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树》优秀教案(共12篇)-澳门凯发

2024-06-06 08:05:45 教案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三棵树》优秀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网友“傻子”向本站投稿了12篇与“《三棵树》优秀教案”相关的素材。

篇1:《三棵树》优秀教案

《三棵树》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树'在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二、教学重点:

'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

(一)、朗读,把握大意。

1、三棵树在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

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苦楝树--幼小无依

枇杷树--含蓄深沉

石榴树--热烈奔放

讲述'鸟儿、孩子'。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

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4、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里,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二)、情感把握。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从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

(教师补充: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树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着绿色的冠盖和褐色的树干。但是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现实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没有树,这让“我”怅惘,成了“我”的隐痛,成年后我见过了很多树,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树,这不由的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一个悬念:那么作者的树到底在哪里呢?在迁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两棵树。在作者欢快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其实无论石榴枇杷,还是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树,枝繁叶茂的树。树的存在,让我知道我是个幸运的人。

但是“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我忽略了树”,对它熟视无睹,当树终于有一天将离去时,我才又怅然若失起来。

看作者这一生,他种过树,但是苦楝树只能种在花盆里,并且被我偶然的疏忽和难以抗拒的天灾毁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不难感受到生存的无依、无奈。)后来我拥有了两棵果树,但是七年之后,它们依然离我而去,作者连续使用两个'埋葬',表现对逝去的一种哀悼,可见他情感的悲伤与凄凉,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伤心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不同的是,幼小而无依的苦楝因我的疏忽和天灾而离开,而这两棵树被城市的建设所毁。结果“我”的树消失了,“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那么“我的树到底在哪里”?

(三)、主旨理解。

作者在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结合作者的情感脉络来分析,没有树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有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树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唤“我的树”也是呼唤树与人共生和谐的环境,呼唤对树(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思考:如何正视自然?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

(五)、总结课文:人与树的依存关系、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六)、拓展(表达训练):

教后记:感情线索的把握较为简单,但是中心和主旨的理解还需教师多加引导。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从中找到支撑。

篇2:《三棵树》的教案

《三棵树》的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郁郁寡欢、登堂入室、夷为平地、残垣”等生字词的注音及释义。

2.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理解“树”在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难点: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抒情基调。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体会传达出的感伤的情绪。

2.思考“阅读练习探究”的四个问题,准备课上发言、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白杨树在茅盾先生心中是中华儿女英勇不屈的象征。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苏童先生心中的“三棵树“又是如何地让他难以忘怀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苏童的内心世界吧!

二、检查预习

1.为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

嫉妒( ) 颤抖( )

埠( ) 残垣( )

楝( ) 瓦砾( )

桷( ) 枇杷( )

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

蓝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夷为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郁郁寡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步感知课文,把握大意.

以下五个问题可采取教师提问或将问题投影出来,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的方式逐一解决。

1.教师提问:三棵树在中究竟指什么?

明确:“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作者是由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引到对这三棵树的叙述上的。

2.教师提问: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

明确: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教师提问: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 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引导学生读这一段:

“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溪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我知道它有多少叶子。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阳光灿烂的地方。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紧接着我和我的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明确:苦楝树具有幼小无依的特点。(从“我没有树”,变成我有了自己的树。这棵树是有点可怜的。第一,是一棵没有什么可爱之处的幼小的苦楝;第二,它居然是栽在花盆里的,在这样土壤里,就是生长起来,也是可怜的。从这种可怜的抒写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意,也寄托了对人、对城市的调侃的意味。)

引导学生读这一段文字:

“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树,我一下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

教师提问:枇杷树具有含蓄深沉的特点, 石榴树具有热烈奔放的特点。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作家用抒情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激动。强烈的抒情表达了作者极端的激动。“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这个答案是情感的答案,对多年的惆怅和不安的答案。这是一棵私有的、属于作家自己的树,自己的感情之树,在十五年后,这一点上和那花盆里的树,恰成“巧合”,对遭受“亲子误杀”造成的隐痛,又是一种感情的补偿。

4.教师提问: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明确: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5.教师提问: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

明确: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四、理清线索,体会诗意的语言。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从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学情预测〕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抓住最根本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来分析,回答的角度是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感情是什么。

教师补充讲解:

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树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着绿色的冠盖和褐色的树干。但是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现实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没有树,这让“我”怅惘,成了“我”的隐痛,成年后我见过了很多树,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树,这不由的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一个悬念:那么作者的树到底在哪里呢?在迁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两棵树。在作者欢快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其实无论石榴枇杷,还是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树,枝繁叶茂的树。树的存在,让“我”知道“我”是个幸运的人。

