肯定、惹人喜爱、或者、坚定、面包渣、白桦树、自言自语、欢蹦乱跳。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4、检查自学情况:
⑴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胸脯、面包渣、惹人喜爱。
⑵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⑶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
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____的灰雀来理解。
4、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媒体演示“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
⑴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⑵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⑶“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2、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3、课中质疑,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⑴列宁听到小男孩的话,肯定知道灰雀被小男孩带走。如你是列宁,这时你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呢?
⑵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①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②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⑶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⑷指导学生再读书上列宁的话,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⑴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⑵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⑶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⑷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1、写了第1天、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列宁、小男孩、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小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篇2: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2、抓住重点词句,结合有关黄山松的资料,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松形神情“奇”。
设计思路:
抓住文中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层层品读,感受黄山松的形神奇特;人松合一,感悟黄山松的独特情感。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导入:
1、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下这几个词语:出示:
潇洒挺秀遒劲蟠曲
郁郁苍苍绿色巨人天然盆景千姿百态
师:谁来读一读?
评价:读得真不错,字正腔圆。尤其是遒劲的劲这个最容易读错的字你都读对了。
2、这些词语在课文中都是写谁的?(黄山松)
3、那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你对黄山松的了解吗?
内容预设:千姿百态:你是从文中哪一段话知道的?(第三段)那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也来感受一下这千姿百态的黄山松吗?你是这一堂课上第一课读课文的孩子,相信你一定会把握好这个机会的。
潇洒挺秀:你是从文中哪一段话了解到的?读读这一段好吗?
表达预设1:这个孩子是用了其中的一个词语,很好,那其他同学能不能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
2:你运用上了文中的语言。你是自己组织语言说的。大家的表达各有不同。
4、黄山松如此之多,那为什么作者却偏偏把目光聚焦在这三棵松身上呢?(奇特)
二、分层品奇:
1、请同学们再次走进文中,自己完整地读读课文,对这三棵松的画面,大家可以多读一读,看看你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它们的奇特?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听明白了吗?(看看从画面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它们的奇特?)
2、学生交流:
评价:这是你眼中的奇,这是你心中的奇,这是你看到的奇,这是你的理解,你不仅读出了奇,还读出了情。
3、大家交流了这么多,那归根结底主要是它们的什么奇?(姿态)(板书:形)
预设:如果说出名字奇,那就先读读它们的名字,从名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那我们再静静地读读课文第二段,找出具体描写三棵松姿态的句子。
5、学生交流:边交流边出示三个句子。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所以人们叫它迎客松)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所以人们送它们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陪客松)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地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怪不得人们叫它送客松)
6、大家发现它们的姿态与名字之间的联系了吗?(名字正是由姿态得来的,这三句话正是写出了名字的由来)
你来黄山游览,有人欢迎、有人陪伴、有人相送,你的感觉怎样?
总结:这奇特的名字让我们有了别样的情感。
它们本来就是三棵松,但却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的感觉呢?(可见作者的联想丰富)
7、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读这三个句子。指名三个同学。边读边点三个词语:如同好像
8、孩子们,读着这样奇特的姿态,你没有什么问题想问问自己也问问大家吗?(它们怎么会长成这样的姿态呢?)
它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长成了这样的姿态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再读第二自然段时,相信有一个词会让你怦然心动的。
9、饱经风霜:理解饱――理解词――长在哪里?――可能经历怎样的风霜――读读手头的资料,你有什么话要说――这样的艰难经历只是一年、两年吗?十年、二十年吗?它经历了50年、1、500年甚至800上千年,这就是充分,这就叫饱经风霜。这时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迎客松?是啊!这就是它的精神(评价学生时板书:神)难怪迎客松如今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
10、仅仅是迎客松饱经风霜吗?陪客松、送客松也是如此,
孩子们,看:迎客松饱经风霜,却始终――
陪客松饱经风霜,却始终――
送客松饱经风霜,却始终――
三、整体读奇:
1、多么富有神韵的山,造就了如此奇特的松,假如你就在黄山,你一定会流连其间,陶醉其中,请把带有符号的词语换成“我”,把这种陶醉读出来。谁想成为黄山第一位游人?
指名1人读3句:你已经成为黄山的游人了,你正在享受着黄山松的陪伴,谁还想当游人?那我们一起来读读吧!(齐读)
2、多么温馨的场景,孩子们,假如你当时就在黄山,我想你也一定愿意成为这三大名松中的一棵松,是吗?那我们先请三位同学代表我们展示黄山松的热情友好与文明,你就是迎客松,你就是陪客松、你就是送客松,请把带符号的地方换成“我”,开始吧!(指名3人分读)
3、我们其它的松也迫不及待了,那就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展示吧!大家看:
我们迎客松舒展双臂,对所有的宾客热情地说:――
我们陪客松陪伴着宾客,向游人介绍着:――
我们送客松在宾客即将下山之际,伸出长长的手臂说:――
4、孩子们,此时此刻,你觉得黄山的松还只是松吗?对,它就是人,就像我们的朋友,在这里上百年、近千年地坚守着黄山,迎送着宾客,给我们以热情,让我们以温暖。这样的朋友,让我们铭记在心吧:(音乐响起)
当你走进黄山,沿山而行,一棵雍容大度的迎客松正款款欢迎你的到来,迎客松姿态优美―
当你正流连于黄山景致时,默然仰首,满面笑颜的陪客松正注视着你――
当你离开黄山,顺路而下时,送客松又向你送来盈盈笑意――
5、多么有情有意的黄山松哪!(板书:情)
6、总结:黄山的松,形态如此奇特,精神令人敬仰、情谊让人铭记,如此奇特的松,在泰山能看到吗?在华山能看到吗?在峨眉山能看到吗?只有――黄山,这样的松,黄山独有,这样的情,黄山独有,这样的独有,怎能不令人称奇,这样的奇松,真是不得不让人――情有独钟。(板书:情有独钟)想着这样的松,带着这样的情,让我们最后再读一次课题吧!下课。
