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科学课件:科学入门(合集15篇)-澳门凯发

2024-05-23 07:35:49 课件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初一上册科学课件:科学入门,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感谢网友“冰骁函”向本站投稿了15篇与“初一上册科学课件:科学入门”相关的素材。

篇1:初一上册科学课件:科学入门

第一节 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 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千米(km)=1米(m)=10毫米(mm)=10微米(um)=10纳米(nm)=10埃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②放对: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放正。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选另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 ③看对:视线与刻度面垂直,不能斜视;

④读对:读数时先读出刻度线所对应的值,再在两条刻度线之间进行估读,即测量值应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⑤记对:记下读数,并注明单位。

(2)、特殊长度的.测量:

a.平移法:如一元硬币、乒乓球直径的测法;

b.转化法:

①化曲为直:如测量曲线的长度,可以小心的用细线与曲线重合,再将细线拉直测量; ②化直为曲:用已知滚轮在较长的线段上(如操场跑道上)滚动,用滚轮的周长乘以圈数,得出线段的长度;

③积小成大:如测量纸张的厚度、铜丝直径等; ④化暗为明:如测玻璃管的内径、工件的裂缝等;

c.手测法:

d.步测法:

(3)、测量误差(误差):指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测量错误是不允许的,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 ②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篇2: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篇3: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篇4: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参考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参考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属于他们是什么做的单元部分的教学内容,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材料很难系统的认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这些材料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认识这些材料,了解它们的特点。在课上,可以从学生喜爱和熟悉的材料引入,认识和研究材料的性质,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本单元其它几课的兴趣,近而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目标中的“关注与科学有关得不偿失社会问题”的相关条目。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寻找人造材料与其原料的对应关系,使学生明白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

教学过程:

(一)由教室里的物品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将学生的汇报适量板书。

4、谈话:我们认真观察了教室里许多物品,它们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纸、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板书)

(二)、探究新知:

1、给常见材料分类:

(1)、讲述: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许多材料,你们能给它们分个类吗?

(2)、学生分组讨论,给这些材料分类。

(3)、提问:同学们在给这些材料分类时是按什么标准分的?怎么分?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人们一般把材料分为两类:直接来自于大自然的,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不是直接来自于大自然,而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如纸、铁、玻璃和塑料等,它们是人造材料。

(6)、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7)、你们还能把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吗?

(8)、学生进行分类。

2、观察、研究身边常见的物品。

(1)、讲述: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同学们可以观察自己的球鞋或者其他物品,研究他们制作的材料。

(2)、学生分组选择身边的物品进行研究,做好记录。

(3)、汇报研究结果。

(4)、提问: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来制作这些物品呢?

(5)、学生讨论、汇报。

(6)、教师总结。

(7)、拓展:任选一件有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研究他们是什么材料?有什么特点?

(8)、分组研究、讨论。

3、认识一些新型材料。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新型材料的资料,在全班进行交流。

(2)、教师也可以介绍有关“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知识。

(3)、学生谈谈了解了这些新型材料后有什么感想、体会。

(三)拓展应用:

1、观察家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2、如果让你发明一种新型材料,你将发明什么材料,用来做什么?

篇5: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一、创设情景

小实验:同学们看这儿,老师带来了两个小球,如果我把这两个小球同时放入水中,你猜会怎么样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猜想:1、都浮在水面上。2、一个浮,一个沉。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结果到底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仔细了。(老师把小球放入水中。)

师: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们猜对了吗?)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两个物体一个浮上来,一个沉下去?)是啊,为什么会有浮有沉呢?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有趣的浮沉现象】

二、探究新课

1、师:说起浮沉现象,咱们的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谁想来说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浮沉现象?

