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春节美文:年味(推荐9篇)-澳门凯发

2024-06-01 07:43:51 经典美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云南的春节美文:年味,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感谢网友“贺敏”向本站投稿了9篇与“云南的春节美文:年味”相关的素材。

篇1:云南的春节美文:年味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最讲究规矩的民族,一直都口口相传“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庄稼老二有个粪堆”。自然对于过年这样的头等大事就更为看中了,规矩繁琐是意料之中的。在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上,生活的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对于过年也是有不同方式的,就是每一个地区也有众多的差别,我今天就说说云南滇东北宣威人的过年风味。

云南的过年不同于北方,既没有所谓的社火,就是小年也不同于其他地方,云南的小年是传统意义上的元宵节。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习俗为世人所不理解,外省的同学就问过我“云南人上学是不是骑大象?大街孔雀是不是乱跑?”,这些当然是不存在的,不过云南也确实有特点,不单单是风景好,迷人眼恋人心。云南最为值得夸耀的是吃食,融汇了各族风味。云南被很多人称为“蛮荒之地”,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到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云南地处边疆,从来都是山高皇帝远,古代法律法规对云南没有太大的约束力。由于民族众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生产方式远远不及中原地区,生活的方式还很不符合主流,保存了很多古代传下来的乡野民俗。我从小就生活在滇北高原,也是深深的受了家乡风俗的影响,一方水土养出了我这样的一方人。

老家宣威市以盛产优质火腿而闻名,早在上个世纪就被浦在廷先生推广到了国外。所以宣威的年味是少不了火腿的,每一件年事都围绕火腿展开。

在宣威每家每户过年前都会杀一头猪,庆祝一年的丰收,也慰劳辛苦了一年的人。天一亮就挖一个土洞,用一口大铁锅煮满清水,五六个大汉把三四百斤的肥猪捆绑好,一起抬到锅洞边宰杀。宰杀前必须要烧几张纸钱,由主刀的大师傅拉住猪头,尖尖的一把刀一进一出就完成了神圣的任务。猪的嚎叫声会延续几分钟,这时没人急于把猪下锅,会让猪真没有了气息才放下水,这时对生命死前的尊重。宰杀好的猪需要清洗,猪身上每一样都是宝贝,猪毛晒干可以卖钱,其他的脏腑都是美味佳肴。如果你去宣威就知道,杀猪的人家会挨家挨户的请村里人去吃饭。在宣威过年前一个月基本都是轮流串门吃杀猪饭吃到过年的,一个月的全猪宴吃到你乐开花。

杀猪只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在宣威过年前三天就去山上撕松树毛,大年三十必须坐在松树毛上吃饭,而且连续三天不能打扫房间,不能把刚到的新年福气扫出去。三十傍晚要去河里面捡几块石头,这石头还要水里面泡着的,干燥的不行。捡回来放到舀水喝的瓢里,再从火炉中夹起一块最红的碳火放到瓢里和石头一起搅拌,由一家之主端着水瓢在每一道门前晃三下。这是本地人希望河神能够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宣威人是一个很会吃的地方群体,吃得奇特。本地的土八碗就是压轴菜,年夜饭上荤素搭配很是诱人,不过最先要吃的是一条长长的白菜,不能切短,洗净放到清水里面煮熟即可。寓意清清白白,长命百岁。只言片语难以说尽几千年的年俗,简单的话语渴望分享不同。

年味,简单的说来就是家乡的味。一种家乡情,一份家乡味,一种对祖先的传承,对后辈的勉励。无论在哪,中华民族的年是大同的年,属于国内的人,属于海外华人同胞,属于世界上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作者|草籽,原名范庆奇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

篇2:关于春节的回忆美文:也说年味

日月如梭,转眼新年的脚步又近了,报刊杂志网络谈年味的也多了起来。诸如,年味淡了、正在消失的年味、留住年味、远去的年味等等,一言以瞥之: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了。