篇3:灰雀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与设计思路:
《黄山奇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在设计教学时主要采用朗读和想象的方式,旨在让学生在朗读体会黄山松的奇特,在想象中丰富对黄山秀丽景色的感受。同时,朗读和想象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学科本位。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6个生字词,并会熟练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黄山景色的秀丽迷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朗读中体会黄山奇松和黄山景色的秀丽迷人。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丰富认知,进一步体会黄山松的美与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在课文中学习过哪些描写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课文吗?给这些地方前面加上一个美美的修饰词。这些美丽其实可以在一个地方全部体现出来。那就是我们身边的美景――安徽黄山。
2、去过黄山的同学说说黄山留下的印象。
3、欣赏黄山风光,学生说感受。
3、板书课题。同时指导写好“奇”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生字表等自学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提示读书姿势)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
(2)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不懂的地方多读两遍。
2、检查自学:认写生字
(1)出示6个生字,学生认读。读准前后鼻音。
(2)认读6个四字词语。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词语美感。
(2)观察生字结构找出写字需要注意的地方。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写好“誉”和“屹”字。指导书写的同时,讲解汉字精神。
(4)生描红、练写。师巡视指导。(提示写字姿势)
3、检查朗读
要求:(1)三位同学分别读一段。
(2)边听边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4、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三、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一段
1、指明读第一段,捕捉信息。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黄山四绝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2、学习“誉”字:
(1)说意思:称赞、赞美。
(2)延伸:“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3、学习“闻名于世”:
(1)出示“闻”字的三种意思“听见、名声很大、用鼻子嗅。”
(2)生选择正确的释义。
4、学习体会“情有独钟”(引导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体会涵义。这里设计两个例子,一个是对人的情有独钟,一个是对事的情有独钟,加上课文中对黄山奇松这一物的情有独钟,帮助学生更全面的理解情有独钟的涵义。):
(1)出示:康笑胤《思君赋》:“问天,问地,问奇川大江,皆不知情为何物?任你王孙公子、金枝玉叶,凭你寒门子弟、乡野村姑,因缘之一字相遇,一旦情有独钟,便即生死相许……”
(2)出示:香港大学校工袁苏妹,44年如一日用心为学生做饭、扫地,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的称号,成为“香港大学之宝”。乡村教师赵世术,独守讲台,在大山深处点燃知识的火把。
(3)朗读第一句,体会人们对黄山的情有独钟。
5、指导朗读:抓住“更是”读出对奇松的情有独钟。
6、激发想象:
(1)齐读“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2)说话练习:出示图片,说说你仿佛看到了画面。
篇4: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赏析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
教学难点:
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
课前准备:
课件,导游用具(导游旗、太阳帽、喇叭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孩子们,请看大屏幕,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对,是人民大会堂。看,在大会堂的正门挂着一幅画,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中这棵松的姿态吗?说得太好了,这就是“天下第一奇山”黄山中有名的迎客松,那里的松形形色色,千姿百态。今天,让我带着大家一起走进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奇松,去欣赏黄山奇松,去感受黄山奇松。(板书:黄山奇松)
2、针对课题质疑。
二、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
1、生字读音要正确,读通每句话,尽量做到流利、有感情;
2、用笔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多练习,并尝试着进行感受体会。
三、激情导读,感受三大奇松:
(一)读后交流
1、说说读完课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2、课文对黄山作何评价?课文又是如何引出黄山松的?
3、选读自己爱读的语句。
过渡:课文中写得最美的是哪一段呢?
(二)导读第二段:
1、黄山的松树满山遍野,面对着这看不完、说不尽的松树们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的呢?(相机板书:迎客陪客送客)
2、自由读第二段,要求:
选自己喜欢的松树,并认真练读描写它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像课文中所描写的松树的形象。
3、交流迎客松的奇:
你从迎客松的身上能品味出什么?
(1)一奇在优美的姿态:
a理解“遒劲”、“郁郁苍苍”。
b能不能把迎客松姿态的优美,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课文具体是怎么写的?出示“它有一丛……宾客的到来。”一句。这也是它叫迎客松的原因。
(2)二奇在顽强的精神:
a迎客松是那样的充满生机,而课文却说他“饱经风霜”(充分挖掘“饱经风霜”一词的内涵)
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个人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
请你想象一下,这棵屹立在黄山之巅的千年迎客松,可能会经历哪些磨难?
b如果你是一名游客,看到这样一棵令人称奇的树此时想对他说什么?
他的什么最打动你?这不禁让人感受到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板书:精神
c(出示迎客松图片)你看这棵令人称奇的迎客松,它枝干苍劲,姿态优美;它翠叶如盖,生机勃勃;它彬彬有礼,热情洋溢;它刚毅挺拔,形象可爱。迎客松不愧是黄山奇松的代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就是根据它的形象制作的。迎客松已蜚(fēi)声中外,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是当之无愧的。假如你就是这棵迎客松,你的心情怎么样?)(自豪齐声朗读)
4、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学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通过读书体悟语言的优美;
5、感悟文章的写法
师小结:孩子们,刚才我们一起感受迎客松的优美,陪客松的挺秀、送客松的独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段,看看作者是对它们进行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看屏幕(出示三段描写三大名松的文字)。(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松树有了人的情感;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多多运用。三大名松既姿态优美,又是那样情深意重,难怪人们会对他们“情有独钟”,来,把这份喜爱读出来)
(6)配乐读课文
过渡:黄山的松树就这几种姿态吗?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黄山奇松不愧是黄山一绝,它们千姿百态,近看:或……或……远看或……或……;从整体上看:有的……有的……这儿有个什么标点?让学生说出省略号的作用。
2、还会有怎样的奇松呢?看(出示课件)你能像书中迎客、送客、陪客松那样起个名字说说样子感受吗?
生1:我给第一幅图起名叫鸳鸯松,因为它们紧靠在一起。
生2:我给第三幅图起名叫送日松,因为它面对夕阳,好像在跟夕阳道别呢!