生:小船、树叶、鱼浮等  (小船)是浮在水面上的。

石头     (石头)是沉在水底的。

a、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观察的很仔细。现在如果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些物品,你能不能凭借生活经验来判断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呢?(能)

(如果学生没有回答,老师接着问:想不想试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这些物品放入水中后是浮还是沉呢?(稍作停顿)

老师想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猜想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的表一里。浮在上面的物体用↑表示,沉下去的物体用↓表示,预测意见不一致的用0表示。开始吧。

(学生分组猜测。)

师:老师看到大家已经完成了猜想。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想结果?

学生汇报时语言要完整:我们组猜想把     放入水中会     。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猜想结果,当遇到猜想错误的时候适当的问其他学生的猜想意见。)

b、师:刚才大家都根据生活经验做了大胆的猜想。但是,科学不能仅靠猜想,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科学的呢?(做实验)

对,做实验是验证猜想的科学方法。可是我们怎样来做这个实验?

生:我们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师:你说的很好,我们在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我们要轻轻的把物体放入水中,不能把水荡起来。

师:这些物体我们能一起放入水中吗?

生:不能,物品要依次放入水中。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小组有四个人,在做实验时我们是不是4个人都动手往水里放物品呢?

生:不是,我们要分工操作。

我们还要进行合理分工,分出操作员,记录员和观察员。

(小组内要分工。)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老师也有几条实验提示,请xx读一下。(课件出示实验提示1、小组长做好分工,选出一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两名观察员。2、实验完毕后,要把物品整理好放回原处。)

同学们都明白了实验要求了吧?现在请小组长先按实验提示一的要求进行分工,让后再从桌洞里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好的材料盒准备实验。(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验后整理好用品。)

c、师:xx小组已经做完实验,做完实验的小组请注意整理实验物品。

刚才老师发现大家都能按照分工认真做自己的任务好,实验现象记录的也很及时。现在我们一起来汇报一下。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收获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当同学们在分享收获的时候,其他学生要注意听,看你们的结果是不是和他的一样。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汇报结果。

师:你们的结果和他们组的一样吗?(一样。)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许多物体放入水中后会浮在水面上。这些物体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呢?

生:它们轻,它们是空心的。

师:大家都注意到了物体本身的特点,这种观察习惯很好。不过,大家能不能换个角度想一想,水中会不会藏着什么秘密呢?

学生猜想,

老师引导:请同学们轮流将泡沫板轻轻的压入水底,体会手有什么感觉,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

师:大家都完成了操作,请小组长把材料收起来放入桌洞中。谁来说说在把泡沫板压入水底的过程中,手有什么感觉?

生:感到泡沫板往下压时,手很吃力。

师:手为什么会感到吃力?水中会不会有什么?

生:水里好像有一种力撑着泡沫板,泡沫板很难被按下去。

师:手给泡沫板的力方向是向下的,那么水给泡沫板的力方向是向哪的?

(向上。)(此处让学生先说感受,2-3名同学,之后师在这个的基础上再小结。)

师:(从大家的回答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感受到水中有一股力量在托着水面上的物体,所以它们能浮在水面上,是这样吗?也就是说,我们用手往水中压泡沫板很费力,是因为水对泡沫板有一种

(向上托的力)。(找2-3个学生说。)

师:我们能够感到水中有一种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在科学上叫做浮力。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浮力的概念。(学生齐读浮力的概念。)

2、师:同学们非常聪明,自己通过实验证明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

(学生猜想,交流。)

师:那到底有没有受到浮力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橡皮筋,钩码,尺子,水槽。你能不能根据这些物体设计实验验证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呢?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稍等一会。)

看来,这个实验方案的设计还是有点难度的`,现在老师给你一点提示:我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的长度有什么变化?(被拉长了。)如果钩码受到一个向上托的力,橡皮筋的长度会发生什么变化?(变短了。)由此,你能不能想到怎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钩码在水中是不是受到浮力?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老师指导。)

学生汇报:1、把橡皮筋系在钩码上,用尺子量出橡皮筋的长度。2、再把钩码完全放入水中,用尺子量出橡皮筋的长度。3、比较两次测量的长度有没有变化。如果橡皮筋变短了,说明钩码在水中受到了浮力,如果橡皮筋不变,说明钩码在水中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师:这个方法非常棒。我们在用尺子量橡皮筋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测量橡皮筋的长度时,要等钩码稳定了再测。

师:钩码要完全放入水中,能不能碰到水槽?