但是“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我忽略了树”,对它熟视无睹,当树终于有一天将离去时,我才又怅然若失起来。

看作者这一生,他种过树,但是苦楝树只能种在花盆里,并且被我偶然的疏忽和难以抗拒的天灾毁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不难感受到生存的无依、无奈。)后来我拥有了两棵果树,但是七年之后,它们依然离我而去,作者连续使用两个“埋葬”,表现对逝去的一种哀悼,可见他情感的悲伤与凄凉,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伤心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不同的是,幼小而无依的苦楝因我的疏忽和天灾而离开,而这两棵树被城市的建设所毁。结果“我”的树消失了,“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那么“我的树到底在哪里”?

明确:强烈的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板书)

第二课时

一、理解主旨

1.导入:上节课,我们读到了作者在对待树的情感中挣扎,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作者在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结合作者的情感脉络来分析,没有树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明确: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2.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有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明确:树的意象,并不仅仅是树,而是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人类要改善自己的生存质量,就不能不牺牲一些植物;而植物的减少,又降低了人的生存质量。这是人类生存的困惑。这种困惑在作者看来,是很难解决的。正是因为这样,当作家找寻他那第三棵树的时候,那棵树,那棵已经死亡的树,却在冥冥之中呼唤着他。这种呼唤,从客观上来说是悲观的,从主观情感上来说,则是一种不懈的追求。

树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唤“我的树”也是呼唤自然与人共生和谐的环境,呼唤对树(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3.如何正视自然?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请学生尝试举例说明。

4.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明确: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的主旋律是一种无助的呼唤与渴望,对完整生命形态的热切的期盼。

二、总结

1. 作者与三棵树的关系(主要内容)

2. 人与树的依存关系

3. 对生命的思考

苦楝树是作者拥有的第一棵树,它的孤苦无依,它的不幸夭折,似乎和作者的童年有不尽相同的地方,童年的作者连拥有一棵树的愿望都显的那么奢侈,天井大小的地方只能望天,由此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不会比苦楝树好到哪里。

就如我们的手指一样,尽管有的手指外观并不让你满意,但是只有五个手指全部拥有才是完整的,缺少任何一个都是残缺的,因此作者希望拥有的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三、拓展训练,能力迁移

口语表达练习题:请对照作者通过本文传达出的思想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人生中目前为止最珍视的东西。

(小组交流、发言,派代表上台讲述。)

四、布置作业

1.《伴你学语文》中相关的练习。

2.将口语表达的练习题书面化,修改成文,誊清上交。

篇3:选修语文《三棵树》教案

选修语文《三棵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二、教学重点:

'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

(一)、朗读文章,把握大意。

1、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

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苦楝树--幼小无依、枇杷树--含蓄深沉、石榴树--热烈奔放。讲述'鸟儿、孩子'。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4、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里,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二)、情感把握。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

(教师补充: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树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着绿色的冠盖和褐色的树干。但是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现实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没有树,这让“我”怅惘,成了“我”的隐痛,成年后我见过了很多树,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树,这不由的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一个悬念:那么作者的树到底在哪里呢?在迁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两棵树。在作者欢快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其实无论石榴枇杷,还是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树,枝繁叶茂的树。树的存在,让我知道我是个幸运的人。但是“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我忽略了树”,对它熟视无睹,当树终于有一天将离去时,我才又怅然若失起来。

看作者这一生,他种过树,但是苦楝树只能种在花盆里,并且被我偶然的疏忽和难以抗拒的天灾毁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不难感受到生存的无依、无奈。)后来我拥有了两棵果树,但是七年之后,它们依然离我而去,作者连续使用两个'埋葬',表现对逝去的一种哀悼,可见他情感的悲伤与凄凉,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伤心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不同的是,幼小而无依的苦楝因我的`疏忽和天灾而离开,而这两棵树被城市的建设所毁。结果“我”的树消失了,“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那么“我的树到底在哪里” ?

