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分析探讨论文(推荐16篇)-澳门凯发

2024-06-04 08:12:32 其他教学论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基于协同创新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分析探讨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感谢网友“navylee”向本站投稿了16篇与“基于协同创新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分析探讨论文”相关的素材。

篇1:基于协同创新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分析探讨论文

基于协同创新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分析探讨论文

“协同”思想在物流管理领域中所占的地位非常重要,它要求物流管理中的整一条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各种资源打破彼此之间的各种界限,通过协同合作,使资源利用率达到尽可能最大的地步,使物流供应链的成本降至最低,来实现整条物流链的整体利润最大化,从而实现共赢。这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物流供应链的发展趋势。与物流链密切相关的一个专业是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这是一个起步较晚同时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与物流管理直接对口的专业。在实际的教学中,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被要求必须具备相当的物流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还必须紧紧跟着社会中企业的实际要求去发展。所以,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来说,如何将这种以后即将要用到的协同思想提前融入到本身的教学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主要有三方面的协同:学生之间的协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协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间的协同。

一、学生之间的协同

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中的协同是把协同思想植入教学模式中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一方面,由于中职学生与专业老师的接触机会不多,同时社会实践的时间也不多,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身边的同学了,由于处境一样,所以他们知道哪些问题是在学习或者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交流起来也没有隔阂,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愉悦充实,由于年龄上的原因,还能让他们更加坦诚的沟通问题,让他们之间的协同变得更有效率;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之间在学习和实践中的协同习惯,有助于在学生之间营造起一种强烈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更加迫切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近几年,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持有怀疑态度,在学生们刚刚毕业的时候往往不敢让他们直接从事与他们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或者让他们在物流管理工作中去做一些边缘性的无关紧要的工作,根本不敢让他们担任物流管理方面的职务,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业主们根本不相信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对他们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不太相信。他们的怀疑不无根据,因为现在学生的生活状况就是“老师带进门,修炼没几人”,很多人在学校期间往往都把时间花在学习之外的事情上面去了,对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远远不够。在学生之间培养起一种协同的习惯,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非凡的意义。

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协同

不仅在物流管理专业,在整个中职的教学中,一个很现实的情况是“老师带进门,修炼靠个人”;这种初衷是好的,因为只有学生自己去自觉地学习了,才能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由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本身所具有的惰性,使得这一教学思想不仅没有发挥出其计划中的作用,还让学生的惰性习惯变得愈发严重了。另一方面,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本身是理论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它所涉及的理论知识领域包括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学、会计学等等多方面的知识,仅仅依靠学生自身根本很难去完全掌握。如果让老师积极参与进来,比如说,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积极跟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只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这样必然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间的协同

这方面的协同工作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协同,另一方面是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协同。

(一)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协同

掌握专业知识只是使物流管理教习停留在纸面上,而物流管理专业所要求的不仅仅是这样,它更强调的是基于理论知识上的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社会企业的要求,就必须把理论知识同相关的操作技能协同起来,让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说,可以让学生们多多参与企业沙盘的操作,参加各种物流管理方面的比赛以及各种相关活动,在这些考验专业技能的活动中提高大家的操作能力。

(二)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协同

在进行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协同教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的增加学生与企业间的协同。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校教学具有延迟性,所教知识往往不能满足社会中变化的需求,所以,仅仅依靠教学根本无法让学生很好地适应现在的企业需求。同时,社会的企业对教学问题所一直提出的问题也是大学的教学根本不能使学生具备有胜任企业相关职位的能力。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那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就解决了。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无疑是让学生们直接投入到企业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与企业间的沟通,既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又能够让学生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同时又具备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提出物流协同教育的专盈教学模式,通过整合多种物流教学模式优点,改善教学模式的不足。物流教育教学将推动职业教育建设及优质资源共享,为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和供应物流人才提供途径。

篇2: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论文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论文

目前,广西大多数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也几乎大同小异,毕业生数量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加之用人单位选择面日益广泛,不再单一看重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而是更多地看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导致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鉴于此种情形,广西一些高职院校对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改革。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分析,并提出了基于就业胜任力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几点新的想法。

1、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笔者对广西电力职业学院20xx―20xx级3届物流管理专业的232名毕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内容涉及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等方面。调查结果如下。

(1)学习内容脱离企业实际工作。

在对已经毕业工作的学生的调查中发现,56.3%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所涉及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与实际工作岗位任务有关,广而不精、博而不专,不能指导企业实际工作,并且很多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和老旧。此外,25.4%的学生甚至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这说明教学内容无法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实际工作岗位衔接不上。

(2)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在调查中发现,有75.2%的学生认为常采用的以教师课堂讲述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未能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要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没有根据学生未来岗位的需要,采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

(3)较难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只有17.2%的学生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比较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的学生占38%,有44.4%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说明当前的课程教学与实际企业岗位需要脱节,无法无缝对接企业的需要。

由此可见,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多,但是最后实际从事物流专业工作的学生却很难胜任企业工作岗位。这说明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素质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就业胜任力,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1]。

2、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

本文通过对物流企业的大量调查研究,构建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胜任力模型,课题组通过采用xx特5级评分法编制调查问卷,这份问卷经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意向或从事工作区域、生源地、领导职务、工作年限6个因素;第二部分是问卷主体,共21个项目(见表1)。主要从学习和知识、身心素质、品德与发展、管理技术技能、表达与沟通能力5个维度来评价其就业胜任力[2]。为了避免给被调查者造成某种定式,将21个项目随机排列,并不按事先各个维度所列举的项目依次展开,项目的选项采用xx特量表5级评定法,从非常胜任、一般胜任、不确定、不能胜任、难以胜任依次记为5~1分,分值越高,代表胜任力越强。

3、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分析

通过spssstatistics18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1)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胜任力与学生意向或从事工作区域、在企业工作年限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该专业学生越往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其就业胜任力越强;同时,该专业学生在企业工作的时间越长,其就业胜任力越强。

(2)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胜任力的总体评价与案例分析能力相关系数最大。

(3)学生工作就业胜任力的总体评价与工作薪酬水平的总体评价有显著的正相关系。这说明学生就业胜任力越强,学生对自己就业薪酬水平越满意。

4、基于就业胜任力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树立以就业胜任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

对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就业胜任力。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调研广东相关物流企业,从物流工作岗位的要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根据就业需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根据物流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与物流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规范,改革教学内容,与用工单位积极交流、合作培养,定期安排在校学生到用人单位认知实习或顶岗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构建以培养应用型和实践型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尤其是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物流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构建新型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

(2)加大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力度。

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课的教学需要通过提炼企业真实的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将学生带入企业典型案例的特定事件中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进一步提高其认知、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未来的物流管理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4]。笔者通过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认为在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能使学生们增长专业知识及促其积极思考、解决物流岗位实际业务的能力和方法。案例教学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企业的运作状况,能加深他们对物流行业的了解,进而帮助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3)引导学生前往物流业发达区域就业。

在东部经济发达区域物流产业所占gdp比重较高。因此,在物流行业或相关服务行业就业的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区域集中于广东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物流业发达的城市。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时,应在教学中融入专业就业区域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提前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未来的职场环境,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广东物流业发展区域优势、薪酬水平、职业发展、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信息。例如,教师在讲授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课程的“工作任务分析”时,可向学生详细介绍深圳盐田港、宝安机场等国际物流行业岗位设置的特征、独具特色的岗位与名称;在讲授“货运代理公司客服部如何处理货运代理单证纠纷”时,可引入珠江三角洲地区知名货运代理企业业务中的案例,并结合该区域货运代理实践中的特点对案例进行分析;讲授“货运代理岗位薪酬福利”时,可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及各城市货运代理业的平均薪酬水平及其制定依据,并与广西北部湾地区或城市进行对比,拓宽学生的就业区域,使其能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学到先进的管理理念。

(4)强化校内多媒体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区域紧密联系,能帮助学生提高对就业区域的适应能力和对工作岗位的驾驭能力。例如,在m行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课程的综合业务平台软件实训时,让学生跳出岗位局限,全局性地模拟深圳港口货运代理工作环境中的出口商、进口商、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货代公司、船代公司、报关行、集装箱堆场、海关、检验检疫局、外汇管理局等20个岗位。通过使用3d模拟作业场景,使学生清晰地掌握深圳国际物流货运代理各作业岗位之间的关系;以国际单证的主干单据制作为引导,使学生掌握单据的填制、单据的流转,熟悉国际物流的主要业务流程。能够让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对未来货运代理实际工作岗位环境和内容有真实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货运代理工作学习的欲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按就业胜任力来进行人才培养,将就业胜任资格条件细化到日常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培养的学生是具有专业就业胜任力的人才,是企业“上手快、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这样,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大大增强,地方高校的就业率也会得到提高,企业也节约了培训人才的成本,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赢”[5]。

参考文献

[1]王贵斌,朱惠君.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货运代理课程标准建设[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104-106.