生:钩码不能碰到水槽底和水槽壁。

师:我们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零刻度朝下,测量橡皮筋两个环之间的长度。读数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用直尺测量读数时,眼睛要和刻度平视。

师:说得不错,老师这里也有实验提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师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师:方案设计出来了,注意事项也明白了,咱们开始动手操作吧。

(学生操作,并汇报。)

师:老师发现有的小组已经有结果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同学们坐好。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有的小组分工很合理,能按照我们的实验提示进行操作,实验效果很明显。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实验情况汇报一下?老师帮你把它写在黑板上。

学生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板书。

师:在测量误差存着的情况下,每个小组的测量数据虽然不一样,但是都能看出钩码放入水中后橡皮筋的长度变短了,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钩码在水中受到浮力。

师:由这个实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师: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收到水的浮力。

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和沉入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三、应用拓展

师:水的浮力自从被人们发现以来,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谁能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水的浮力?

生:救生圈,救生衣,小船,竹排,潜水艇......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老师做聊天式介绍。)

1、(小船)看看这是什么?游客可以乘坐着浮在水面上的小船游览优美的水上风景。

2、(救生衣)你认识这个物体吗?救生衣可以依靠它自身的浮力,将落水者的面部托出水面,拯救落水的人们。

3、(黄河浮桥)它是黄河浮桥,是浮力在生活中的又一伟大利用。人们在船或浮箱上架设桥梁,利用船或浮箱在水中的浮力托起桥梁,供行人、车辆通过。

4、(浮力选种)人们还利用浮力进行选种,把种子倒入盐水中,好的种子颗粒饱满,重量大,就会下沉。坏的种子颗粒干瘪,重量小,受到浮力作用就会漂浮上来。把漂浮的干瘪的种子捞上来,放掉水后,剩在池里的就是人们需要的好种子了。

5、(海洋浮标)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海洋浮标。海洋浮标是以锚定在海上的、观测浮标为主体组成的海洋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站,是海洋工作者了解海洋风云变换的重要工具。

师:现在咱们回想一下前面做过的小实验,你知道这两个小球为什么一个浮在水面上,一个沉入水底了吧?(找个同学到讲台试一试,把结果告诉大家)

这两个小球虽然看起来好像完全一样,其实一个是皮球,一个是实心球。为什么加重了小球的重量,它就能够下沉呢?再比如我们军事中常用的潜水艇,为什么能够在水中自由的上浮和下沉呢?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查阅资料,继续研究!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篇6: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1、好奇心总是让我们去探究许多事物,想知道为什么,并驱使我们不断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这些经历其实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2、科学家工作[或者说科学研究]经历的四个阶段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3、我们要进行科学研究首先要学会提出问题。科学研究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的过程。

4、爱德华·琴纳是一位英国乡村医生,他是一位发现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科学家。牛会生一种类似天花的病,这是就牛痘。

5、1824年英国人罗杰特做了一个“动起来小人”的有趣的活动,并对这一活动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人眼具有“暂时记忆能力”,电影就是根据他解释的原理制作的。

6、我知道的科学家有:

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爱迪生:发明电灯,被称为“发明大王”

李时珍:写出《本草纲目》

7、我知道的科学研究有:农业研究、医学研究、航天探索。

8、纸鹦鹉“站”起来和不倒翁的秘密都是上轻下重,保持左右平衡。

9、重心越低,物体越平稳。

第二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1、的物体,生物共同的大、会死亡、需要营养、能繁殖后代、要呼吸、对刺激有反应。因此我可以判断:机器人是无生命的,因为它不吃东西。