生3:我给第五幅图起名叫紫云松,因为它一团团的很像云,双是紫色的。
3、用一个词来总结,真是千姿百态,(板书:千姿百态)还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4、现在你知道黄山松奇在哪儿了吗?用朗读把它表达出来。
五、拓展迁移
孩子们,通过《黄山奇松》的学习,你是否已被这丰富的内容、精美的图片、俊秀的文字打动了呢?你是否已深深地陶醉在这秀丽的景色之中了呢?你是否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冲动,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激情了呢?
1、请同学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研究学习,探索“黄山松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这个问题,然后把研究的成果写出来。
2、请同学们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的写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点写一篇小作文。
篇5: 《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
2、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
教学难点:
明白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查找列宁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篇课文《蜜蜂引路》,还记得是和谁有关的故事?(列宁)
2、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是与他有关――《灰雀》
3、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
2、学生汇报,相机了解列宁的生平。
3、和同桌一起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词语是否过关。
4、汇报:有哪些生字、词的读音特别要注意?
5、开火车读词语。
6、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当评委。
7、正音后全班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默看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生汇报。
3、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值得探讨?
4、师生共同梳理:
(1)那只灰雀昨天到底到哪儿去了?
(2)列宁为什么不再问那个男孩却问灰雀呢?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词语。
2、回忆这节课我们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
1、同学们,你觉得列宁喜欢灰雀吗?(喜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默看课文,边看边做旁注。
2、学生汇报:
(1)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2)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3)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4)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相机指导朗读)
3、除了列宁喜欢灰雀,还有谁喜欢灰雀?(小男孩)你怎么知道小男孩喜欢灰雀?(因为他喜欢灰雀,才把灰雀捉走。)
4、你从那里看出是小男孩捉走了灰雀?(学生读课文,做批注)
5、学生汇报:
(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3)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4)“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
(5)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体会小男孩的心理变化)
6、列宁为什么不再问那个男孩却问灰雀呢?
7、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文明理
1、小男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其实,列宁小时侯也有类似的经历。(课外拓展:列宁打碎花瓶的事情)
3、能说说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吗?
篇6: 《灰雀》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列宁喜欢看树林里的美丽灰雀,有一天不见了,着急的找遍了。后来知道是小男孩抓走了,列宁耐心教育,男孩放回了灰雀,列宁也保护了小男孩的自尊心。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会写12个必写生字。
2、通过朗读课文,初步知道课文写的:灰雀的美丽,列宁和小男孩都喜欢灰雀,灰雀从“有――不见――回来”的过程和男孩“心虚――知错――改错”心理变化。
3、感悟列宁耐心教育的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处事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男孩几次语言的变化以及他怎样自觉改正错误的。感受列宁用爱心去感化小男孩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出示灰雀的相关图片,观察后引导正确朗读课题。(会读,书空)
出示列宁的图片作简单见绍。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内容激起学生对学生的兴趣,进入课文,了解文本。)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下去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引导合作朗读生字和词语,同桌研究如何去识记。教师设计先让优秀学生领读,再自由巩固朗读。(注意翘舌音:渣、者、诚。)
教师小结:出示:白桦树、胸脯、婉转、面包渣。
带领学写:胸脯。(注意月字傍的写法。)【设计理念:练习写字是小学语文课堂非常重要的内容,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写好每一个汉字是很有必要的】。
4、利用胸脯作为线索的起点,展开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注意板书
a、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到含有这个词的句子。朗读分析得出:灰雀的美丽。
(从粉红、深红、跳动、婉转歌唱去体会。)
b、灰雀的美丽吸引的列宁,那他是怎样对待灰雀呢?
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进行有层次的朗读指导。(每天、都要、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找遍了、他怕冷、多好的灰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从这些你词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关心。)
c、一天,列宁所喜欢的一只有着深红色羽毛的灰雀不知道去哪里了?我们一起帮他找一找,好吗?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同桌分、老师配合男女同学分。)
教师引导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
“没、、、、、、没看见”(心里害怕,不知道怎么说,所以说的吞吞吐吐。)
列宁自言自语的说:“多好的灰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它还活着。”(知道错了)
“一定会飞回来的!”男孩肯定的说。(决心该错)
温馨提示:教师在学生理解不是很到位的情况下,应该利用自己的姿体语言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以便可以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d、列宁爱灰雀怎么做,男孩怎么做,它是在谁的帮助下改正错误的?
(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教师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设计理念:新课程阅读教学课非常注重学生朗读的个人感悟,针对这点,教师设计了丰富的个性化句子朗读内容,让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列宁、小男孩彼此的内心变化,明白列宁的教育目的。】
四、小结教学内容
1、开火车形式朗读生字,每个生字组词朗读。
2、选择和老师一起分析过句子中的一句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并说说从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设计理念:加深学生对字、词的印象。激发学生说一说,悟一悟,落实目标,让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收获。】
3、教师小结:列宁喜爱灰雀,也欣赏小男孩。男孩喜欢灰雀,在列宁的耐心教育下知错就改,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五、延伸练习
1、课文中写红的有:粉红、深红,你还能写出那些红?
2在课文中摘抄四个自己喜欢的词语和两句自己觉得优美的句子。
板书设计
每天 心虚
总要
经常 知错
文本框: …… 找遍了
、改错
【整体感想: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翻滚的今天,教师必须革新观念,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一切教学事件。在设计中,我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学生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我时刻把握着语文教学的四大要素,课堂教学中包容了听、说、读、写训练,让语文课真正做到语文味十足,同时贯穿了一定篇幅的情感教育,让人文性也得到充分体现,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的阅读课堂。设计中每个环节都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时刻准备着课堂中有精彩的生产。这一个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诞生的健康“产物”!】
篇7: 《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知道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灰雀》,请同学们放开声音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师简介灰雀:你们见过灰雀吗?(灰雀是一种十分招人喜爱的小鸟,羽毛多样,鸣声悦耳。)
二、学习1自然段。
1、你喜欢灰雀吗?读读课文,从哪儿感受到他招人喜欢。
带着喜爱的心情读一读:“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理解:惹人喜爱)
2、列宁喜欢这三只灰雀吗?从哪儿看出来。(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抓重点词语“每次”“都要”“经常”体会。
三、学习3―10自然段。
师:列宁每天来到这儿,都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他们。可是有一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列宁找遍了周围的树林,都没有找到。
(一)、学习要求。
师:这时,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和小男孩说了什么?(要求:默读课文3―10自然段,把列宁说的话划出来,再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读,师巡视。
(二)、列宁爱灰雀。
1、谁愿意把列宁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课文3、5、7、9自然段)
2、师:四处找遍了也不见鸟儿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怎样的心情呢?自己再读读列宁说的话,体会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学生自读)
3、你们对哪句话体会得更深些?想读给大家听听吗?
