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中如何调整“本钱好”的学生论文(推荐13篇)-澳门凯发

2024-05-23 07:38:25 其他教学论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如何调整“本钱好”的学生论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感谢网友“mrtc”向本站投稿了13篇与“民族声乐教学中如何调整“本钱好”的学生论文”相关的素材。

篇1:民族声乐教学中如何调整“本钱好”的学生论文

民族声乐教学中如何调整“本钱好”的学生论文

【摘要】我们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非常的重视学生的嗓音条件,声乐教师更愿意教“本钱好”的学生,其实我们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嗓音条件好的学生并不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本文就是分析解决这类学生在歌唱中的问题。

【关键词】“u”通道;支点;上哼下叹

一、嗓音条件好的声乐学生的特点

老师们都普遍认为这类学生有着优越的音色、音量、音域,只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训练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这一类的学生生理条件极佳,音色明亮,大多声音共鸣位置高,声音靠前。这类学生唱歌时,非常重视自己的音色,喉咙不够松弛,过于靠前和过于注意高位置的声音导致了发声时缺少了流动的气息与上下贯通的通道感。怎样解决这类学生的问题,下面我从几个不同的方面简述了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方法和步骤。

二、建立良好的“u”通道是第一步

建立良好的通道,使声音在通道中上下贯通是解决声乐气息和共鸣的关键。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把问题回归到打开喉咙的问题上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歌唱中去找打开嘴巴吸气的感觉,帮助学生找到歌唱中松开喉咙的状态。松开喉咙了以后还不够,还要去想象这种纵向管道的上下延伸感。王士魁教授在讲座中曾说到:“纵”是建立歌唱通道,讲求上下通畅,腔体打开,气息贯通,达到运用混合声的要求。这便解释了为什么“本钱好”的学生声音过于靠前,但是底气、共鸣不足的问题。要多去寻找“哼”和“叹”的感觉,“哼”是去找向上的共鸣,头腔、鼻腔、咽腔和喉腔。“叹”是向下的叹气的感觉,要一直叹到脚后跟的感觉,真正找到气息落底的感觉。“哼”和“叹”一定要兼顾进行,这样才能使上下真正贯通,达到共鸣气息效果的最佳。在练声的时候,可采用“u”这个母音可以帮助建立通道感。

三、在“u”通道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支点

民族声乐在建立了“纵”向的声音通道以后,就可以加入“横”向的训练了,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声音的支点。声音支点的选择是决定音色的关键,民族声乐所需的甜美音色也就是在此处体现出来的。每位学生的生理条件决定了适合自己的支点位置。教师在此时尤为重要,良好的审美观和对声音的敏锐度,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的把控,还有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与学生共同寻找那个最适合自己,音色最好听的支点。“纵”向的线条使我们气息贯通,共鸣充足。而“横”向的线条使我们找到声音的支点。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两条垂直的线条来塑造我们的'声音,“u”通道是一条竖直的垂直线,而我们唱歌时的支点便是垂直于它的一条水平的均匀的线条。我会告诉我的学生唱歌的时候要有微笑的感觉,可以多运用一些拉长线条的曲目来训练学生唱歌时由内而外的微笑的感觉。个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到,单纯让学生提起笑肌来建立横向的支点过于死板,效果不佳。发自内心的微笑,带有感情的微笑,让自己闭着眼睛能感觉到是微笑的才能达到支点与气息的有效结合。这样的声音训练才能做到既有通道有气息,又有非常明亮的音色。声音支点的选择也需要按照作品的要求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唱不同风格的作品的时候,声音的支点也是应该进行调整的。“纵”向的支点通过上下移动来改变音色以符合作品的需要。支点越向上,音色更加明亮,风格性更强;支点越向下,音色更加厚重,气息更加流动。

四、所谓外笑里竖加叹气

保持喉哝打开,建立“u”通道,以及做好“支点”的选择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外笑里竖加叹气”。“竖”就是指的垂直的“u”通道,“笑”指的就是通过提笑肌来实现的水平线。为什么是外面“笑”和里边“竖”呢?其实这就是“u”通道与喉咙打开的有效结合。如果喉咙这条垂直的线条是处于横向的状态,那这条管道将不复存在,喉咙也不能实现打开的状态。所以我们在做横向提笑肌这个动作的时候也是要注意,要想象这个支点的建立是在外面的,是在“面罩”上面的。“叹气”就更好理解了,上下贯通,上哼下叹,叹这个动作不仅能吸开喉咙,还能很好地想象气息叹到脚后跟的感觉。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本钱好”的学生唱高音的时候去拼嗓子,拼条件,但最终结果却不太理想。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概念,高音不是唱出来吼出来的,而是通过深气压的作用力反弹出来的。所以叹气可以使气压往下走,叹得越深,深气压就越大,这样反射出来的高音才越高。

五、在训练期间的曲目选择问题

在对条件好的学生的初期训练时,尽量选择一些更利于建立通道感的曲目来进行练习。切忌好高骛远,让学生用本钱去唱一些高难度的作品。可以多唱一些靠近美声的民族声乐作品或者艺术歌曲来训练此类学生。小歌难唱,而且唱好了比唱大歌更难,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使学生走向更大舞台。

作者:马静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马秋华.民族唱法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歌唱艺术,(9).

[2]王士魁.灵活多变的启发式声乐教学[j].中国音乐(季刊),第二期.

篇2:民族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研究论文

民族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研究论文

众所周知,民族声乐在理论与技术方面都对美声唱法有所借鉴,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美声唱法的引入,对我国声乐教学理念、演唱技艺、教学科研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两大方面浅析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与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气息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在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深呼吸,然后借助横膈膜保持气息,利用肌肉群之间的对抗给气息以支撑,进而在确保气息持续、匀速、连贯流动。就传统声乐技术而言,其大都采用小气口来断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以气唱情”。这种气息技术,有助于表达、诉说情感。近年来,花腔技术在流行歌曲中有所体现。花腔技术归属于美声唱法,是一种很好的演唱技术。气息在演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时,教师应加大对学生气息的训练,使其更好地演唱。气息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歌曲,情感、基调不同,使用的气息技术自然也不同,这就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气息的运用。

(二)对共鸣演唱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空腔共鸣技术在我国民间唱法中较为常见,其注重局部共鸣。在实际民族教学中,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技艺被广泛运用。混合共鸣技术,即通过调动、调节各种共鸣腔体(口腔、胸腔、口咽腔、头腔),对声音圆润度、音色进行加工,从而实现真假声的转换、运用。例如:在演唱《沁园春雪》、《中国大舞台》等种类歌曲时,混合共鸣经常被应用,其能够把宏大的气势表现出来。

(三)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咬字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基于意大利民族语言的西洋美声唱法被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时,经常出现字音不清、声音不畅现象。自从将美声唱法引入到民族声乐教学,咬字技术得到了明显提高,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被完善。谈及咬字技术,金铁霖教授表示:在演唱过程中,字的种类主要包括宽、窄、团、尖。其中,发音通道对宽、窄音没有影响,保持在后通道即可,在咬字时做到动作小、巧,就能顺利、完美演唱歌曲。将此通道与我国以往的咬字技巧、风格有机结合,就能促使咬字准确、自然,进而将民族声乐的亲切感表现出来。

(四)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混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提及美声唱法,首先映入大家脑海的必定是真假声混合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作为美声唱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演唱者综合素养具有很高的要求:结实有力、通畅自如的气息;圆润明亮、宽松丰满的声音等;音质、音量、音域等。较其他唱法而言,美声唱法最大的特点是混声区唱法,也就是说,根据音高比例将真假音混合应用。从共鸣角度来看,真假音混合唱法可将所有共鸣腔调动起来。西洋混声唱法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为头声区、中声区、胸声区,将人体机能的科学唱法展现的淋漓尽致。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将真声、假声完美融合,在声带轻重技能调动的时候不会出现破裂音现象,进而达到演唱声区的高度统一。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对三个声区进行有机结合,产生整体共鸣,促使演唱者声音变得圆润、更富色彩。与此同时,演唱者声音柔和又没,具有强烈的穿透力。这些事民族声乐所欠缺的。在借鉴、融合过程中,不能盲目,须充分考虑作品的风格、难易程度等。此外,须搞清楚真假声音高比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改编。例如:在演唱过程中,若以假声为主,高音演唱就相对简单,低音演唱有难度,这种唱法往往导致声音、声带缺乏可观的张力,适于演唱较为柔和的歌曲,不适合演唱曲风较为强劲有力的歌曲。在演唱过程中,若以真声为主,且掺入少量假声,这个类型的声音,可将呼吸、气息、共鸣等有机结合,促使演唱者声更加圆润、明亮、富有表现力等。

(五)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声部划分理论的融合与借鉴

经调查研究发现,美声唱法对声部进行了详细划分,其认为每个演唱者的声带在长短、厚度、宽度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此外,其共鸣腔体、整体演唱素养等亦区别很大。因此,不同演唱者形成的音色、音域等也不同。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主体,为其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成效。对于民族声乐而言,其在声部划分层面存在着不足之处。美国唱法对声部的划分,对改善、提升演唱者歌唱综合水平、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其存在着共性、个性。其中,共性指的是演唱者不论唱哪种声部,其都得参与一般声乐技术的学习,比如:气息、发声等。个性指的是,继划分声部之后,教师可以学生的歌唱器官为参考依据,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有对性的对其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深入挖掘、开发学生潜力等原则。声部划分是美声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唱法在这个方面较为欠缺。因此,民族声乐教学应加大对其的重视力度。民族声乐教学可以借鉴、融合美声唱法,并不意味着必须进行男女高、中、低音划分,而是汲取其的优点。

(六)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研究理论的融合与借鉴

一直以来,民族声乐教学都忽略了对各种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翻阅民族声乐理论,笔者发现其内容涉及气息、咬字技术等,但唯独欠缺了对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文化背景等存在着密切联系。在美声唱法中,其对各个发声器官生理构造、功能、特征等进行了详细论述。除了介绍器官名字,还对其功能、如何协调发声作了充分的解释说明。例如:歌唱发声涉及到的器官有哪些?每个歌唱发声器官是怎样产生作用的?换句话说,歌唱者应明确自身的歌唱器官,并对其科学、合理应用该,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民族声乐在这方面严重匮乏,几乎是空白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主要依托思考、想象去进行领会、揣摩以提升歌唱水平、技巧。

二、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研究

纵观声乐理论发展史,我国拥有大量关于声乐研究的著作。其中,元代的《唱论》记述了关于演唱技巧、方法的内容;明代的《曲律》论述了学唱方法、学习声乐步骤、学习内容等。清代的《乐府传声》浅析了演唱过程中的气息、声音运用技巧。这些理论著作,从不同角度对歌唱技术、发声原理等进行了探究。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声乐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民族声乐他正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在演绎歌曲时,要注意咬字技术、掌握音准、控制情感等。然而,很多著作都是依据经验创作的,不具备科学原理性。

(二)国外美声唱法研究

17世纪,巴西雷总归纳总结了声乐教学的技巧与方法,其关于声乐理论、教学的概述为以后的声乐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美声唱法相关研究理论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加强了对教学理论、演唱方法研究的力度。此外,其亦对物理、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德国医生曼德尔在生物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出了隔膜呼吸法。其的研究,在巩固美声唱法发声基础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研究,古典美声发声方法应运而生,进而催生出古典声乐派。此外,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人投入到对共鸣腔体的研究中。很多知名教育者对演唱者的面部表情、口腔位置等进行了探究、分析。这些有创意的研究,对推动声乐教学颇有益处。

(三)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理论研究的借鉴

时代不断变迁、发展,声乐教学平稳有序的开展着,我国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某种意义而言,声乐理论研究及其他领域理论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仪器、科学手段得到了丰富,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目前,我国各所高校关于声乐理论研究的论文著作数量不断攀升,研究范畴也极大地得到了拓展。与此同时,某些研究室亦开始加大对声乐理论研究总结的力度,在研究、选择课题时也更加趋于精细、广泛。此外,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对国外声乐理论研究著作进行了传承,并以其为基础,促使民族声乐教学与国外声乐研究更好的融合。如今,世界的文化已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迅速的发展,在不断地文化融合和文化借鉴当中,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纵观当前的歌唱方法,尽管每一种唱法都有其重点和特点,但却没有一种完全相同的歌唱方法,这些不同的歌唱方法也为当前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参考的依据。长期以来,美声唱法以及民族唱法已经被很多的歌唱家所融合,且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观众和歌唱艺术家的一致好评,将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迅速的提高。当下,我们不仅要将这一优秀的唱法始终坚持下去,还需要将目光放的更加长远,将世界上所有秀秀的歌唱方法都进行融合和借鉴,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唱法。本文对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唱歌技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歌唱方法进行思考和融合,促进歌唱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晶华,徐寅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音乐创作,2013,06:186-187.