什么是年味?大概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且年味也会因人而异。有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的差异;有游子盼回家,民工盼结账的欣喜。有春联龙灯的喜庆,有烟花爆竹的热闹;有杀年猪打豆腐的繁忙,有办年货团年饭的笑容;有守岁的满足,有拜年的吉祥;有扶贫济困的善举,有尊老爱幼的和谐;有幸福生活的向往,有祈求丰年的渴望。……

小时候过年,身穿新衣服,手捧冲天炮,就会高兴得直跳。稍大后上学了,有几天不用做作业,可以尽情玩,也会手舞足蹈。工作了盼望和父母团聚久一些,成家后希望年终奖金多一点。可见,年味在每个人的眼中以及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段是不一致的。

年味的浓淡,与生活贫富有关系,但又不尽然。在物资贫乏的年代,吃鱼吃肉是奢望,好吃的留着过年,新衣服也要留着过年穿。随着物资的丰富,大鱼大肉随时有,衣服讲究时髦赶潮流,自然,在过年的时间节点上就显得没那么慎重了。过年,对于经济拮据的人是“年关”,但“穷叫花也有年头年尾”。富人图显摆,穷人想躲债。看来这年味的浓淡在贫富者的眼中还是有区别的。

年味的强弱,与工作的忙闲有联系,但不绝对。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时间多,春节七天假算是不错了,一般也就用在“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的走亲访友上。以前的“冬闲”是绝对没有了,“正月玩过,二月坐过”也只能是美好的幻想,“出元宵”才上工的规矩留下的只有记忆。年味少了些时间的铺垫,感觉淡了也在情理之中。

年味与年龄的大小有关联。小孩子是最希望过年的,好玩,又有压岁钱,还热闹,是对无忧无虑的孩子最大的吸引。年纪渐大,爱好转移,加上负担上身,压力加重,年对成年人来说没什么稀奇了。如果加上经济拮据,就更为尴尬了!

年味与城镇化的发展也有关系。城镇化步伐的提速,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房率的提高是不争的事实。且农村以老人和小孩居多,面对春节期间一票难求的无奈,很多人只能选择提前将老人小孩接到城里过春节,求个一家子的团聚。农村人气的相对减少,年味当然会感觉淡了许多。

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也冲淡了年味。以前有场皮影戏算得上文化大餐了,春节的龙灯就非常吸引人。加上骑竹马、耍蚌壳,打春锣、放财神等等,用络绎不绝来形容毫不为过。现在电视、网络方便,各类节目应有尽有,坐在自己家里的沙发上,看节目,既方便又舒服。当然如今也有耍龙灯的,但一般几年出现一次,而且以老年人操作居多。很大部分人以玩手机、看电视、搓麻将为主。拜年,靠的是手机短信,微信视频,千篇 一律千人一面。方便倒是方便了,但怎么也比不上握手言欢,促膝交谈来的亲切,难免有人发出“隔靴搔痒”之感叹!

年味即年俗。但她离不开热闹的气氛,喜庆的氛围,衷心的祝福,殷切的期盼。她是炎黄子孙文化基因的传承,她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寄托。亦或说有故乡就有乡愁,有乡愁就有年味。青山绿水,农田菜地,鸡鸣犬吠,猪肥鱼跃,以及缭绕的炊烟,悦耳的乡音,都在体现着浓浓的乡愁,蕴藏着浓浓的年味!

可喜的是,国家不仅从制度层面上确立了春节等传统节日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特别是党的十九大还强调乡村振兴战略。加上日益重视的乡贤文化建设,年味这一联系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一定会越来越浓厚,越来越芬芳……

篇3: 年味美文

年味美文

临近腊月,年关就算到了。

秋收完备的庄户人这时该赶年集了,卖点农产品顺带着往回捎些年货。每逢这个时候,集市上的人特别多,仿佛一年集聚在一起的东西赶在这档口一块儿买卖,大人孩子齐上阵,着实热闹。孩子最关心的是吃和玩,几颗糖,一块花布,一串鞭炮,足以让孩子乐呵一个年季。