(1)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读出着急)
(2)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读出担心)
(3)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读出伤心)
师:你想说什么?
4、师:列宁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感情。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爱)那你再好好地读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
生自由读三个句子。
(三)灰雀哪儿去了。
1、师: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被小男孩捉去了)
师:课文中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你们会不会冤枉了小男孩呀?那就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这部分课文,把能看出灰雀的消失和小男孩有关的句子一句一句都找出来,并说明理由让我心服口服,行不行?可以在有关句子前面打上钩。(板书:灰雀 小男孩)
生自由读,师巡视。
2、师:找完了可以同桌之间交流补充。(生交流)谁想说了?
3、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抓住省略号理解小男孩的害怕心理)
师:你的意思是男孩说的话中有省略号证明他说谎了是吗?说谎时说的话会怎样?
出示:男孩( )地说:“没……我没看见。”
你能根据自己或别人说谎时的表现把这句话填完整吗?(生自由读)把这种感受融到这句话中读一读,谁想读?(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声音比较轻)
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再读读这个句子吧。
生自由读。
师:好,我们继续来交流找到的句子。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师:体会得真好。是呀,这一句可以看出男孩知道灰雀的下落,但还不能肯定地说灰雀是男孩捉去的,是吗?谁找到了理由更充分的句子?
出示: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这两句读起来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自己试着读读看。(生自读体会)
师:谁想读?
师:“一定会飞回来”说明了灰雀就是小男孩捉去的。好,小朋友,现在你们就是一个个小男孩了,老师是列宁,我来问你,你一定要如实地回答我,好吗?
师:小朋友,读到这儿我们已经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了。小朋友真会读书,把小男孩捉走了灰雀的证据都找到了。那么,男孩为什么要抓那只灰雀呢?(因为小男孩很喜欢那只灰雀。)
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爱?为什么?
小结:老师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
1、师:好,小朋友都体会到了是列宁对灰雀的爱感动了小男孩,使小男孩决定放了灰雀。(板书:列宁 爱)(出示去掉旁白的对话)体会得那么好,相信你们的朗读一定会更好。同桌两人分工,一人读列宁的话,另一人读男孩的话,把句子读好。
生自由练读。
2、师:老师想做列宁,请一位“小男孩”跟我配合一下,谁来?
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3、师:谁想像我们这样来读一读?
四、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
(一)、师:小朋友,你们今天的朗读真不错。那么,灰雀真的如小男孩说的那样飞回来了吗?课文11-13自然段中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果然)
(二)列宁爱小男孩。
1、师:你们看,男孩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真的把鸟送回了公园。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树下他们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第12自然段。(师叙述12自然段)
2、师: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
师:是啊,老师也弄不明白,列宁为什么不问会说话的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
五、拓展写话。
1、师:小朋友,读了课文,你想对小男孩或想对列宁说句什么话吗?
2、师:小男孩在放灰雀的时候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发挥你们的想象,写下来吧。
篇8: 《灰雀》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这是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启迪、升华的一篇美文。
首先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场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灰雀的美,身临其境地说说看到这般情景会说什么。再而读读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的喜爱之情。其次,抓住列宁和小孩的对话,着重引导学生揣摩两个人的神情和心理活动,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再现列宁的爱鸟之情。最后通过列宁和小男孩的爱鸟之行为对比,让孩子对爱护动物有了更高层次的启示――正是这种感染和熏陶,使孩子受到震撼,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终于放鸟回自然。最后一段话意味深长,教学时,采用学生质疑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再次感受列宁不但爱鸟还爱孩子。以议悟情,以情激情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师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情感升华。再让学生把自己想对列宁和小男孩说得话写下来,就是让孩子把心灵美的洗礼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
2、理解课文,学习小男孩诚实的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这是难点。因为课文并没有明确写出小男孩告诉了列宁灰雀哪儿去了,他怎么知道“一定会飞回来,它还活着”,必须在学习全文后联系上下文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因此有一定难度。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3、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认识图片上的鸟儿吗?对,它叫灰雀。板书(灰雀)请静静地听,边听边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播放课件)
2、谁来说说你刚才听到了什么,好象又看到了什么?
3、多么惹人喜爱的灰雀啊!自己去读读这段话吧。(自由读――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这几只活泼的灰雀不仅惹我们喜爱,连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也非常喜欢它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灰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标好小节序号,难读的或者喜欢的部分可以多读几次,注意课文里的泡泡。
2、检查词语。
还见过什么渣状的东西?(饼干渣、煤渣、苹果渣、豆腐渣、甘蔗渣)
3、出示三个难读的句子。
昨天老师读课文,发现课文中有3句话很相似,而且特别难读,你们敢挑战吗?自己先练练吧!(自由读)指名读,发现什么?(标点不同,语气也不同。)你读出了三种不同的语气,真棒。齐读。
4、开火车读课文,谁来当火车头?他要是读对了,就让他一直读下去,要是读错就另请一位同学接着读,比一比,看谁的火车开得稳、开得久。
5、小结:读书也像开车,练得多,练得熟,就开得稳,开得好。
三、感知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1、同学们,刚才放声朗读课文,可以让我们读在口里,听到耳里,对课文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不出声地默读课文,可以让帮助我们静静地思考问题。现在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哪些句子写出列宁非常喜欢灰雀?划出来,
2、交流读。(师评价:哦,他每次都要停下来仰望,看来真的很喜欢;他还经常带东西给它们吃,就像喂养自己的宝宝一样!多么真挚的爱啊!)齐读。
四、探究灰雀的下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教育无痕。
1、引读:可是,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灰雀到底哪儿去了?聪明的小朋友,你能找出灰雀的下落吗?请大家读读3-10小节,然后和你的同桌讨论讨论,秘密就藏在其中。
2、交流,你发现灰雀的下落了吗?(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从哪里读出来?根据学生的反馈,出示写小男孩的句子,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看出来的?
