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教育模式研究论文(精选14篇)-澳门凯发

2024-03-31 07:43:25 美术教学论文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高校美术教育模式研究论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感谢网友“youwu”向本站投稿了14篇与“高校美术教育模式研究论文”相关的素材。

篇1:高校美术教育模式研究论文

高校美术教育模式研究论文

一、高校美术教育模式现状反思

(一)只关注知识教育,忽视思想教育

高校学生在结束了大学生涯之后,就要走出校门面对社会,接受社会的考验。但是,当代大部分大学生还只顾着享受象牙塔内的安逸,这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观念决定的,更是当代高校教育模式决定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教材知识上,没有重视自己思想上的成长。同时,在高校的美术教育活动中,不只是学生,教师也没有重视美术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结合。教师对于思想教育的忽视,或者形式化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发展,让学生的价值观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二)只关注技巧教育,忽视文化教育

重视技巧教学,忽视文化传承的教学问题存在于许多高校的诸多教育活动中。大部分高校都利用知识快餐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师关注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掌握速度,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的美术技巧与方法。但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美术的文化内涵,也理解不到美术艺术的意义。许多大学生在经过高校的美术教育之后,只了解了美术艺术的一点皮毛,没有深入思考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虽然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美术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枯燥的,但缺少文化内涵的支持,美术学习是不尽完整的。忽视美术文化的传承,极大地削弱了高校美术教育的意义。

(三)只培养知识能力,忽视综合能力

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以及教育体制的影响,许多高校美术教师都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在美术课堂中,教师给学生有条不紊地讲解绘画的具体步骤,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这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美术的绘画技巧,再加以多次练习,就可以完成美术学习任务。只要学生通过学校的美术考试,教学任务就算完成。高校的美术教育重点应当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而不是单一地培养学生的美术专业能力。在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中,高校美术教育的成效被限制,也极大地缩小了学生的美术能力发展空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高校美术教育模式改革分析

面对高校美术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在教育改革的新时代,要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需要对高校美术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具体方法如下:

(一)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当代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一名合格的社会人才,应当具有充足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个人人品,决定了其日常行为规范性。只有具有正确思想道德观念与价值观的人,才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在正确的地方,让知识发挥出正面价值。当代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的重要性,在根本上改革自己的教育观念。利用个人情感的投入以及热情的彰显,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水平提高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利用美术专业知识充实个人头脑的同时,关注思想觉悟的提升。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陕北老农》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在课堂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绘制的优势与具体应用的绘制技巧,更要让学生从美术作品的内容出发,分析出一些思想因素。教师可以从农民的朴实以及农民的辛苦劳作入手,让学生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得以提升,才能让其专业能力体现出来,让美术能力成为个人魅力的一部分。

(二)重视美术技巧与文化共同传承

作为一名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不能了解美术专业的相关文化知识,那只能证明他们的美术专业学习是不完整的,自然,教师的美术教育也不尽合格。将美术技巧与文化教学进行结合,在传授美术绘画技巧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美术艺术文化知识,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美术技巧水平的提升,更能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美术艺术观。美术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让学生以美术学习过程为荣,更加享受美术学习。比如引导学生学习布局技巧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呈现一些优秀作品,不仅要从布局技巧方面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更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给学生讲解布局技巧的由来以及相关的创造。将技巧教育与文化传承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往往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三)重视学生文化知识与综合素质提升

美术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要想在美术方面真正有所成就,只学习课本内容是明显不够的。学生只有具备综合能力,才能全方位地感受美术艺术的美感,体会美术学习内容的意义。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资格去谈论美感与艺术,从自己的视角去创造美术作品,才能促进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美术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创作机会,让学生在应用课本知识创作个人作品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的美术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是不可否认的,避免低效教学现象的发生,是提高高校美术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对高校美术教育模式进行反思,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对于高校美术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教育改革来讲都很重要。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条件与氛围,才能让学生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顺利。

篇2:理工科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理工科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1在宁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

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接受不少于160个学分的教育,不低于60门课的学习,而公共艺术类课程仅仅占其极少的一部分,公共美术类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虽然在最近几年,南京许多理工科高校加大了对公共美术教育的投入,但是实现公共美术教育在理工科高校里生根发芽乃至蓬勃发展,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南京市5所普通理工科高校的美术教育现状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选修艺术课的出发点:35.69%的学生选修艺术课程是出于兴趣,51.78%的学生选择是根据课程性质类别学分的需要,9.2%是随意选择,3.33%是迫于无奈。从学生的出勤情况看,24.52%的学生能保证全勤,32.21%的学生基本参加、偶尔旷课,有38.64%的学生只是偶尔去,4.63%的学生很少去。而在经常去的学生中,一多半的学生会做其他课程的作业,或干其他的事情,仅有一小半的学生会认真听讲。选修艺术课的初衷直接反映了学生对学习艺术课程的态度。根据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本着是否好拿学分、课程轻松的目的,对于自己的美术素养、全面发展完全没有考虑,选课呈现盲目随意性,这也直接导致理工类院校学生的美术素养及美学知识是不容乐观的,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2关于改革在宁理工高校美术公共课程教学模式的一些建议

公共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是否科学,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是否合理,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在宁理工科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教学的突破口。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2.1设置分层次的课程体系

据了解,目前在宁高校公共美术课程设置存在一定问题。多数高校将美术课程定位为选修课程,开课数量种类十分有限,没有任何针对性,无非就是作品鉴赏,课程开设没有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事实上,学生的美术基础千差万别,这就要求美术课程的开设,需要考虑到这种差别,对于不同的学生需求,也应有不同的内容。可以开设难易不同的多门课程,有层次、有阶段地设置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课程体系可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模块,如:可将涵盖美术基础理论与常识的“美术欣赏”作为核心课或必修课,基本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是美术欣赏的.基础;一些本身艺术知识稍丰富、艺术素质较好的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选修难度稍大一点的内容,如“书法”、“陶艺”、“美学”作为选修课程,需要一定基础的技能实践课。学生有机会从多个视角接触美术,可按照自身培养需要进行选择。学校通过教学计划对理工科学生选择公共美术类课程进行最低学分限制。

2.2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

高校公共美术课程作为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统一,内容的选择要考虑普遍性、广泛性并做到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充一些新的内容。如:创意就是可以延伸的一个范畴。创新的关键在于把互不相关或联系不大的旧事物结合起来,产生新的事物。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依靠丰富的想象力;除此之外,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不同类别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方向可以有不同的课程内容,需结合高校自身特色设置课程。

2.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中,应该联系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出取舍,灵活地把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在一起,激发学生思维,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除了课堂讲授以外,还可开展课外艺术活动,组织学生举办业余书画展,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扩大受益面;除此之外,还可考虑把课堂搬到校外,组织学生参观画展,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关于美术的知识知之甚少,而美术作品鉴赏可以让学生对美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作品,逐步深入解剖作品的相关知识,以点带面地引导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提升美术的欣赏水平,至此,我认为已经达到了针对理工科学生美术教学的目的。

2.4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

首先,提高公共美术课程教师的素质。可通过培育、引进、激励等措施提高艺术教师的学历层次,并要求教师对理工类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来适应综合教学模式,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促进艺术与科学的融和。其次,配备充足的教师队伍,要建立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队伍。设置适量的公共美术类教育专职教师编制,依据教学或学科建设需要,还可聘请一些校外专业人士担任授课教师。

3美术公共课程的“有效性”开展建议

3.1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

公共美术学科在理工类院校的推广的前提是大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参与。可通过多种方法积极宣传公共美术教育,需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社团、学生会等组织经常开展主题活动。并找寻不同学科和美术知识点共同点或者协作点,让同学们知道美术知识不仅能陶冶性情、提高欣赏水平,而其中的专业手法,诸如配色、比例等专业知识更能帮助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学习。