2、

水滴、机器人、电脑、云、瀑布都不属于生物。3、植物就是依靠阳光进行独立活动,位置一般不移动,它不需要寻找食物。4、树叶的生长形式有对生、互生、轮生三种形式。生长叶子的地方称为“节”。

5、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产卵繁殖后代,有三对足是昆虫最明显的标志。

6、蜗牛的形状:蜗牛有一个螺旋形的硬壳、身体柔软、头部有触角,大触角上端的圆点是它的眼睛;当蜗牛受到惊吓或被触到会蜷缩到壳里,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蜗牛喜欢在夜间活动。在蜗牛的面前放上酒、醋等刺激物时,它会收缩触角。

蜗牛由头、胸、腹、壳四部分组成蜗牛靠腹足爬行。蜗牛的黏液对它的爬行部分起保护作用。蜗牛靠齿舌吃食物。

7、蚂蚁是群居动物,喜欢和同伴生活在一起,蚂蚁喜欢吃甜食和饼干。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一对触角。蚂蚁是动物中的大力士。它通过触角和分泌物的气体传递信,把不是“一家”的蚂蚁放在一起,尤其是数目不等时,它们会立刻咬起来,同窝的蚂蚁不但不咬,还会互相喂食。8、鸟有羽毛和喙,都产卵繁殖后代。9、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所以人们把它们统称为生物。10、在下面圆圈里的恰当位置填写:人、动物、植物、有生命的物体。

第三单元

生命之源---水

1、水是动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对我们的身体非常重要,营养的吸收、废物的排泄都离不开水。我们能保持正常体温也多亏了水。一般情况下,如果连续5天不喝水,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2、水在动植物体内的比重很大,人体65%是水,蔬菜90%是水,鸡蛋76%是水,鱼85%是水。

3、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人用口喝水,植物用根喝水。

4、我们在研究小草每天“喝水”时,在试管上滴几滴油的目的是防止水份蒸发。

5、水是生命的摇篮,水还是大自然的“空调器”

6为了安全起见,千万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第四单元

它们是什么做的

1、物品都是用材料做成的,材料按其来源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天然材料直接来

自大自然,如羊毛、木材、石料。人造材料是由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如纸、铁、玻璃和塑料都是人造材料。

五种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木材、石料、棉花、蚕丝、麻、陶土。

五种生活中常见的人造材料:塑料、尼龙、合金、油漆、玻璃。

尽可能写出纸的用途:包装、印刷、装饰、书写、擦拭、盛装。

2、一种物品的不同部位往往由多种不同特性的材料构成。

3、造纸术是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4、纸的主要原料是木材;用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5.用木材造纸的生产过程是:木材去皮;切成小片;煮烂成浆;搅拌;漂白;沥干水分;压成纸张。6、纸有透光、吸水、结实等特点。为了保护木材资料,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节约用纸就是在保护木材资。

7、常见的纺织材料有:棉、麻、毛、丝、尼龙。尼龙是最早的人工合成纤维,是从石油中提炼的。雨伞面就是用尼龙做的,内衣最好用棉布做。

8、我们利用、具有、富有延展性等性质。

9、请写出5种常见的金属:铁、铜、铝、铅、锡。

10、在铝、铜、铁、金中,铁的硬度最大,金延展性最好且最重,铜的导热性最好,金的价格最贵。

11.食物中也含有

12.生产塑料的原料是:石油化工品;塑料最显著的特点是:可塑性强;塑料最大的缺点是:不易分解腐烂。

13、科学家已经研制出比较。

第五单元

提出问题

1、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我们要不断地从爱提问发展为会提问。

2、科学问题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它们是:

(1)在仔细观察的活动中;

(2)对一些流行说法提出怀疑;

(3)在进行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

3、法布尔是世界上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著成了《昆虫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4、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作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重量决定下落速度”的观点。

5、金鱼最常见的死因是贪得无厌,并不是它不知饥饱。金鱼不会捕食,所以它不会放过每一粒投向它的食物。

6、“冬虫夏草”又叫“黄金草”它兼有虫和草的处形,但非虫非草,属于菌藻类生物。它不会冬天变成虫,夏天变成草。

7、在科学探究中,寻到问题答案的方法有: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获得间接知识;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获得直接知识。

8、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制作信息卡。

9、我们选择研究问题时,应该多提什么样的问题?