记忆中,腊八过后,年味也慢慢地随着日子,飘进了农家。

过去老家流行一句俗语:八个月忙种田,三个月忙赌钱,一个月忙过年。

过了腊八,男人们忙活一年最轻松的就是年关这阵,他们可以悠闲的打牌,闲逛,女人们却要为过年准备,为家人准备,为辛苦了一年后的好心情准备。

农家过年最要紧的是首先准备好足够的大米白面,米面准备齐妥,巧手的女主人可以把白面变成孩子喜欢的面点、饺子、馒头,哪怕雪雨扑门,男人们只管去打发悠闲,主妇们也不用担心过年难为无米之炊。

从粮仓里一瓢一瓢的舀出囤积的粮食,淘洗晾干,细心捡去残留的砂粒,这个活,从清早起床就开始忙活,晚了晾不干,一直得忙到天将黑虽累得腰酸腿乏,可心里美美的,过年了,想着一年的年景还不错,寄好景于下一年,自是喜上眉梢,再忙再累也不觉得。第二天赶集的时候一块儿推着平板车去集市上的机面坊加工。年前这段时间磨坊的生意是一年里最好的,排着长长的队,常常是大清早来,天黑了还不见得排的上,工作人员轮班倒,通宵达旦。小时候,我们只要听到磨坊的机器白天黑夜不停机便知道要过年了,呵呵,年味原来也是有声响的呢。

说起有声音的年味,还有一样值得一提的是炸花子。临近年关的时候,炸花的老头推着小推车走村串户,每到一个村庄必得三两天方得离开。孩子用搪瓷缸盛着玉米、大米排队,捂着耳朵等那炸花老人脚轻轻一踩,“嘭”的一声巨响过后,把冲进袋子里的花子倒进塑料袋兴高采烈的拿回家去。余留下的白花花的花子从黑乎乎的爆锅里淌出来,一些孩子根本不理会是否烫手和炸花老人的提醒,哄着抢着去抓地垫上的花子往嘴里塞,那种场面,就是孩子口中初尝的年味。

再过几日,就是几家合伙漏粉丝了。

每家出十斤八斤的红薯淀粉,一个人工,几捆柴火,几只大缸,支一口大灶,热火朝天的漏粉丝开始了。一家子漏,淀粉太少,不够占锅,多了漏不起,人手也不够。不知是谁的建议,也不知从何时起,没有谁通知,每年到这个时候,家家就都拿着粉面,带着工具柴火,凑到一起。老远就能听见“哐、哐、哐..…”此起彼伏的砸瓢漏粉丝的声音。漏粉丝是技术活,没有人传授,全凭经验,漏出的粉丝却劲道,入锅不黏糊。而我记忆最深的,却是那碗娃娃鱼。漏粉丝临近尾声,所剩淀粉不多,占不着锅,干脆做成指甲大小的粉头,捞出放上葱姜等佐料,入口爽滑。为了那心悦已久的滋味,不惜锅前锅后等到深夜。迫不及待地喝上一口,烫伤了舌头,逗得大人哄笑的'娃娃鱼,每年必是过年的一道风景,也是童年记忆颇深的年味。

杀猪,也是农家过年的重头戏,早不得晚不得。早了,等不到过年肉吃完了,晚了,赶不上年集旺势,猪肉不好卖的,谁家舍得一口猪都留着自家吃。一些送亲友,一些留着自己过年,大部分拿到集市上卖个好价钱。杀猪那天中午的炖骨头是我记忆里又一种难忘的轻盼的年味。

说说讲讲,年越来越近,眼看着就该蒸过年的馒(就是包子,不知我们老家为何管它叫馒)了。

老家过年蒸馒,也算是件头等大事。不像现在,平日里很少有人家有条件蒸馒的,酸菜粉丝馅,豆沙馅,山芋红糖馅,每家都蒸很多,可以吃到二月二也不会坏。所以,过年的馒是最持久的年味。

俗话说,蒸七蒸八,越蒸越发,整完了馒也就过了腊月二十八了。女人和孩子忙着准备吃的,男人们预备着春联,门吊和鞭炮。腊月二十九,开始贴春联和门吊,贴上充满喜庆的中国红春联,年味越发浓厚了。