[2]颜瑜颉.浅谈民族声乐教学对于美声唱法的融合[j].音乐时空,,21:135-136.

[3]张刚.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戏剧之家,2015,09:240-241.

[4]杨芳,方强.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探析[j].音乐大观,2012,09:54-55.

[5]鲍雯羚.试论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新课程(下),,12:115.

篇3:民族声乐教学中茶文化的应用分析论文

民族声乐教学中茶文化的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提升民族声乐教学成效,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所具有的综合素养。本文在对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价值与运用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茶文化;民族声乐;问题;运用价值;运用策略

从1956年至今,虽然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仅仅具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丰硕成就。在此过程中,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不仅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而且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专业性等方面都呈现出了现代化、专业化的特征。在新的时期,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在提升民族声乐教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方面发挥出不容忽视的助力作用,而对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及其运用策略做出探索,则是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1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总会面临曲折,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如在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民族声乐唱法呈现出逐渐西化并且传统韵味逐渐弱化的倾向。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面对这一发展瓶颈,必须重视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做出全面、清晰的认知,并对这一瓶颈的突破策略做出探索。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对西方进行盲目崇拜的问题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在追求西方文化等新鲜事物的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不容忽视的冲击。虽然很多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希望能够在保留我国民族声乐传统的基础上对西方美声唱法做出借鉴,但是在不少人的潜意识中,认为中华民族声乐唱法相对于西方美声唱法而言具有不规范、不科学等缺陷,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学院派”逐渐出现,即重视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针对发声技巧进行教育,而忽略了对人物个性、歌曲风格的探索,因此,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走入了一个追求“技术至上”的时代,如在青歌赛中,虽然民族声乐选手所具有的技巧在不断提升、所表演的曲目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不同选手、不同曲目之间的风格却呈现出了同质化的缺陷。而事实上,我国传统美学强调美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闻”等美学思想,都认为不同的作品都需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人都可以对艺术做出不同的理解,只有如此,艺术才能够带给社会大众多样化的审美感受。虽然对西方乐理以及教学方法的借鉴有助于推动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进步,但是在没有对传统文化做出深入理解的前提下所出现的盲目崇拜倾向,也必然会导致我国民族声乐走入误区,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缺陷。为此,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审视教学现状、找出教学问题,并在唱法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方面体现出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特征。

1.2我国民间音乐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融入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了可重复性的特征,即在民族声乐教学工作中,教师采用一对多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而学生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学习,建立在对西方乐理知识以及音乐演唱方法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教师群体,也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进行教育与培养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以高校为主要的学习环境,学生所接受的内容局限为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而在教师、学生都与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欠缺接触机会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也自然难以对民间文化、民间艺术产生感悟,这对教师与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理论与风格做出深入的了解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与此同时,师生与民间艺术的隔离,也导致了师生无法对民间艺术具有的风格做出体验,从而产生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方向和社会大众审美需求脱节的现象。显然,关起门来搞教学以及对“罐头式”人才的培养,既是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悲哀,也让我国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不得不面临着传承困境。在此背景下,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被高校民族声乐专业学生逐渐遗忘,与此同时,这些民间艺术所具有的营养也难以助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工作中,需要重视为学生提供接触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机会,并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民间学习采风等活动,促使学生对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行了解与体验,从而深化对我国民族声乐风格的理解。在此要求下,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重塑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理念、重新定位民族声乐教学方向,通过强调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紧密关联,促使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根植于我国文化传统,从而为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以及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重视“育才”而忽略“育人”

当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在学生专业能力发展方向给予了较高的重视,而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仍旧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具体而言,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已经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体系,这对于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然而,在学生专业能力发展具备良好保障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文化素养、道德素养的发展所给予的关注却并不能够满足学生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发展的需求。如学生是否对我国传统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是否能够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具备较高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是否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礼仪素养等,都关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材,这些内容同时也是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在“育才”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的内容,只有如此,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够成为民族声乐领域中合格的艺术工匠乃至艺术家。为此,在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中,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关注学生专业素养与其他素养的综合发展,通过引入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推动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材。

2民族声乐教学渗透茶文化的重要性与渗透策略

无论是民族声乐文化还是茶文化,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无论是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还是茶文化的发展,都与社会发展、社会大众审美趣味的发展具有紧密的关系。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及其渗透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茶文化具有多样化的外显形式,其中,采茶戏、采茶歌、采茶舞以及茶艺表演等艺术形式,都可以作为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内容,并在提升学生专业水平方面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以采茶戏为例,采茶戏这种艺术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我国社会大众生活当中,盛行于湖北省、江西省赣南等地区。凭借丰富的艺术种类以及鲜明的地域特色,采茶戏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采茶戏不仅是我国茶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与地方戏曲文化之间具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采茶戏可以说是我国茶文化与我国戏曲文化相融合的灿烂文化。将采茶戏渗透到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当中,能够促使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更为浓郁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这种发展特点对于彰显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民族化、本土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我国采茶戏的发展具有海纳百川的特点,历代采茶戏艺人通过对不同戏种艺术特点的借鉴和创新,促使采茶戏形成了成熟的艺术体系和独特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对采茶戏做的发声、吐字、行腔等做出全面的展示,引导学生对我国采茶戏艺术的风格做出深入的了解,对于推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个性化发展以及个性化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都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当然,采茶戏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有利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我国采茶戏艺术的传承,因此,采茶戏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能够为采茶戏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开创双赢局面,而对于采茶歌、采茶舞、茶艺表演等茶文化艺术形式也同样如此。另一方面,我国茶文化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成长成材而言意义重大。我国茶文化与我国传统哲学文化、文人文化具有紧密的关系,如在我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儒释道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古代文人强调修身律己,这些文化也逐渐成为了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我国茶文化对茶人所应当具有的行为规范、思想追求等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在当今人才培养中仍旧具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中的茶事活动、饮茶习俗对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完善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茶文化又是社会文化、生活文化、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我国婚礼习俗以及人际交往过程中,都能够看到茶文化在礼仪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茶道文化中涉及到的各个步骤,也都具有明确的礼仪要求。在当今人才培养工作中,重视挖掘茶文化所蕴含的这些内容,对于提升人才的礼仪素养以及社交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将茶文化渗透到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可以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强化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可以对我国茶文化中的茶德思想、礼仪思想等进行挖掘,在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做出认知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继而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材奠定良好的基础。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直接渗透。如将茶文化中的采茶戏等艺术表现形式直接融入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当中,从而有效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内容、促使民族声乐教学彰显出民族特色;另一类为间接渗透。如在对茶文化中的茶德思想进行挖掘的基础上,通过选修课程、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充分发挥茶德思想在育人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从提升民族声乐教学水平以及提升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综合素养角度来看,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当中,有必要对这两种茶文化渗透方式进行综合运用,从而确保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取得最好的渗透成效并最大化的体现出相应价值。

3结语

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教学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的渗透成为了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可以将茶文化中的艺术形式融入到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当中,也可以通过充分挖掘我国茶文化内涵,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以及礼仪素养,从而为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媛媛.中国传统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福建茶叶,(7):220.

[2]刘继鹏.民族声乐元素在茶艺表演中的创新融入[j].福建茶叶,2018(4):82.

[3]娄琳娜.民族声乐演唱在茶艺表演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8):82.

[4]邝静.民族声乐演唱与采茶音乐文化的关联性分析[j].福建茶叶,2017(3):327-328.

篇4: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融合论文

声乐即人声演唱,声乐教学包括美声和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按字面意思即优美的声音,即唱法本身就涵盖了优美的特点。民族唱法,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根植与本土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产生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风格的歌唱形式;由于我国民族众多,涵盖的民歌也是多种多样,因此民族唱法更具有多样性。声乐发展至今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是中国现代声乐的两大重要标志,同时两种唱法本质区别较大,教学如果能将两种唱法有机融合,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效。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对比差异

1、气息运行的异同

声乐,是由人声来演唱表达情感的音乐形式。声乐教学不管是美声还是民族唱法都需气息的运用。中国唐代音乐文献《乐府杂录》中说:“善于歌者必先调其气”,可见气息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两种唱法中共同需要严格练习的。民族唱法,气息运用讲究从中腹部(丹田)酝酿,胸腔而发。美声唱法,气息却是由胸腔和腹部共同呼出。教学中有专业三点强调,即印堂、横膈膜、下腹部这三点,就是歌唱中气息运行呼出的关键。实际演唱中,民族唱法教学强调唱出细致清晰的单线型声音,即重视气息和声音的一致性,而美声唱法则重视气息的保留和存储,强调尽量能用最少的声息发出最动听的声音,演唱中关键在于气息的呼出,配合协调声门,让气息平缓而舒畅。所以说,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强调气息的运行与呼出,强调腹腔对于气息的把握与控制,只是在实际声门呼出,最后形成的声音效果上存在很大差异。

民族唱法重视声音的线性流出,强调声音的强度与清晰度,气息运行期望达到的效果是歌唱情感、歌词、音乐的交汇,展现出民族独具特色的唱法音调。美声唱法始终重视声音发出后的优美度和动听度,所以在运气方面大多予以保留,并不在意声音是否清晰,是否具有线性凝聚力,只要气息能够顺畅的在声腔中流动,让气息运行下的唱词展现出优美的表现形式即可。所以从最终声音效果上看,美声唱法的气息较深厚,声音柔美、饱满且稍显松散,重视共鸣,善于将唱词与气息运行交汇合成,通过气息运行表现唱法的整体共鸣之美。而比较民族唱法,声音铿锵有力,气息强且浅,声音明朗且冲击力度大,声音效果亮、薄,真声频繁,气息运行抒发快且相对彻底,带来的是直接而透彻的听觉体验。此外,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语气上也有很大差别。民族唱法语气相对多变,不拘泥于一种固定音调,气息运行多变,有提气、歇气、换气等。美声唱法要求唱词不允许被语气打破,基本就是按照曲调转变,乐句的分句来换气。