3.2公共美术课程和理工科专业特色相融合

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研究成果等优势,开发精品课程,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公共美术类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形成学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特色。通过对理工类专业内知识架构梳理,提炼适宜专业范畴内的公共美术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力求所学美术知识能够在学生专业学科进行相互促进,提高学科建设的创新性。如,学市场经济的学生了解一些产品包装设计,机械专业的学生了解“黄金比例”、人体工程学,他们的作品与成果将会更具创造性、智慧性。其次,立足服务理工类专业为基础,积极申报公共美术教育课题研究。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落实在实践中。建立专门的艺术教育科研机构,设立相应的研究室或课题组,加强对艺术教育研究项目的管理。通过制定科学的规范、管理及沟通措施,积极和各理工类专业教研室交流、学习,总结教学经验及专业意见,服务好理工科专业教学的工作,促进公共美术教育在理工科院校的良性、共融发展。

3.3公共美术课程和地方特色相融

合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美术实践活动,可以使美术教学变得更生动精彩,使课堂教学本土化、生活化、社会化。南京物产丰富,自身自然环境、文化底蕴非常丰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质,丰富的民间工艺、建筑、雕塑等为高校公共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为美术课程资源的探索、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些颇具特色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文化资源经过整合完全可以纳入理工科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教学内容。

3.4充分挖掘社会资源

高校自身配备的艺术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而社会上的美术厅、图书馆、博物馆、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资源丰富,充分利用好社会公共艺术资源,培养理工科高校学生的艺术素养。举个例子:可以通过画展指导,使美术馆成为艺术讲解、欣赏和临摹的课堂,发挥其艺术教育的功能。随着社会发展,各地多种多样的公共艺术教育设施也相继建成。这些都为学校艺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高校可以主动开发资源,与这些社会文化部门加强合作,开放、共享艺术资源,将其纳入高校公共课程教育的总体规划,使之更适应理工科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教学。总而言之,理工类院校需要把重视艺术素养的观念落实到课程教学之中。认识到通过对美术专业的学习,不仅可以提升自我素质,还能促进知识结构的平衡,从而反哺所学专业知识。根据自身专业特色打造特色公共艺术教育品牌,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贯穿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起一套适于本校学生良性发展的、较为系统和完备的公共美术教育体系,使美术教育的效能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孙媛.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初探[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12.

篇3:高校教育改革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教育是国家进步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因此,我国高校应加快对于教育模式的改革。本文主要提出了我国高校教育模式改革的相关措施,并分析了未来我国高校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校;教育改革;模式

篇4:高校教育改革模式研究论文

(一)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先进技术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新技术出现在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比如互联网、多媒体等,能够很好的促进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并且实现资源共享。在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要不断紧跟时代的步伐,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到课堂上,不仅能够为教学带来方便,还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国高校必须在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学会应用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高校的教育改革。此外,在教学中应用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技术,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便于教师丰富教学方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环境中,增加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和理解深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有效性。网络和多媒体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督促学生对于新技能和新技术的掌握,促进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改革和更新。所以说,将新技术引入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更好的向前推进和发展,各高校也要多多关注相关新技术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掌握和引入。

(二)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明确教学改革的模式和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高校进行有效教育改革的前提,也是高校教学改革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时,必须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及全面的、可行的教学目标。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各高校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学模式。有以培养精英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要向社会输入大量的专业性人才;有负责大众性教育的教学模式,宣传大众文化;还有以政府为主导的办学和教学模式。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独特的背景特点和目标要求,要选择与我国高校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出更多的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而努力,为普及高等教育而奋斗。只有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切实有效的教育改革,实现对高校教学模式的一个准确定位,使我国高校教育改革能够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两种,也就是公立和私立的区别。公立学校的办学者是国家,国家给予资金;而私立学校的办学者多为一些社会组织或个人,由组织和个人提供办学资金。因此,两者之间会有明显的差异,比如公办高校以本科为主,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而民办高校则以专科为主,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优势和与教育资源,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改革方向和教育教学方法,并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创新。

(三)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需要不断加强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扩大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提高高校教师的自身能力和素质以及执教水平。教师队伍的强弱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改革的效率,也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才会培育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这也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作为高校的教师一定要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的`提升自己,无论是在自身素质方面,还是在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方面。要具有提高自己和丰富自己的意识,在生活和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因此,国家和高校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具备高度师德,高尚品质、教学能力强的专业化教师团队。那么,如何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呢。首先,国家应该给予教师必要的帮助和补助,给予适当的再教育机会来完善自己和发展自己。其次,学校也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来充分调动教师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积极性,建立适当的、健全的教师激励制度和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的任职任教的资格,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要改变原来的人事制度,打破传统的铁饭碗,这样才能使教师具有危机意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此外,还要形成一个切实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做出公平合理的评价,让高校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

(四)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的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思维的开发,以及要教会学生以创新的理念和精神看待事物,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选择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渴望,有利于建立起学生与老师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由于一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丰富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很多高校的课堂教学效果还不是很理想。针对这一现状,我国高校必须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变现在的情况,在教学改革中寻找突破。积极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和创建新型的教学方式,比如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式的教学方式以及互助式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更能够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增加实践性教学的部分,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促进理论教学的学习,使理论联系实践,还能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和检验。

(五)注重因材施教,进行分类教育

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兴趣以及基础条件都不尽相同,在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时,要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分层分类的教学模式。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细致的划分,使其满足广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不同教学模式,进行分类教育,因材施教。对于基础条件较薄弱的学生,学校可以安排其进行额外的课程学习;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我们可以着重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则要考虑培养他们对于知识的探索以及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养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已经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成长背景和规律设计出相应的教育实施方案,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因材施教过程中,尽管教育的着重点不同,但必须都要有对大学生精神、人格的重塑。此外,高等教育还需要根据本科、硕士和博士等不同的培养层次进行不同的教育教学定位以及培养目标设计,针对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专业化要求,建设学生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可以利用网络或者多媒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对学生的分层分类教育。

二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性教学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封闭,导致学生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也较为消极。高校陈旧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使很多大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失去了自主性和能动性,以及对学习的热情,失去了刚入学时的朝气蓬勃。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头脑受到禁锢,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受到限制。所以说,目前我国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这也是我国高校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要想将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从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首先要给予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要不断完善专业的设置,拓宽专业的范围和涉及的知识面,给予学生最大的权利去选择自己的专业和自己所愿意去探索的。其次,我国各高校还可以应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就是学校提供各种选修课程,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学习和感兴趣的科目进行研习。只要在规定的年限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这种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所以高校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来建立网络教学模式,使用和推广电子教材,实现教学的虚拟化。使学生的课程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自由化,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二)由应试教育转变为应变教育

我国高校应当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而转变为应变教育。始终无法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的原因之一。这种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的教师缺乏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不愿意突破和改变。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较为固执和死板,缺乏对于新环境和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但随着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因此,各高校应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以应变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这也是未来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明确的趋势。实现应变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具有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教师进行指教,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有用的一流的人才。除此之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密切关注对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逐渐将以应试教育为主转变为以应变教育为主,逐渐减少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次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可以融入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来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在应变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应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处变不惊。

三总结

教育决定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先进技术,对教学模式进行准确定位,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向着开放式教育和应变教育的模式发展,才能更好的保证我国高校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王淼 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富玲.我国当前高校教育改革趋势分析[j].大家,,07:183-184.

[2]杨勇.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电大学报,,04:37-41.