3、看来,小男孩说自己没看见是在撒谎啊!这小小的谎言连我们都看出来了,又怎么瞒得了列宁这位伟人的眼睛呢。那么面对男孩的不诚实,列宁是怎么做的呢?谁来读读列宁的话?
出示句子1: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1)从列宁的话里里你读出了什么?(列宁对鸟儿的关心、担忧、喜爱)看来,列宁是希望用自己对鸟儿的爱来打动小男孩呀!
(2)我听出了你的可惜,你在为什么而可惜?(为再也看不到可爱的灰雀,为灰雀的伙伴失去了好朋友,为那只被抓的灰雀永远失去了自由,为小男孩不敢承认错误……允许多元解读。)把你的可惜读出来吧!指导朗读。
4、引读:
听到这里,男孩再也忍不住了,他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列宁问:“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同学们,这时的男孩心里在想些什么?(决定放鸟归林,他想:……)尽管男孩没有公开承认自己抓走了灰雀,但我们从他的话语中知道,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改正过来。
5、同桌分角色读:
列宁真不愧是个伟人,没有一句批评的话,却让小男孩知错想改。这段对话写得真精彩,里面藏着秘密,也含着真情。让我们好好地去读读吧!同桌两人分角色读读对话,看谁读得像,读得好。
6、指名分角色读。
7、存疑:列宁对小男孩的教育成功了吗?小男孩到底有没有知错就改,真的把灰雀放回来?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现在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写字园,看看这节课我们要写哪些生字。出示第一行生字。指导写“胸脯”,(因为表示身体的一部分,所以都是“月字旁”,在古代,月字旁表示肉的意思。其他自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
二、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有没有把灰雀放回树林?(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想象说话:如果你就是那只灰雀,你能给大家讲讲你这两天来奇特的经历吗?(提示学生当时怎么被抓走,后来小男孩准备放你走的时候会怎么说怎么做?)
三、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这一老一小多有意思啊,你想对列宁和小男孩说几句什么话?把它写下来吧!
四、写字
五、作业
日记《灰雀历险记》
课后反思:
上课前学生准备了部分关于各个名人的故事,所以课前主要以交流有关于列宁的资料为主,结果发现学生找的并不多,后来我只好给他们介绍一下,看来学生还是不太会抓住重点进行预习。在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写事情经过的段落最后落到第一段时指导读。然后学生分别练读列宁和小男孩的话交流自已的体会,这时就解决了列宁说话的技巧和爱鸟的真心,最后思想问题列宁为什么对灰雀问,却没问小男孩呢,简单叫了几个学生回答。在指导读第一段时时间用得太多,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教学设计还是将识字和课文穿在一起每课时都分配一部分,我想这样的话可能学生会好消化一点,否则课文读起来不是很流利,学生练读时读了很长时间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是很熟练。
篇9: 《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本课为精读课文,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讲解字词,初读课文,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以列宁的故事引出本课。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列宁与小男孩的两次谈话,从中体会列宁对灰雀和对小男孩的喜爱,以及列宁的教育艺术和语言艺术。从小男孩知错就改的事实,提示学生要爱护鸟类,爱护大自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
2、能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从列宁与小男孩的谈话中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教学媒体】
挂图、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出示列宁的照片或挂图,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列宁的故事,由以前的故事引入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⑴
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
胸脯
面包渣
惹人喜爱
⑵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⑶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三、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板书
灰雀
字音:白桦
胸脯
面包渣
惹人喜爱
字义:郊外
可惜
诚实
自言自语
欢蹦乱跳
篇10: 《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知道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教学难点:
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放开声音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师简介灰雀:
你们见过灰雀吗?灰雀是一种十分招人喜爱的小鸟……(出示图片)你喜欢灰雀吗?读读课文,从哪儿感受到它招人喜欢,带着喜爱的心情读一读: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招人喜爱。
二、精读课文
1、灰雀真是“招人喜爱”啊!课文中列宁和小男孩都喜欢灰雀吗?
(允许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不急于下结论,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默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你的依据,用“~”划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用“―”划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准备和大家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⑴体会列宁爱灰雀:
①你从哪儿感受到列宁喜爱灰雀的?先读句子,再说自己的体会。
②重点体会以下语句:
a、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抓重点词语“每次”“都要”“仰望”“经常”体会。
b、他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列宁在树林中找灰雀时,他一边找一边会想什么?体会列宁的急切心情。
c、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寒冷,它怕冷。”接着又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想象列宁说这些话时的心情?体会列宁对丢失的灰雀的担心和惋惜。读出语气。
追问:列宁为什么不直接问男孩是否捉走了灰雀,而是充满感情地说这样一句话呢? (此问题如果解决有困难,可以留待理解最后三个自然段之后再回顾。)
⑵体会男孩爱灰雀:
重点从对话中体会: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没看见,我没看见。”
──“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寒冷,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
回来了。”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①没看见──男孩爱灰雀,把灰雀捉回了家。想独占灰雀,谎称没看见。
②一定会飞回来的──听了列宁的话,男孩心里怎样想的?他为什么这样说?
3、分角色朗读对话。
4、讨论:
列宁和男孩都喜爱灰雀,但是爱的方式不同。你更欣赏哪一种爱?
5、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灰雀的对话,紧接着就写第二天两人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的情景。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请根据你的想象填空(可以运用课文中的词语):
男孩回到家,来到鸟笼边。只见那只___的灰雀,不再___地唱歌,显出很不安的样子。男孩想起刚才与列宁的谈话,___地说:“我真不该把它捉回来。明天我___把它送回树林里去。”
6、体会列宁爱男孩:
男孩真的把灰雀放回公园了吗?哪个词语证明了?(果然)结合上下文理解“果然”的用法。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这两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这两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那个男孩是诚实的。
⑴针对这两个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
预设: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列宁为什么没再问那个小男孩?(此处可回顾没有解决的问题。)
男孩明明撒谎了,为什么列宁还认为那个男孩是诚实的?