2、嗓音运用的异同

嗓音运用是整体声乐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其重点在于嗓音的运动方式,强调嗓音的'运用技巧。不论民族方法和美声唱法,声音都是由人体的咽喉器官流出,只是流出方式上两者还是有着显著差异的。民族唱法具有悠远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受地域文化、生活习俗等,特别是受民间戏曲和说唱艺术的影响非常之深;所以不同地域在唱法风格上有着显著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又在固定范围内,都有着单纯、直接、铿锵有力的特色,彰显我国整体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民族唱法共鸣教窄,声音单纯,一般唱词明朗,情感鲜明而直接,歌唱特色亮、脆,歌唱效果、柔,嗓音流出真声较多。美声唱法重视嗓音流出的技巧,一般嗓音力度稍弱,气息有所保留,配合嗓音部分的气息都是对应合理划分的,以便能够在完美的气息配合下发出最为动听的声音。美声唱法为确保嗓音发出较为清晰、圆润、松弛,一般会将喉头位置放低,强调声音流出靠近口腔上方,实现宽广、统一的音域开拓,歌唱情感表达是贯穿、连续的。另外,在嗓音的运用上民族唱法有一个有别与于美声唱法的特色之处。民族唱法具有“润腔”的独特技巧,润腔过程一般带有演唱者的表情传达,体现出演唱者的主观刻意技巧添加,是民族唱法情感表达的直接性的鲜明特色。润腔技巧的表现过程一般带有颤抖、连滑,伴随假唱,在各种民族歌曲中随处可见,若缺少润腔技巧,即会失去民族唱法的灵魂特征。润腔是民族唱法有别与美声唱法的独特之处。

3、共鸣展现的异同

美声唱法的共鸣之处在于整体统一,整体统一的共鸣效果能够最大化的将声音传达,提高演唱者的嗓音的穿透力,最大提高美声唱法的表现效果。声乐教学中对于美声唱法的共鸣训练尤为重视,通过口腔的打开,最大化提高共鸣展现空间,因此对于咽喉部的运动要求非常细致。头腔共鸣是美声唱法展现共鸣效果的最基本方式,头腔共鸣能够将嗓音聚集高位置产生面罩共鸣,使得整体嗓音具有高度的穿透力和悠远的传播距离,声音效果更加饱满、圆润。民族唱法的共鸣主要是其民族音乐文化和音乐审美决定的,因此每种民族唱法的共鸣效果都有其特定性。大体上民族唱法共鸣多表现在局部,展现方式大多是口腔共鸣和鼻咽腔共鸣,有别于美声唱法的胸腔共鸣。民族唱法的局部共鸣特色使得整体的民族歌曲演唱各部分间会有鲜明的对比效果,强化了歌曲艺术的跌宕起伏感,提高了演唱情感的表达张力。民族唱法发声嗓音很多出力与鼻咽腔,使得嗓音流出前倾,表现出的嗓音明朗、敞亮,柔和而妩媚,唱词随曲调自由切换,不刻意追求气息与嗓音的配合度,而侧重在嗓音流出的张力,使得嗓音共鸣展现方式富有戏剧性感染力。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共鸣在表现方式和唱法技巧上虽有明显不同,但是两者追求的共鸣意义和共鸣效果却是共通的。两者共鸣展现技巧、共鸣汇集位置在认识上具有共通性,同时表现共鸣效果的嗓音流出技巧方面也有很多理论相通性。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方式

1、从声乐观念上融合美声和民族唱法

声乐教学不只局限于演唱技巧和演唱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舞台演唱表演能力。声乐舞台表演能力不仅是舞台演唱过程中演唱能力和演唱技巧的表达,同时需要学生具有足够的舞台表演组织和演唱排练组织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都是需要具体的声乐课堂给予足够的教学培养,教学培养的指导理念便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声乐观。声乐观念是所有学习声乐艺术的人必须有的对于声乐艺术的基本价值观念,它的本质是个人对于声乐艺术的爱好,表现个人对于声乐艺术的探索精神和目标追求。目前声乐教学普遍存在两种极端现象,即喜爱民族唱法的学生对于美声唱法毫无借鉴,更没有融合意识,只是单纯局限在民族唱法教学本身的规范要求上,反复练唱那几种固定形式和技巧,封死了民族声乐的发展空间,使得学习单调而枯燥。另外喜爱美声唱法的学生同样有这种现象,学生使用始终辗转在美声唱法的嗓音技巧和共鸣表现上,很少涉猎民族唱法领域,美声唱法也固封在领域,得不到发展和革新。这种现象使得声乐教学想要将两种唱法顺利的融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声乐观念入手,教导学生理性辩证看待每种唱法,认识到每种唱法都有其不可忽视的优势和不可避免的缺陷,从而进一步认识唱法融合带来的声乐综合演唱效果的提升。所以声乐教学必须要求学生同时具备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技巧和能力。

2、从技巧借鉴上融合美声和民族唱法

声乐教学属于音乐文化传播范畴,所以教学内容本质上存在地域文化差异。美声唱法源自于欧美,唱法的灵魂就是表现美感,因此对歌唱效果的动听度要求极高,演唱效果追求灵动曼妙,极富艺术性,往往有华而不实的空洞。我国民族唱法体现的是各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下结合生活劳作,表达出一种最直接真挚感情,所以唱法表现的直接生动,追求给听众最真切直白的情感传达,要求歌唱效果必须明朗透彻、生活气息浓厚,不过往往有肤浅的世俗之嫌。两种唱法的融合将会各自弥补单一唱法的单薄寡淡,给声乐注入不一样的灵魂和活力,因此融合教学应从两种唱法的技巧上相互借鉴,深入开发融入应用领域,这种教学理念可以作为各大高校声乐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方向。美声唱法毕竟和民族唱法虽有诸多差异,但是融合教学只要摸清其中的有效切入点,找出具体融合方式,就可以更好的实施。目前各大高校已经给出了具体的声乐教学改革方向,要求美声唱法的必须加强民族风格的投入,而民族唱法必须重视声乐美感的提升,所以这样的改革方向也给声乐教学关于两种唱法的融合带来明确的教学方法指导,便于实施两种唱法技巧上的相互借鉴,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各有利弊,高校提出两种唱法融合的教学模式确实从源头解决了各自唱法单一的缺陷。不过两种唱法作为整体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只有完全教会学生各自唱法的基本理论和技巧,才有机会进一步融合贯通。

参考文献

[1]耿俊超.试析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03):90.

[2]薛靖淳.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教育艺术,2018(01):74.

[3]张海强.微探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7(35):206.

作者:向章元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篇5: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

中华民族声乐教学的经典力作《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日前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文集》的出版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华民族声乐教学的经典力作《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日前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文集》共收录了学生实践辅导、教师教学辅导、学术报告、评论、杂文、回忆录、访谈录等各种类型的文章49篇。它是我国闻名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金铁霖先生几十年从事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聪明和心血的结晶。《文集》的出版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和探究领域,金铁霖先生既是继续者,也是开拓者。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金铁霖先生为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金铁霖先生一辈子从事声乐学习、实践、教学工作。1960年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心音乐学院,师从我国闻名声乐大师沈湘教授学习声乐。1963年,他辅导的第一位学生考入中心音乐学院,从此,他和声乐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81年,中国音乐学院恢复建院,他应邀到该院任教,先后担任声乐系副主任、主任,开始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至今。

在数十年的民族声乐教学生涯中,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科学、辩证、务实、创新的精神,积极吸收古今中外声乐艺术理论的优秀成果,认真探索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运用更新的理念、更新的视角阐释了他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的美学特征和价值理念的理解和思索,创建了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充分体现民族气质、民族神韵、民族审美而又和时俱进的中华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在长期的民族声乐艺术探究和教学实践中,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史观,始终坚持既矛盾又统一、一分为二的辩证理念,成功地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声乐艺术探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了“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有机统一的现代声乐美学标准,提出了“声、情、字、味、表、养、象”有机统一的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混声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感觉式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用特有的多维视角不断探索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探究的新领域,为学生的声学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成功地培养出李谷一、宋祖英、张也、吕继宏、戴玉强等一大批闻名歌唱家和歌唱演员,成功地打造了我国民族声乐的“金氏唱法”和“金氏品牌”。

作为积金铁霖先生长期声乐教学探索之精华的《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充分体现了作者民族声乐教学探究成果的基本特征,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始终坚持的唯物、辩证的理念和追求。这些基本特征和理念追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唯物论强调的是实践性,强调的是实践性和理论性的有机统一和紧密结合。《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它是金铁霖先生长期从事声乐艺术探究和声乐教学实践探索和理论升华的结晶,是声乐艺术、声乐教学实践性和理论性有机统一的产物。

声乐艺术、教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我们的探究成果、教学理论都必须是直接来源于实践的经验总结,并且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文集》提到的声乐学习需要经历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科学的自然阶段的“三阶段”理论,启发式感觉教学法,哼鸣唱法、母音练习法、反向提法、吸气提法、支点提法,微笑的运用、哈欠的运用、假声的运用,等等,都是金铁霖先生长期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教学、练习法简单明了,轻易为教师和学生所把握。声乐教学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大多数的教学方法是手把手的教学方法,老师象传统的师父带徒弟一样面传心授,在学生的练习中、在学生的演唱实践中进行指点、指导,教学生应当这么唱,不要那么唱。实践性是声乐艺术探究、声乐教学的一个很基本的特征。

任何一门学科在强调它的实践性的同时,一定要强调它的理论性,声乐教学也是如此,也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来源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功能,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恩格斯说过摘要:“一个民族要想站在历史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套用恩格斯的话,任何一种民族音乐要想挤身于世界优秀音乐之林,要想站在世界音乐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就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的音乐理论的指导。对中国的民族声乐来说更应如此。中国的民族声乐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中国传统声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艺术,至今不过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它更需要大家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努力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以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我们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实践。《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集》既是金铁霖先生个人声乐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结晶,也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界集体聪明的结晶,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极其宝贵的理论宝库。

理论来源于实践,对实践有指导功能,同时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声乐理论更是如此。金铁霖先生强调摘要:“古今中外的声乐艺术,凡被人们所公认是成功经验的,都是经过了长期实践考验的。凭空想象、没有经历实践验证地去创造一种唱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学习吸收别人的经验,应当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体验,经过反复地理解和消化之后,才可能吸取精华、为我所用。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声乐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使我们少走弯路,而实践又能验证理论是否可靠和正确,没有实践也不可能有理论。”这就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在实践、唯物基础上的辩证法。

二、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强调的是要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既有普遍、共同的东西,又存在非凡和差异的东西,是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统一。

《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的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十分强调声乐教学的普遍性和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非凡性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强调共性和个性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强调既要始终坚持行之有效的普遍的、科学的练习方法,又要应材施教,增强针对性。

坚持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首先着力解决的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声乐教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发扬民族特色的新问题。

金铁霖先生在《文集》中反复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教学,前面加了民族的限定词,因此,顾名思义,它更应当是民族的,首先要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只有民族特色鲜明的优秀民族声乐艺术才能走向世界。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俄罗斯的美声唱法,它们首先都是民族的,具有深厚的意大利特色、俄罗斯特色,以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才成为世界的。中国的民族声乐要想走向世界,立足于世界优秀民族声乐之林,必须始终坚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金铁霖先生就强调指出摘要:“唱中国的作品就应该有个民族化的新问题,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建立民族声乐体系,练习规格化,我们应当有民族自信心,下定决心来搞好我们自己的声乐事业”。