[3]胡琦.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走向及模式改革[j].高校教育管理,,04:82-86 103.

篇5: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美术教育应用模式论文

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美术教育应用模式论文

[摘要]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当今科技发展迅猛、时代进步的新时期,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艺术越发显得珍贵。如果能将这一珍贵的智慧结晶融入高校美术教育中,定能够提高丰富美术专业学生的眼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研究了传统民间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模式,希望对高校的美术教学有帮助。

[关键词]民间艺术;高校;美术教育;发展;传承

一、民间传统艺术在培养美术人才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民间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与民间习俗的缩影

民间艺术是经过几千年文化历史传承下来的最珍贵的文化宝藏,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虽然,在当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足,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传统民间艺术仍然是人们精神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术承载着不同地区、不同自然、不同文化环境造就的人文风情,是民族抹不去的精神和情感印记,人们从民间艺术中能够感受到归属感和亲切感。高校美术是培养新一代文化传承人,更需要将民间艺术融入其中,提升学生的内涵。

(二)对学生加强民间艺术教育能够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提高审美

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越来越高,社会经济发展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校美术专业的教育要立足现实,以我国的教育大政方针为指导,其中对高校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尤为重要。

二、探究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一)在高校美术课堂中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创设民间艺术情境

高校可以根据美术专业教学要求,选择适合的民间艺术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丰富课堂效果。例如,传统的民间艺术中的剪纸、木雕等工艺可以运用到工艺课堂中或者民俗课中,让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美。同时给学生营造一种直观生动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当然也可以对传统艺术进行加工处理让其符合美术教学课程大纲,而不要让民间艺术显得过于突兀,这样才能呈现民间艺术和美术教育融合的艺术价值。

(二)设置民间艺术课程,真正走入民间

不同的地区受到各地自然、文化及人文风情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民间艺术,因此,高校可以把握这一机会,立足于本校所在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开设专门的课程。这样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当地的风土民情,了解这一艺术产生的背景、历史文化内涵及审美效果和价值,在此基础上能够掌握这一艺术的创作技巧等。这种民间艺术应用模式能够结合当地的地域优势,丰富美术教育课堂。高校美术教师需要很好地把握这一课堂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目标,还要和原有的美术教育目标相衔接,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培养方案、考核方式等。

(三)开设相关的传统民间艺术专业,培养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综合人才

除了可以利用民间艺术开设美术课程或者将民间艺术的某一种融入美术课堂中以外,高校还可以根据所在区域民间艺术资源创办个性化的民间艺术专业,特别是针对那些即将消失的艺术。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又能培养民间艺术的专门人才,但是专业的设置需要经过考察,要根据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个人的兴趣设置。此外还需要获得相关教育部门的审核,审核通过才能施行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这需要高校准备大量的前期工作,才能建立系统的专业培养计划,获得社会的认可。

三、更好地发挥传统民间艺术价值的举措

首先,需要获得相关教育政策的支持和指导。教育部门也要根据高校美术专业的发展世纪情况和社会民众对民间艺术的渴望等,制定符合美术专业学生实际需要方针政策和措施,教育部门可以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帮助高校深入挖掘民间传统艺术的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等,发挥传统民间艺术在培养美术专业人才方面的作用。其次,教育部门制定合理的'监督和考核方案。包括对高校美术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等的考核和监督,这样能够尽可能避免只是将民间艺术的利用停留在形式上,或者对民间艺术断章取义的情况。再次,国家教育部门及高校等要根据所在区域的民间艺术资源的特征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等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承担起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校级的重要任务,并研究形成丰富的理论成果,指导美术专业的教学,提高对民间艺术的利用效率。综上所述,民间艺术形式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现代化社会所缺乏的审美资源。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应该加强对民间艺术的重视,支持将民间艺术引入高校美术教育中,帮助高校探索民间艺术的最佳教育模式,让民间艺术继续传承,让学生能够接受祖国文化的精华的洗礼。

参考文献:

[1]薛文峰.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美与时代(中),(8):73-74.

[2]李陶.针对高校美术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5):206.

[3]毕瀚书.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与改革建议[j].戏剧之家,2014(15):172.

篇6: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陕西高校公共艺术专业授课目的与其他专业课有所不同,公共艺术专业强调的是通过提升高校学生艺术人才的感知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而雕塑与陶艺作为公共艺术专业的重要研究方向,其艺术特色为直观性、公共性、社会性。目前陕西部分高校在公共艺术专业人培养模式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在认识方面有待提高,就以雕塑与陶艺方向为例。本文针对地方高校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产、学、研方面的问题,简要阐述高校艺术人培养模式与产、学、研一体化建设问题研究上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陕西高校;公共艺术;雕塑与陶艺;研究

公共艺术专业目前是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分支,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和高校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下,陕西高校为了顺应改革趋势潮流,在省内广泛的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开设公共艺术专业课程旨在增强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高校生创造力、发散思维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公共艺术专业雕塑与陶艺艺术对大学生的综合发展的潜能作用越来越被陕西各级教育部门和各高校重视。陕西部分高校在公共艺术专业雕塑与陶艺方向的课程上已取得一些成就,但雕塑与陶艺的创作现状也令人堪忧,许多高校艺术类学生对雕塑与陶艺的学习认知不高,有种“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窘境。由此可见,陕西高校在针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陕西高校公共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艺术类学生对公共艺术专业课程内容了解不够

目前,陕西部分高校学生学习此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修够学分,对课程内容本身其实没有多大兴趣。这其中包含深层次的原因:第一,课程内容实用性不强,所学知识与企业所需脱节。第二,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而且非常强调通过团队合作解决企业内部的问题,但是现今高校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方面的培养尚不够重视,教学内容过于理论性而实践环节较少,学生体验操作实训不够,输出的毕业生往往不适应企业的需求。

(二)部分高校艺术类教学课程设置不很合理

目前,陕西部分高校开设的公共艺术类课程尚未达到教学的相关要求,且在教学质量评价上缺乏统一的、行之有效的标准。还有一些高校选取的教材不很实用,应用性不强,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例如雕塑与陶艺专业对教学实践性要求很高,现有些老师不太注重此方面教学,从而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得不到身体感官体验,这种状况直接影响高校培养学生的质量。

(三)公共艺术课授课方式不当、教学设施滞后

陕西高校在公共艺术课的授课方式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授课效果不理想,课堂秩序乱。当前,部分高校科本出身专业老师相对紧缺,对于要求专业性很强的雕塑与陶艺专业课程教师授课的有效性和学生听课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影响。我们都知道,听课人数多的时候教师的手势、板书、模型展示等都会受到局限,本来很具艺术性的课程失去了本有活力和生机,这样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体的效率都受影响。

二、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雕塑与陶艺方向的现状

我国的雕塑和陶艺工艺历史悠久,陕西作为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祥地在雕塑和陶艺上独具特色。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现今的艺术评判标准对许多传统工艺品持评价不高,“学院派”雕塑和陶艺的创作思路与“企业现实派”的具体需求存在脱节的问题,造成毕业生工艺品的设计制作的作品处境尴尬,选修这类专业的学生甚至表现出对未来就业感到迷茫的心理。同时,雕塑和陶艺设计本身具有非常巧妙的艺术想象空间,形式多样,工艺要求严格,创作思维空间巨大,应运技巧要求很高等等,这些因素给广大学生提出了非常高专业要求,他们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