(三)、主旨理解。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结合作者的情感脉络来分析,没有树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有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树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唤“我的树”也是呼唤树与人共生和谐的环境,呼唤对树(自然)的珍惜和感恩。思考:如何正视自然?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

(五)、总结课文

人与树的依存关系、对生命的思考。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六)、拓展(表达训练)

教后记:感情线索的把握较为简单,但是中心和主旨的理解还需教师多加引导。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从文章中找到支撑。

篇4:选修语文《三棵树》教案

选修语文《三棵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二、教学重点:'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

(一)、朗读文章,把握大意。

1、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

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 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苦楝树--幼小无依

枇杷树--含蓄深沉

石榴树--热烈奔放

讲述'鸟儿、孩子'。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

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4、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里,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二)、情感把握。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

(教师补充: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树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着绿色的冠盖和褐色的树干。但是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现实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没有树,这让“我”怅惘,成了“我”的隐痛,成年后我见过了很多树,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树,这不由的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一个悬念:那么作者的树到底在哪里呢?在迁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两棵树。在作者欢快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其实无论石榴枇杷,还是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树,枝繁叶茂的树。树的存在,让我知道我是个幸运的人。

但是“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我忽略了树”,对它熟视无睹,当树终于有一天将离去时,我才又怅然若失起来。

看作者这一生,他种过树,但是苦楝树只能种在花盆里,并且被我偶然的疏忽和难以抗拒的天灾毁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不难感受到生存的无依、无奈。)后来我拥有了两棵果树,但是七年之后,它们依然离我而去,作者连续使用两个'埋葬',表现对逝去的一种哀悼,可见他情感的悲伤与凄凉,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伤心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不同的是,幼小而无依的苦楝因我的疏忽和天灾而离开,而这两棵树被城市的建设所毁。结果“我”的树消失了,“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那么“我的树到底在哪里” ?

(三)、主旨理解。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结合作者的情感脉络来分析,没有树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有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树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唤“我的树”也是呼唤树与人共生和谐的环境,呼唤对树(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思考:如何正视自然?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

(五)、总结课文:人与树的依存关系、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六)、拓展(表达训练):

教后记:感情线索的把握较为简单,但是中心和主旨的理解还需教师多加引导。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从文章中找到支撑

《三棵树》原文阅读

很多年以前我喜欢在京沪铁路的路基下游荡,一列列火车准时在我的视线里出现,然后绝情地抛下我,向北方疾驰而去。午后一点钟左右,从上海开往三棵树的列车来了,我看着车窗下方的那块白色的旅程标志牌:上海——三棵树,我看着车窗里那些陌生的处于高速运行中的乘客,心中充满嫉妒和忧伤。然后去三棵树的火车消失在铁道的尽头。我开始想像三棵树的景色:是北方的一个小火车站,火车站前面有许多南方罕见的牲口,黑驴、白马、枣红色的大骡子,有一些围着白羊肚毛巾、脸色黝黑的北方农民蹲在地上,或坐在马车上,还有就是树了,三棵树,是挺立在原野上的三棵树。

三棵树很高很挺拔。我想像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却没有确定树的名字,所以我不知道三棵树是什么树。

树令我怅惘。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我没有树。西双版纳的孩子有热带雨林,大兴安岭的伐木者的后代有红松和白桦,乡村里的少年有乌桕和紫槐。我没有树。我从小到大在一条狭窄局促的街道上走来走去,从来没有爬树掏鸟蛋的经历。我没有树,这怪不了城市,城市是有树的,梧桐或者杨柳一排排整齐地站在人行道两侧,可我偏偏是在一条没有人行道的小街上长大——也怪不了条没有行道树的小街,小街上许多人家有树,一棵黄桷、两棵桑树静静地长在他的窗前院内,可我家偏偏没有院子,只有一个巴掌大的天井,巴掌大的天井仅供观天,不容一树,所以我没有树。

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泥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我知道它有多少叶子。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阳光灿烂的地方。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紧接着我和我的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这是我对树的记忆之一。一个冬天的早晨,我站在河边向河水深处张望,依稀看见我的树在水中挣扎,挣扎了一会儿,我的树开始下沉,我依稀看见它在河底寻找泥土,摇曳着,颤动着,最后它安静了。我悲伤地意识到我的树到家了,我的树没有了。我的树一直找不到土地,风就冷酷地把我的树带到了水中,或许是我的树与众不同,它只能在河水中生长。

我没有树。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像许多人一样,成年以后我有过游历名山大川的经历。我见到过西双版纳绿得发黑的原始森林,我看见过兴安岭上被白雪覆盖的红松和榉树,我在湘西的国家森林公园里见到了无数只闻其名未见其形的珍奇树木。但那些树生长在每个人的旅途上,那不是我的树。