⑵学生讨论解答。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喜爱。
⑶朗读:
爱的力量使灰雀重归大自然,男孩改正错误,这多么让人高兴!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总结
(机动环节,朗读全文。)
多么美丽的故事啊!而这一切都因一个字:爱!在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爱,人与人之间的爱,人与自然之间的爱……这是一个爱的世界!请你结合学习课文的感受,用“爱”写一句话: ___爱___,因为___。
四、作业
1、推荐阅读《诚实的孩子》等文章。
2 、抄写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灰雀》教后反思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
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但在这下面,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虽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但这并不是说字词的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就可以停息。相反,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篇11: 《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宁”等10个生字,规范书写“郊”等13个字。
2、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了解大意。
3、抓住关键句阅读,感受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教学重点
正确识记生字,规范书写。
教学难点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的方法,通过抓住关键句体会人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作者。
1、出示图片,引入新课。
师:瞧,树林里的三只灰雀多可爱呀,,粉红的、深红的,真漂亮。它们在树上婉转地唱着歌,欢快极了!你喜欢它们吗?
2、出示作者,简要介绍。
列宁是苏联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是一位著名的伟人,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认识生字,示范跟读。
师:现在,请跟着老师一起读读词语,一边读,要一边留意生字的读音。
列宁、胸脯、惹人喜爱、仰望、面包渣、或者、可惜、诚实。
2、重点生字,指导理解。
(1)后鼻音:宁、胸、仰、望、诚
(2)形声字:胸、脯
师:大家看,“胸脯”这两个字的偏旁都是“月”字旁,说明是和身体部位相关的字,因此“月”字旁是这两个字的形旁,右边的“匈”和“甫”则是作为声旁,因此这两个字属于形声字。请大家跟老师读――胸脯。你还想到哪些带有“月”字旁的形声字呢?
(3)形近字:仰
师:刚才有同学说,不理解“仰望”这个词语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帮帮他?
师:这位同学读书非常仔细,还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很有学习方法。
师:请大家看,这里有一些表示“看”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正确地填入语境中吗?试一试吧。
(4)词语辨析:仰望、凝视、环顾
课件出示: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抬头仰望,只见朵朵白云点缀在瓦蓝的天空上,就像纯洁的棉花那般柔软。环顾四周,风吹草动,不远处有一群牛羊在低头吃草,多么自在!我静静地凝视着前方的额尔古纳河――这条孕育着两岸草木的河流,心中充满了敬意。
3、学写汉字,规范书写。
(1)指导书写:郊、养、或
师:先看到“郊”这个字,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偏旁是“右耳旁”。在书写的时候,左边“交”字的“捺”要变为“点”,笔顺是:点、横、撇、点、撇、点、横撇弯钩、竖。请你在本子上练习写两个。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养”这个字。在书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羊字头的3个横长短有变化,间距要均匀。请你先看一遍书写提示,再练习写两个。
师:最后,请同学们看“或”这个字。这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第一笔横写短,稍稍向上斜,斜钩要写得舒展,最后一笔是右上角的点。现在请同学们练习写两个。
(2)学生提示:粉、粒、冰、冻
师:除了老师讲解的这三个字,你还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字的书写呢?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回顾内容,梳理文章大意。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课件出示图示:灰雀不见了、列宁找灰雀、男孩放回灰雀)
师:灰雀被男孩拿走了,说明男孩和列宁一样,都很喜欢灰雀。
2、带着问题默读,找关键句。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你从哪里看出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
3、交流汇报。
(1)灰雀外形
句子①: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师:粉红的、深红的灰雀,来回跳动着,唱着婉转动听的歌。这句话描写了灰雀的颜色和动作,表现了灰雀的漂亮和活泼,真让人喜欢。请你自己再读一读,读出灰雀的可爱。
(2)列宁行为
师: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呢?
句子②: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句子③: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师:是呀。“找遍了”,这个词语还可以读到列宁着急的心情。如果你是此时的列宁,你会想些什么?
师:是呀,喜爱的灰雀不见了,列宁该多么着急、多么难受啊!除了列宁喜欢灰雀,故事里还有谁喜欢呢?是的,一个小男孩也喜欢。你是怎么知道小男孩喜欢灰雀的?
(3)男孩行为
句子④:没……我没看见。
句子⑤: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句子⑥:“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师:是呀,列宁和小男孩都很喜爱灰雀,但是他们喜爱的表现和内心的想法却是不同的。下节课,再让我们一起走进列宁和小男孩的内心世界吧。
四、恰当留白,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书写练习。
2、正确、流利熟读课文。
篇12: 《灰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
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
六、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 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婉转、面包渣、诚实”,。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师适时指导。
4。生自由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课文,互相评价,帮助。
5。分角色朗读课文。
6。理清脉络。
课文那几个自让段是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情的?那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养成读书自学的好习惯。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让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让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读,体会灰雀的可爱。
借助多媒体,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列宁喜欢灰雀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4。齐读课文第一自让段。
5。就是这样惹人喜爱的灰雀,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积累文中的词语。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 。分组出示“渣、胸、脯、惜、低、诚” “郊,步,或,散,敢,者”
2。 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记住这字的。
3。 指导书写。第一组强调左窄右宽,第二组强调“或、步、者”。
4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 学生作业讲评。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规范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作业
1。 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 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 ( )
2) 令人惋惜。 ( )
3) 抬着头向上看。 ( )
2 书写生字并组词。
设计意图:巩固字词的学习。
板书:
两只粉红 一只深红
三只灰雀 惹人喜爱
来回跳动 婉转歌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画面。
2。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那几段话是列宁讲的,那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3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
出示:1 )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板书: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出示:1) 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 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10自让段。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出示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该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有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让段。
设计意图:感受孩子的诚实,列宁对孩子的爱。
4课堂练笔:1)(出示)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
1。这个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小男孩,放回了灰雀。及时改正了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五、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我从“……”体会到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我从“一定”和“!”里推测出男孩当时想
2。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板书: 5 灰雀
(惹人喜爱)
不见了 捉
焦急 放回
列宁 小男孩
喜爱
篇13: 《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
2、能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从列宁与小男孩的谈话中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出示列宁照片:这张照片上的人物你认识吗?(板:列宁)你知道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吗?