年味最浓的当数年三十那天,到处门楣火红,鞭炮不绝于耳,家家户户鱼肉飘香,孩子们里外奔跑相互交流分享今天的喜悦和兴奋。母亲一声呼唤飞也似的奔回家中,大口咀嚼着梦寐以求的年味,一家人说着笑着,一定还会留一条鱼,叫年年有余。此时的年味在脸上,在口中,更在心里。

吃罢丰盛的年三十中午的大餐,又该包饺子了。老家的习俗除夕年夜饭是吃饺子,连大年初一的饺子一块儿包好,等到年初一再吃就算是吃隔年陈粮,寓意是生活富余,家有余粮。吃完除夕夜的饺子,照例守岁。说是守岁,就是等着盼着母亲在锅屋里做的各色糕点,和炒熟的花生瓜子,这在平日里想都不敢想的,这样的岁谁不爱守呀!一年没吃上的好东西,在除夕夜可以敞开了肚子吃,那个年味可真叫香。不过有一样,吃完了再晚也得清扫干净,预示着一年到头都干干净净的,大年初一是不能扫地的,否则会扫掉一年的好运的。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大年初一无论老少不许赖床都得早起,表示一年到头都勤快,吃完了饺子便出门去拜年。每家都拿出除夕晚准备的糕点和花生瓜子,拜完年就得到一捧香喷喷的祝福,装进衣服口袋,拜完一圈已经福气满满年味足足了。

过了大年初二,清早还没起床便可以听见锣鼓家伙的声音,这是各村的文艺宣传队串村演年会来了。场场人山人海,演的多是宣传国策或者邻里纠纷,婆媳关系,总之都是正能量的节目。那时没有电视看,乡下更没什么文化生活,年会就是新年里又一道不可缺少的年味了。

年会一直持续演到正月十五,随着年会的结束,人们渐渐地从年的氛围里回到了平常心,新年渐渐远去,对于孩子们来说,离新的一年却越来越近,年味在回忆里一直延伸。延伸着延伸着,许多孩子长大了,而儿时的年味却随着物质生活的好转越来越淡了,许多人都说年越来越没味。

我也深有同感,如今年的味道究竟该以怎样的心态去品评,望着年越来越近的身影,不知是人们远离了这古老的文明,还是这古老的文明停滞在了哪个年末岁首,等待着现代文明的回应唤醒。

我想,撇开喧嚣,回归平淡,无论到哪里,无论走多远,其实年味就在心上。

年味是游子远方的轻叹,年味是家乡母亲望眼的期盼,年味是千里万里归来的团圆,年味是母亲忙里忙外的那桌年夜饭,年味是汤里起伏翻滚的饺子,年味是新年微信的声声祝愿……

年味有形,有色,有香,有声,有情,有韵……

篇4: 年味难忘美文

年味难忘美文

腊八一过,春节的蛩音便离我们越来越近。漫步大街小巷抑或走进乡村,空气中扑面而来的新年气息明显地浓郁起来。

对于过年,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孩提时代。俗话说“大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有关过年的乐趣,孩童的.体味似乎天生就要胜过大人。

进入腊月,大人们就开始为过年忙碌开了,杀年猪、腌腊肉、清扫房屋扬尘、购买年货、磨面蒸发糕……忙完这些,就该贴春联了,这是我唯一参与的春节筹备“工作”。爷爷是个极喜好“喜庆”的人,所以,每年过年贴春联是他十分看重而必不可少的。吃过早饭,爷爷搬来一张大方桌,将春联面朝下平整地铺在桌上,用刷子均匀地涂抹一层“米浆糊”,然后递给迫不及待的我。这时,我便跃上凳子,按照爷爷的指令,找准方位,把春联端端正正地贴在门框上。堂屋、灶房、卧室……不同的门贴什么资料的春联,都是有讲究的,不能错。贴完春联,爷爷站在院子里,看着满屋子洋溢着的“红红火火”,乐呵呵地笑。我则学着爷爷的样貌,被着手,摇头晃脑地念春联。