我的树在哪里?树不肯告诉我,我只能等待岁月来告诉我。

1988年对于我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那年秋天我得到了自己的居所,是一栋年久失修的楼房的阁楼部分,我拿着钥匙去看房子的时候一眼就看见了楼前的两棵树,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树,我一下子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

果树对人怀着悲悯之心。石榴树的表达很热烈,它的繁茂的树叶和灿烂的花朵,以及它的重重叠叠的果实都在证明这份情怀;枇杷含蓄而深沉,它决不在意我的客人把它错当成一棵玉兰树,但它在初夏季节告诉你,它不开玉兰花,只奉献枇杷的果实。我接受了树的恩惠。现在我的窗前有了两棵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我感激那个种树的素未谋面的前房东。有人告诉我两棵树的年龄,说是十五岁,我想起十五年前我的那棵种在花盆里的苦楝树苗的遭遇,我相信这一切并非巧合,这是命运补偿给我的两棵树,两棵更大更美好的树。我是个郁郁寡欢的人,我对世界的关注总是忧虑多于热情,怀疑多于信任。我的父母曾经告诉过我,我有多么幸运,我不相信,朋友也对我说过,我有多么幸运,我不相信,现在两棵树告诉我,我最终是个幸运的人,我相信了

《三棵树》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很多年以前我喜欢在京沪铁路的路基下游荡,一列列火车准时在我的视线里出现。午后一点钟左右,从上海开往三棵树的列车来了,我看着车窗下方的那块白色的旅程标志牌:上海——三棵树,开始想象三棵树的景色:是北方的一个小火车站,还是就是树了,三棵树,是挺立在原野上的三棵树,很高很挺拔。我想象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却没有确定树的名字,所以我不知道三棵树是什么树。

②树令我怅惘。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我没有树。我从小到大在一条狭窄局促的街道上走来走去,从来没有爬树掏鸟蛋的经历。

③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溪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我知道它有多少叶子。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阳光灿烂的地方。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紧接着我和我的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④这是我对树的记忆之一。一个冬天的早晨,我站在河边向河水深处张望,依稀看见我的树在水中挣扎,挣扎了一会儿,我的树开始下沉,我依稀看见它在河底寻找泥土,摇曳着,颤动着,最后它安静了。我悲伤地意识到我的树到家了,我的树没有了。我的树一直找不到土地,风就冷酷地把我的树带到了水中,或许是我的树与众不同,它只能在河中生长。

⑤我没有树。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我的树在哪里?树不肯告诉我,我只能等待岁月来告诉我。

⑥一九八八年对于我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那年秋天我得到了自己的居所,是一栋年久失修的楼房的阁楼部分,我拿着钥匙去看房子的时候一眼就看见了楼前的两棵树,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树,我一下子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

⑦我是个幸运的人。两棵树弥合了我的整个世界的裂痕。尤其是那棵石榴,春夏之季的早晨,我打开窗子,石榴的树叶和火红的花朵扑面而来。树把鸟也带来了,鸟在我的窗台上留下了灰白色的粪便。树上的果子把过路的孩子引来了,孩子们爬到树上摘果子,树叶便沙沙地响起来。

⑧整整七年,我在一座旧楼的阁楼上与树同眠,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是两棵树对我凝视。我有了树,便悄悄地忽略了树。树的胸怀永远是宽容和悲悯的。树不做任何背叛的决定,在长达七年的凝视下两棵树摸清了我的所有底细,包括我的隐私,但树不说,别人便不知道。树只是凝视着我。七年的时光做一次补偿是足够的了。窗外的两棵树后来有点疲惫了,我没有看出来,一场春雨轻易地把满树石榴花打落在地,我出门回家踩在石榴的花瓣上,对石榴的离情别意毫无察觉。我不知道,我的两棵树将结束它们的这次使命,七年过后,两棵树仍将离我而去。

⑨城市建设的蓝图埋葬了许多人过去的居所,也埋葬了许多人的树。一九九五年的夏天,推土机将一个名叫上乘阉的地方夷为平地,我的阁楼,我的石榴树和我的枇杷树消失在残垣瓦砾之中,七年一梦,那棵石榴,那棵枇杷,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

⑩现在我的窗前没有树。我仍然没有树:树让我迷惑,我的树到底在哪里?我有过一棵石榴,一棵枇杷,我一直觉得我应该有三棵树,就像多年以前我心目中最遥远的火车站的名字,是三棵树,那还有一棵在哪里呢?我问我自己,然后我听见了回应,回应来自童年旧居旁的河水,我听见多年以前被狂风带走的苦楝树苗向我挥手示意说,我在这里,我在水里!