(二)艺术人培养模式与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雕塑与陶艺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代又一代国人不断创新的过程,这类艺术品不仅需要在外进行塑造而且还需富含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它需要创造者通过其敏锐的思维和创作天赋,充分挖掘其市场价值,将一般材料塑造成优秀的工艺制品,以此实现雕塑与陶艺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我们陕西高校要在艺术人培养模式与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下足功夫,将传授、教学、推广、研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此为纽带,广泛的培养艺术人才,让广大雕塑与陶艺艺术能够实现自身价值。

三、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公共艺术课教学除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性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如何上好艺术类课程是陕西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在近些年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也有部分高校摸索出了一套艺术人才培养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并重的教学模式。研究其成功的诀窍,需要从调整教学观念、内容、形式三个方面实现。(1)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科学设置艺术课程高校在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前,必须要先了解市场和企业的基本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然后再因时制宜的制定教学目标,只有以企业需求为中心,因材施教才能保证教学的实用性。开课之前,各高校决策层须要依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科学的.设置艺术课程,从而使艺术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评价指标具备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质量有据可依。当下,各高校的教学大纲基本上由各高校自己决定,但是由于陕西的许多高等院校缺乏用人企业对艺术专业技能需求的市场调研,以致无法掌握企业的切实需求,因此造成了实用艺术教学方面的经验不足,教学内容和方向差别较大,因而,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大纲不能仅各高校学自行制定。为保证公共艺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科学合理,必须根据国内的市场具体需求,制定出一套实用性强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2)调整教学内容,积极推进团队合作的实践教学现实教学中,为实现实用与综合素养并重的教学目标,必须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以用人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整合所有可掌握的教学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转变固有的、教条的教学理念。具体工作有:第一,教学大纲的制订要更近针对性,每节课都要拥有一个明确的、实用的主题,要以“学以致用”为目标,深入浅出,突出知识技能的应用。第二,积极推进合作化的教学方式,将艺术生分成若干小组,多布团队合作类型的作业,以实现团队成员的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的效果。推进团队合作的实践教学的主要原因出于企业需求的考虑,未来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是非常重视团队合作的,虽然许多艺术生都具备很高的艺术天赋,但在就业之后他们却表现平平,主要原因是他们团队意识不强,这就造成其很难融入到企业的团队之中,因而无法正常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因而,在学习阶段我们就要重视学生团队合作和团队意识方面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了团队的合作意识,才有益于艺术生将来在职业生涯上取得成功。(3)立足“产学研”,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要立足“产学研”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就要在大学原有基础上实施变革,打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关注企业的实际要求上,采取“以需定产、因需定配”的人才培养战略培养学生。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毕业生将来能为社会和企业所用,如果培养的学生不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自然就谈不上什么人才培养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只有逐步向企业的需求靠拢,才能从本质上提高毕业生的质量。立足“产学研”的建设,首先要增加教与学的互动,以增加兴趣为目标提高公共艺术课学生学习的参与率,使艺术生的创造性能力能够有机会发挥。其次,开展专题讲座,例如邀请业内专家开设明清陶瓷艺术专题课等以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达到提升效率和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双重目标。再次,增加教学实践,可以结合现代雕塑与陶艺的特点多组织设计实践活动,通过教学实践加深学生对知识实用技能方面的理解和掌握。最后,积极与企业合作,各高校要通过多种渠道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让广大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产品设计、工艺流程以及市场调研等具体工作之中,压缩高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使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更加实用,更容易被企业所接受。

【参考文献】

[1]曹煜璐.“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校企合作研发平台的建设研究[j].艺术科技,2016(04)

[2]刘太雷.高职高专院校美术设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问题浅探[j].商情(科学教育家),(01)

[3]张华宣.加强校内辅修课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

篇7:高校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高校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一、高校化工专业现状

20世纪前叶,一批重大化学工艺出现使得化学工程这个学科在学术界崭露头角,而煤和石油迅速发展也要求有透彻的理论指导与专业知识,因此作为化学工程的一级学科应运而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化工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国内各大地方院校中,绝大部分开设了化工工程专业及其类似专业,为我国化学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化工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也成为我们亟待改革教学模式的原因。

(一)化学工程与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发展

化学工程涉及面广,且涉及品种多、数量大,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载体”和“桥梁”。而化工在学科上与材料、能源、化学等学科联系越来越紧密和深入,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也应该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培养专业化、多样性复合人才。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教育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教学方式,与高新技术发展的现实有所脱节,学科交叉引起专业界限的淡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在仅仅强调本专业知识的把握,更应着眼于未来,打造化工与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交叉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二)人才就业观念和培养模式改革

这就要求高校化工教育人员转变教学模式,从化学教育深层理念创新入手,扩大学科内涵,改变教学设置和教学方法,开展以理论教学作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化工学科教学质量。就目前情况来看,“平台加方向”实为不错的选择。近年来,我们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深化改革教学模式与实践等教学项目为依托,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压缩冷门内容,采取专业互补的形式,拓宽专业发展方向,尽可能增加知识含量。此外,化学工程专业应紧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建立不同种类的培训基地,在打好基础理论知识前提之外,尽可能增加实际操作的经验,以便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三)教育模式落后,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人才的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核心。教学模式的落后直接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承担新领域开发和高新技术研发的重任。高校教学仍然遵循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授课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化学工业的热情,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这也是目前高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上述情况,未来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以及课程教学方面有所改变,适应当今社会对化工人才的要求和化工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说来,可从基础专业知识和课程改革入手,打造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高校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探讨

(一)适应社会发展,拓展专业外延和内涵

1.重视新兴专业,与社会接轨。近年来,高新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各种新科技层出不穷,特别是生物化工与新能源等发展十分迅速,在日常生活与生产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高等教育院校应该抓住当前发展契机,重视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努力调整专业课程,与社会发展接轨。特别是生物制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作为人类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这些都是当前化学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要领域。高校教育应及时了解行业最深动态,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当前化工行业发展的现状。

2.把握发展趋势,发掘专业内涵。化学工程最早包括“化学工程”、“化工自动化”等几个板块,但就目前的形式看,仅仅围绕这几个传统板块展开教学已不能满足现在的产业发展现状,应在原有基础上发掘专业内涵,确保传统人才培养紧跟学科发展趋势,不断充实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另外,根据信息技术在化工领域应用的愈加广泛的特点,一方面将其纳入传统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与信息学院、生物学院等展开合作,探索和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化学工程焕发新的生机。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美、英、德等西方发达主义国家早就将“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澳大利亚也明确指出到高等教育的使命是输送符合国家和全球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有知识、技能和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我国紧跟世界发展步伐,也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未来一段时间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领域来把握。尤其当前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导致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速度非常快,毕业生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

1.变革课程体系,注重课程质量。本着务实专业基础,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高等院校,特别是石油高校应认真梳理与优化传统化工课程,同时根据现代化工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打造适应化工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这不仅要求高校对传统课程进行整合,更要抓住重点,利用化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拓展化工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有机整理,以满足新形式下的化学工程技术发展要求。努力提高课程质量也是当下高校发展需着重考虑的重要方面,如何将枯燥的原理课程讲得精彩、生动,培养学生对于化工产业的热爱并激发学生投身化工实业的热情,这是衡量课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根据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在化工专业毕业生对高校教学效果等评价中,与世界总平均值相比,中国化工教育只有教师优秀与敬业精神一项略高于平均值,而包括教师激励作用、就业所需课程深度、授业满意度以及课程组织优劣等其他四项评选,中国的得分全部低于世界平均值。这其中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中国学生学习化工专业愉悦程度仅仅为67%,这一成绩远远低于美国、澳大利亚以及英国等同类学生,这一调查结果也给我们化工教育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