除夕这天,天刚放亮,小伙伴们便邀约着来到我家门口,一个个衣兜里揣满了“黑蜘蛛”、“黄烟炮”、“大红炮”等鞭炮。我们欢快地跑到田野上,用鞭炮炸池塘里的游鱼、吓树上的鸟儿……比赛着谁玩的花样多。不知是谁发现了路边一坨牛屎,突发奇想地将“大红炮”插进牛屎堆中,兴奋地点燃,然后大家傻傻地围着等粪屑被炸得漫天飞舞。结果,两个离得较近的伙伴被牛屎溅了一身,惹得我们一阵阵哄笑,两个脸上挂了牛屎屑的伙伴笑得更展劲……

在外面疯了一天,我们各自兴高采烈地跑回家,等待大人发“压岁钱”。年夜饭后,我照例给奶奶磕了三个响头,奶奶掏出早已准备好的一百元“压岁钱”递到我手上,可我迟疑着不肯要……过了两分钟,我对奶奶说:“以后过年,就只给我几块钱压岁钱好吗?”奶奶一脸疑惑。其实,我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哪个小孩子不想多要些压岁钱呢!但是,给多了,妈妈总会让我交给她保管,嘴上说是保管,等于上交“国库”,所以我更钟爱那些几块几块的零钱。这也算是我童年的一个小秘密吧,我不说,没人明白……

如今,也许是因为长大了的缘故吧,爷爷奶奶发压岁钱时,我已不再有儿时的那份激动。这两年,我也没有再和儿时的那些伙伴一齐去放炮竹了。但我依然对春节充满期盼。谁不愿意在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挂的喜悦气氛中,享受亲人团聚的完美时光呢!

篇5:春节年味调查报告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有影响力的。春节历史悠久,是全国各民族人们都过的传统节日,以祭祀神佛和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人最浓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着希望的佳节。

但是随着物资经济的繁荣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不少舆论担忧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正出现淡化的趋势。我们的年味真的淡了吗?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成年群体展开了以问卷形式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上来看,85%的人都表示,现在的年味的确是越来越淡了。

一.年味淡了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春节,即农历的新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源于殷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春节活动十分的繁杂。从小年(祭灶)起,人们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写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挂年画,除夕守岁,燃放烟花爆竹。大年初一拜年,占岁,初五吃饺子、送穷。初八放生祈福,正月十一子婿日,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热闹的灯火后,春节才结束。但是现在人们的春节已经省去了传统春节里面很多的节日和习俗。当在问卷调查中问道:“提到春节习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被访者,回答得最多的就是,吃团年饭、置办年货、压岁钱、放鞭炮和贴春联这几种常见的过年方式。人们现在的春节也只是从大年三十才开始的,真正意义上能过感受到春节气息的日子也仅仅停留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初五的这几天里面。元宵节的那天,也少有地方看见花灯的热闹,而此时的人们大都处于自己的工作间。人们对于年味淡了也主要是反应在鞭炮声渐少了,一些传统的习俗简单化甚至是没有了,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热络,宁愿呆在家里等。

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追求越来越高,无暇去顾及繁复的春节文化,从简的春节,春节的年味自然也就慢慢的淡了。

二.造成年味变淡的原因分析

第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为了追求更高的标准,人们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期望的标准,由此大多数人都必须面临着在异地的工作或学习的境况。但是春运带来的各种交通压力,给了很多人不便,部分人索性便减少了归家的次数,除夕夜一家人各在一方,家里的气氛也自然高不到哪去。

第二,还有另一些人是因为工作或学习的原因不可避免的有归家晚,年后几天又必须得往工作岗位、学校赶的现象,真正过春节的时间也就大大的缩短了。

第三种情况,则是对于过年没有了期待。中国年文化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每个人的自由自觉参与。以前过年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对过年都抱有期待,小孩喜欢过年是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有压岁钱、有糖吃,而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不会因为这些原因而盼望过年,所以对于没有愿望的春节在他们心中也不是那么美好。而对于大人们而言,只有春节才可以让他们悠闲下来,忙碌一年的人当然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他们才得以轻松。可是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即使是平常他们也悠闲自在,更加没有理由让他们觉得过年好,也许过年在他们心中是一种包袱,过年要准备很多吃的,很麻烦,所以他们宁愿不过年。我们不是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只是缺一种东西,那就是心情,没有心情的年味自然而然就淡了。