[2]魏巍.基于a―fa分析方法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素质评价研究[j].现代商业,(18):275-276.

[3]李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j].科技展望,(24):112.

[4]李旭东.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国际货运代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4):65-66.

[5]孙杰,孙宝民.地方高校毕业生胜任力培养方式探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34.

篇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如何转变观念,成功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成为各高校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学模式;创新;互联网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面临着新挑战。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互联网被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中,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在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优越性的同时,旅游教学模式也受到新的挑战。虽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互联网应用的冲击,但由于目前仍然没有找到一个良好的契合点,互联网教学还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教学,现阶段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只是利用互联网下的各种多媒体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因此,如何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借助互联网多媒体工具实施辅助性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教学过程面临去伪辩真的难题。互联网对信息的包容就像大海一样,需要自身去辨别和选择真正有用的东西,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平台上面的内容出现过载,如果学生通过互联网去学习旅游相关的知识,在搜索旅游知识内容的时候会出现大量的相关信息,但哪类信息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呢,这不仅需要学生耐心查找,也需要教学者为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过滤一些没用甚至是负面的信息。但现实情况却是这需要花费教学的大量时间,不利于教学的稳定展开,所以教学过程面临着去伪存真的难题。

(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缺乏有效的视听沟通。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互动性较强,与此比较,虽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教学中沟通方面的空间限制,尤其是语音教学和视频教学的采用,使旅游教学过程的沟通渠道和形式更加多样化。但传统模式下面对面交流的某些功能却不能完全被互联网技术所取代,尤其是面对面交流中谈话对象的表情、肢体语言等,这是互联网视频教学和语音教学所不能表达的。而旅游行业又必须要求从业人员面对游客,所以教学过程就必须重视培训学生的沟通与交际能力,这是基于互联网平台教学办不到的。

(四)教学过程中师生对互联网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缺乏。互联网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也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教师只有掌握了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才能使教学顺利展开。但实际上,由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许多教师虽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实际教学脱离了互联网时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互联网思维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造成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仅仅依靠课堂理论知识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多方式、多渠道、多样化来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比如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城市景点或者全国典型的景区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借助多媒体对这些景区进行介绍,展示这些景区的特色旅游资源、文化以及产品;第二阶段是将学生分成小组,以模拟旅游团队的形式分成导游和游客团,在事先设计好旅游路线的情况下进行模拟操作;第三阶段是将模拟操作用于真实的.实践操作,在这之前,教师需要对第二阶段的模拟操作进行评价,针对其中的不足帮助学生进行完善。而对于第三阶段的教学实践,需要学校加强与地方旅行社或相关企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训提供长期稳定的基地,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旅游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提高教学队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教学队伍的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为适应现代社会不断的变化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需要,教师队伍必须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渠道和多形式的方式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学习。一方面,要巩固已有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并根据社会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原有知识的总结,形成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为适应互联网发展对旅游行业人才的需要,教师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加强旅游行业的互联网营销思维培训。

(三)加快基于互联网下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多数是由理论知识课 实训课构成,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对旅游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改变原有的课程结构,注重对学生旅游行业互联网营销知识的培训,让学生掌握互联网媒体营销、渠道营销和网络营销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跟上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结束语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加适应社会不断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互联网科技的有利资源,构建基于互联网下的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原有教学课程体系,提高教学队伍水平,学生才能在进入社会从事旅游行业后、为我国的旅游行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赵海咏《.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课程教育研究.

篇4:行政管理教学模式创新分析论文

行政管理教学模式创新分析论文

摘要:在我国高校中,行政管理学科是一门新性学科,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是不可分的,在学科知识中渗透了多种学科,知识面较宽,且有着较强的综合性,如果在教学上依然使用传统教学模式,预期的教学目标以及培养目的将很难实现,所以要不断创新其教学模式,有效利用合作教学理论,以团队学习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进行合作式教学,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改善,这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上是一种创新实践,也有着较强的教学培养目标。本文主要以合作教学理论为基础,对行政管理专业上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研究创新新型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关键词:合作教学理论;行政管理;创新;教学模式

在我国各个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发展异常迅速,但是在行政改革不断深入的时代发展下,也给行政管理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较大挑战,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已经成为高校首要解决的问题,力图走出困境,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让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达到真正的培养目的。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课程设置合理性以及教学手段等问题,导致了行政管理专业不能满足时代人才的需求。合作教学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够为行政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模式上的改变,加强学科教学体系,让行政管理教学满足课程教学与学生的需要。

1合作教学理论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

在合作教学理论上,主张的教学目标是不宜采取智力、知识等单一性的目标价值观,在教学活动目标发展上,主张追求情意、技能、认知以及人际目标等均衡发展的理念。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同样也不应该局限于管理学或者是政治学等单一的学科知识,应该注重多种学科综合教学和应用,增加跨学科、应用性以及前沿性等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也应该包含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法学类等多门课程,还要包含心理学、哲学以及数学等自然科学相关知识,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突出自然科学的逻辑思维锻炼方式,让行政管理专业具有应的复合型。行政管理学本身就有着应用性很强的特点,不仅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更要求学生有过硬的实际管理技能。将合作教学理论应用于行政管理教学,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培养的同时,增强其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处理行政事务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有所提高。此外,应用合作教学理论还能鼓励学生多参与行政管理课题研究,让学生实证性能力得以培养,这也是合作教学理论的一大优点。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师生互动教学

在意外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形式看,应用的都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进行讲授,在课堂教学上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通常都是被动地接受,对教师的主导性也很少质疑,这就让学生对行政管理教学不感兴趣,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教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不光是学生获取认知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能加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情意功能,在教学中认为学习是满足学生个体需求的一个过程,所以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归属感、成就感以及心理认可等需求,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从这也能够看出,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实际任务是让学生对专业理论以及实务管理能力的同事,更要让学生在基本节能上得到较好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自我发展。所以,教师也应该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向教学的引导者、课程的设计者、教学的评价者以及教学研究者身份转移,将行政管理教学的主导者身份交给学生。

3注重师师互动,创新行政管理专业学科教学模式

行政管理专业具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首先,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范畴和体系,但同时,它又是根植于政治学和管理学两大基础学科之上并融合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学科。其次,行政管理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是研究行政体系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有重大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课题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性互动,可以实现知识、经验、技能的互补以及思维、智慧的碰撞,能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教育实践策略更加优化。因此,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知识结构、技能素质、教学风格的教师进行沟通和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教师之间组成合作小组,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等方式共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凯发k8国际首页的解决方案,通过专题研讨、课题研究等形式共同探索和把握学科前沿问题,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这种合作与互动带来教师团队的形成,改变了过去教师个人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为团队成员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并促进教师队伍凝聚力的提升。

4促进生生互动,加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在行政管理专业的传统教学理念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被忽视,成为知识和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自然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合作教学理论则将学生视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重视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强调生生互动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合理应用合作教学理论,采用案例分析、情境模拟、专题研讨、对抗辩论、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其彼此间有机会进行交流与切磋,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建立课外专题学习小组,如公务员考试小组、课题研究小组、社会调查小组、社区服务小组等,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加入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在共同愿景下,资源共享、彼此激励、交流信息、合作学习,从而提升学习效果,达成学习目标。

5结论

在行政管理教学中,有效应用合作教学理论,能够师生之间加强交流和互动,让学生之间树立较强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在接受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加入,有助于自主性学习的提升,学生潜能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激发,在实践教学中,也能够让学生之间的合作技能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应用合作教学理论有助于行政管理教学目标的完成,促进学科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更有助于优秀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桂蓉,杭南.基于教学执行主体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4):45-49.