(1)多提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10.不明飞行物的英文缩写ufo。

篇7:科学四年级上册课件

科学四年级上册课件

天气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13、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2)蜻蜓要下雨时会低飞。(3)蚂蚁要下雨时会搬家。

14、空气质量预报分为5级;舒适度指数预报分为7级;紫外线强度分为5级。

实验题:

一、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和制作过程

制作材料:吸管1根、小刀1把、剪子1把、硬纸板1块、大头针1个、橡皮铅笔1只。

制作过程:

1、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在吸管的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

2、用硬纸板剪一个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

3、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4、确定方向后观察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就是风向。

二、制作雨量器

1、找一个直通透明的杯子,杯子的.高度在15厘米以上;

2、以毫米为单位,利用刻度尺在纸条上画好刻度,纸条的长度略小于直筒杯子的高度;

3、取一段长于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平放在桌子上,胶面朝上,将纸条画有刻度的一面朝下粘在胶带中间;

4、一个同学手持杯子,另一个同学把粘在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竖直粘到杯子的外侧面,要使刻度的底部正好和杯子内侧底部对齐;

5、用粘贴刻度纸的条的方法把小组的名字粘贴在杯子的背面。

篇8: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研究大树中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融入自然。

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知道怎样才是科学的观察。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

教学准备:

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本。

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你观察过大树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曾经看到过什么?

2、小组回忆、讨论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回忆过去不经意间所看到和记住的有关大树的内容。

(2)学生讨论曾经观察过的大树。

(3)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3、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让你再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你想观察什么?

(2)学生讨论。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生成引导: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a、“看”大树,“听”大树,“闻”大树,“摸”大树……

b、有顺序,如由远到近的观察。

4、带领学生观察学校中的一棵大树。

(1)观察前的要求:

a、注意安全。

b、爱护大树。

c、做好记录。(用文字,也可以用图画。)

(2)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5、交流、讨论,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5、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篇9: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一、教学要求

1、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观察活动中培养情感。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高矮等。

4、鼓励学生用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

学生拓展树皮用的白纸若干,几张放大树的照片。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3、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4、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5、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篇10: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活动中体验到叶的纷繁美妙。

2、让学生经历一些基本的探究活动过程。

(1)、按一定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较细致的观察。

(2)、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进行比较观察和测量。

(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注意进行方法的总结和创新。

3、获取一些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准备:

1、学生记录纸。

教学活动设计:

一、引入

秋天是落叶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各种树叶。

二、学生到校园捡树叶

1、学生先说说捡树叶的注意点:爱护花草树木,注意安全等。

2、学生到校园内捡树叶。

(注意点:在活动前教师一定要对学校里的植被情况了解清楚。学生可以捡到哪些落叶?数量如何?捡的时候会发生什么问题?如果校园较小,植被较少,学生捡到的落叶是否会过于单一?短时间内参加活动的学生过多,有些学生可能会遇到捡不到叶的情况。

如果让学生在课前校外完成捡叶活动,教学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收集情况。)

三、小组交流统计

1、教师出示统计表,学生进行统计。

你一共捡了几片树叶?

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你们小组共有多少种树叶?

数量最多的一种共有几片?