把你了解的给大家讲讲,不要看资料。出示列宁简介。
我们都学过关于列宁的课文你还记得吗?《蜜蜂引路》,表现了列宁怎样的品质?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课文。
板书《灰雀》,这篇文章又反映了他怎样的品质呢,我一起来读读。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你都从哪些方面预习了课文?
1、老师首先检查一下大家课文读正确了吗?
⑴ 先来看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指名认读生字词。
⑵ 指名朗读课文,听准字音。
2、在预习中,你提出了哪些问题?
生说,师记
“婉转”
灰雀哪里去了?
列宁为什么不问小男孩却问灰雀?
三、研读课文:
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我们反复读,文意就会自然而然的明白。
下面咱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问题,讨论解决。
合作学习,全班汇报。
1、“婉转”:播放鸟鸣生体会灰雀声音的美妙。记忆生字“婉”:有人说凡是带女子旁的字都是形容美好的事物,所以形容动听的声音也用了女字旁的字。
观察灰雀图,了解认识灰雀。识记“胸脯”。身体的器官多用月字旁。
指导朗读写灰雀的句子。
看图认识白桦树,记忆生字“桦”。“渣”字可不能读半边。
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红色的词语要重读。
2、灰雀到底去哪里了?你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出示课文3----10自然段,朗读体会。
还是那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反复的读,你就会发
现许多有趣的问题。大家再读这段话,你能发现什么,又能读懂什么,一个地方、一个词语都可以。
学生交流。
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
灰雀飞回来了吗?引出第11段。课件出示。
指导分角色朗读3-----11段。把旁白去掉,直接读两个人的对话。
3、列宁为什么不问小男孩却问灰雀?
(给小男孩改正的机会,也给他一个面子)
四、指导分角色朗读。
同学们。会读书的人能把书越读越薄。这篇课文老师也读了很多遍,我把他读成了一个字,你知道是什么吗?猜一猜。想想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的思想,要给我们的启发上考虑。
板书:爱
男孩爱灰雀,把它捉回家里养着,使他失去自由;列宁爱灰雀,给它自由。列宁爱男孩,不责备他,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列宁和男孩的这段对话,大家体会的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一部分好好读一读,同学们把书端起来,
分角色朗读。把我们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
五、总结:
(指板书)灰雀、列宁、男孩,一颗爱心就构成了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想对灰雀、列宁、男孩说点什么?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构成了一个爱的世界,我们要学会善待他人、善待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让世界充满爱。
六、拓展:(机动)三选一
1.自找伙伴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看谁演得最棒!
2.续写《灰雀》
后来列宁、男孩和灰雀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发挥你的想象,并把它写下来!
3.搜集关于诚实的小故事。
篇14: 《灰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⑴、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⑵、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
⑴、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⑵、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⑶、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4、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5、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灰雀》教学反思
教学本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意在引导学生讨论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但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朗读教学中,缺乏朗读。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比较成功,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想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依旧把握不准。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课堂内容安排不合理。
从三年级学习来看,生字词的把握仍是一个重点,课堂中还需花些时间。由于个别学生的预习不充分,导致课堂内容没有全完成,整个课堂不完整,倒不如将基础安排在第一课时,重点理解放在第二课时。而对字词的理解可以溶入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3、急走教案,不给学生留机会。
当我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时,最浅显的列宁对灰雀的爱,孩子们很容易找到,这和我预想的相符,这时我就急忙进入了教学,根本没让孩子再发表其它意见,孩子的理解能力不一样,或许有的孩子可以理解的到更深层次的爱,我却剥夺了孩子们发表感受的时间。
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篇15: 《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循着统编版教材的编排理念,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原则,着力于儿童的言语学习出发,创设有情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从单元整体编排上去系统分析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新旧教材对比中明晰老课的新使命,促成统编教材体系下的老课文教学新价值、课时核心新目标的有效落实。
教材分析:
《灰雀》是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以“美好的品质”为人文主题,落实“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这一语文素养。文本中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犹如温暖的阳光,给我们希望和力量,文本在表达上主要通过列宁和男孩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基于这一文本特色引导学生借助提示语读好对话,采用“小侦探”破案这一阅读策略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落实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这一人文素养,文中描写时间的词语为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感受故事发展顺序,为“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于识字和分角色朗读对话已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蜜蜂引路》一文的学习,对列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于文本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文本中的小男孩和学生年龄相仿,对于灰雀是否男孩抓走充满好奇,利用“小侦探”破案这一阅读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阅读推理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宁、胸”等十个生字,理解“婉转、自言自语、肯定”等词,会写“雀”等字。
2、分角色朗读对话,借助提示语读好对话。
3、学习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内心想法,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男孩的诚实。
教学重点:
借助提示语读好对话;揣摩人物内心想法,体会列宁和男孩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带着问题边默读边联系上下文来揣摩人物心理。
教学准备:
1、设计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小侦探奖章”若干。(教师)
2、预习课文,完成学习单的预习部分。(学生)
教学过程:
板块一:揭示课题,检查预习。
1、教学“雀”:出示雀:一种小小的短尾巴鸟,“隹”指短尾巴鸟。师范写“雀”字,生书写“雀”字。
2、揭题:雀一般指麻雀,麻雀欢蹦乱跳就叫“欢呼雀跃”,教室里静得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这叫“鸦雀无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样学习汉字多有趣。文中的雀不是麻雀,而是灰雀。(板书:灰)生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