[2]刘汉霞.基于合作教学理论的法科研究生教学模式创新———以“比较金融法”的教学改革为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7-123.

[3]林俊云.基于“四个合作”的现代职业教育院校教学模式创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85-188.

[4]蒋山花,蔡文钦,杨钊.基于合作教学理论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3):119-121.

[5]何俊武.论行政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型的实践教学模式[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3):73-75.

篇5: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创新分析论文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和知识经济的社会,知识在高速增长、高速传播、高速转化。管理专业学生在新世纪中最迫切需要的能力将是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而传统的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恰恰忽略了对这些能力的培养。为适应新世纪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模式应该有所创新。

一、“创新”的理念

19,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根据他的定义,“创新”指的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生活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后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约翰(居中圆点)范斯娄把“创新”的观念引入英语教学,他指出,英语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交际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五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素组成,即,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交际媒介、交际手段、交际内容,他主张经常变更这五个因素的内容及其组合顺序,通过建立新的组合而使教学形式多样化。为建立新的组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他建议英语教师经常进行逆向思考,采用与现行规则相反的教法,同时,经常进行横向思考,通过联想、交叉、类比,从多个视角看待问题或解决问题。

二、“创新”的途径

无论是熊彼特还是范斯娄,他们对创新的理解都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要更新思想观念,二是要更新组合。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样可以通过相关途径得以实现。

(1)思想观念的创新

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施创新的教学方法的前提。

首先,必须转变教师地位。创新型的专业英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为此,教师要艺术地运用有声语言和体势语言来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以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作出科学的质疑、批评乃至争辩,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教学活动,其中,教师不是以“布道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充当激励者、促进者、协调者、咨询者或提示者。

其次,必须冲破所谓“标准答案”的局限。创新型的专业英语教师理当遵循下述方法论原则。其一是教会学习的原则。而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加速更替,专业英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故引导学生“好学”、“会学”显然比“学好”、“学会”更重要。为此,目前国内外倡导的“问题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都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其二是发展个性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英语教师要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标新立异的观念,不能贬低学生的发言。其二是要确立新的考核评价尺度。在考核过程中,专业英语教师应留有余地给学生发挥其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多种可能性答案,只要他们言之有理,教师就应予以肯定,而不是以“标准答案”来简单地衡量其对错。

(2)教材内容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管理专业英语教材及课程设置经过了几次大的调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科教兴国”的高度,从迎接21世纪国际经济、科技竞争挑战、为知识创新服务的高度看,教材内容及课程设置还远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外语教材内容上的创新,一方面必须要紧跟国际最新发展步伐。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西交流越来越密切。在这一新形势下,美国许多大公司十分重视顾客的文化差异问题,十分重视研究对象国的文化心理,以便顺利地将产品打入对方市场。为此,在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当中,必须把文化教学提到重要日程上。只有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他们在今后的国际商务交往中才能得心应手。所以,讲述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相应的文化知识,包括与不同国度的商务代表进行谈判时约定时间的技巧、谈判时的身体语言、合影时应站的位置、合同中英语与美语的差异、不同国家对同一贸易术语的不同解释,等等。总之,专业英语教师必须打破纯语言的教学模式,不能停留于课文翻译以及词组搭配,而应时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若能将专业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也一定会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应从外语教育如何更好地为知识创新、为经济建设和科技强国服务,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考虑。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旨在体现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新颖性、多样性和时代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了解当代的`科技信息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的新动态,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因此,及时地更新教材内容,改变“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也是刻不容缓。对此,应积极行动起来,组织人力、物力,编写出能反映时代特色的新型的专业英语教材,迎接新的挑战。

(3)教学手段创新

英语是一个民族走向开放、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必备工具,这一性质决定了外语教育天然地带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也决定了其教学手段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信息传播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因此,改变传统“课堂”的概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会有效收集、整理、加工信息(如利用网络搜索功能查寻英语学习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通过声、光、电等视听形式,将课文内容或作者观点设计成各种形式的问题或情景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样,可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和“善学”,为创新教育服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现代教学手段的建设,这样可使学生在信息时代,灵活地运用索取信息的工具,面向世界,捕捉前沿性知识和信息,形成全人类视野。这就需要各学校对英语教学加大投入,加大对教师使用新的教学手段的培训。从长远来看,这将大大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率和办学效益。否则,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就像传统的肩挑手拉的体力劳动一样,永远达不到现代化的要求。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几项技能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专业英语教学应注意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把听、说、读、写、译几项技能综合运用到每一节课中。

总之,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目标,必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加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彭肖华、许金英.于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

2、郑曦临.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新取向.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01.(9)

3、[美]尤金·f.布里格姆.fundamental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m].北京:中信出版社,

篇6: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论文

1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国外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已经有百年历史,已形成较为完善、操作性较强的模式,如德国“双元制”模式(分别指企业和职业院校)、日本的“企业访问”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即“学习—实践—学习”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以及韩国“产学合作”模式,各模式都结合各自国家的实际情况,有利的推动了校企合作的开展。国外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有较好的条件,首先国家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其实施,企业、学校、学生三方也可通过良好的利益分层机制取得长远发展,并且各国多建立专门的协调或监督机构促使学校和企业间进一步合作,有前面三个作为前提,校企合作则更多元化的开展起来。国内校企合作主要在高职院校开展,常见的校企合作主要分三个层次开展,第一,浅层次合作,如设立指导委员会、参观访问、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等。第二,中层次合作,则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服务、聘请企业教师兼职、顶岗实习等。而效果较好的深层次合作,如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开设订单班、开展横向课题甚至合资办学则在实践中开展得较少。

2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问题分析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现数量约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30%。但是由于受传统研究型本科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尚缺乏行之有效的经验借鉴,国内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收效甚微,问题较突出。一是实践教学观念不统一。由于受到长期理论教学模式的限制,师生普遍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学生看热闹心理占上风,很多学生受不了企业较恶劣的工作坏境而排斥企业实习,使实践教学无法有效开展。二是企业积极性不高。企业虽需大量的一线员工,但对校企合作却意愿不强。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利益分层机制,学生实习费用几乎为企业全部承担,如果学生实习过后跳槽,或者实习中途出现罢工、不配合等问题,前期投入即刻化为乌有。三是缺乏专门的沟通协调机构。现在校企合作几乎都是由学校牵头,各学校各自为政,利用学校教师的人脉关系签订过多校企合作协议,致使合作深度低、力度不强。如厦门市旭初会计师事务所先后与集美大学、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等本专科层次的多所大学签订协议,最终导致合作仅停留于参观阶段,难以兑现共同办学的承诺。四是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必须有高教育背景及强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结合必要的传统研究型及教学型教师队伍。目前从业教师多为毕业后即上岗,实践经验不足是其最大缺点。五是教学评价机制缺位。现行的实践教学多为课程实践及实习两种形式,对于课程实践在操作过程中多流为形式,很少真实到位的开展,而实习多为学生自主实习,组织性不强。同时这两种形式对教师工作量的折算、学生实践成绩的评判均无较好的参考标准,主要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理解,因此可靠性较差。