在强调坚持并发展民族性的同时,金铁霖先生也反复强调,要积极学习国外声乐艺术,将他们好的练习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借鉴过来,为我所用。金铁霖先生本人早期就是学西洋美声唱法的,后来从事民族声乐艺术、教学。他深有心得地说摘要:“西洋传统唱法注重声音的统一、圆润、通畅,具有位置高、喉咙开、气息深的特征,轻易获得充分的共鸣,这些对于民族声乐学习也是应当把握的,完美的发声方法是各种学派和唱法所共有的”。

但是学习借鉴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丰富、发展、完善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民族声乐教学。使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更好地为繁荣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服务,使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艺术瑰宝。

坚持普遍性和非凡性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因材施教的新问题,为了更好地增强民族声乐教学的针对性新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新问题。在具体的民族声乐教学中,金铁霖先生一再强调,既要努力探索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科学唱法,这种科学唱法就是共性,我们一定要用科学唱法、共性的东西指导学生的演唱练习。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作为共性来说,不管你是民族声乐唱法,还是西洋唱法,或是戏曲、曲艺的唱法,都需要科学性,科学唱法的原则是共同的,所以,在练习方法上是有共同之处的。”

在强调科学性、规律性、共性的同时,金铁霖先生也非凡重视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声乐教学的非凡性、针对性、个性新问题。他经常强调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一定要富有个性。他指出摘要:“个性就是说,在把握共性的情况下,你唱的东西,有你个人的风格、特征、表现形式和音色等等”。为了培养个性特色鲜明的歌唱演员,必须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继续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强调的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基础的,任何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扬弃,都是继续和创新的统一。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也不例外,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也要积极学习、继续前人的优秀成果和优良传统,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金铁霖先生十分重视学习继续民族传统声乐艺术,同时又突出强调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他指出摘要:“对于我们中国的声乐工作者来说,还有个向民族传统学习的新问题。祖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需要我们去继续和发展。我国戏曲、曲艺、民间唱法都有它们各自的特征,我们应当从中吸取营养,取其精华,认真地总结和提高,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来做好这项工作。”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作为我们自己的声乐来讲。我们也有自己的民族声乐传统和声乐艺术,我们应该有责任来总结、继续、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声乐,把它当成自己的一项任务。”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时代在发展、在前进,人们的观念、思维和生活节奏都在发生变化,美的追求和欣赏习惯也都给民族声乐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不论从创作上还是从演唱上,都要有鲜明的时代感,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世界上任何艺术精品都是和时代相呼应的,声乐艺术也不例外。”

任何事物的发展,任何社会的进步,都是继续和创新共同功能的结果。源远才能流长,任何的发展进步都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不能有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继续是必须的;任何事物、任何社会又都是发展变化的,又都是和时俱进的,永远不会停步不前,后人总要对前人有所超越,有所发展,创新也是必须的。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继续和创新的关系,努力做到继续和创新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

《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就是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继续和创新紧密结合、有机统一的美好结晶。

《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处处闪烁着金铁霖先生聪明和哲理的光线,科学性是它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金铁霖先生在其声乐教学文集中反复强调,一定要用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思维方式,努力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声乐艺术的科学性就是要做到唱得好听,声音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强能弱、能大能小、能实能虚,唱起来能持久而不累,而且对嗓子没有什么影响。科学性强调的是一种普遍规律,它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外国人能用,中国人也能用,声乐艺术的科学性不仅西洋的美声唱法要坚持,我国的民族唱法也要遵循。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科学的也必然是唯物辩证的。《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中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和科学性这两大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前面分析论述的“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统一,继续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既是《文集》唯物辩证特征的具体体现,也是《文集》科学性的具体体现。

篇6:原生态在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教学中作用的探讨论文

原生态在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教学中作用的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原生态音乐 民族声乐 教学

论文摘要:“原生态”这个新生的名词近几年在各种媒体中广为流传,它是自然生态保护的标记。“原生态音乐”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然而这种民族原始特色的音乐,却依然只是在民间流传,它正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困境。高校音乐专业的课堂应该担当此任。本文将对原生态音乐走进民族声乐教学课堂的意义及教学存在形式提出几点自己的见解。

原生态音乐,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原生态音乐似乎已经被忽视掉了。但最近几年似乎又被众多音乐人士所推崇,因为从某个角度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原生态。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因此传承和发扬原生态音乐,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地责任和义务。而作为培养专业音乐素养的高校民族声乐课堂,更是承担了这一重要任务。

一、问题的提出

中央电视台的最具影响力的栏目——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但最近几年,人们却发现选拔出来的民族唱法歌手普遍存在“千人一声”的问题,越来越得不到观众的喜爱。反倒是在青歌赛中产生的阿宝、石占明等原生态歌手,受到音乐人士及观众的一致赞赏。原生态民歌也逐渐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湖北省长阳**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三友坪村的“农民兄弟”王爱民、王爱华在第十二届全国“隆力奇”杯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崭露头角。而前不久在四川绵阳举行的为期3天的首届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暨中国民间文艺第十届“山花奖”系列活动中,“农民兄弟”又以一首*家山歌《细碗莲花》获得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比赛金奖第一名,并入围文艺界最高奖项“山花奖”。原生态民歌以其特有的单纯、真挚吸引了众多音乐专家及观众的关注。原生态民歌应该说是民族声乐的一个部分,但又不等同于民族声乐,它是相对于学院派而言的。这些现象都在提示我们:应该把原生态民歌教学纳入民族声乐教学中去,不仅可以使我们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更可以让原生态民歌得到传承与发展。

二、原生态音乐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民族声乐教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全国各高校也开始将原生态音乐引入课堂,它必将对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力度还很不够,有些高校甚至忽视了它的存在,把民族中最美好的音乐教育素材丢失了。这对于从事民族声乐的工作者来说是莫大的遗憾。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艺术家们对原生态音乐不断加工与完善,词曲日渐完美,已成为独树一帜的民族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渗透原生态音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民族声乐教学的*壤。

(一)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意识

当今的民族特色文化正不断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而原生态音乐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位于世界之林的根基。也是民族声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声乐的艺术精华,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从学习原生态音乐入手。像湖北省长阳**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三友坪村的“农民兄弟”王爱民、王爱华在第十二届全国“隆力奇”杯青年歌手大奖原生态唱法中就获得了金奖,他们并不是想出名,而是为了传承并宣扬*家的民族文化,让每一个*家儿女都为之骄傲自豪。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渗透原生态音乐同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民族声乐素质,促进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发展、完善,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焕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及挖掘学生的音乐才能。原生态音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它是对生活的音乐诠释,爱与恨、美与丑、情与爱都饱含在旋律中,没加任何修饰,歌的旋律和人的感情完全融在了一起,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而民族声乐教学更多的是先进行理论上的传授,在让学生反复练习,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兴趣,更缺乏了创新精神。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原生态音乐。若把原生态的音乐渗透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尽情表演,相互交流,歌人合一,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让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学生的兴趣自然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他们唱了自己想唱的,表达了自己想表达的。让原生态音乐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对于促进学生全面了解学习民族声乐,激发学生学习民族声乐有着重要意义。

(三)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学校的音乐教育应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原生态音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它需要得到继承和发展,而高校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学习民族声乐,首先要学好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原生态音乐,才可能在声乐领域中有所作为,它是对民族声乐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它既可以促进民族声乐的更好发展,又可让学生的音乐知识更加丰富。

三、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渗透原生态音乐教学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素质,壮大师资力量

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原生态音乐走进民族声乐教学的前提。高校要重视对教师原生态音乐素养的培养。原生态音乐是相对于“学院派”而言的,它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原始的、未经过加工的唱法。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民族声乐教师都掌握的一种唱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对民族声乐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除了采用培训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外,还可以发动教师深入民间,虚心向民间歌手们学习,探索。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为原生态音乐在高校校园的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优选生源,建立兴趣社团

在民族声乐专业中,有很多热衷于原生态唱法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乡*。这些学生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乐意学习和传承传统音乐艺术,乐意扎根本*。学校和教师可根据这类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成立“原生态唱法”社团,为这类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这部分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有序的学习“原生态唱法”。初次之外,社团的存在还可以为所有爱好原生态音乐的老师学生提供一个可交流、切磋的场所。真正的让原生态音乐走进我们高校校园的课堂。

(三)下乡,走出校门去采风

原生态音乐是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它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集中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和情感,是最真实的劳动的体验。它始终保持着“发于心,动于情”的本质,可以唤醒学生的真情与个性,让艺术回归本真。原生态音乐具有来自穷乡僻壤、清新质朴、丰富多彩的风格。学习原生态唱法,关起门来,在校园里“闭门造车”的学习方式是不可取的。只有真正的深入到民间,才能见识到原汁原味的原生态音乐。因此,高校校园应该及时地把老师和学生送到有民族特色的乡间去采风,以丰富原生态音乐的素材。

(四)开展活动,促进展示与交流

开展活动是促进展示与交流的最好的形式。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系统的学习原生态音乐后。各学校还要想办法,帮助这些学子展示他们的成果。如贵州凯里学院在就举办了第一届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的自己的才能,还能很好的促进“原生态音乐”的交流,更能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做很好的宣传,让各族的原生态音乐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发扬。在这一点上,中央电视台也已率先做出了表率。近几年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原生态歌手备受音乐人士和老百姓的喜爱。

四、结语

原生态音乐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原生态音乐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特别是音乐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高校音乐专业的课堂更应该担当这个责任。原生态音乐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也很好的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原生态音乐走进我们民族声乐的课堂,让我们民族的瑰宝能更好的得到发扬和继承,让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走出“千人一声”的低谷,让民族声乐因为有原生态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参考文献:

[1]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

[2]王世慧.从原生态民歌看民族声乐的传承发展[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4).

[3]史维生.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m].人民音乐出版社,.

篇7:谈民族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技能论文

谈民族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技能论文

【摘要】论述了民族声乐中应注意的几个技能:正确的呼吸,高位置,咬字吐词.歌曲风格的把握。

【关键词】正确的呼吸;高位置;咬字吐词;歌曲风格的把握

【abstract】discussed race vocal music in should attention of a few technical ability:exactitude of breath, gao position, the enunciation vomit a phrase.the confidence of the song style.