2、小组填写好统计表,各小组间交流。

注意点:在进行统计前,教师要了解学生所捡叶的情况,对学生的统计活动做出充分的估计。首先各小组所捡的叶的数量差异很大,多的达上百片,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统计和分类任务。其次,像柏树之类的叶很难进行数量统计,教师事先要作指导准备。

四、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1、铺垫引导

准备同一种树上收集的两片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有一定差异的叶,先出示其中一片,设问:这是怎样一片叶?再出示另一片,设问:这又是怎样一片叶?学生观察并描述。

再设问:两片是同一种叶吗?学生讨论。

2、判断分析

请学生将最多的那种树叶全拿出来?

设问:  你们根据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

你们根据什么,才说另外的叶不属同一种类?

注意点:学生的分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后,可以让学生回过头来看看“二”中的分类结果有没有需要纠正的地方。

五、作业

课外再去捡一些树叶,统计一下共有几种树叶。

篇11: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教学准备:

1、各小组预备一些没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的叶。

2、各组不同颜色的同种叶数片。

3、学生描画叶片大小的方格纸。

教学活动设计:

一、叶的颜色的观察

1、谈话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对叶已经有了不少的了解,如果有人问你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么回答?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学生观察说说自己预备的叶,有哪些颜色?

4、让学生按颜色的变化给叶排排顺序。

5、小组代表,出示各组的排列情况并说说排列的依据。

6、再次设问:如果有人问你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么回答?

二、叶的形状观察

1、叶的颜色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形状相同吗?

2、学生观察,说说自己小组有哪些形状的叶?

3、小组尝试根据形状给自己的叶分类。

4、小组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分类情况。

三、叶的大小观察

1、(承前)让学生将其中一种形状的叶按大小顺序排列。

2、交流排列中遇到的问题,设问:大小相近的叶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大小呢?

3、各小组研究探讨。

4、学生交流各组的方案。

5、教师总结比较叶大小的方法,适时提出描方格的方法。

6、学生描一描,试一试。

四、作业

用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叶拼一幅图画。

篇12:浙教版初一科学课件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科学研究所需具备的科学知识和发展

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观察”各种自然现象,让学生对科学产成一定的兴趣。这节的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及如何通过观察去得出实验答案。

2、从自然现象到最新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并且在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里就要引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了。

3、收集相应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做成课件,并对实验做相应的改进,比如把夹气球的橡皮筋用软夹子代替,同时可以适时的提出潜水艇的概念,说明此原理从小到大都可以利用到。

教学预设

一、引入:科学入门

提问:什么是科学?科学与和技术的区别?

科技又叫科学技术,包括科学和技术

二、科学在我们身边:

1、观察各种各样变化着的`自然现象(通过课件对p2,3页出现的自然现象进行生动的展示)

火山爆发,地震等用视频呈现

不明飞行物(ufo)、含羞草、间蜂猴、雨后彩虹等等用图片呈现

弯曲的铅笔、人造彩虹等用实验呈现

ps:突出变化的

2、提问: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自然现象吗?(同学间可以互相问答)

3、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答案的学问。如果你在研究你感兴趣的自然现象,那你就是一个小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

4、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观察生活,但观察的同时也要动脑筋,不然只能称为发呆。

p4思考,然后用下面的实验来证明。请两个同学上来做实验,下面的同学观察并思考这个实验和金鱼能在水中浮沉的联系,从而小结出他们的原理。

p5实验,再请两位同学做,同样下面的同学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此做出假设(注意看清楚实验条件)。

5、在不断的观察,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探索中,我们的社会不断的进步着。不怕问题多,就怕没有问题,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老师欢迎大家的提问,来推动彼此教学的共同发展。

篇13: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入门》教案及反思

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入门》教案及反思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和引导、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和讨论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1——2个,了解科学家的工作过程,

教学器材:铁架台、铁圈、石棉网、平底烧瓶、铁架、橡皮塞、烧杯、水、酒精灯、火柴、玻璃杯、硬纸片、生鸡蛋、电磁感应演示仪、闭合铝环、石蕊试剂、滴管、玻璃试管两支、酸和碱溶液。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问导入:

你读过霍金的《时间简史》吗?黑洞是怎样产生的呢?“神州四号”为什么能够上天?要回答这些为什么,必须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很神秘吗?不,科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1.科学是什么

⑴有趣的自然现象

在我们的身边就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自然现象: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秋天大雁往南飞……,你还发现哪些非常有趣的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又将会怎样变化?人们正是在不断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科学规律。

⑵演示实验:

①鸡蛋惯性实验

演示:用手指快速弹走硬纸片,如图1

设问: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②水再次沸腾实验(可以在给水加热的同时先进行下面的实验)

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

设问:不用加热的方法,你能让水再次沸腾起来吗?

演示: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如图2。

设疑:水为什么会再次沸腾呢?

③电磁感应实验

将闭合的铝环放在上方的铁芯上,突然通电时铝环跳起,将铝环放在铁芯上,铝环神奇地浮在空中。

教师进一步激趣:要想知道铝环为什么不会落下去,也要用到科学知识。

④酸、碱溶液分别滴入石蕊试剂后变色实验

将石蕊试剂分别滴入装有酸、碱溶液的试管中,装有酸的试管的溶液变成红色、装有碱的试管里的溶液变蓝色。教师可更进一步设疑激趣:为什么两种液体会变成不同的颜色呢?

⑶科学是什么

引导学生一起归纳: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各种答案的学问。

启发学生讲故事:科学家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沸腾时顶起壶盖而改进和发明了蒸汽机。

强调:小小的疑问,都可以引发科学发现,科学并不神秘,从探究身边的问题开始,就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设问:也许你也有许多为什么,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呢?寻找过其中的答案吗?

2.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

讲解:科学家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是十分留意的,你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吗?我想调查一下,我们班有哪些同学的家长在研究院或研究所,或大学里搞研究工作?他们都是科学家,请你们谈谈他们是如何工作的?

引导归纳:

研究对象:自然界的各种事物。

研究地点:实验室、野外。

研究用具:实验仪器和观察设备。

研究过程:不断提出问题——搜集信息——考察和验证——记录、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发表论文或考察报告

讲解: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要用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例:8月中国科学家在北纬77度18分进行了北极大气结构探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进行探究。科学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

组织讨论:许多自然现象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解释的,每个同学举1—2个你能解释的例子,看谁解释的好!

设问:科学既有用,又有趣,还有挑战性,有的同学还想成为未来的科学家,我们应该怎样学习科学呢?请同学们看书找出答案。

3.怎样学好科学

⑴仔细观察;人们对大自然现象的认识和对自然规律的探索都是从观察开的。

⑵积极实验: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资料和证据。

3认真思考:分析归纳,找出问题的答案。

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掌握探究科学奥秘的本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美好的生活!

设问: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对《科学》课有了什么新的理解?说说你准备如何学习《科学》?教师归纳并提出学习科学的基本要求。

三、复习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对照板书进行)。

课后每位同学收集一个你最敬佩的科学家的故事,下节课进行交流。

每位同学找一本有关科学方面的书籍开始阅读。

板书设计

科学入门

科学是什么——是一门研究各种现象,寻找各种答案的学问。

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

不断提出问题——搜集信息——考察和验证——记录、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发表论文或考察报告

科学并不神秘

怎样学习科学?

仔细观察、积极实验、认真思考

课后反思: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作为科学课的第一课时,应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教师精心准备的有趣的实验又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如本节所做的三个实验:水的再沸腾实验、石蕊试剂遇酸和碱溶液变成不同的颜色、电磁感应现象中铝环高高的浮起,三个实验中出现的学生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此时加以引导:你想知道其中的为什么吗?好好学习科学就可以得到圆满的答案。至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好地调动起来了。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篇14:四年级上册科学ppt课件

第一单元 天气

1-1 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四、课后作业

1、写出你知道的天气现象?