篇7: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论文

下面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就经管类学科如何更好的开展校企合作进行探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是创办的本科层次独立学院,“以学生为中心”是学院的核心办学理念,学院坚持“以有效教学见长”的办学方针,立足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办学定位。而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管理学院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近年来积极探索较好的校企合作模式。近年,由厦门市教育局高等教育处牵头,厦门市物流协会作为桥梁,通过举办“现代物流与采购研讨班”及高新技术行业税收问题探讨等讲座活动,初步建立了企业与高校间的沟通平台。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个平台,真正开展实质性的校企合作,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可以采用以行业协会为纽带的分层次多方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4年制本科,教学体系设计中一年有3个学期,春秋两季正常学期进行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的学习,另外在春季学期结束后的连续两周为小学期,专门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方式多样,主要由各专业自行设计及把握。同时,在每年暑假还有专门的暑期社会实践,要求学生自行进行社会实践并提交实践报告。因此,利用厦门市物流协会搭建的平台,着重利用小学期及暑假实践针对性的开展校企合作活动,具体如下:由于定位于培养技能型本科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不能一昧学习高职院校盲目开展校企合作,必须考虑到学生后续发展。在前两年学生主要在校进行理论学习,在专业课中实践环节可以与企业进行浅层次合作,目的在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业务流程及各工作所需技能。如在《物流学》课程中安排一次参观实习,在实习前需要系统的理论讲解做铺垫,同时将参观企业情况为学生介绍,布置专门的实践题目,让学生参观完后形成专门的报告进行解答。大二实践周主要针对企业最关注的操作性技能进行针对性的提升,如运用excel进行库存预测与决策。大三开始进入中层次合作,此阶段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学科结构并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在专科课程中可以聘请企业讲师开展针对性的专题讲座,目前嘉庚学院《国际货运代理》课程即聘请有十几年国际货代工作经验的企业教师兼职讲授,学生反映非常好。在大三实践周,开设专门的实践课题项目,该项目可以是教师接的横向课题,也可以是强化性的专门实践课题,目的在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暑期要求学生必须去企业进行至少一个月的实习,真切体味具体的工作环境。大四是理论总结及系统实践阶段,通过校企合作协议,学校可以通过协会平台引导学生去对口的企业进行实习,并撰写毕业论文。与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对比,应用型本科更强调实习过程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并非简单的学会某项操作技能或解答某个具体问题。此间需要学校与企业密切配合,企业需放弃短期利益,为学生提供适当宽松的工作环境供学生完成最后的学业。

篇8: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论文

为保证校企合作模式的良好开展,真正将其落实到实处,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近年厦门市教育局高教处牵头,厦门市物流协会主办,厦门市全体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代表及部分企业代表参与的“校企合作研讨会”中,学校代表普遍反映,现今校企合作是校方一头热,企业普遍缺乏积极性。企业方代表普遍反映校企合作企业方合作意愿不高的最主要原因是成本问题,中小企业无力承担高昂的学生培养费用,同时学生忠诚度较低,企业人力资源回报较低。因此,企业方希望政府给予相应支持,同时可以借鉴国外情况,给予适当税收补贴。虽然厦门市教育局已经于即提出要促进校企合作相关立法工作进行,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出台相应政策,其他地区亦是如此,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最终只能是蜗牛爬行,见效甚缓。二是企业大力配合。首先企业特别是高层必须转变观念,真正接受高校学生去企业实践,并为实习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条件。其次,适当投资,企业接受学生实践的同时可以挑选适合的未来员工进行重点培养,而不能仅从短期利益出发忽视对实习学生的培训与指导。最后企业还需与学校和政府经常沟通协调,确保最合适的学生送到最适宜的企业实习。三是校方积极推动。一直以来校企合作在我国都是校方较企业更为积极,因此,校方需要一如既往的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进行,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与行业协会、政府及企业联系,促进合作平台的完善,同时搜集学生的实习意向,安排合理的校企合作项目。四是学生广泛参与。本科学生多为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一方面对社会充满幻想,希望通过实习了解企业的工作情况,为以后职业发展做准备;另一方面却规划性差,容易受诱惑,甚至娇生惯养,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不了工作的辛苦罢工走人,或者实习完毕即跳槽,让企业感觉学生诚信度较低、不能吃苦耐劳,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校企合作的开展。因此学生需要在大一大二的社会实践中了解基本的工作环境及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调整心态,同时积极认真地投身于实习工作中。

篇9: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研究型创新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研究型创新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近些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正是培养旅游创新型专业人才的摇篮。但是,纵观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还普遍存在供需错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这直接导致培养的旅游人才创新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结构不理想等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旅游教育还远远不能满足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文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探索一种培养旅游管理优秀人才的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新模式,并应用于实践教学之中,以期达到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由知识型向能力型和素质型转变的目标。

―、立体化研究型创新教学模式的提出

众所周知,创新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型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一流大学推崇的教学改革模式,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课程形式,都已经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而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以课程为单元,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地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关注创新教育的教学体系。该教学模式的宗旨是在教学中激发、推动、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积极地投入学习,尤其是促使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智力去研究性地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形成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形成创造性素质。该模式从立体化研究型教学理念的确立到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设计、立体化研究型教学过程的实施,一直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对过程的监控与效果的评价,总体构成了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

二、立体化研究型创新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实施的必要性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与旅游发达国家不同,是旅游教育、旅游研究与旅游产业同步发展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对旅游人才的各种能力要求更高。而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立体化研究型教学主要以研究性思维为主导,以研究性活动为课堂组织形式,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性,同时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创新、探索、合作与表达,注重课内课外的结合,侧重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言堂”的单向信息输出,教师也不再只是知识的传输者,而是成为集教学、编创于一体的多重角色。教师不仅要注重相关课程与旅游业实践发展紧密结合,还要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与课堂发挥能力,使课堂变得灵活、生动,参与性强。与此同时,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习不会再感到上课学习只是一件被动学习过程,而是主动参与学习,在相互学习、共同学习中感受到合作的力量,感受到求知的乐趣,体验到创造的喜悦,不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d

(二)有利于加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步伐。如今旅游专业毕业生“非本行业就业”、“学非所用”的就业倾向非常普遍,这对高校来说,是旅游教育资源的一种损耗;对学生来说,是对大学学习几年积累的旅游专业优势的一种浪费;对旅游企业来说,会提高其专业培训成本;对社会来说,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现行旅游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今后如何在的教学过程进一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已成为摆在旅游教育者眼前的一项重要课题。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能力,而创新教育的实现就需要改进和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学模式。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以课程为单元,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地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关注创新教育的教学体系,该教学模式的宗旨是在教学中激发、推动、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积极地投人学习,尤其是促使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智力去研究性地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形成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形成创造性素质,可以看出,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开放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大学功能的基本内涵,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研究型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

如今,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虽然愈来愈受到重视,但由于缺乏制度,以及人、财、物等条件保障,很难开展和全面推广。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是融合旅游专业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内容是以课程为单元,立体化、全方位地规范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环节等教学要素。

(一)确立立体化研究型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前提是旅游专业的授课教师树立研究型教学理念,逐步形成一套目的在于不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型教育机制。通过实施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确立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进一步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立体化研究型教学目标应该做到知识、能力和个性的统一,同时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主要通过学生搜集分析资料、亲身体验、发现问题、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等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不断提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二)设计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这是旅游管理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其内容主要围绕学校制定的旅游人才培养方案,以不同课程为不同单元,强化旅游专业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应用过程,教师按照课程要求引导学生把握该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只讲授课程核心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然后限定大框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独立设计题目,并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对问题进行假设论证;之后教师再对选题设计进行当面指导,把方向相同的学生分成一组进行交流,通过多次实验、讨论,对假设方案进行验证,检查其是否可行,成果共享,开拓思维。研究成果的评价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共同评选。该模式重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并重点关注旅游行业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觉的理论研究。