【key words】exactitude of breath;gao position;the enunciation vomit a phrase;the confidence of the song style

在几年的教学积累和部分高校生的反馈以及一些高考生中发现,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正确的呼吸”、“高位置”、“咬字吐词”、“歌曲风格的把握”这几个技能犹为重要,如果忽视这些技能将直接影响学生声乐水平的发展。在把它归纳整理的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思考,这些技能不仅有教法上的斟酌,也有声乐理论上的探讨。

1.正确的呼吸

在高中的声乐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气息的练习,特别是对于民歌嗓的学生,一味的追求好听的声音却忽视了正确的方法。我经过几年的教学,认识到对于初学民歌的学生,不要把他们框到“我是唱民歌的”这样一个框框中,要让他们从基本的方法练起。

首先就是气息的练习。歌唱的基础是气息,如果没有了气息,声音就会是空洞的、乏力的,歌唱中要求声音的穿透力、金属色彩都是与气息密切相关的,因此气息的练习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正确的呼吸呢?采用什么样的呼吸方法,才能适应发声的要求。

第一,用鼻子吸气。这种观点认为,鼻子是呼吸的必然通道,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其次,鼻子吸气卫生,因为他保护着肺和粘膜不受冷空气或微生物的侵袭。因此声乐教学中大都用“闻花”的感觉来练习呼吸。但是,用鼻子呼吸也有许多不利的因素。首先,鼻孔呼吸时,嘴是闭上的,不利于口腔和喉咙的打开,还有吸气速度慢,气息流量小等;其次,吸气时容易引起肩、胸上抬,脖子紧张的后果,与胸式呼吸的方法相似,使肩、胸、颈部肌肉紧张,疲惫;其三,鼻孔呼吸的气息不深,因此,在当代的声乐教学中较少采用。

第二,开口吸气。要使歌唱的呼吸通畅,喉咙的打开是获得通畅呼吸的首要条件。喉咙与口腔连接,要打喉咙,就必须依赖口腔打开的动作来带动喉咙的打开。我们不妨试试:一是张开口腔、打开喉咙吸气;二是半打开口腔吸气;三是不打开口腔、用鼻子吸气。我们很快就会明白,什么样的呼吸方法使呼吸通畅和迅速。所以,开口吸气,更符合气息通畅的原则。同时,我们还会发现:开口吸气时,一是口腔和喉咙都处于张开的状态,与歌唱发声的状态几乎完全相同,十分有利于吸气后紧接的歌唱状态;二是口腔腔体和喉咙、声门都在呼吸中处于充分打开的状态,吸气速度快、气息流量大,十分有利于歌唱中经常出现的快速换气;三是开口吸气与生活中“打哈欠”的动作基本相同,简单明了、操作简练,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开口吸气的气息较深。由于开口吸气时,喉咙充分打开,喉器也处于较低的位置,吸入的气息也较深,为寻找较低的气息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我们感觉到气息“闷”或“顶”在胸口上时,一定感觉到气息不通畅,这恰恰是气息不深所致。因此,吸入的气息要深,是打开喉咙吸气的必然反映,也是呼吸通畅的必然结果,还是寻找腰部支持的重要途径。当较低气息位置吸入时,必然引起腰部有往外膨胀的感觉,而这种向外膨胀的动作,正是支撑强大音响、支撑宽广音域的着力点和控制点。因此,开口吸气,气息较深,腰部支持,三者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声音,扩大音量,扩展音域等,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为了保证开口吸气的效果或质量,达到呼吸通畅的技术要求,在呼吸时,还要注意尽量不抬肩。

2.高位置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唱歌时没有“高位置”的表现,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声音是否响亮上,导致声音不高亢、不集中,无穿透力。

那么什么是“高位置”呢?“高位置”是指歌唱时产生的远距离感,如“呼唤”时积极向上的状态,应该说,位置越高距离感就越远,“呼唤”时积极向上的状态就越强。犹如跟一个离你很近的人说话位置较低,相反,跟一个离你很远的人说话位置很高一样。但歌唱与说话有些不同,它要求在歌唱时无论听者远近都需要用较高的位置来表现(有些作品除外)

在声乐作品中尤其是民歌、辉煌的美声作品,它的距离感、大空间感是很强烈的,倘若学生找不到“高位置”的感觉,就很难把作品完整地表现出来。我们在课堂里,甚至更小一点的琴房里上声乐课,学生发声或歌唱时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因为空间很小,听的人离自己很近,不免会失去距离感,失去距离感也就失去了“高位置”的表现。因此,一定要对学生强调,在发声或歌唱时要有假定的远距离感,即“高位置”。

不妨可先选择一些容易找到“高位置”的作品,如《牧歌》、《小河淌水》等一些空间感比较强的作品来训练,结合教师示范“呼唤”时不同距离所表现出来的“位置高低”来帮助学生理解“高位置”。在教学中常对学生进行“高位置”的监控也显得很有必要。

3.咬字、吐词

歌唱艺术最大的.特点是语言和音乐的高度结合,一首旋律优美动听的歌曲还必须要有清晰准确的吐字行腔来表现。所以歌曲的演唱除了要有基本的汉语普通话发音知识和掌握咬字、吐字的基本规则外,还必须具备生动的吐字行腔的表现力,达到真正的吐词清晰、字正腔圆。

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把歌唱的咬字分为“出声、引长、归韵”三个过程,“出声”就是咬准字头,“引长”就是延长字腹,“归韵”就是收清字尾。咬准字头就是要按照“五音”的正确口形把声母咬准确。延长字腹就是按照“四呼”的口形延长音量发响最易的韵母,把声音放出来。收清字尾也就是韵尾交待要清楚,韵尾是复韵母还是鼻韵母,还是没有韵尾以韵腹的母音直收。我国现在的传统民族声乐沿用的“十三辙”分类发声的方法仍然是比较实用、科学的。

歌唱的语气表达随着歌曲的曲式结构、节奏速度、风格特点不同,咬字吐词的语气、腔调也应该有所不同。

例如:演唱热情欢快、清新明朗、旋律节奏紧凑跳跃的歌曲,吐字行腔应该轻巧迅捷、流畅舒展。如《姑娘生来爱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玛依拉》等。

演唱情深意长、纤细委婉、旋律节奏缓慢悠长级进的歌曲,吐字行腔应该圆润柔和、连贯平稳,如《四季歌》、《草原之夜》、《情深意长》等。

4.歌曲风格的把握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是对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民族音乐特征和歌曲演唱的民族特色等来演绎表现,达到独特的民族演唱艺术风格。我国地大物博,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风格五光十色、丰富多采,不同的地域风貌、习俗语言,风格各异、个性突出。居住高原雪山的藏族同胞,质朴敦厚、粗犷坚强。该民族歌曲旋律一般多宽广舒展、悠扬奔放、载歌载舞,节奏性强,真声的演唱声音雄浑粗犷、浓重情深。位居祖国大西北天山下的新疆,以维吾尔族为首的多个少数民族,热情爽朗、风趣潇洒、能歌善舞。受波斯、阿拉伯音乐影响,该民族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变化较大,切分节奏运用较多,音乐活泼跳跃,热情欢快。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风格的歌曲进行不同的处理,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风格特征。同时,让学生多欣赏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这样学生在表现作品风格上会很快的得到提高,学生学起来也很起劲。

总之,上述这些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四个主要技能,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训练量的安排、对学生提出要求的程度,对学生技能评价时的话题或考核指标等教学手段来实施,把本来就有的技能训练的内容进行着重、放大,相信在实践中会有喜人的收获。

篇8:民族声乐教学中向戏曲学习和借鉴探究的论文

民族声乐教学中向戏曲学习和借鉴探究的论文

摘要: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其声腔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经过数代艺术家的传承与总结,戏曲的唱腔已经变得非常成熟,有着相当多的技巧,这对于民族声乐教学来讲,是十分宝贵的资源。本文主要从戏曲的用气、唱字、唱情、唱韵、用嗓以及行腔六个方面,分析了民族声乐中需要向戏曲学习和借鉴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戏曲;借鉴

一、戏曲的用气

“气”在戏曲的演唱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促使喉腔、声带等能够发出声音的主要动力。演唱戏曲时其“气”运用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戏曲演唱的质量以及平稳的程度。我们通常所说的丹田气就是指腹肌、膈肌的动力而言,这与民族声乐也是一样的。对于演唱民族声乐的作品来讲,要想将一首歌曲演唱得充满感情,最主要的还是看在演唱的过程中“气”运用得如何;看呼吸、气口能否正确运用;能否以气托腔。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应该对“气”的运用引起足够重视,有一种理论说:唱歌就是唱“气”,这是很有见地的。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灵活地用气,才能缓急随心地演唱乐曲。

二、戏曲中的唱字

“字”对于戏曲来讲,是演唱与表达内心感情的主要前提,在演唱的过程中,对情感的抒发或是事情的叙述都要用字来表达。那么在演唱时,唱字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演唱的效果。对与民族声乐教学来讲,唱字也要像戏曲那样严格遵守三个要求。首先,其乐音要准确;其次谈吐要清晰,能够让听众知道演唱者演唱的内容;最后,演唱的节奏要平稳。《顾误录误收》中说道,“一字唱完,须交待清楚,再唱下字,方是本字之音,如出而不收,张而不闭,是仅有上半字,无下半字,欲入其听,不亦难乎”,这准确地说明了演唱过程中对唱字的要求。

三、戏曲的唱情

所谓的唱情主要是指在演唱的过程中抒发的感情。对于民族声乐教学来讲,要想演唱出一首完美的歌曲,就要看演唱者所演唱的音乐是否动听,是否具有较高的质量,是否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要求对唱情进行很好地把握。在戏曲的演唱当中,其最主要的还是声情,通过声情来表达乐曲的词情和曲情。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当中也一样,要想使得所演唱的乐曲动听,最根本的还是看感情的抒发程度,演唱时,我们应该更多注意演唱的声情,只有将声情很好地演唱出来,词情和曲情才能最大程度地表达。以往人们在演唱民族乐曲的过程当中,往往会认为乐词和乐调才是决定演唱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殊不知,声情才是词情和曲情存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四、戏曲的唱韵

所谓的唱韵主要是指乐曲的韵味,这对于演唱者来讲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戏曲演唱当中,也是较为高的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当中要想做到韵味十足,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演唱者要学会对声音进行相应美化;其次演唱者要对演唱的语调以及演唱过程当中的语气进行相应地润色;再次,要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乐曲的特点以及表达的感情等因素来恰如其分地对乐曲的情感进行表达;最后,要根据每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相应地展现出自身的表现技巧。乐曲的韵味是以上几点要求的综合体,只有以上几点同时得到满足,乐曲的韵味才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否则,不论缺少哪一项,其所要表达的韵味都无法得到最大程度地实现,这也是体现一个演唱者唱功如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五、戏曲的用嗓

戏曲的用嗓也就是演唱者在进行演唱过程中使用的嗓音。戏曲演唱过程当中的嗓音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称之为大嗓;第二种称之为小嗓,第三种称之为大嗓与小嗓的混合体。其中,演唱者在演唱过程当中所运用的嗓音不同,其演唱出来的效果也不相同。大嗓就是演唱者本身的嗓音,而小嗓主要是指演唱者的假嗓,而大嗓与小嗓的混合体也就是指真嗓和假嗓的混合。这三种用嗓方法都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做到发音圆润,也要做到发音纯净。

六、戏曲的行腔

所谓的戏曲行腔主要是指演唱者的唱腔。唱腔对于不同的演唱者来讲也是不尽相同的,戏曲中的唱腔主要讲究的是吞吐虚实。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当中,无论乐曲的唱腔简单还是复杂,其风格是柔还是刚,都要求声音圆润。否则,演唱者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有吐无吞,有实无虚,直来直去,那么所演唱出来的音乐也势必会显得较为生硬,不含感情,其美妙动听也自然无从谈起。七、结语总之,中国戏曲历史源远流长,在此过程中也积累与沉淀了许多知识与技巧,在经过艺术家进行分析与总结之后,已经成为了一套完整的程式化艺术,这对于民族声乐的学习者来讲应该是十分珍贵的资源。因此,民族声乐教学者应该对戏曲的演唱技巧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将其应用到民族声乐的教学当中来,相信定会大大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效率。

作者:韩晓霞 单位:山西戏剧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焦春梅.民族声乐教学中向戏曲学习和借鉴的探究[j].中国音乐,,(1):115-116.