2.加强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高校可利用自身资源和外部条件,从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两方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高校可利用现有实验室,开设大量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等实验项目,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实验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习教学作为化工专业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过于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就业环境,必须积极的组织实习教学,建立高效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人才输送等渠道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构建优良育人环境。在我国高校教育领域,过去往往过分强调“教书”,而忽略了“育人”;过分强调“教学”,而忽略了“教育”。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高校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学专业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缺乏应有的动手操作能力,或者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最终不得不背弃自己所学专业。西方教育在之前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而中国目前这种情况则相当突出。我们如何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将可迁移性技能培养作为基础知识领域外的重要环节,努力培养学生可迁移性技能是高校教育的必由之路。除了这些基础知识的培养外,更应该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学生可通过良好的素质进行自觉地学习与提升,很快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与就业环境,这是高校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在高校课程设置过程中,以专业知识为主线,以可迁移性技能培养为辅线,增加学生团队合作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合作精神和交流理解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与企业放心人才。

三、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来自知识经济与新科技革命的冲击和挑战,科技与人文及其他学科的交融、渗透,使得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对高校化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石油院校为代表的高等教育院校必须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遵循原有学科基础上,依托国内外化工产业发展大背景,结合本校本专业的特色以及社会需求,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得先机,提高毕业生整体素质,从而保证高校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篇8:研究高校心理健康助人自助模式论文

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个体性与全面发展性的关系:引用心理学家林孟平教授的话:“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辅导员,致力于与当事人建立一个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协助对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以至可以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可以比较明晰的是,心理辅导工作是一种比较专业的治疗手段,它促使学生能以一种比较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和成长。这就要求辅导工作者把心理辅导的对象更多的偏向存在心理健康或者人格障碍等问题的学生,也就是说高校心理辅导相对于一般辅导工作,更加具有其个体性特点。然而,随着心理健康工作意识的清晰和深入,我们发现,大学生心理和行为表现从整体上看是健康的,即使表现出某些“问题”,其大部分还是伴随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这就使得心理辅导工作不仅需要心理咨询和治疗等技术性要求,更多的是需要对高校更为广大学生发展方面引起重视,这种重视也对高校学生个人以及社会品格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对于大多数辅导工作者来说,问题学生的处理更多是从政治思想方面入手,认为学生出现危机的原因大多是其思想道德方面出现偏差,更有甚者认为,问题学生之所以让辅导工作者头疼,绝大因素是其从小就受到比较差的思想道德引导而产生的。然而,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政治思想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是心理方面出现不健康或者人格出现障碍等心理方面问题。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对高校辅导的工作方式或思路产生思考。心理健康辅导意识的重视与现存大多数高校心理辅导条件的关系: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思维的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对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始重视起来,不少高校也同程度的花费精力在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上,然而,较欧美、香港等地区的心理工作状况,中国大陆大部分高校只是不痛不痒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部署,原因有很多,比如:心理专业辅导员队伍的缺乏;学校经费投入的限制以及心理辅导设备的严重不足等等,这就让大部分高校在面对心理辅导工作时,常常望洋心叹,搪塞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后只能点到则止。

篇9:研究高校心理健康助人自助模式论文

心理辅导“助人自助”模式,也就是形成教师、社团、学生三位一体的自我帮扶体系。主要分为横、纵两方面体系。

(一)横向“助人自助”体系的建立

第一,学生组织的制度化。心理辅导工作可以发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特色,在校范围形成如同学生会一样的学生机构。以海南大学儋州校区为例,该校区主要组建心理联会,根据职责不同分为主席、管理部、策划部、宣传部、信息部、办公室等部门,由心理辅导老师指导。同时,形成较为紧密的合作制度,如管理部门主要是对全院每个班级心理委员的任免,组织各班心理委员开展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或心理主题班会及活动;信息部主要收集全院学生微信、qq、博客等网络信息方式,并每天开展网络宣传和学生网络信息收集,学生在网络上的留言、吐槽、心情表露等等信息将作为信息部的关注对象;宣传部门负责对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方面周报的出版以及策划部门对于心理健康活动的设计策划和心理健康月刊的设计和出版。同时,办公室在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建立较为有效的聘用制度、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学生心理信息保密制度等等条款制度。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组织机构。

第二,专业培训课程和咨询相关专业知识讲座的设立。在心理辅导教师的协助下,让专业的`心理学博士或者心理专家、医生、教授定期对学生干部进行较为专业的指导,讲授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心理保健,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和开导等,主要培养心理健康学生干部一般咨询技巧和与学生谈话、沟通技巧,使得心理健康学生干部能解决如学生交际矛盾,一般的学习问题、生活焦虑问题,恋爱心理问题等较为浅层次的一般心理问题。以心理咨询和心理知识入手,让学生干部参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问题之中,使得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小矛盾得到更有效的疏导,使得心理辅导工作达到广泛性和发展性。

第三,心理健康宣传工作的开展。每学期设立心理健康宣传月,在该月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方面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宿舍为主要核心,开展各种比赛,辩论赛,主题班会等,营造较为浓厚的校园氛围。以海南大学儋州校区为例,在每年5月开展“5.25心理健康活动月”,每年11月开展“感恩社会、感恩生活活动月”,活动月中,以心理学生干部为主要号召者,各班心理委员为主要组织者,让全院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达到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宣传效果。

(二)纵向“助人自助”体系的建立

第一,预警机制的建立。每学期定期进行心理普查,利用(scl—90)和(upi)等心理调查量表对全院学生进行专业技术调查,形成较为完整的个人学生心理静态数据库,在绝对保密的前提下,对所调查学生进行关注等级的分类,形成一般关注,重点注意等层次分类,由分管辅导老师直接管理。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每个周定时向相关学生机构部门上交班级学生心理状况表,由相关学生干部进行整理并上报心理辅导老师,然后落实到各班班主任,对相关学生进行暗地的关注和帮扶,在整个过程中,都以保密的形态进行,并在每个的上报数据进行动态分析,促成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动态数据库,结合学生静态数据,形成个体学生心理状况数据加以保存。

第二,干预机制的完善。以高校心理咨询室为主要场地,心理专家或医生负责咨询任务,通过网络、电话和现场咨询,重点针对较为深层次的学生心理问题或疾病,对来访学生进行帮扶和治疗。同时,心理健康学生干部同样负责咨询任务,这些任务主要是对专业心理医生或者心理老师辅导过的学生数据进行整理和反馈,通过后续的跟踪关注,配合相关心理医生或老师进行心理治疗和帮扶。

第三,舆论氛围营造机制。主要通过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宣传和心理调试知识技巧宣传,达到学生“自我帮扶”能力的提高,办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周报、月刊和校园电台广播,让心理委员和心理健康学生组织主要参与编辑,广泛收集学生心情文章和积极乐观的学生自创作品,形成学生心理健康宣传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模式。通过“助人自助”模式横向、纵向体系建立,形成学生帮扶学生的模式。切实针对学生心理发展性,着重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心理发展状况,以学生为“主角”,“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实现高效心理辅导工作深入学生个体,达到心理辅导工作高效性和发展性。

篇10: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在宣传与推动全面健身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体育俱乐部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它进一步优化了高校体育教学,从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需求出发,对发展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优势

1.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不受传统课时约束,相对开放,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学生之间竞争性较强,拥有较多的自主选择空间。因此,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促成体育教学目标达成。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由于趣味性较强,尊重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需求,体现了快乐学习、生活化学习、终身学习思想,将体育学习有机渗透在娱乐活动、学生日常生活与竞技活动中,更容易促成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3.全面提升学生体育素质。传统高校体育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学生体育素质发展比较狭隘。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具有共同兴趣与爱好的学生凝聚在一起,使之在趣味化活动与竞赛活动中进行充分学习互动,全面提升学生体育综合素质,优化学生体育素质结构。