教学方法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该模式的教学方法分三步,课前充分准备,做好课程研究设计;课上围绕设计的课程内容,采用创设研究型教学情境、讨论、实验、角色扮演、案例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亲自参与研究和讨论,由被动转为主动;课下布置研究型讨论作业,对课上讲到的相关问题进行延伸,展开深层次研究,内化知识,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

(三)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考核。在每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授课结束后,都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的完成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进行评价,重点围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获取、探索研究、思维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一个多样化、多层次性、综合性的综合评价系统。同时,学生也根据对本课程收获参与评价。考核形式采用课堂讨论成果、课题论文、开闭卷测试等多种形式。

四、立体化研究型创新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推广这种教学模式,高校需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基础条件。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我国旅游教育发展仅仅30余年的时间,很多旅游管理相关理论还不太成熟,随着旅游业实践的发展不断更新,这就需要一批具有超前教育观、善于学习新知识,具备高超教学技能与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信息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作为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还是知识获得的引导者。在立体化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有新的定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组织的主体,指导学生选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可以看出高素质旅游专业教师是展开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活动的关键要素。

(二)完善学校立体化研究型教学资源配备。由于立体化研究型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用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因此学校在教学资源配置方面应安排适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授课的专门教室、配置计算机的小型研讨室、投影仪、会议室桌椅等。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查阅相关课题资料,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宽带等现代化工具的更新速度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高校应加大图书馆、资料室的改革和建设力度,为开展研究型教学配备资料充分、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大型图书馆和资料中心。

(三)营造平等自主、科学严谨的学习氛围。旅游管理专业实施立体化研究型创新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良好互动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应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真心关心爱护学生,在互相尊重、平等、自主的基础上与学生相处,同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整个授课的过程中营造出既平等自由又科学严谨的学习氛围。

五、结语

立体化研究型教学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鼓励学生亲自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创新思维,激励学生创新行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提高高等旅游管理教育质量,从而达到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由知识型向能力型和素质型转变的目标。总之,实施研究型教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任重道远。

篇10:高职商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设想论文

关于高职商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设想论文

高职商务管理专业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纪律、职业习惯、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掌握经济学原理,掌握商务管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营销策划、销售管理、商务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熟悉有关的经贸法规、国际贸易业务、金融知识,具有强健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的综合型、技能型应用人才。在这基本任务中,突出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实现上述目标,这就要求在专业的教学中,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目前,在商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普遍采用的仍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注入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虽然,它的益处是学生基础理论扎实,掌握知识的范围较广且有一定深度,但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来说存在着不少弊端,具体表现为:第一,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由老师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消化这些理论知识,更不用说理论联系实际了因此大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性认识较多,实践经验少,造成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一知半解,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二,注入式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成了“传”、〃授“的对象,成了理论知识的接受器、储存器,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三,注入式教学主要以1~2次考试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略了学习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按照这种教学方法,难以全面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全新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现代教学方法就成了高职商务管理专业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高职商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意义

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加强,许多高职院校开始引进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其中,在商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可以引进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际调研、实战演练等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的现代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现代教学法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现代教学法有利于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

适合高职商务管理专业的现代教学法,不仅要系统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案例教学法,它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它以案例情节为线索,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觉进入实践的”现场”充当其中的〃角色”让学生具有“真刀真枪”实践的经历,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决策,以所学案例为典型实例,举一反三,变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索、主动实践的过程。

1.2 现代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注入式教学法中听课、复习、考试等每一个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教师平铺直叙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并不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现代教学法可以提供相应的客观依据,对实际活动进行仿真和模拟,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和具体真实的事例。因而现代教学法能利用与理论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案例进行情景模拟、讨论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他(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应该运用于何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从而注意加以弥补。现代教学法通过整个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1.3 现代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现代教学法能利用案例剖析、角色扮演、实战演练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九改变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条块分割的状态,使各门课程的内容相互渗透、综合运用,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际工作,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1.4 现代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是现代教学法的关键因素。现代教学法要根据工作过程要采用大量的案例、设置相应的情景、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这就要促使教师深入到实际工作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搜集到的实务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不同项目和案例,制作各种教学课件,并依据商务活动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而教师指导学生剖析案例、进行情景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也会使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2、高职商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设想

要实现高职商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必须与理论教学并重,而实践是学以致用的桥梁,是培养技能的途径,是考核能力的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知识的力量、思维的奥秘和创造的神奇,从而逐步养成创造的能力。因此在高职商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构建一种讲授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可以考虑采用的现代教学方法有:

2.1 基于工作导向过程的项目式教学

基于工作导向过程的项目教学是指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师生通过共同生产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或具有典型意义的产品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的应用,旨在促进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建构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

以工作过程开展项目式教学的基本步骤确定为: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这样开展教学工作,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需组成团队完成一个真实项目,充分锻炼实际动手、项目管理的能力,掌握了真实技能,培养了团队精神。

2.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新型现代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九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包含着本质或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来进行教学。案例不强调难度,而强调有普遍的代表性,让学生利用个人的亲身经验和知识的获得,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来进行学习,达到为实践行为做准备的目的。事实证明,案例教学方法(特别是选择适当的案例)确实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是在教师的有意控制之下,模拟真实情景,考察和测试学生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能力并最终给予评价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设定一定的工作场景,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使其体验到工作的情景和自己扮演角色的感觉,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应的工作,培训技能,积累经验。在采用这种方法时,还可利用了录像设备,使同学能通过看录像体会自己的.表演,或开展讨论,师生一起对各种角色的行为进行评价。

2.4 现场调研

让学生直接到商务活动的现场,开展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让学生到实践中去探索,在思考中得结论。它是课堂教学、研讨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2.5 实战演练

实战演练作为现代教学方法,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某些从事营销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让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技巧和学习的基本知识去分析工作的实际问题。如推销技巧、营销策划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安排推销练习、促销策划等演练环节,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可以通过网上广告、网上交易、网络促销等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2.6 职业技能竞赛

通过举办营销技能、营销策划等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通过老师的点评,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高职商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必须根据每门课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选择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3.1 教学案例的选取与制作

实施现代教学法需要运用大量教学案例,教师要十分重视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也可以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收集教学案例。同时,教师还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自行设计教学案例。学校也可以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教学案例,或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互相交流教学案例。

3.2 项目教学的注意事项

在运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几点:一是项目教学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应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应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应具有一定难度;二是项目教学的过程,应与企业现实商务活动有直接的关系;三是项目教学的结果,应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并且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与学习的方法;四是项目教学的方法,应让学生有机会自行计划、自行组织学习行为,自行处理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3.3 充分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采用现代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情景设置、社会调查、实战演练等方面起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参与,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和思路,以达到教学目标。

3.4 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实施现代教学法,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研究、学习和锻炼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考虑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方面,把学生上课与否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使之占学生学习成绩的比例达到50%,使学生能重视上课前的预习、在课堂上能积极进行配合,融入到教学中去,从而使现代教学法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3.5 正确处理现代教学方法之间、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现代教学法固然很重要,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在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同时,还要注意现代教学方法之间的协调运用,因为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增长学生知识的教学手段有很多,如组织学生到企业单位进行现场调研、进行营销的实战演练、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以及进行必要的测验和考试,都是重要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方法各有各的优缺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适用课程灵活运用,使其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培养目标。

3.6 加强实施现代教学方法的软硬件建设

为适应现代教学需要,学院应加强实施现代教学方法的软硬件建设,如建立与完善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和多媒体校园电视教学系统,建立情景模拟实验室,添置各种实战演练的软件,购买各种情景模拟案例。这样,学院为教师应用现代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使教师能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进行现代化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高职商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方面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各种实际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实现高职商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篇11:分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论文

分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论文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了不少优秀的管理人才,但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转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也面临着变革与创新。本文针对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尝试从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强化职业规划意识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法。