18.第③段作者为什么要写移种苦楝树苗的经历?(3分)

19.文中第⑤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20.联系全文看,“三棵树”的含义是什么?(4分)

2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是一篇充满感性色彩和伤感情调的抒情散文。文中充满伤感和怀有自责的叙议俯拾即是。

b.作者写了伴随着思树、管树、丧树、得树、失树而展开的一段情感与心路历程,其间,贯穿着作者从童年到成人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悲哀喜乐以及怅惘、隐痛、感伤与忧郁。

c.苏童在他的“新历史小说”(《妻妾成群》、《红粉》等)中多扮演不动声色、近乎冷酷的“叙事者”角色,本文的叙写角度与此类小说相同。

d.作者认为人与树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城市化与生态保护之间既为矛盾又互相依存的哲学关系。爱树护树,其实就是爱护人类自己!这一主题,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e.作者最后以那棵童年时代由于天灾而不幸落水的苦楝树苗在水中挥手示意的幻觉作为首尾呼应的结语,《三棵树》所蕴涵的确切含意,至此方清晰地凸现出来。

参考答案

18.是作者少年寻梦的难忘经历,伴着他的隐痛与自责;(1分)引出点题句“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作者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将没有树存在的生活看作是不完美、不齐全的人生;(1分)与后文写到的两棵果树构成对比。

19.过渡作用(或承上启下,由“苦楝树”过渡到“两棵果树”)(2分)好处:承托上文,归结出失去苦楝树的自责、愧疚和隐痛,又开启了下文,为意外获得两棵果树的欣喜、满足铺垫蓄势;(2分)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1分)

20.表层看“三棵树”指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一棵苦楝树苗,两棵果树(1分)而这恰好构成作者人生经历的三个重要环节(1分,关键词“人生经历”“见证”)它是作者生命与情感的某种寄托和外化,是作者生命历程中心心念念的“珍爱之物”,(1分关键词“情感寄托”“珍爱物”)因而它在文中,从头至尾被赋予了一种优美的诗意,一种深刻的象征,成为开启作者的童年记忆之门与沟通人的现实生存状态之间的一把钥匙。(1分关键词“沟通了记忆与现实”)

21.cd

篇5:《三棵树》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郁郁寡欢、登堂入室、夷为平地、残垣”等生字词的注音及释义。

2、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难点:文章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抒情基调。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体会文章传达出的感伤的情绪。

2、思考“阅读练习・探究”的四个问题,准备课上发言、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白杨树在茅盾先生心中是中华儿女英勇不屈的象征。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苏童先生心中的“三棵树“又是如何地让他难以忘怀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苏童的内心世界吧!

二、检查预习

1、为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

嫉妒( ) 颤抖( )

埠( ) 残垣( )

楝( ) 瓦砾( )

桷( ) 枇杷( )

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

蓝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夷为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郁郁寡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以下五个问题可采取教师提问或将问题投影出来,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的方式逐一解决。

1、教师提问: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

明确:“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作者是由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引到对这三棵树的叙述上的。

2、教师提问: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

明确: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教师提问: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 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引导学生读这一段:

“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溪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我知道它有多少叶子。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阳光灿烂的地方。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紧接着我和我的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g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明确:苦楝树具有幼小无依的`特点。(从“我没有树”,变成我有了自己的树。这棵树是有点可怜的。第一,是一棵没有什么可爱之处的幼小的苦楝;第二,它居然是栽在花盆里的,在这样土壤里,就是生长起来,也是可怜的。从这种可怜的抒写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意,也寄托了对人、对城市的调侃的意味。)

引导学生读这一段文字:

“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树,我一下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

教师提问:枇杷树具有含蓄深沉的特点, 石榴树具有热烈奔放的特点。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作家用抒情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激动。强烈的抒情表达了作者极端的激动。“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这个答案是情感的答案,对多年的惆怅和不安的答案。这是一棵私有的、属于作家自己的树,自己的感情之树,在十五年后,这一点上和那花盆里的树,恰成“巧合”,对遭受“亲子误杀”造成的隐痛,又是一种感情的补偿。

4、教师提问: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明确: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5、教师提问: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

明确: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四、理清文章线索,体会诗意的语言。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学情预测〕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抓住最根本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来分析,回答的角度是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感情是什么。

教师补充讲解:

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树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着绿色的冠盖和褐色的树干。但是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现实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没有树,这让“我”怅惘,成了“我”的隐痛,成年后我见过了很多树,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树,这不由的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一个悬念:那么作者的树到底在哪里呢?在迁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dd两棵树。在作者欢快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其实无论石榴枇杷,还是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树,枝繁叶茂的树。树的存在,让“我”知道“我”是个幸运的人。

篇6:《三棵树》教案设计

但是“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我忽略了树”,对它熟视无睹,当树终于有一天将离去时,我才又怅然若失起来。

看作者这一生,他种过树,但是苦楝树只能种在花盆里,并且被我偶然的疏忽和难以抗拒的天灾毁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不难感受到生存的无依、无奈。)后来我拥有了两棵果树,但是七年之后,它们依然离我而去,作者连续使用两个“埋葬”,表现对逝去的一种哀悼,可见他情感的悲伤与凄凉,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伤心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不同的是,幼小而无依的苦楝因我的疏忽和天灾而离开,而这两棵树被城市的建设所毁。结果“我”的树消失了,“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那么“我的树到底在哪里”?

明确:强烈的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板书)

第二课时

一、理解文章主旨

1.导入:上节课,我们读到了作者在对待树的情感中挣扎,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结合作者的情感脉络来分析,没有树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明确: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2.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有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明确:树的意象,并不仅仅是树,而是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人类要改善自己的生存质量,就不能不牺牲一些植物;而植物的减少,又降低了人的生存质量。这是人类生存的困惑。这种困惑在作者看来,是很难解决的。正是因为这样,当作家找寻他那第三棵树的时候,那棵树,那棵已经死亡的树,却在冥冥之中呼唤着他。这种呼唤,从客观上来说是悲观的,从主观情感上来说,则是一种不懈的追求。

树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唤“我的树”也是呼唤自然与人共生和谐的环境,呼唤对树(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3.如何正视自然?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请学生尝试举例说明。

4.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明确: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的主旋律是一种无助的呼唤与渴望,对完整生命形态的热切的期盼。

二、总结

1、作者与三棵树的关系(主要内容)

2、人与树的依存关系

3、对生命的思考

苦楝树是作者拥有的第一棵树,它的孤苦无依,它的不幸夭折,似乎和作者的童年有不尽相同的地方,童年的作者连拥有一棵树的愿望都显的那么奢侈,天井大小的地方只能望天,由此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不会比苦楝树好到哪里。

就如我们的手指一样,尽管有的手指外观并不让你满意,但是只有五个手指全部拥有才是完整的,缺少任何一个都是残缺的,因此作者希望拥有的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三、拓展训练,能力迁移

口语表达练习题:请对照作者通过本文传达出的思想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人生中目前为止最珍视的东西。

(小组交流、发言,派代表上台讲述。)

四、布置作业

1、《伴你学语文》中相关的练习。

2、将口语表达的练习题书面化,修改成文,誊清上交。

篇7:三棵树优秀作文750字

三棵树优秀作文750字

我家阳台的对面原来有三棵树。

小时候,我家的窗前原是一条小路,这条不长、不宽的小路旁有三棵大树。在我的记忆中,小伙伴们在树下嬉戏,成年男女借它遮阳避日,年老的夫妇在它下面谈论着,让我觉得拥有树影婆娑的日子,心里是那么的愉快。

最靠外边的'一棵是什么树,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它是最早被砍掉的,说是在这棵树所在的地方,装一扇铁门,为了保证居民的生活安全,它只好牺牲了,只是耳边还是回响着那天锯条将它砍去时那张狂的嘶叫声。

随后被砍去的是那棵梧桐树,说是它阻碍交通的加宽,就在一夜之间,不知谁把它带走了,留下的仅仅是几片嫩绿的叶子和几根短短的枝条。

有一天,我走在回家的小路上,突然停住了,胎气头,往常摇曳的树叶不见了。我在楼群间,望着那一角单调的天空,呆住了。

最后的那棵,是一棵柚树,它与我家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了。

它的枝叶差不多已经攀到我家的窗户了,那是间厨房,它最熟悉我妈妈一年四季的操劳了,妈妈与它常年的无言相对,也似乎有了一种感情的寄托,一种对生命之绿的钟爱。妈妈也常常念叨那棵树,开花了、结果了、落叶了、被雪压弯了……

我常常觉得,那棵树是除了我和爸爸之外,最能了解妈妈的了。

当我发现树不见时,就去告诉妈妈。她说,它是被人砍去的,就在昨天夜里……

它已经几经劫难了。一次是在翻新围墙时,它被砍去了一部分;另一次是近几日的狂风暴雨中,它又失去了一部分……它每一次的劫难都牵动着我们一家人的心,它遍体鳞伤,被挤在一条狭长的缝隙中了,但总算还有一点点立足之地。

现在,它到底还是去了。

直到现在,我始终不明白,一棵树,艰难的存活到这个份上,难道还不能留下它吗?