4.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内涵。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与欢迎。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现,必将进一步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内涵,通过浓郁的娱乐、竞赛、健身等活动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新发展。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

1.经费缺乏保障。高校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体育俱乐部教学需求也日趋显著。这就对高校体育俱乐部运动设施、场地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单一的.会员会费收入渠道使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缺乏经费保障。

2.机制不够健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由于开放程度高,组织形式弹性较大,这就对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管理机制提出更高要求。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俱乐部教学模式缺乏可持续性,与其他体育教学模式缺乏有机对接。

3.教师素质滞后。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高校体育教师素质与俱乐部教学模式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例如野外生存、击剑等体育俱乐部,教师素质明显滞后于俱乐部教学模式实际需求。

4.课内外缺乏整合。目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课内俱乐部、课外俱乐部、课内外结合俱乐部。其中,课内体育俱乐部形式最为常见,课内与课外俱乐部教学模式缺乏有效的整合,教学层次性与系统性不强。

三、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发展策略

1.多方筹措,确保资金投入。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效实施必须要以资金为保障。高校体育俱乐部要积极探索资金渠道,多方筹集。目前,除了用好高校教育教学投入资金与会员经费外,还要开源引水,如加强与企业互动,争取企业资金注入,通过商业化运作与赞助、冠名等形式,为高校体育俱乐部获得足够的建设资金,确保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效实施。

2.完善机制,优化管理体系。高校要基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进一步完善教学机制,优化体育教学管理体系;要在彰显俱乐部教学优势的前提下,健全教学目标机制、过程管理机制、学生评价机制等,制订有效的、持续的阶段性衔接机制,确保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连续性;通过完善各项机制,提升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科学性、系统性,促进俱乐部教学模式不断完善与日臻成熟。

3.援培结合,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软资源,是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关键。高校要根据俱乐部教学需要,通过援引与培训等方式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校要对现有的体育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使其能够适应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需求,努力拓展教师培训渠道,建立长效教师培训机制,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此外,还要合理地引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为体育教师队伍注入新鲜活力,构建一支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4.突出主体,课外课内一体。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要立足于学生主体发展,充分彰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开放性强的优势,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的权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因材施教。为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发展,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要致力于推动课内课外一体化,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迁移能力发展。总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其他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为进一步放大俱乐部教学模式优势,高校要进一步审视俱乐部教学模式现状,不断强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促进学生体育素质发展,助推全民健身运动。

参考文献:

[1]郭嵩.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14):89-89.

[2]申丽琼,翁润洁.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资源优化配置[j].科技创新导报,(27):45-46.

篇11: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研究论文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研究论文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各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如何满足用户对日益增长的信息、科技知识的需求,是图书馆以及社会文化组织关注的焦点。但由于我国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因此,公众寄希望于拥有丰富资源和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高校图书馆,希望高校图书馆能为当地的经济建设、企事业组织以及城市居民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如何使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和谐发展服务是当前高校图书馆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是在保证本校的教学科研需求的同时,有偿或无偿地对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满足社会各界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1.运营管理社会化:运营管理的社会化是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终端,与传统运营管理相比,高校图书馆的用人机制、薪资支付都可以采取市场化方式,可借鉴企业管理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图书管理员及管理人员,采取有偿服务和绩效薪酬等方式,考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高校图书馆运营管理社会化。

2.建设社会化: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发展建设,要求高校图书馆改变传统面向师生的传统模式,在社会各界的协同支持下积极投入到社会化信息的进程,尽可能地吸收社会各界的力量、资金和技术,实现建设力量的多元化和社会化;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要满足教学与科研的要求,也要考虑社会各界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实现服务体系的社会化。

3.服务社会化:高校图书馆要本着“以人为本,以用为基”的服务理念,转变高校图书馆只为本校师生服务的思想观念,敞开大门,欢迎社会读者,对社会公众进行开放;考虑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信息的需求,研究地方企业管理、生产中的应用问题,为地方产业提供技术革新、文化建设等提供科技服务;为政府提供社会调研、资政报告等咨询服务;通过网站、媒体、微博、微信等进行宣传,降低高校图书馆的准入门槛,使得社会民众对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社会的力量使得高校图书馆成为信息反馈的窗口。

二、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模式

1.按社会化服务内容划分模式:①初级模式是社会化服务基础的服务模式,服务的主要内容为借阅服务和借阅证的办理。目前我国提供社会化服务的高校,一般都采取有限制的借阅服务和临时借阅证的办理。②中级模式主要以信息服务为主体,内容包括:馆际互借、文献输出、查引查收、建立专项数据库、电子阅览以及专业素质培训等服务。信息服务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财务以及信息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按社会化服务方式划分模式:①自建模式是指高校图书馆通过自行建设开展社会服务的载体,向社会提供服务;致力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优秀人才的培养,为校内外用户和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②共建共享模式是一种共赢的服务模式,和企业合作是最常见的方式,企业利用高校的人才专业优势和资源获得所需的科技信息和商务信息,设立商务以及知识产权平台,为企业服务;而高校图书馆通过企业增加了资金来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再者就是与本地公共图书馆和其他高校图书馆合作,实际上是加强了地方图书馆的辐射力。

3.高校图书馆网络服务模式:网络服务可以很大程度地实现降低成本,资源共享,与其他高校建立图书馆联盟,不断推出有特色的优质的资源,增强社会化服务的优势。

4.个性化服务模式:个性化模服务式可以满足多种人群多样化的需求,是针对不同用户不同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将图书馆不同的专业文献资源以及图书馆馆员的专业化的导读服务,提供给不同需求的读者用户,网络数字化资源品种繁多,良莠不齐,且搜索界面复杂,如果没有专业的管理员为其服务,用户在进入网络数字资源搜寻时,往往是无从下手,图书馆可在网页上为用户设立专门制定用户所需的信息,即可为用户自动提供所需信息,美国图书馆和信息技术协会所推崇的“的mylibrary,mygateway、mylink”被认为是最值得“关注的个性化服务”.目前我国已有高校图书馆开始为社会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优势

1.硬件环境优势:高校图书馆建筑高端大气,配有先进的信息服务系统和设备、多媒体阅览室、在线咨询技术平台等,室内环境优雅整洁,是读书学习的最佳场所;馆内查询检索方便快速,局域网、wifi等硬件设施齐全,为社会化服务提供了硬件优势。

2.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是我国学术研究主要的信息来源之一,《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高校图书馆(公办)的总数为1794所,总藏书量超过616亿册。汇集了国内外大量的、优秀的文献资源,有高质量的、庞大的数据库资源。但目前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不足30%,大部分文献被搁置,造成了管藏资源的浪费,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在满足本校师生读书学习的前提下,考虑对社会公众开放,既提高了文献利用率,也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获取知识的途径。

3.人才优势:高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里汇聚了大量的各个专业的专家、教授、学者,高校是人才的摇篮;可以组织专家学者有偿地对社会公众进行讲座,使得社会公众也能享受到高校的人才资源,从不同的角度提高社会大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

4.网络优势: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和3g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很多高校图书馆以网络资源服务平台为依托,建立了本馆的信息导航系统和个性化的互联网澳门凯发主页,如果能够整合高校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逐步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图书馆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这样读者随时随地都可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四、影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因素

1.传统理念问题:相关人士认为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一个部门,进行社会化服务不符合其工作性质,且国家并没有规定高校图书馆必须为社会提供服务,人们的思想还禁锢于传统的为本校师生服务的观念,并没有正确认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属性,缺乏承担社会化服务的理念。