引言

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综合性产业,不仅能够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更能够整体提升国家的经济活力,尤其在促进社会就业率这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如今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高素质的且富有创新性的人才已成为市场急需,旅游行业也不例外。毫无疑问,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承担着这一重大责任。最近几年,旅游市场不断涌现新的发展趋势,例如深受旅游者喜爱的在线旅游和虚拟旅游等新的旅游方式持续升温。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转变,高等院校培养旅游人才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水平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教育研究综述

随着中国旅游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者关于旅游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从1980年张丹子提出关于编写旅游教材的建议开始,中国旅游教育的研究已经历经三十多年的时间。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主题的多样化,研究内容涵盖旅游教育发展、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教学改革、旅游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第二,研究层次多样化。从最初的高职高专层次逐步发展到对于旅游管理本科的培养层面的探讨,继而又出现了对于旅游专业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的关注;第三,旅游教育研究主体的多样化。从最开始学者多局限于公办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有关研究,后逐步开始关注到民办高校和一些二级独立学院的旅游教育发展方面的问题。

随着目前大学的教育主体步入“90后”时代,这一批成长于网络飞速发展时期的年轻人,对于传统的旅游教育模式又有了新的观点与追求,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二、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师资薄弱,缺乏双师型人才

很多高校的旅游专业师资大多是来自于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专业,如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都是在旅游管理专业创办的初期才开始承担该专业的教学任务,或者是一些年轻的刚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或博士生,但这部分人群普遍职称不高,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现在众多高等院校都将重点放在了学生身上,从而忽视了对于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养。由此导致现在旅游教育真正需要的“双师型”人才却严重缺乏,因此在课堂上难免出现照本宣科,现学现卖,所授知识与行业所需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在实习、工作过程中面临的一些行业实践操作方面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去有效应对与解决。由此可见对于专业教师的培养意义重大:一方面他们通过继续教育,将所接触到的行业新事物与新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另一方面,只有通过继续教育,才能不断的接触到行业内部的实践活动,从而有助于自身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给课堂带来不一样的行业新鲜气息与氛围。

(二)专业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旅游专业创办初期由于我国旅游学科的不成熟导致当时出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几乎都是用同一个模式来培养旅游行业的从业人才,于是就形成了业内人士口中所说的“杂而不精”,“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等现象。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由于很多院校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从而导致课程的设置没有针对性。例如专业定位究竟是培养旅游行业基层管理人员还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还是理论型管理人才,层次定位模糊,课程设置受限。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根据每个院校师资配备的情况不同,从而导致有的课程在一些院校开设,而在其他院校却并不开设该门课程。另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等也没有一个严格明确的划分标准,所以出现了各个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与设置上存在一些明显的不同。而且,有很多课程存在着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如酒店管理概论与酒店前厅与餐饮管理、酒店客房管理等这几门课程就存在着很多重复性的内容,导致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都面临着到底讲与不讲、讲的话究竟应该深入到什么程度等比较尴尬的局面。

(三)教学手段落后,实践考核方式流于形式

相对起其他专业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所以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以外,还应该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现在很多旅游专业的课堂仍旧是遵循老一套的“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使有部分老师已经使用了ppt,也仅仅是停留在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形式阶段,根深蒂固的教学理念却并未发生核心的转变。很多教师仍旧秉持着这样一种观点:老师作为知识的传道授业者,必须由始至终保持他的权威性,落实到具体教学方式上来就是全盘控制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于是“老师台上念,学生台下记”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仍旧充斥着大学课堂,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没有得到开发,教学氛围沉闷,学生极易疲倦,效果低下,于是出现了众多的“拇指族”、“睡觉族”等。所以本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服务技能课和专业实习等课程方面,由于场地与经费方面的限制,导致该部分知识的讲授以理论为主,学生的服务技能得不到真正的培养与提高,在专业实习的时候,企业更多的是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而学生的管理能力几乎得不到任何的锻炼,论文的撰写流于形式。

(四)学生就业后跳槽率高,转行情况较为普遍

社会对于服务业的固有偏见也影响到了旅游专业的学生就业。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依然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20%。旅游专业教育计划中往往缺乏针对专业的职业规划意识培养,所以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显得尤为薄弱。很多毕业后的大学生来到用人单位后,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复杂的单位人际关系以及尚不熟练的工作岗位往往显得手足无措甚至出现短时间内就频繁更换工作单位的现象,更有甚者会依靠家庭的一些社会关系直接转行到其他行业。

三、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

(一)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引进优秀的行业管理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改革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旅游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所以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老师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该在实践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于是,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前文中提到从事旅游专业教学的一线老师中大部分是一些刚刚研究生或博士毕业的年轻老师,虽然学历较高但实践经验比较匮乏,学校可以与有关企业采取校企合作模式,每年有计划的安排一些专业教师到这些企业去挂职培训,时间可以是一个学期或是半年以上。挂职培训期间可以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或是给企业员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述等,挂职培训结束后可回学校对本专业的一些相关课程进行大纲的修订或实际企业案例的补充。除此之外,还可聘请一些在旅游行业拥有着丰富实际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作为院校的客座教授,及时将行业内部的一些最新动态与信息传递给学生,加强课堂的趣味性与时效性。

(二)专业设置定位进一步区分与细化,改革课程体系

随着旅游业内涵的进一步深入挖掘,旅游业内部的专业划分变得更为精细,旅游行业与其他相关行业的交叉、融合也产生了更多的.市场需求和研究方向。为了迎合这种新的需求,避免专业的同质化现象,应该根据旅游业的最新发展趋势来确定不同高校旅游专业教育的层次、方向和规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在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上都应该有所区别。例如,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东部沿海城市的旅游院校与西部开发地区的旅游院校等都应该在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上体现出明显的不同。除此之外,“大而全”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过时,作为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摇篮的高等院校更应该把目标定位在旅游业与其他行业融合的一些关键领域或方向,如最近几年比较热门的旅游商务、旅游会展与策划等等。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做到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适时的调整。具体做法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明确主干课程或者核心课程等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的开设力度,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及未来就业的目标来进行选课,最大限度的开发不同学生的潜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学手段不断创新,考核方式趋于灵活实用

现在高等院校的学生已经属于“90后“一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其独有的特点: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好奇心强,喜欢社交网络,富有创新性等。所以针对这一学生群体的特点,作为旅游专业的一线教师可在课堂上融入一些时尚、潮流元素,例如学生群体普遍比较喜爱的动漫、网络流行语言、show time等方式,让沉闷的课堂做到瞬间出彩,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课后也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真正了解学生心中所想和所需,利用他们对社交网络的热情与熟练,引导他们主动去关注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做到相互分享行业热点,时刻走在专业最前沿。

随着中国在线旅游产业新模式的不断发展,虚拟旅游平台可与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购买虚拟导游实训软件,经费不足的也可利用在线虚拟旅游网站或手机app客户端进行相关的虚拟导游模拟实训。相对起传统的模拟导游课堂采用的一些呆板的景点或场景图片,这种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去观察景点,仿佛置身其中,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旅游专业本身实践性较强,所以在专业考核方面手段应该更加灵活,考核的目的要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具体做法可以加大专业实践能力占期末总评成绩的比例,降低卷面理论成绩所占比重,将学生平时的专业见习、假期调查报告、技能操作等融入到期末总评考核标准中去,实施多元化评价。

(四)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强化职业规划意识

纵观现在国内各大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培养计划中,很难找到系统的针对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计划。于是,很多应届毕业大学生在工作单位出现了对工作抱有美好幻想、缺乏责任心、以自我为中心、不擅于换位思考等很多的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尤其在现在的旅游市场,学历普遍较低,拥有者高学历的毕业生们却一切都要从基层做起,而且还要被一些低学历的前辈们整天管理着,心态很难做到平衡。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培养优秀旅游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予以重视。首先,系统性的开设与职业素养、职业规划相关的课程体系;其次,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合理的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鼓励报考与专业相关的证件,如国际导游证、旅游咨询师证等,不断加强专业核心竞争力。