[2]于君.民族声乐教学中向戏曲学习和借鉴的探究[j].北方音乐,,(20):66-66.

篇9:高师民族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传承论文

高师民族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传承论文

传统音乐的发展离不开传播媒介的支持,而音乐教育本身正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因为首先音乐教师获得关于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然后通过教学过程用音乐的方式将信息传达给学生,最后实现学生的审美品格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的养成。这一过程正是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实现了文化的传播。

早在我国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上,音乐教育界就曾达成“重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共识,表明了学界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目前音乐教育研究者已经意识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教学者进一步地研究、分析与实践,将传统音乐文化融于教学中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

一、高师民声教学中传统音乐教育现状

我国的传统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千百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愛。关于其分类,一般把其分成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曲等五大类。但是有专家提出同属于中国传统音乐范畴中的诸如福建南音、西安鼓乐和一些宗教音乐并不能完全归于这五大类音乐中。因此,杜亚雄在〈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将中国传统音乐划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四大类,这样有些学者提出的不能被“五大类”包含进去的音乐便得以准确的划分进来。

当代的学校音乐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音乐一直处于音乐教育的边缘。“一项对来自广西各地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1700多名学生进行的£有多少学生会唱家乡的歌’的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的壮族学生,5%的瑶族学生,27%的苗族学生和31%侗族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

这一调查充分显示,熟悉和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学生越来越少。民声艺术是学院派较为系统地研究我们民族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学让我们的学生系统科学地学习民族声乐,高师是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重要阵地,而高师的民声艺术教育模式也多是采用示范练习的模式,而对于民族音乐背后的传统文化意义的讲解少之甚少,这也造成了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失。

二、高师声乐教学中应增加本土音乐作品内容

高师是培育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高师音乐教学中要适当的添加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重视培养学生了解并热爱传统音乐的情操。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目前高师院校的教材主要是;声乐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高师声乐教材〈声乐曲选集,(徐朗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丛书之一;.声乐曲选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等几套高师声乐试用教材,这些教材多涉及的是艺术歌曲以及经过改编的民歌作品,而对于高师院校当下的典型的民族作品及原生态艺术作品均未能涉及,而对于学习者来说,受当地人文熏陶以及民风影响多种因素,对于当地的民族音乐或原生态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此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本地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注入和讲解,让学生接触多种风格的声乐作品,融入真正“原汁原味”的原生性传统剧目。如东北地区最传统的东北小调,山歌、歌舞曲和萨满调。如徵调式的〈东北风.、、〈放风争.、、〈翻身五更.、、〈小看戏.'、回娘家摇篮曲,等,宫调式的;.丢戒指:、〈卖饺子小拜年:等,再如羽调式的〈茉莉花之二:、〈正对花:等等,乐曲表达了东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劳的作风及火热的情怀,东北人民破朴实的生活情怀,生动活泼的热情性格均通过作品像我们诉说。这些作品源于学生生活环境,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使得本土的音乐作品得到了切实有效地传承。

三、高师声乐教师教学思维和知识的及时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将自己长期以来的表演经验和理论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错误的方式和方法,将这些经验消化理解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由声乐教师和观众检验学习的水平,这使得声乐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和理论修养,如果教师缺少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必然造成其教学过程中对传统音乐的重视度不够,影响了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养成。

而我国早期的音乐师范教育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教学体系和理念上深深烙上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印记,在结构上西方文化偏重而传统音乐文化偏少,在钢琴、视唱练耳、和声、作曲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上侧重的较多,而缺少对戏曲、说唱等“原生形态”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系统练习。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注重自己的知识结构调整,在思想认识上提升传统音乐文化运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整学习结构,多接触传统音乐深化自身知识,提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能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决定了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传统音乐文化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高师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可以说高师教育理念对青少年思维的影响是久远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传统文化,传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

篇10:学生声乐教学中听觉的培养论文

学生声乐教学中听觉的培养论文

摘要:声乐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因素。虽然声音质量学习、发声方法以及训练的内容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声乐发音,需要对声音有清楚的认识,同时还需要具有准确辩听声音的能力。本文就这一内容进行分析论述,希望能够推动声乐教学中音乐听觉的培养和发展。

关键词:声乐教学;发声技巧;音乐听觉

声乐教学开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发声技巧和演唱方法,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和表现能力,进而实现技术与音乐表现的统一,实现真正声乐艺术的创造。以下从发声技巧训练、听觉训练等方面加以阐述,不断提升学生音乐听觉能力。

1声乐教学引导

声乐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音乐表现力和技巧,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实现技术和音乐表现的统一,进而创造出真正的音乐艺术。笔者认为,发展、培养学生音乐听觉能力,就要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使其沉浸于音乐氛围当中,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音乐大多数都是要靠学习者自己去感受,教师仅仅是一个引导作用,并不能完全将音乐教授给学生,教师只能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始终引导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前进,这也印证了那句俗语“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声乐教学可以说是声音训练的过程,但声音训练并非简单的发声方法训练,我们应当从艺术审美的层次去理解“声音”。我们事先要明确声音是歌唱的物质基础,同时它也是歌唱存在的先决条件。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活动都要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它主要通过声音表现、表达出发。声乐声音指的是具有审美性、艺术性的声音,它展现了演唱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审美意识。

2内心听觉的含义

内心听觉是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理解的、开展的内心音乐活动,它建立在音乐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利用自身对音乐音响的记忆和感知,所产生的音乐意象,它主要在于对音乐意象的整体把握。因此,可以将内心听觉理解为一种内心音乐活动,它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先导性,摆脱了外部听觉束缚,提升学生音乐内心听觉。它并非是外部听觉在内心的复制,音乐的产生首先也要有个音乐主题、调子、情感等方面的构思,音乐者在演唱音乐的时候要有个歌唱声音形象,做好内心声音形象设计,并努力使自身演唱声音与想象设计相吻合,更好地表达歌曲情绪和思想内容。

3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

内心听觉培养应当始终贯彻于整个声乐教学过程。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的音乐聆听,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音乐材料,逐步提高音乐文化05知识修养和音乐理论,不断拓宽音乐视野,丰富音乐感知手段。

3.1积累丰富音乐听觉

音乐听觉作为一种听觉艺术,教师应注意对学生内心听觉的培养,建立声音概念,积累丰富的听觉经验。首先,听录音,给学生播放名家演唱,引导学生聆听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开拓音乐视野,不断积累音乐素材,增强自身音乐底蕴。声乐作品聆听一定要认真仔细,教师要掌握好讲解的时机,给予学生恰当的`分析和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作品曲调特点、风格,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感受歌唱家们的感受,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提升音乐感受力。当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力有了一定的感受之后,就要让其进行歌唱模仿,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感受到歌声的美妙,倾听到内心深处的声音,形成初步的声音意象,奠定扎实的内容听觉基础。其次,听内心,让自己听到自己的演唱。通过内心听觉培养逐步形成声音概念,进一步促进声乐教学效果,实现对内心听觉的逐步调整和完善。通常,歌唱技能教学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歌曲演唱教学、发声基础训练。优美动听的歌声都是建立在科学发生的基础上,因此,发声训练对学生声乐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基础性发声训练主要是由歌唱呼吸、咬字吐字等组成的,教师要做好歌唱发声基本技能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这一项基本发声技能。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去分析、了解歌曲的创作动机、手法和歌词大意等,帮助学生做好内心歌唱设计,使其自身的演唱更加丰满,形成良好的歌唱听觉意象。利用意象中的声音指导、控制歌唱发声。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演唱录下来,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品评、分析、比较,从而更好地实现声音形象和想象中声音形象的相互统一,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控音量、音色、呼吸的缓急,等等。这种“自我听赏”有利于学生对内心听觉的自我调节。最后,聆听。常见的声乐教学采用了个别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协作式集体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的声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内心听觉,提升学生的声乐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头脑中的歌曲声音形象设计,进而实现对声音情感、力度、速度以及情绪的准确掌握。同时,教师还应积极构建表演平台,鼓励学生登台表演,让学生进行歌唱体验的同时学会倾听、比较、分析。评价标准可以根据学生对声音概念、内心听觉制定,由学生自己讨论、发现问题,丰富学生的听觉感知,增强学生对声音的发声控制能力和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声乐概念。

3.2加强音乐理论学习和文化修养

声乐演唱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声乐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声乐作品创造性和整体性。歌唱表演不仅是声乐技巧表演,同时还受表演个体的学识修养、个性特征、自身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自身嗓音条件好的人比比皆是,但可以称作声乐艺术家的却不多。究其根本原因,越来越多的声乐演唱者更加热衷于技巧修炼,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作品缺乏真正的内涵和深度,演唱缺乏个性化和创造性魅力。因此,内心听觉培养一定要重视音乐文化修养和理论知识。演唱者内心听觉、声音概念与其自身审美经验、文化修养、音乐理论水平等有着紧密的关系。演唱者要能够准确掌握声乐作品作者的内心思想和情感,歌曲的演唱也需要演唱者的理论知识驾驭能力,更好地分析歌词思想、曲式结构和情感基调,只有这样才能够奠定扎实的演唱基础,使学生具备更好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声乐教学就是要在不断加强学生音乐理论基础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和内涵,更好地提升学生音乐分析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定的音乐欣赏,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面,了解到更多的音乐作品和音乐人,做好大量的音乐信息积累,为音乐作品创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倾听音乐作品,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丰富自身审美经验。

4结语

声乐教学一定要注重内心听觉培养,更好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声音概念,准确掌握发声技能技巧,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声乐艺术事业中,不断提升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推动音乐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聂贞萍.浅析声乐演唱过程中影响情感表达的因素[j].艺术教育,,(07):123-125.

[2]赵沛霞.声乐演唱中的支点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87-88.

[3]高丽.论声乐演唱中的“松”与“紧”[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

[4]范华继.浅析声乐教学中内心听觉的培养[j].艺术评论,,(05):13-15.

[5]彭素琴.声乐教学中音乐听觉的培养与发展[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6):40-41.

[6]于善英.声乐教学中的听觉判断力培养[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05):90-91.

[7]臧学娜.谈歌唱听觉能力在声乐教学中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8,(11):48-49.

[8]李虹.谈声乐教学中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07):17-18.