2.社会用户管理问题:目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条件并不成熟,主要原因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没有一个统一科学的管理制度,对社会公众开发是否会导致学校的安全问题,校内师生与社会公众服务的分配问题,信息资源保障问题;社会公众身份不易辨别,借阅图书超期不还、损坏图书及图书馆设施赔偿问题,没有一定的制约规则将很难管理。

3.知识产权问题:《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但没有明确社会化的责任,涉及到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时无法可依。

五、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高校图书馆是为本校师生服务的一个机构,没有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理念,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进程,为了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用为基”社会化服务思想。

2.联合社会力量走社会化道路:高校图书馆想实现社会化服务,只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联合社会力量,吸纳社会资金引进外部人才以及社会的技术力量和设备,利用地域优势与企业联合办馆;与公共图书馆联合,公共图书馆可满足公众对信息的一般需求,而高校图书馆可满足专业性较强的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二者“取长补短,强强联手”共同推进地区文化事业发展。

3.引进企业的管理方法:引进企业管理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管理图书馆,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馆藏体系,调整资源结构,提供社会化服务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开展有偿服务,缓解图书馆资金短缺问题;打破现行的管理机制,建立奖惩考核和分配制度,调动管理员的积极性。

4.建立相应健全的法律法规: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服务机构,要想开展社会化服务,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这需要国家、社会、法律机构的协作,制定具有一定法律效应的规则和章程,实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提高全民素质。

总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与有些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化服务还处于落后阶段,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环境,面向社会多层次地敞开服务,逐步推进社会化服务进程,从不同的角度找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途径,使得高校图书馆早日全面地实现社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廖利香。关于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社会认同问题的思考[j].科技广场,,(5):147-149.

[2]叶德莲。试析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趋势[j].法制与经济,2014,(380):91,95.

[3]汪聪,杨晓晴。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调查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1):31-33.

[4]杨云芳。竞争情报: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新焦点[j].河南图书馆学刊,,(3):68-70.

[5]孙娜娜。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15-16.

[6]曹红。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浅谈[j].网络财富,2009,(11):102-103.

[7]樊宇。浅议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j].贵图学刊,,(2):55,60.

篇12: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职业需求出发,剖析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融入“创客教育”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创客教育视域下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探索“环境设计与市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考评机制,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创客教育;环境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当前时代的主题。高校尽可能将“创客教育”纳入教学改革和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将环境设计教学与创客人才培养的目标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合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思路。

一、创客教育与环境设计

(一)环境设计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就业方向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设计公司、房企、学校和艺术机构,从事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设计管理和教师工作。少数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其他工作。也有少数专业技能强的毕业生创办美术高考培训班或者工作室,靠培训或承接绘画业务谋生。更有极少数者开网店承接绘画、设计等业务。总的来说,大多数毕业生仍然从事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工作。

(二)创客教育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引发新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环境设计从业者依靠互联网平台,全方位的拓展就业思路。互联网思维对环境设计的传统模式造成巨大影响,使得设计的准入门槛变得更低,竞争变得更大。这要求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专业技能外,还要有创新意识和营销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需求。

(三)环境设计教学中创客教育的体现

创客教育是一种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环境设计教学而言,要体现创客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使学生全方位得到锻炼与培养。许多大学生通过注册微型企业或其他形式的创业渠道开展业务,其中有不少人取得了成功。但创客教育并不鼓励学生都去创业。创客教育的本质在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与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

(四)创客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对创客教育不够重视,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由专业部门管理。无论是高校就业办还是学工部都不可能完全胜任对学生的专业指导,而专业教师又对创客教育的理念和操作流程不是很熟悉,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对称和极大的浪费。此外,创客教育还存在缺乏优秀师资、课程体系、配套设施与多元化的考评机制等问题。

二、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创客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综上所述,创客教育给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带来许多益处和借鉴,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我们可以将创客教育作为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并通过以下途径对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改革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依托具体的实践项目和校企合作,突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置身于教学组织结构的核心位置,突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鼓励学生结合当下的新材料新技术,创作出高水准的教学成果与设计作品。

(二)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完善动力机制

“实用、开放和整合”的创客教育理念正好与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这就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规划设计,积极创造好的条件。首先,尽快出台创客教育的顶层战略规划。其次,构建高校环境设计创客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促进高校环境设计创客教学模式的带动作用。再次,完善创客教育必须的软硬件设施条件,为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必要条件。

(三)完善创客教育课程体系,融入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当前高校创客教育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模式都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体系。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创客教育课程体系。首先,高校环境设计要打造针对性强的创客教育课程,融入多学科知识以及创新思维训练。其次,创客教育课程体系要分阶段开设。再次,实践教学中增加财务、网页制作与设计、文案策划、头脑风暴等创新训练内容,让不同学科相互渗透,使创客教育能够为学生更好的接受。

(四)探索“环境设计与市场”实践教学模式

互联网 环境设计的市场模式前景一直被看好。首先,通过课堂讲授、外出考察调研,让学生直观了解环境设计项目运作。其次,运用互联网平台、微信等方式进行线上销售,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和业务营销出去。再次,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企业老总来讲授设计学、市场营销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案例。最后,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设计市场的方方面面。

(五)改革评估机制,实现评估方法的多样化

目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考评机制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期末考试为主,高校可以借鉴创客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考核机制。首先,教师评估、学生自评和同伴评价被用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成绩。其次,对学生的作品、展评与答辩等方面进行平时和终期考核。通过多元考评机制,将学生在课堂上难以量化的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更好的表现出来。第三,将教师教改的绩效纳入环境设计专业目标评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结语

互联网的进步催生了创客教育的热潮,新时期高校正好借力创客教育模式,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高校环境设计创客教育以创新实践为核心、以学生创新思维拓展为主体、以就业导向学习为基础,积极探索构建高校环境设计的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4):12-24,40.

[2]黄兆信,赵国靖,洪玉管.高校创客教育发展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4):40-43.

[3]万超,魏来.创客教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14-32.

篇13:浅谈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浅谈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金融学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论文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引起了人们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思考。我国金融业在危机中获得了发展机遇,但金融企业的高科技发展与人才配置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创新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社会需求型人才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陷

(一)对人才培养模式理念认识不足

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人才培养措施的制定、对人才培养者的培养、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三个方面。它将高等院校教学、研究、服务三大功能融合在了人才培养模式中。但是目前高校普遍重视的是教学研究工作,对于社会服务的功能认识上还不足,尤其是对于社会人的培养不足,容易忽视对他们社会责任的培养。在制定人才培养措施之初,各高校一是考虑到人才培养的成本高,二是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长,对于固有的人才培养理念缺乏创新意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很难创造出自己的特色。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足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对人才培养措施的具体实施,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目前,各个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专业理论课程,二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是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理论课程应该以必需、够用为度,而实验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不仅是对理论课程的补充和检验,还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现在高校的教材建设普遍滞后,理论课程的内容未能跟上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缺陷。实验课程基本上是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设置的,难免出现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此外,高校实验、实训体系普遍较为单一,未能与金融企业的岗前培训课程相结合,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较难调动起来。

(三)新形势下师资队伍培养不足

合格的师资力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因素。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高校对金融师资培养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现有师资力量的`增强在短期内并不可能实现。在成本和效益的抉择中,多数高校愿意采用引进外部人才的办法,而对现有师资培养仍显不够。现阶段,一部分教师理论功底强而实践不足,另一部分教师科研能力强而教学不足,教育部倡导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还需要较长时间,这些矛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最终实现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教学手段创新不足