篇1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利弊分析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利弊分析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蕴藏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而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企业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都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也需要培养更高素质的学生。我们只有不断改革、探索、创新,才能建立起适应我国教育国情发展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充满了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旅游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符合发展要求的高层次旅游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十分迫切,而培养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高等院校的教育。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它需要大量符合旅游行业要求、适应快速发展的高层次、应用性人才。但是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相比,高等院校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并没有随之提高,导致旅游行业人才方面的供需不平衡。在企业方面,企业发现招收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在工作上要求高的做不了、要求低的不想做,对企业要求的标准做不到,还需要企业在员工身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较高的成本进行培训。在学生方面,旅游企业的大学生员工的流动性很强,这样的原因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旅游企业工作中没有及时的调整自身的状态,以至于工作一段时间后认为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同时认为这份工作不能展现自己所学的知识、达不到自己所认定的预期目标、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因而选择离职去别的行业工作。长期以来,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比不上一些高职高专旅游学校毕业的学生,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是: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教学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上所花费的精力不成比例,旅游管理高校教育立足于理论本位,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相关的职业技能和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我国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还需要把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科学的结合起来,培养企业、社会所需要的专业高素质人才。

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优化教学环节

根据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设计和改进教学环节,建立以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结合社会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反馈,同时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相关经验,优化课程结构。实践教学应做到与理论教学紧密配合,以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更新,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使得教学课程设置合理。当然在教学环节中既要重视课程设置以实践能力为中心,又不能忽视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积极开展实训课程教学,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种类

校内旅游实训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方式之一。目前运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虽然拥有模拟多功能厅实训室、导游讲解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模拟客房实训室、中餐宴会服务实训室和中式包间服务实训室,但还需要对照旅游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完善,与时俱进。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使学生学用结合,把理论于是将相结合,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校外实训方面虽然运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校外企业合作,但只有酒店这一种类型的实习基地,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发展,还需拓展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相关的企业。并且尽可能在不影响企业运行秩序的前提下,安排学生进行轮岗实训,使得学生对企业各部门的运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关注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的表现和心理状况,安排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生进行指导,确保实习目标的完成。

总之,旅游院校要建设好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实现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结构的教师队伍

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直接相关,保障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内容就是旅游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于社会和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实践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也随之提高,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丰富,同时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旅游从业经验,如教授导游知识的教师熟悉导游行业的发展、掌握导游相关技能等;教授酒店知识的老师要对整个酒店行业和相关技能了如指掌等等。我国旅游业处于一个上升的发展期,行业管理理念与职业技能知识更新率较快,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很清晰地了解,对教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不断地更新,努力与自己所教专业的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同时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力度包括教师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训,切实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篇13: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论文

当前,我国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相对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流于表面,形式主义浮夸风、实践教学设备匮乏、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影响着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笔者就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符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满足旅游业人才需求的解决之道,以此来构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极其旺盛。众多高校跟着时代的步伐创立旅游管理专业,但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当代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的人才,同时还要培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以期更能适应社会满足岗位的要求。但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中,大多数高校没有与时俱进,仍然还是参照 年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的规定文件,由于教育部下发这个文件的年代久远所以比较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对实践教学[1]。导致大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少之又少,基本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目前,国内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莫衷一是、未曾形成统一的认识。良好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促进实践教学的高效性、实效性大有裨益。同时能够培养出市场需要的旅游管理人才,所以构建良好的旅游管理实践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旅游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学观念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目的是培养旅游业需求的人才,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不是闭门造车,只进行理论教学,忽视与市场的对接造成实践教学的不足。最后培养的人才完全与市场需求脱钩,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前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没有孰轻孰重之分,而有些高校把实践教学仅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虽然有相关室内实践教学环节,但往往流于形式。即使有些高校建立了模拟实践基地,但因为没有足够的重视,未能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有些仅仅是个空架子,实施布局不规范、和现实不搭边、模拟度低。在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进入人才市场后,动手能力差,缺乏专业性。

1.2发散性思维训练缺乏,轻视现实应用能力的培养

尽管有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了一些实训内容,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公关能力、饭店服务能力等。但是这些实训内容基本侧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学生按照现有模式工作的能力,而关于面对新的问题时的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不足[2]。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缺乏足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使学生面对突发问题、新的未曾遇到的问题时六神无主。随着我国加入wto,旅游市场与国际接轨,面对国外成熟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思想,我国学生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创新服务理念,引领旅游业发展新的动力。

1.3形式主义盛行,轻视实践结果的考核

我国传统教学思想方法注重读写记的能力。这一思想仍然束缚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钩,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实践结果的考核敷衍了事,管理松懈。科学合理的实践结果考核可以规范学生的操作,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结果的考核应该做到公正、合理、科学相结合。

1.4教学环境封闭,轻视校企合作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不关注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两耳不闻窗外事,学校、教师处在一个封闭僵化教育系统中[3]。实践教学中校方不重视和企业的合作,学生只能自己寻找校外的实践单位,即使一些高校管理专业设立了校外实践企业,但由于和企业沟通不畅,实践企业经常变化。校企合作不能向着长期互补的方向发展,探索不出长期的、有效的、可以延续的、迭代改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2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

我国教学中长期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随着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引进以及我国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我们认识到实践和理论同样地重要,实践不是理论的从属和辅助。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掌握应用能力、熟悉职业技能。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系列的科学合理组织、安排的教学活动。不同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更侧重学生的实际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践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严谨、刻苦、实事求是、虚心好学的个人品质。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学到扎实博学的工作能力、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还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

我国的实践教学模式还处在探索的阶段,教育界对何为实践教学莫衷一是,有些教育工作者仅仅狭义的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将实践教学排除在高等教育的范畴之外。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广义地去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

实践教学就是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运用现代科学的、最前沿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人生态度的先进方法论,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可供操作的实践教学结构框架或活动程序。

篇14: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论文

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的特殊性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也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为了面向人才市场面向未来,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结构。笔者建议高校应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摆脱僵化老套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积极地迭代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

3.1注重室内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目的是培养旅游业需求的人才,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不是闭门造车,只进行理论教学,忽视与市场的对接造成实践教学的不足。我们应该培养与市场需求能完美对接的人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没有孰轻孰重之分,高校应该同等地重视实践教学而不仅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建设相关室内实践教学环节,可以灵活方便地安排学生实践。合理充分地利用室内实践教学设施。合理地布局室内实践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践基地可以分为三大块:导游模拟室、导游模拟室、酒店实训室。相应的实训项目配套的应有:一是模拟导游实训;二是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训;三是酒店实训。通过实训学生可以了解酒店的操作流程,使学生掌握酒店相关工作技能。

3.2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只会处理遇到过的问题。高校应该随机地设计开放的实践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双休日、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走访不同的工作场所。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教学可以安排文艺类的课程作为选修课,这些课程可以打开学生新的思考。

3.3健全实践结果考核制度

科学合理的实践考核制度能够公正地评估教学成果,调动学习实践学习的积极性。高校建立实践结果考核制度可以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学生的实际结果。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班级互评、实践企业跟评、指导老师评价。实践结束可以要求学生书写实践

小论文

相关信息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心得体会等,并且可以共享学习的经验。

3.4校方积极和实践企业沟通,建立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企业能够提供近乎真实的实践活动环境,促进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吸收。高校应该动用自身作为重要单位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建立固定的、良好协作的校外实践基地。实时地跟进学生在企业实践遇到的问题。

4结论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是旅游大国,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迫在眉睫同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笔者提出,应注重室内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全实践结果考核制度;校方积极和实践企业沟通,建立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做出重要的贡献。