第四,人们对很多传统的春节文化的遗忘也造成了现在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去过春节。在调查中反应出了一个相当明显的情况,只有10%的知道祭灶这个节气,并能够清楚的指出它的具体时间,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有超过45%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节气。调查表中人们对于出现年味淡化的原因也主要反映在传统习俗的淡化导致失传。 第五,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31%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6%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 拜年,另外,5%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第五,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春节假期的长短也直接造成了上班族和学生这个群体用来感受和进行春节期间各种活动的时间。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的限制,也让人们感受到春节变得更加冷清了。

三.怎样改善现在的年味淡化问题

春节文化的参与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解决春节文化淡化问题也只能从最基本的人民群众着手。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必须正视春节年味淡化的问题,通过举办春节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和各种的宣传活动来像广大的人民群众普及春节传统文化知识,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的发展壮大。

篇6:春节年味作文

今天早上,天蒙蒙亮,还没起床,我就听到猪的叫声。

推开窗户一看,原来是爸爸和外公正在杀猪。旁边四个大人按着猪脚,妈妈、外公和外婆三个人往木桶里倒开水。顿时,一团浓浓的白汽罩住了整个院子。忽然,我听到猪长长地尖叫了一声,然后妈妈说:“好了好了!”还有爸爸大叫:“抬起来!抬起来!放进去!放进去!”我只闻到白汽中含着一股臭臭的猪的气味。我连忙把窗户关上,继续蒙头大睡。

等我起了床,就吃到了猪血豆腐羹和新鲜猪肉。这就是过年的味道!今天,我真高兴。

篇7:春节年味作文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日,明天就要过大年了。早晨起来,惊喜的发现下雪了。真是一个好兆头,瑞雪兆丰年啊!

我和妹妹在妈妈的带领下,到院子里堆雪人、打雪仗玩。一出房门,我深深的呼了一口新鲜的空气,妹妹也学着我的样子搞笑的呼了一下。

啊!景色真是太美了,满地的雪白,快过年了像是给大地盖上了新的白棉被。我都不忍心踩到这白白的雪棉被上;白白的雪花落在了竹叶上,布面了洁白的雪,竹叶中隐约藏着一丝微绿;雪花洒在干枯的树杈上、花枝上,给那些正在冬眠的植物穿上了新年的新衣;雪花落在门口两棵松树上,松树的`叶子更绿了,远看像两座雪白的小塔。

这场雪来的太及时,明天就要过大年,是新的一年好的开头。

篇8:春节年味作文

大年三十不仅是个喜庆的日子,一个团圆的日子,也是我们小孩子盼望已久的好日子,吃年夜饭拿红包放鞭炮多激动人心的日子啊!

你看,家家户户门前都贴出了春联,挂起了福字。我家啊可挂得是我亲手写的“三羊开泰万事亨通”的春联,特激动,哈哈。爸爸妈妈说带我去街上感受下年的气息,远远望去人山人海,在路两边火红的大灯笼衬托下,一副喜气洋洋的景象。

像雪花一样的龙须糖;张牙舞爪的烤鱿鱼;还有远远就能闻到臭臭但吃着好香的绍兴臭豆腐,看得我小肚子马上有了意见,还好等待我的是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吃着美食,和哥哥们嬉闹着,口袋里塞满了压岁钱的大红包。当然还有少不了的春节晚会,想着明天大年初一的新衣服,啊!过年真爽!

篇9:春节年味作文

春节要到了,新年要到了。

过年是什么味的呢?咸的。当看到新闻中那些身在他乡的人们给家乡的父老乡亲打电话时落下的泪水时,我感受到,过年的味道,像思乡的眼泪,是咸的。过年的味道是什么呢?甜的。在天空五彩缤纷烟花的映衬下,老人满足的笑容中,孩子们俏皮地捂着耳朵等待鞭炮在耳边炸响的动作里,我感受到,过年像醇醇的美酒,是甜的。

我想,我懂了。过年在每个人的口中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关键在于,你是怀着怎样一颗心和一种态度,去品尝这个充满了爆竹声的红色的春节。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