篇11:浅谈声乐教学中如何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论文

浅谈声乐教学中如何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声乐教学;逆反心理;演唱能力;歌唱兴趣

[论文摘要]声乐教学中,师生的积极配舍是教学成功的关奠。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始终是声乐教学的一大障碍,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声乐教学中,师生的密切配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师生配合默契,学习效果就好,但在实际教学当中,部分师生很难配合好,使师生双方都有许多烦恼。甚至有的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和盲目心理。

逆反心理、盲目心理最常见的表现是:

①自负心理。有部分自认为声音条件好,有一定歌曲演唱能力和经验的学生。过高的估计自己,认为教师教不了他,而且错误地认为,只有某某教师才能教得了他。而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方法很正确,而对教师的教学横加评论。上课时不但不按教师要求练,下课后自己跟着感觉走,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而有很大一部分。

②学习中的盲目性。有的学生打心底认为某某老师行,认为我只有跟他学声乐,那么就会取得好的成绩。甚至认为自己的嗓音只适合唱某种唱法,而不适于其他唱法。需要找一位相同唱法的教师和厌学情绪,甚至对立情绪,这样的学生很普遍。如果想法未如愿,则采取抵阻行为。

③自卑心理。这类学生一般声音条件差,基础也差,学习上缺乏自信,容易自暴自弃,对上声乐课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出现请假逃课等现象。

一、教师要有较高的歌曲演唱能力和技能技巧

作为声乐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歌曲演唱能力和歌唱的技能、技巧。这是学生很乐意学习声乐的必要条件。很多学生愿意拜演唱能力较强的老师为师,这是情理之中的。但也有部分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而荒废了自己的声乐学习和交流,演唱能力大不如以前,或者闭门造车,不与外界联系,不汲取新的养分,久而久之,无论从演唱上或者是声乐理念上都与时代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样的教师,学生很难愿意做他的学生,那么教学工作就无法开展,这样的现象在我国声乐教育界屡见不鲜。所以说,作为声乐教师,必须坚信一点“教学相长”,必须时时汲取先进的声乐技能技巧为我所有,使自己的声乐教学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能较好地示范具有相当难度的艺术歌曲和声曲,同时要加强学术交流,广泛涉猎国内外先进的声乐演唱方法。这样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就会积累丰富的声乐技能技巧,永葆歌唱艺术青春,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专业老师有一种敬仰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欲望。

二、教师必须爱护关心自己的学生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精神成长上取得更好的成果。”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有责任心和崇高的师德,要用自己的感情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特别是对条件差的同学,要多关心他们,不嫌弃他们,及时表扬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多鼓励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并力求使他们在学习上得到一定的进步。而对那些很自负的学生,首先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我反省自己,正确地对待自己。使他们从对立面转向过来,相信自己的老师。但另一点,要想使学生信任,作为老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更要有爱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说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是声乐教学的关键。有了兴趣,就有了向既定目标前进的动力,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运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

第一,首先要使学生对歌唱感兴趣。

高师音乐专业部分学生最初不怎么喜欢本专业,而是文化成绩很差,最终选择这一职业。那么其中大多数是临“考”磨刀,上了几节声乐课,唱一两首歌曲对付高考,也就是说大部分同学入校前对声乐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一旦正规学习声乐,就会发现原来的发声方法有很多问题和毛病。老师对他们原来习惯的方法进行改正,以至显得退步了。原来能唱“g2”,现在则上不去了,原来能唱很多大作品,现在愈显力不从心。在这段时间里,很多学生都有过或多或少的迷惘,甚至容易对声乐失去信心,丧失兴趣,有的怀疑自己的老师方法是否适合,自己是否适合自己老师教,甚至有的学生想换老师。这一阶段最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本人十几年声乐教学中也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作为教师要耐心,有步骤加以引导,并明确地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加强定向指导,帮助学生渡过这一不自然的阶段,逐步培养学生对声乐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歌唱的兴趣:

①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想,那就是认为以前唱得很高,作品也很大而现在则不如以前的错误思想。其实大多数在没有经过正规声乐学习之前,本能地认为唱歌唱得越高越好,声音唱得越亮越好,歌曲唱得越大越好,其实不然,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在接受较规范的声乐教学时,教师首先会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和基础制定一个较为科学的训练计划,先打基础,再逐步强化,所以说作为声乐教师要及时地把学生的错误思想先予以解决,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

②多欣赏、多观摩各种声乐演唱比赛和独唱音乐会等形成多样的声乐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扩展视野。随着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国内文化市场的逐步繁荣,国内外很多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举办各种独唱音乐会,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就近观摩,不仅使学生对歌唱产生更大的兴趣,而且扩大的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声乐鉴赏能力。

③多接触、多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本人认为对初学者不仅要进行正确的声音训练,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更多地涉猎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声乐作品,而今很多歌唱者成音乐院校的学生甚至部分教师都有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歌曲要少而精,笔者不太同意这种看法,如果一个学期或者几个月唱二至三首歌曲,从某种程度上说:歌曲处理效果可能会好。但学生接触的作品就受到了很大限制,而且很多学生周而复始一地唱几首歌,会产生很大的厌烦情绪。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歌唱情绪,就要多让学生接触各类歌曲,丰富学生的歌唱内容。、第二,激发歌唱欲望,寻找歌唱中的`乐趣。

很多学生对声乐有一定兴趣,但并不主动去接触歌曲,而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歌曲。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使学生在歌唱中找乐趣。一般说来,乐趣有三大特点,即专一性、自发性和持久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对声乐感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接触歌曲,去演唱歌曲,认为歌曲演唱是一种享受。那么就会在歌唱方面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大凡很多学习声乐的学生都是由于找到了歌唱中的乐趣后,方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认真、主动地学习教师的传授的声乐技能技巧,认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声乐学习。

第三,要有歌唱的志趣。

志向和兴趣的结合便使乐趣变为志趣,是兴趣过程的高级阶段。这个时期,学生思想比较牢固,心理状态较好,对学声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了歌唱的志趣,学生就会一如既往地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去奋斗,最终达到一个较理想的歌唱水平。

四、教师教法得当、选材适度

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仅要有较强的声乐技能技巧,更要有较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歌曲演唱经验,更要有一套歌曲处理的方法。这样才能针对学生的毛病及时加以纠正,并尽力做出明确的示范演唱。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同时允许学生听取别的教师有益的指导。在教材使用上要严格遵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自然规律,尽量布置一些旋律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歌曲。也可以适当选一些学生喜欢唱的歌曲,而目前声乐教材版本很多,但较系统、科学的声乐教材还比较少,高师音乐专业、各专业音乐院校使用的教材大体相同,没有很大区别,无论是哪一级学校的声乐学生,都必须在众多的曲目当中,选择适合他们演唱能力范围内的歌曲,而不要盲目地选择曲目较大、不适应学生实际演唱水平的曲目,特别是初学者,特别崇拜外国咏叹调和名人名曲,以致事倍功半。作为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演唱能力出发,正确加以引导。

五、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大体可分为“理智型”和“情绪型”、“外向型”和“内向型”、“顺从型”和“独立型”。按气质分为“活泼型”和“安静型”,从血质来讲,可分为多血质型和抑郁质型。而学音乐的大多是“情绪型”、“外向型”、“独立型”、“活泼型”、“多血质型”,只有极少部分为“顺从型”、“内向型”、“安静型”、“抑郁质型”。前一类型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演唱广泛,能把握多种风格的歌曲,但学习不扎实,很难稳定。对这一类型学生,要及时肯定他们在演唱中取得的成绩,但更要时时提醒他们在演唱中的不足,使他们在歌曲处理方面更加细致、更加认真。并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定的压力和动力。但后一类型的学生学音乐较慢,但感情细腻、深沉,一旦认真学下去,效果较好,对这一类型学生,要多以鼓励为主,及时肯定他们在学习中的一点一滴进步,切不可使用很多批评埋怨的词句,这样就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作为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详实地了解,扬长避短,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寻找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所以同一老师教出来的学生都不相同,同一首歌曲,由不同的人演唱,其效果也不相同。所以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更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更好地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

总之,声乐教学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过程,但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明确的教法,一定会克服各种教学中的阻碍,一定会培养出合格的,高水准的声乐人才。

篇12: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研究论文

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研究论文

摘要:美声唱法的科学性毋庸置疑,自引入我国以来,美声唱法对推动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与民族音乐文化呈现出交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以上原因,本文简要分析了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要性,并从气息、吐字、风格、情感、表演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进一步提升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水平,从而充分发挥美声唱法民族化在教学服务及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美声唱法是世界上公认的科学化的演唱方法,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声唱法传入我国,至此之后,国内高校声乐教学中大多以美声唱法为主,其覆盖面越来越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受到民族文化和语言差异的影响,在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华民族化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对语言的元音进行改变以便于歌唱,同时要通过元音来更好的接触语言,这就涉及到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的结合。在美声唱法不断普及和推广的背景下,其与民族音乐的融合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也赋予了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教学研究价值。基于以上,本文简要探讨了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运用的相关问题。

一、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涵盖内容众多,例如戏曲、民歌、说唱等都属于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范畴。美声唱法的发音方式科学合理,通常用来衡量声乐演唱水平,由此可见,在保持民族声乐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引入美声唱法是十分必要的,声乐研究者需要对美声唱法民族化问题进行研究。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内涵是以科学的美声演唱发声来提升民族音乐演唱水准,但前提是保证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特色和神韵[1]。东西方人在生理结构及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性较大,美声唱法民族化需要将美声唱法“嫁接”到民族声乐中,以美声唱法演唱民族音乐作品,探索美声唱法在民族文化背景下运用和发展的可行性,从而创新出新的音乐风格,这才是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核心所在。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许多声乐研究者积极探索,在不丢失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特色的前提下积极借鉴美声唱法技术,这对于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提升声乐演唱技术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形成了包含民族神韵和颇具时代特色的音乐风格。在我国老一辈声乐及声乐教学研究者中,不乏探索西方美声发音方式和演唱技巧的先驱者,并在民族声乐文化中融会贯通,例如才旦卓玛、王昆、郭颂等在声乐研究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初心,保持我国音乐民族化和本土化之特点,并积极借鉴美声唱法之精华,对于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美声唱法民族化的研究正式步入了摸索阶段,但个性鲜明的审美特征还未完全形成[2]。德德玛、李双江等歌唱家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摸索美声唱法民族化发展,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审美特征,与老一辈艺术家相同的是,他们都坚持以民族特色和民族韵味为基础的原则,这也是这些歌唱家及其作品广受欢迎和喜爱的根本原因。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其不仅承担着培养声乐人才的任务,同时肩负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大使命,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积极的运用美声唱法民族化,发挥其音乐传承价值,创新出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让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之林中保持活力。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中运用民声唱法民族化是十分必要的。

二、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具体运用

1.气息的调节控制

运用美声唱法民族化过程中,气息的调节控制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呼吸,保证气息顺畅和稳定,以此来均衡、灵活、平稳的控制气息变化。在用美声演唱中国歌曲的过程中,通过气息的有效控制来实现情感的书法和表达,教师应当让学生结合不同作品特点学会灵活调节和控制气息,从而更为准确的表达作品情感。

2.吐字技巧的训练

归根结底,美声唱法属于舶来品,其适用于外国语言尤其是意大利语的演唱,在意大利语中,发音以元音结尾,在演唱过程中,只需要保证五个元音字母的统一即可[3]。但对于汉语来说,汉语拼音有声母和韵母之分,在声乐教学中不仅注重发声方法、声音变化及延长旋律的.训练,同时要注重语言的合理运用。汉语语言吐字要保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即演唱过程中灵活运用字头、字腹和字尾,所谓“腔圆”,即在统一共鸣位置中以音乐的形式通畅的演唱出字,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相较于说话来说,演唱需要在同一的状态下保证发音吐字的清晰性,不能有字无声或有声无字,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以拼音的形式拼字,以普通话的标准归韵,即在演唱过程中灵活运用美声唱法,之后配合乐句强弱处理、气息演唱来完整的表达乐曲,保证语言的流畅性和情感表现的自然性,产生与听众的共鸣[4]。总的来说,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吐字方面的运用就是以民族语言来对美声唱法进行诠释,强化汉语吐字,将汉语吐字方式与美声唱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消除美声唱法演唱民族作品的生涩,在不影响外国作品演唱的前提下,保证中国作品的美声演唱被群众接受。