篇15:图书馆管理创新模式分析论文

图书馆管理创新模式分析论文

1、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缺乏创新意识

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也推动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对信息获取速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而图书馆作为人们获取资源以及信息的重要场所,就要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图书馆要想实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创新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但是在目前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图书馆领导的管理创新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图书馆管理所面临的严峻环境,也没有意识到创新对于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影响,依然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图书馆的管理,忽视管理的重要性,严重制约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

1.2管理模式陈旧

目前,图书馆管理依旧使用传统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采用集中式的管理管理进行图书资源的管理,在图书馆的内部,依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按资排辈的现象,图书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在图书馆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管理不集中,信息资源重复和浪费的现象严重。而且在建立图书馆数据库时,管理和建设标准不统一,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划分不合理、不科学,导致图书馆的信息共享难度比较大,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网络化管理举步维艰。

1.3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有待加强

图书馆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的工作,对图书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比较严格,要求图书管理人员掌握扎实的管理知识和业务技能,然而在实际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并不高,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很多是半路出家,他们对管理工作了解不够,图书馆管理创新意识不高,不利于图书馆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

1.4规章制度不完善

图书馆管理工作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障的,目前的图书馆中,虽然也有各种规章制度约束图书管理人员的行为,但是由于这些规章制度不完善,在实际的应用管理中经常会因人为因素导致规章制度失去效力,导致图书管理工作无法可依的局面。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作保障,图书馆的资源开发与共享也很难得到有效地开展。

2、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管理创新模式

2.1实现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创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倾向于通过网路来获取信息,利用纸质书籍获取知识的人越来越少,在这种环境下,图书馆要实现良好的发展,获得更多的读者,就必须要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创新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实现图书馆的良好发展。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读者放在管理的重要位置。提高图书馆管理者以及工作人员要树立创新管理意识,更新创新管理理念,强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竞争力意识,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来管理图书馆,促进图书馆实现良好的发展。

2.2创新图书馆的管理体制

图书馆要实现良好的管理,不仅要创新管理理念,还需要制定全新的图书馆管理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促进图书馆工作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不同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也应加强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使图书馆管理工作朝着现代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也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图书馆管理的一体化和自动化,减少管理人员,降低人力资源的支出,提高人员的利用效率,实现高效率的图书管理工作。任何管理工作的开展都必须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保障,所以必须努力创新图书馆的管理体制,促进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打破旧体制的束缚和制约,以全新的管理思路促进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3创新图书馆的管理模式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以往的图书馆管理中,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造成了图书馆信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且由于图书馆的建设经费比较缺乏,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严重制约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利用全新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有助于图书馆成本支出的减少,将资金用到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为图书馆建设良好的硬件环境以及服务环境。此外,还需要建立数字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在数字化环境下,要不断创新图书馆管理体制,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地满足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服务。

2.4创新图书馆的管理服务

在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也应发生,创新服务方式,从手工服务转变为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服务方式,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图书馆应为读者创造一个安静、轻松的阅读环境,加强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读者的实际需求,采纳读者的意见,应有计划地进行服务模式的改变,使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和质量得到有效地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应注意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理念,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读者科学的解答问题,满足读者的不同需要,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到图书馆借阅书籍,实现图书馆的良好发展。

3、结束语

数字化环境下,要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效果,就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完善图书馆管理的理念、模式和信息服务等环节的创新,积极主动地应对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图书馆树立良好的形象,满足更多读者的需要,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实现图书馆的健康、持续发展。

篇16: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论文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论文

信息化环境下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探讨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物流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中职学校非常多。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业一线操作、管理的物流专业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因此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实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份对我国中职学校物流人才培养状况的调研报告中显示,有九成以上的学校希望能够得到物流专业的实训设备。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上升,我国中职学校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受到信息化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技术被较为广泛而深入地应用到教学当中。

但即便如此,我国中职学校目前所培养出的物流专业人才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面对信息化环境,我国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应如何应对?

一、信息化教学内涵及物流人才需求发展趋势

(一)信息化教学内涵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一个吸收信息的学习环境。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当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能更好地获取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主要发挥的作用是引导和提示,与我国现在所推行的素质教育的要求相一致。

目前,信息化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别,分别为:虚拟实验、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教学虚拟训练。

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当中,充分使用信息化教学,可以有利推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更快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物流人才需求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大。

但是我国国土辽阔,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层次、地理状况不同,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市场不同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是各有各的特点。

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市场上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战略型物流管理人才以及管理运营型物流人才。

其中对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最大。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物流人才需求发展趋势逐渐向实际操作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物流专业人才发展。

根据这一需求可以知道实训教学在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二、信息化环境下物流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环境下,物流实训教师无法适应新型实训教学要求

有效地构建培养物流人才的实训平台对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来说,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分别为:教师无法适应新型的实训教学模式和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的高要求教学。

其中存在教师无法适应新型的實训教学模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都是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在那段时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为主导作用,而不是引导作用,与新教学模式完全不同。

新型实训教学模式的开展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上好新型实训课。

如果教师不具有完善的信息技术能力,那么就无法驾驭新型实训教学模式。

因此这一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反而成了一项挑战,一道阻碍实训教学的障碍。

与此同时,信息化环境下实训教学设备已经跟传统的教学设备不同,它更多的是在依靠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的数字设备和软件,这要求教师要进行知识更新,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并娴熟地运用信息技术和教学设备。

目前不少教师还无法适应新型实训教学要求。

(二)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不足

与中职学校大部分专业相同,物流管理专业也是综合性服务类专业中的一种,这也就说明物流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从调查情况来看,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所面向的工作岗位较多,且不同的物流岗位对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要想满足我国物流专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要结合社会、企业的需求进行教学,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训活动,培养学生不同的专业技能,为此对实训要求也更高。

我们知道,实训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相关专业工作项目中的`真实案例,尽可能地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实训教学所强调的是参与式学习。

有效的实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相关专业技能,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工作方法,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满足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就业。

但目前中职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基本上照搬书本上的知识来进行讲解,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没有将实训案例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实训教学明显不足。

因此无法满足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无法体现出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大多数中职学校仅在第三年才安排学生实训或实习,在前两年,学校基本不安排学生进行实训和实习,加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少,学生根本得不到有效的技术训练。

三、信息化环境下物流实训教学的对策

(一)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针对教师无法适应新型的实训教学模式这一问题,在物流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对学校教师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相关能力,此外,教师也应该不断进行自主学习和提高,加强自身信息技术的能力。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才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需求的条件越来越高,因此必须提高学生的能力,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但要想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专业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适应信息化教学要求。

例如,学校可以安排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或者聘请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来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者安排本校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来对物流老师进行培训,使物流教师掌握信息管理技术。

比如说,物流当中的仓储环节,就是将每一件物品打包之后运输到仓库中存储。

在这个过程中,其所包含的物品非常多,而且这些物品的种类又是多种多样。

面对如此大数量的物品,如果没有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存放,那么就无法对整个仓储数量和种类进行有效管理。

以前用的是人工管理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员,且工作量大。

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系统管理平台,在每一件物品入库之前,都已经将它的信息输入到系统当中,并在传送过程对它进行全程跟踪,这样就能很好地管理每一件物品。

通过这样的例子,使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也知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由此促进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交流会,增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

在信息化环境下,提高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中职学校物流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目标。

而要想有效地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就需要构建培养物流人才的实训平台,这是非常重要的。

物流人才培养实训平台主要是有三部分组成,其分别为:技术层、内容层和展现层。

技术层所指的是物流专业教学平台的技术支撑,它是支撑整个物流人才培养实训平台的重要力量,实训教学平台通常以云平台的形式展现。

内容层所指的是整个物流人才培养平台中的物流教学资源建设,这些教学资源可以是物流教学的材料、师资、场所以及教具,等等。

利用内容层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帮助学生达到相关工作岗位的要求。

展现层所指的是物流人才培养平台当中的物流实操实训室和物流仿真实训室。

这部分是整个实训平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整个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