教学手段是高校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方式,高校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这一基本途径来实现的。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是运用教师讲授、演示的方法,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其重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随着受教育群体思想意识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能够完全新形势变化的需要。当然,一味强调新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等手段的运用,也是一个误区。在现有条件下,若能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有效的教学手段,才是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的有效方法。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

要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增进社会人才的和谐培养为理念。高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输送,还要注重不断加强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因为金融关系到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资本的安全性。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灌输良好的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因素,高校需要进行反思,专业人才只有具备优良道德品质,才可能发展成为是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还要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各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同的高校还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获取金融机构拓展的信息,预测未来几年金融业发展的整体目标,将学校的整体规划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培养者、被培养者和培养计划之间才能有效地统一起来。

(二)加强金融学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各个高校都按照计划每年修改金融学的课程体系,事实上对课程体系的重新修订需要一个较长的论证过程,没有积累就不会有结果,那可能会使这一过程变成一个形式。积极的做法主要包括:一是课程设置要尽可能跟上金融业的发展,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入手,优化课程设计。在传统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按序设置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假期实践的安排调整课程的开课程时间是有益的尝试。二是要克服教材建设周期长的弊端,尽可能鼓励教师根据授课讲义自编教材,边授课边做教材的编写工作,及时跟进金融形势的变化。较便捷的办法是购买金融机构的培训教材,这类教材基本上是一年一更换,理论性和实务性很强。当然也可以根据授课需要进行改编,这样会更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后立即就能上岗。三是要对理论与实践课时在教育部指导的范围内及时进行调整,本科阶段还应本着理论知识够用、多动手操作的标准,在授课过程可灵活掌握调整课时,改变实验、实训体系较为单一的缺点,增加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实训过程,以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

(三)加大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高校正鼓励教师加入到“双师型”教师队伍中,鼓励他们参加各类金融资格证书的考试,最好还参加考前培训,接触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当然,教师并不仅仅需要有从业资格证书,还需要真正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高校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其他高校中交流学习,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论动态,还可以选取派符合金融企业条件的教师,定期进入企业学习以更新自己的实践知识水平。高校专任教师要主动完成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向引导者的转变,同时也在与行业兼职教师的互动中去掌握企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与方式,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

高校要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金融机构的内部培训,并将培训的内容带入课堂教学中去,以有利于有效的培养措施的制定,将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付诸实践。还可以聘请金融企业的培训讲师给教师进行课堂及实践培训,这里的形式可以不仅仅是讲座的形式,可以单独开出一些课程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能够针对理论与实务教学中的问题向经验丰富者进行请教,这些都是高校可以尝试的做法。

(四)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授课内容

金融企业专门的培训讲师通常可以使用多种手段,调动学习者的情绪,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体系中去。高校教师是可以有所借鉴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寻找能让学生尽快掌握教学内容、形成技能的有效教学方式成为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在综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教师个人的授课特点基础上得出的,教师通过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引进新的授课形式,例如视频资料分析、案例分组讨论、网站信息建设等等,都可以把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另外,教师要加大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并将每天发生的最新金融信息带到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与学生一起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将其融入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当中,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三、结束语

应该说,金融危机发生后,经济不景气影响到了高校学生的就业。此时面临毕业的金融专业学生不可避免地与许多“海归”派争夺着就业市场,使高校的人才培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企业的蓬勃发展又给高校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赢得了时间和机遇,抓住这次难得的契机实现创新,不仅可以提升高校的人才教育功能,还可以取得更好的社会功效,为高校赢得良好口碑。

参考文献:

1、王玲.从应对金融危机看特色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7).

3、徐异.金融“银领”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浙江金融,2009(12).

2、王旭,邹睿蓉.浅析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j].今日科苑,(5).

4、屈波.关于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10).

篇14: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掌握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阅读方式也由纸质读物转向电子读物,既方便随时阅读又节省存放空间。目前,高校学生也越来越多选择使用手机或电脑等方式来阅读书籍获取信息,因此,高校图书馆要紧跟时代步伐,改革传统的管理运营模式,探寻新的符合当下学生阅读模式的新的服务形式,开发移动客户端,确保学生能通过手机或其它移动设备在网上查阅图书馆的相关信息资料。

一、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

(一)迎合网络时代更高标准的需求。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在校师生,所拥有的图书类型可以满足不同群体及不同专业的需求。然而,在校的师生又分为不同的级别,老师有专职教师、有辅导人员,学生又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等多种层次。高校图书馆要想提供良好的.服务给这些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不仅要有大量的图书储备,还要有完善的信息服务,便于不同需求的人群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网络时代的显著特征是共享性和便捷性,面对图书馆堆积如山的图书资料,有时查阅起来既费时又费力,有些图书资料比较紧缺,从一个人手里传阅到另一个人手中,往往会耗费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共享性差。因此,将图书馆移动信息化发展,能更好地迎合当下的需求,将信息传送到网络管理平台,让资源更好地共享,确保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二)现代技术的有力支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凯发k8国际首页的技术支持。作为高校师生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近年来,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借助现代科技产品和技术,图书信息存储逐步数字化发展,相比较传统的图书管理,既方便又能及时获取即时信息,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同时,借助计算机技术,利用编程将各类文献书籍录入系统,使图书馆馆藏书籍得到及时的数据更新,及时采购相关书籍,既省去了人力更新时间,又促进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和规范化发展。

二、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策略

(一)完善图书馆硬软件设施。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化发展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大高校也将图书馆的硬件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但与国际水平仍相差较大,因此,目前各大高校首先应着眼于提高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其次,还要重视软件设施工作,当前各大高校的图书馆管理软件系统,大都是自发设計,各大高校之间软件设计人员素质高低不一,导致软件系统漏洞多,兼容性差,致使很多高校之间资源得不到共享。基于此原因,各大高校应该加强联合合作,聘请高素质的专业软件开发团队,研制出兼容性好、系统稳固的软件,让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共享,推动高校图书馆的移动信息化发展。

(二)完善图书馆移动借阅服务模式。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各大高校手机客户端图书馆登陆量比例高达80%,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用手机或电脑登陆所在学校网上图书馆,进行借阅浏览书籍,这种阅读模式对传统的纸质媒体阅读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但这也是顺应当前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完善网上图书馆管理工作,安排专业素质高、具备信息化管理经验的人才专职负责网上图书馆,确保网上图书馆分区明确,信息及时更新,并构建特殊板块,吸引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图书馆资源能被学生充分利用。

(三)开拓网上图书馆特色服务,吸引学生关注量。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推动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向信息化转变,各大高校应该将网上图书馆丰富化,增添特色教学项目,吸引学生的关注量和使用量。例如:与一些专业教育平台合作,引进一些免费视频教学软件,像免费讲座、日常考研课程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免费课程平台。除此之外,每个院系可以将社团优秀视频文件上传至公共平台,同时设置论坛评论区,让学生们对网上图书馆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促使网上图书馆良性发展。

三、结语

总之,随着科技网络的不断发展,带给我们生活方便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改变。可以说,任何时代的到来,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挑战,才能把握最好的机遇,创造最好的结果。因此,在推动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化的进程中,我们当前仍面临很多挑战,有技术方面的,有管理方面的。但无论什么样的挑战,图书馆移动信息化发展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当下经济的必然产物。所以,各大高校应该引起重视,正确面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改进技术,创新模式,迎接图书馆移动信息模式的到来。

【本文系2015年度菏泽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信息消费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ysk04】

【参考文献】

[1]保洪才.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177-178.

[2]赵立杰.高校图书馆开放与共享的移动信息服务模式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35-38.

[3]韩玉巧,王代礼,杨芹等.京津冀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与发展策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1):52-58.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