3.作品风格的把握

风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从宏观上来看,其指的是一个时代、民族、流派、艺术作品的特点,而对于声乐演唱来说,演唱风格指的是演唱的韵味和个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中外作品及戏曲声乐作品等,各类作品的语言风格有着一定的差异性,需要学生灵活把握,对作品内容、创作意图及创作背景有着良好的理解,以此才能够更好的把握作品风格。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区域的歌曲风格差异较大,例如江南歌曲柔美秀丽,旋律圆润,高原歌曲粗狂高亢、旋律起伏,草原歌曲从奔放悠长、放荡舒展。以江南歌曲为例,在了解歌曲风格之后,对歌曲演唱的把握归根结底要在语言上下工夫,掌握江南水乡语言的韵味,只有这样才能够唱出歌曲之韵味,彰显江南歌曲的柔美魅力。因此,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运用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多多学习,借鉴歌唱名家对作品风格的把握,提升自身对作品风格的灵活掌握和运用能力。

4.民族情感的表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沉淀,民族个性鲜明,许多民族歌曲取材于生活,唱起来朗朗上口,流传久远[5]。例如东北的二人转、湖南的花鼓戏、陕北民歌等,各民族音乐作品各具韵味、各有特色,也形成了差异化的演唱方法,此外,我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作品丰富,这些都属于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正是在这些传统音乐艺术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的。而在美声唱法引入之后,民族音乐又积极借鉴了美声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先进的发声技巧,使得民族音乐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美声唱法与民族艺术及情感的融合推进着民族声乐的发展。相较于传统民歌来说,现代民族声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更强,同时不失传统韵味,搭载了民族情感,使得现代演唱艺术家在更加科学演唱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抒发和表达民族情感。例如《我爱梅园梅》、《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等都是利用美声唱法表达民族情感的典型作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注重对美声唱法技巧把握的同时要学会表达情感。音乐是搭载情感的载体,演唱技巧再好而缺乏情感表达是无法打动听众的,这就需要学生用心演唱、用情演唱,结合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感情,实现情感和声音的统一。需要注意的是,作品演唱情感的表达离不开作品的内容,以《我爱梅园梅》这一作品演唱教学为例,在教唱之前,需要让学生对作品内涵进行理解,作品不仅仅是对梅花的歌唱,同时更体现了作者借梅花之高尚品质表达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之情。因此,应当要求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转换角色,怀着崇敬的心情用美声唱法演唱出来,心中有情方可实现以情感人,配合美声科学的演唱方法来达到完美的演唱效果。

5.协调统一的表演

演唱与表演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声乐演唱来说,表演即指的是演唱过程中的面目表情和肢体动作。在演唱西方歌剧的过程中,需要学习芭蕾舞、宫廷舞等,而对于民族作品的演唱来说,也应当学习民族舞蹈动作及戏曲表演动作等。美声唱法的引入只是为了借鉴其科学的演唱技巧和方法,这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民族化的表演形式,因此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还体现在民族化表演形式上。在表演的过程中,应当保证表演动作与演唱内容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这与演唱者的自身修养密不可分,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学习[6]。从微观方面来看,声乐演唱者的修养可以划分为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两个部分,所谓文化修养,即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和学习文学、历史、宗教等各方面知识,奠定自身的文化功底,保证演唱过程中有内容、有深度,所谓音乐修养,即指的是学生要掌握好科学的美声唱法技巧,同时要有着扎实的音乐知识基础,热爱交响乐及会演奏一些乐器等,只有具备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在作品演唱的过程中才能够保证表演的协调性、统一性,从而为整个演唱增光添彩,强化演唱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水平,同时有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价值。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在保证民族音乐文化韵味和特色不丢失的原则性,探索了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培养复合型的声乐人才,让我国本土化、民族化的声乐艺术与世界接轨,让烙印有中国文化印记的声乐形态走向世界。

作者:刘爱珍 单位:黄淮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晋梅.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j].太原大学学报,,04:61-62.

[2]羡涛.高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价值研究[j].大舞台,,11:159-160.

[3]章迪.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5:388-389.

[4]李婷婷.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j].北方音乐,,11:124.

[5]李炳慧.试论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

篇13:声乐教学中帮助学生运用金氏唱法论文

声乐教学中帮助学生运用金氏唱法论文

摘要:在声乐界,金铁霖可谓德高望重,为民族唱法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纵观声乐领域,成就卓越的大家都或多或少受金先生独特的“金氏唱法”影响,阎维文、宋祖英等一批在歌坛极具影响力的歌唱家都曾在金先生门下学习声乐,并将“金氏唱法”融合到美声演唱中,使中国传统声乐发扬光大。

关键词:声乐教学;全氏唱法;教学方式

金铁霖先生在声乐教学上以自己的独特理念和创新精神,开创了民族声乐的新天地。金氏唱法糅合了近30年来声乐研究的主要成就,对教学理念、方法以及艺术感知进行多方面改进和发展,集合了科学性、时代性以及民族性,总结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各种声乐训练方法,如哼鸣练习、母音练习以及微笑练习,使声乐教学效能不断提升,民族声乐从阳春白雪走向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受大众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

一、金氏唱法的特点

1.金氏唱法的科学性金氏唱法是指金铁霖教授所发明的声乐教学方法,在发声和唱腔以及情感实现上表现出了优美动听、音色纯净明亮的艺术特色。金铁霖通过对传统声乐唱法的精髓进行提炼,并借鉴西方音乐中的优秀理念,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个人的声音长处。金氏唱法的发声方法注重真声和假声的相互结合,鼓励歌唱者用真声演唱,同时混合假声。具体到教学过程中,金铁霖创造式地引进了诸如通道、支点等跨学科名词,对发声机制进行讲解,使学习者在两者共性之间找到发声的正确方法,减少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术语解释。除此之外,金氏唱法还强调呼吸、咬字、传情等多重艺术感染力。要求咬字准确,吐字清晰有力,尊重语韵,强调唇舌齿牙口之间的配合,这些理论与人体发声机制相吻合。2.金氏唱法的民族性金铁霖先生所推崇的民族声乐,具有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特点,金氏唱法建立在推动美声声乐发展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金氏唱法强调重视独特的民族品位,对乐感、演绎、音色、风格以及情感和素质等多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金铁霖以民族审美为基础,将文化因素和民族精神本质融入声乐美学中,提炼具有个性和共性的歌唱方法。金先生指出,声乐练习应以民族文化为导向,与大众审美趋向相一致。发端于传统戏曲的民族声乐,在作曲、唱腔和艺术风格上具有显著的文化烙印,金氏唱法完整保留了这一部分民族徽记,如金先生的学生、歌唱家张也,曾是多年春晚的常客,由她演唱的歌曲从内到外散发着特有的民族审美趋向,她唱的《万家灯火》《听香》等精彩曲目,无论是唱词、作曲,还是配乐,以及作品所传递的情感、情怀,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经她精彩演绎,每一首歌都成为倍受大众喜爱且广为传播的文化珍品,并在海外华人当中受到热烈欢迎。3.金氏唱法的时代性金氏唱法立足于动态变化的时代进程,强调美学层面的进步性和先进性,在唱法上主动贴近同时期受众的需求层次、鉴赏层次和能力层次,强调唱法的前沿性和引领性,切合主流价值观,呼应时代主旋律,是兼容并济的艺术体系。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新生和淘汰的过程,具有明确的阶段性,在艺术范畴内,出现过不少种类的艺术形式,但是能被保留传承到今天,并依旧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的并不多。在金氏唱法指导下的许多声乐精品,如《谁不说咱家乡好》真实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对家乡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生活的由衷热爱;《好日子》唱出了改革开放后的群众心声。正是这些唱出人们心声、富有时代特色的作品,使民族声乐大放光彩。

二、金氏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1.哼鸣练习哼鸣唱法属于金氏唱法的入门练习,强调声乐练习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在声乐教学中,要求学生处于放松状态,特别是喉头部位,不可紧张僵硬,腹部收紧胸部上提,使整个喉咙充分打开,整个人保持叹气时的状态来练习哼鸣。哼鸣练习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哼鸣,练习时使喉咙充分扩张,打开角度较大,此时哼鸣的音色圆润,气息比较平稳,练习者能觉察到垂直通畅的气息流动。大哼鸣练习的色彩性比较中性化;另一种是小哼唱,发声技巧类似于戏曲发声,在其色彩和风格上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发出的声音质感鲜亮而透明,对气息控制要求较高。小哼唱时喉咙不用完全打开,比之大哼鸣打开角度较小,发声所需气息较强,喉头打开范围更小。哼唱练习之所以是基础,原因在于它是学生体验歌唱位置的重要方法,经常练习有助于声音的流畅和连续。2.母音练习母音练习是金氏唱法中比较经典的教学创新。金铁霖先生把母音分为两类:一类是“o、u”母音练习,针对练唱中常见的“挤卡白尖压”问题而设计,这两个母音有利于喉咙打开,让声音处于垂直形态,可以较好地弥补气息控制不力的缺陷。母音练习的好处有利于打开上下发声器官之间的联系,使气息平稳,形成一条圆滑的垂直线,打通发声通道,高低音转换更为自然无形,不需要以停顿来完成换气;另一种练习则是以“i、ei”两个母音为主,是为解决学生“重暗压撑虚”的普遍毛病而设计的。这两个母音发声点偏前,音色高亮且集中,这组练习有助于强化咬字能力,使学生在歌唱吐字时声音清晰明亮,民族声乐曲目演唱对此项母音发声技巧的`运用要求较高。金氏唱法十分注重练声,不管哪组母音练习都是为了更加顺畅地发声,因此在声乐教学中,一定要把练声作为一项基本功。3.微笑练习微笑传递了一种舒展而美好的情感,歌唱时面带微笑不仅仅是表情需要,更容易激起听者的情感共鸣,带来美和艺术的享受。声乐教学中的微笑练习贯穿在歌唱的整个过程中,它需要微微露出牙齿,使两颊笑肌浮出,喉咙保持适度紧张,但又不至于僵硬,使其刚好配合其他部位进入兴奋期。微笑有助于减轻发声时滞涩沉重的毛病,特别是对于发声位置低的学生而言,微笑可助其克服先天条件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其演唱信心。金氏唱法强调微笑练习与母音练习的配合,笑肌抬起就意味着学生进入演唱准备状态,也给学生积极美好的暗示,激发其用声音创造美感,带给人们享受自豪感。声乐教学中的微笑要领,适用于音的转换、吐字转换和母音变化,全程处于微笑状态的歌唱表演,不仅能够形成发声流畅、唱腔一致的演唱效果,还能给人以愉悦和美的精神体验,与人们的精神需求、审美趣味相吻合。

三、结束语

金氏唱法不仅是金铁霖先生长期从事声乐教学的结晶,更是声乐艺术的民族瑰宝,其以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创造性地继承古典声乐精华,开创性地融合西方声乐的演唱技巧,在教学理念上表现出前瞻性和先进性,在声乐教学领域发挥着强大的引领作用。运用金氏唱法进行声乐训练,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明确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在练习中扬长避短,提高声乐表演水平。

参考文献:

[1]常艳,杨闪闪.金铁霖声乐教学中练声环节的方法探究[j].大众文艺,2015(6):229.

[2]张爽.浅析中华民族声乐教学的创新和改革[j].黄河之声,2017(9):21—22.

[3]戴佳荣.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美声因素的借鉴和融汇[j].戏剧之家,201,7(6):56—59.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