绿荫掩映的日子消失了,我再也看不见一轮明月透过树影跃然升空的情景了,虽然如今原来三棵树的地方也铺上了绿色草坪,但我家窗前在也没有树的存在,让我觉得,空气不是那么的清新,天空也不是那么的蓝了……

篇8:三棵树小学优秀作文

三棵树小学优秀作文

夏天,一个安静的夜晚,天空挂满了一颗颗闪亮的星星,一轮皎洁的明月镶嵌在星星们中间。

月儿下,柳树,桂花树和桑树坐松一软的泥土里,不知疲倦地在谈天。

她们的说话声很轻很轻,因为她们怕惊醒自己的心肝宝贝。

桑树妈妈提议:“咱们来夸夸自己的孩子吧。”桑树妈妈不等到其他妈妈回答,便自豪地说了起来:“我的孩子们都有奉献精神。他们会牺牲自己的生命,把生命献给可爱的蚕宝宝。让蚕宝宝每餐吃得饱饱的,大家都要像我的孩子学习”。

桂花树妈妈紧跟着说:”秋天一到,我的小桂花们便会展开美丽的笑容,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把人们都招了过来,我可开心了!”

柳树妈妈在一旁默不作声、一言不发。

两个妈妈问她:“你怎么不说说你的孩子呀?”

柳树妈妈微笑着回答:“有什么可说的,他们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她们一聊就聊到了天明。这时第阵风吹来,把她们的宝贝唤醒了,第二阵风刮来,小桑叶落在地上,给小朋友捡走去喂蚕宝宝了,桂花变得含苞欲放。小柳叶们随风飘到妈妈身上,为妈妈敲背。

你看,这就是她们的三个孩子。各有千秋!

篇9:三棵树优秀作文750字

“头怎么这么痛啊?好痛……”我按了按脑门,“要么趴在桌上睡一会儿吧!”刚趴下,老师的目光就落在了我的身上。我浑身一震,强打起精神来听课。可是没过几分钟,相同的情况又出现了。“痛死了!我实在是撑不住了。”我在心里不停地念着,“快点下课吧,快点……”

好不容易下课了,我终于可以放心地趴在桌子睡一会儿了。可是头却痛得更加厉害了。“要不……请假去看病吧!但钱……”那一幕又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早上临出门的时候,我看见妈妈指着米缸轻声地对爸爸说家里又没米了,“每天的花费这么大,照这样下去,下学期她们姐妹俩可就上不起这学了。”

上课铃响了,我又强打起精神,用手支撑着脑袋,渐渐的,耳边老师讲课的声音越来越轻了……突然同桌摇了我几下,我睁开眼睛,发现老师正向我走来,同学们的`眼睛齐刷刷地全都落在了我的身上。老师走到我眼前,亲切地问:“你怎么啦?”“我的头很痛。”我有气无力地回答。老师用手摸了摸我的额头,皱着眉头说:“你发烧了。”

老师马上带我去医院看病。到了医院,医生给我量了体温,做了检查,说是需要打针。我听了面露难色,低下了头,“我从小就害怕打针,这下可怎么办呢?”胡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亲切地安慰我说:“不怕,打针又不疼的,就像是蚊子咬一样,一会儿就好。”听了胡老师的话,打过针的屁股也不怎么痛了。从医院出来,经过市场时,胡老师挑了六个又红又圆的大苹果,买了给我吃。到了学校,胡老师倒了一杯开水让我服药。在别人眼里,那只是一杯白开水,但在我心里那就是老师对我的爱。

吃完药,我站在走廊上,看见操场上有一棵茂密的大树,树上有一群鸟儿在欢快地叫着。我想老师就像是那一棵大树,我们就是那棵树上的小鸟,在大树的怀抱里快乐地成长。长大后,我也想成为一棵大树。

篇10:《三棵银杏树》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抓住哪几个季节写银杏树的样子,以及

抓住银杏树的哪几个部分来介绍它的特点。

3、进行读懂每句话,了解句与句联系的训练,弄清三棵银杏树各长在哪里。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第一自然段的每句话,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2、品词品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比拟句的好处。

四、教具准备:录像带、录像机、投影机、小黑板、银杏叶、简笔画

五、教学课时:(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1、(出示实物:银杏树叶)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2、引导学生释题。

3、简介银杏树和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课文时思考下面问题)

1、课文是抓住哪几个季节介绍银杏树的样子?