(1)出示第一题,生校对,强调“胸脯”的“脯”读第二声,生读词,拍拍胸脯,胸脯跟身体有关,两个字都是月字旁。生齐读第一题。
(2)出示第二题,生边读边校对,齐读句子。
(3)出示第三题:判断灰雀是不是男孩抓走的。
(设计意图:抓“雀字进行字理教学,让学生理解“雀”的同时体会学习汉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趣味。检查预习,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板块二:借理由圈,查找证据。
过渡:灰雀到底是不是男孩抓走的?口说无凭,让我们来当一回小侦探,从文中找找证据吧。出示: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灰雀是或不是男孩抓走的证据。
2、小组合作,抓关键词填写理由圈。
3、侦查小队上台展示理由。
(设计意图:创设小侦探破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借助理由圈这种可视化学习方式读懂课文内容。学生在默读、筛选、概括、合作等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语文能力。)
板块三:借助提示语,分角色读好对话。
过渡:大家的证据大都来自人物语言,让我们走进对话。出示:
1、默读3-10自然段,划出对话。指名读列宁和男孩的话,出示课件校对。
2、同桌分角色朗读。
3、指名同桌读第一组对话,评价、交流朗读经验。
4、添加提示语读好对话:(板书:提示语)
(1)指名学生添加不同的提示语读好对话。
(2)引读:师读提示语,生齐读对话。
(3)分角色朗读:男女分角色读好对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带着问题默读对话,划出对话分角色朗读,利用提示语这个抓手读懂人物情感,朗读指导尊重学生真实感受。)
板块四:借案情推理,揣摩心理。
1、揣摩列宁心理
过渡:读完对话,你觉得灰雀是不是男孩抓走的?列宁知道真相吗?他又是怎么想的?再读对话,边默读边揣摩列宁的心思。(板书:揣摩心理:)
(1)学生默读对话。
(2)揣摩列宁心理:列宁每次说话时都是怎么想的?四人一小组选择一处揣摩列宁的内心想法。
(3)交流反馈:预设:列宁找灰雀看见男孩会怎么想?听到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列宁心里会怎么想?男孩想告诉列宁什么?列宁见到男孩欲言又止时是怎么想的?男孩看看列宁在犹豫什么?男孩说一定会飞回来时,列宁怎么想?
(4)师生配合读列宁心理和言语,发现想的和说的不一样,探讨不一样原因。
2、揣摩男孩心理。
(1)男孩又是怎么想的?请再默读对话,借评价标准完成《作业本》五(1)。
(2)再次确认:灰雀是不是男孩捉走的?
3、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当了回小侦探,学会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到是男孩捉走灰雀的证据,学会抓提示语和揣摩人物心理读懂对话。小侦探们,带着这份认真与执着,在语文的世界里你可以解更多的言语密码。
(设计意图:学生在情境中带着问题默读对话,联系上下文揣摩列宁的心理,理解列宁的心理变化过程,习得方法后再自主揣摩男孩的心理,学生思维在推理、反思、创造中进一步得到锻炼。)
教学反思:
教学首先应该让生命在场,让儿童在场,教师应以儿童的潜在状态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是认知活动,更是生命活动,没有基于学情的教学目标,就是虚目标;没有基于学情的教学,就是虚教学。基于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基于学情,适时调整教学预案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三年级学生对于识字已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蜜蜂引路》一文的学习,对列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于文本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舍去原先的生字笼统教学,改为借助课前学习单,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检查预习时只抓易错字进行教学。三年级孩子对于分角色朗读对话也有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因此,舍去原先逐句朗读,逐句引导分析体会人物情感的教学设计,放手让学生交流朗读对话的方法后直接引导学生添加提示语,借助提示语分角色读出语气,读好对话,落实本课的朗读目标。基于学情,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预案,落实本课教学的一般性教学目标。
从三年级儿童阅读的年段目标出发,初知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对三年级起始段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难点。怎么降低难度?学习“概括”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支架,把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从第一课时移到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接着思考这三个时间点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最后引导学生把三个时间段的内容连起来。如此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既尊重学情降低难度,又让学生感受故事发展顺序,习得方法为续写故事和“学写一件简单的事”的习作奠定基础。
篇16: 《灰雀》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讲读第一自然段。
1.在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意。请打开课本第118页,请大家小声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你可以用笔画一画。
2.全班讨论: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列宁非常喜爱它们。)
板:惹人喜爱
3.课文是怎样说灰雀惹人喜爱的?
出示句子:
(1)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
(2)它们在枝头唱歌,惹人喜爱。
问:哪个句子更能写出灰雀惹人喜爱呢?(引导学生说出有了这两个词语,句子就更加具体、更加生动,更能写出灰雀惹人喜爱。)
4.指导朗读句子(1)。
5.灰雀这么惹人喜爱,课文是怎样说列宁非常喜爱它们的?
板:列宁每次....都要....经常带....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至最后。
1.师:灰雀这么惹人喜爱,列宁非常喜欢它们。课文还写了哪些人喜爱灰雀?
板:男孩
2.仔细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至最后,特别是小孩说的话。
思考: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后来到哪里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你是从课文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3、全班讨论:
(1)灰雀后来到哪儿去了,你从哪些句子看出?
①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②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③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④“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地说。
板:“没看见”
(2)灰雀又是怎么回来的,你从哪些句子看出?
①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②“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的说。
板:“一定会飞回来”
(3)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引出列宁自言自语的话。)
出示句子:
①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②列宁说:“多好的灰雀呀,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问:哪个句子更能写出列宁发现那只灰雀不见了,觉得很惋惜?(引导学生说出第一句更能充分体现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指导朗读句子①
4.指导朗读对话。
(1)同位分角色练读。
(2)指名分角色读。
(3)全班按男女生分角色读,老师读叙述部分。
5.小声自由读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思考:课文是怎样写灰雀回来的?为什么说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
板:果然。
(2)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说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
6.质疑。
7.总结全文。
这个小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教育了男孩,使男孩主动送回灰雀,告诉我们有了错误承认了,改正了,就是诚实的孩子。
板书计划:
18.灰雀
惹人喜爱
列宁男孩
每次……都要……“没看见”
经常带……“一定会飞回来”
可惜果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