2、一般天气预报包括哪些内容?

五、课后反思

1-2 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

6.科学记录本和笔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二、课后作业

1. 我会填。

我们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三、总结

四、课后作业

我会填。

1、我们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五、课后反思

1-3 温度和气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我会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气温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2、我会选。

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是( 3 )。

(1)上午10时 (2)中午12时 (3)下午2时

六、课后反思。

1-4 风向和风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三、课后作业。

1、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2、红旗招展的时候,你估计可能刮的`是(3)级风。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反思

1-5 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三、课后作业。

1.降雨的多少要用(雨量器)测量,衡量降雨的多少要收集(24)小时的雨水。

2、模拟降雨,说说你是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的?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反思。

1-6 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根据(云)的多少,可以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2.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五、课后反思

1-7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

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3、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

(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

2.我们怎么知道下雨下了多少呢?简单的办法是用(雨量器)来测量。

第二单元 溶 解

2-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食盐在水里化掉的现象就是(溶解)。

2.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课后反思:

2-2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高锰酸钾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2.沙子在水中溶解时颗粒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五、课后反思:

2-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胶水在水中会(下沉)。

2.牛奶带入水中会(溶解)。

3.你能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吗?请举例来说明。

五、课后反思:

篇15:湘五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湘五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教学目标

1.科学技能: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试验,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激发研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

3.科学知识:认识斜面,知道从斜面拉上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和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了解生活中斜面原理的多种多样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在自主式的探究活动中认识斜面的一些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研究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搭斜面的材料(表面同样平整光滑,长度分别为 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100厘米的木板和高10厘米的木块等),重物(重1000克的重物和小滚筒、大木块、小木块等,要有钩子),测力计(平板和圆筒)、平头和尖头铁钉、螺丝钉等各四枚、螺丝刀、铁锤、毛巾、实验记录表等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材料和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重 40公斤左右的木箱一个,大而结实的木凳一条,厚实的大木板一块。

教学建议

1.活动中注意安全。

2.充分的预见,随时为出现的新问题点拨、领航。

3.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随时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组合,全班成马蹄形组织;在中间放置重40公斤的`木箱一个,大而结实的板凳一个。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已经认识了不少机械工具,如果现在要你把这个大箱子搬到那条板凳上,你会用什么方法?

2.学生反馈交流,教师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并让学生去操作,在困难中,教师提供帮助,搭一块木板,再让学生搬,搬后问学生感觉如何?

3.此时你的脑海中是不是出现了一个个小问号?

二、自主实验,随时指导

1.交流学生的疑问之处,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真的能省力吗?为什么会省力?怎样的斜面更省力?……)注:第一个问题必须有,因为课始的游戏只是感知而已,并无具体科学证据,因此在说后几个问题时也应引导学生用上“假如省力”这样的话。

2.为了方便同学们研究,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材料,请同学们看看这些材料,讨论一下你们组将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去研究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3.小组讨论,形成书面实验方案。

4.小组上台运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汇报,集体交流评议,使各小组的实验方案更具可行性(方案中至少具备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实验结论这样四个内容)。

实验记录表

5.交流后,教师可追问:还需注意些什么?(拉力器的正确使用)  我们的发现: 。

6.小组实验,师巡回指导。

7.小组汇报实验结果,组织交流,启发引导,得出结论(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运用斜面一定省力,而且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

(1)在这一环节中,可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他们实验的经过及结果,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

(2)对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除了共同讨论之外,还可以用师生共同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真伪。

8.说说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没有?

三、联系应用,扩大认知

1.斜面果然能够省力,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利用斜面的地方吗?

2.老师也有一些照片请同学们看看,想想其中的奥妙。出示生活中人们应用斜面的照片,让学生说说其中的斜面原理。

四、小结延伸,巩固联系

1.学了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2.完成作业本作业。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