2、课文是抓住银杏树的哪几个部分介绍它的特点的?

3、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四、检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情况。

1、检查字词。

2、交流讨论思考题。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观看录像,初步感知银杏树生长的环境。

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下面问题。

选词填空:

这一自然段一共有(    )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

第一句讲屋后空地的(    )和周围的(    )。

(1)大小 (2)环境   (3)样子

第二句讲空地上有(    )。

(1)两棵银杏树    (2)三棵银杏树

第三、四句讲这三棵银杏树各长在的(     )和它们大致的(      )。

(1)环境(2)位置(3)样子

3、交流汇报:

4、弄清第一自然段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a、同桌讨论。根据以上选择填空,试用“先讲…接着讲…最后讲”的句式说出句子是怎样连起来的。

b、指名学生汇报。

c、根据以上句式来拼图。弄清三棵银杏树各长在哪里。

5、总结第一段的段意:(出示投影:选择正确的答案)

第一段讲:(1)讲银杏树的生长环境。

(2)讲银杏树大致的样子。

(3)讲银杏树的生长环境和大致的样子。

6、品词品句,朗读训练。领会文中的情感。

a、请在第一自然段里找出与下面这一句话意思相同的一句话,而后再比较一下,你觉得哪一句好?为什么?

两棵在中央,它们高矮差不多,距离较近,叶连着叶,枝连着枝。

b、朗读训练。

六、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银杏树的生长情况怎样?

2、老师画简笔画:引导学生根据图的问题理解第二自然段。(在理解的过程中采用比较句子的形式,来强化训练)下面两句话,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不同。

a、经过30年的岁月,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

b、经过30年的岁月,还是这么高这么大。

3、总结:第二段讲:银杏树很古老生长缓慢。

七、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八、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理解3-7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按照表格要求,

在书中划出有关句子,摘词填空。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检查学生课前预习3-7自然段的情况,交流汇报银杏树在各季的样子及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欢乐,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

a、整体检查。

1、出示思考题:(幻灯出示)

第3-7自然段是按照、、、季节变化来写银杏树的样子,抓住银杏树的、、、、、来写其特点,以及银杏树给我们带来的。

2、指名学生汇报。

3、指名学生读出3-7自然段中写“银杏树枝、干、叶、花、果、特点的句子及在冬、春、夏、秋季银杏树样子的句子。”

b、具体汇报交流银杏树在各季时的样子及给我们带来的欢乐,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

课前预习3-7自然段,根据表格的要求,用笔在书上划出有关句子摘词填空。

4、以表格的内容为“主线”配以有感情地朗读及录像画面定格、引导学生理解课文3-7自然段,弄清银杏树在各季的样子及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欢乐,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及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四、作业:课后思考.练习1、2题

第 三 课 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新授

1、总结全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及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用投影呈示本课的所有比拟句,引导学生整体上来体会其好处。

3、指导学生用“偶尔”、“虽然…却”造句。

用“把句子补充完整”及“句子搭配”等多种形式练习进行训练,然后再过渡到独立造句。

4、指导学生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充分利用录像,引导学生根据形象的画面进行背诵。)

5、指导学生小练笔。(以“木棉树”为例)

6、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三、布置作业。课后思考练习3、5题。

板书设计:

教学札记

[《三棵银杏树》教案]

篇11:树和喜鹊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十一个生字。

2、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互助友爱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11个生字;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朋友间的真挚友谊。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都有朋友吗?,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朋友会怎样呢?

学生自由发言

2、引出课题,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产生读书欲望。

2、利用课件范读课文,边听边注意读音。

3、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4、交流识字方法。

5、采取不同方式检查识字情况。

6、检查读书情况。

三、再读课文,交流理解。

1、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及感受。

读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2、理解“孤单”的意思并感受树和喜鹊前后的变化:

a、“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b、“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此环节要求学生自由发言,结合课文内容只要有道理就可以。

3、结合生活实际同学们说说在课间或者是课上该怎样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呢?

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团结友爱。

篇12:《给予树》优秀教案

《给予树》优秀教案

一、复习

1、听写词语,听写后同桌互相批改。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交流感悟

上节课你们读了课文,那你对哪些内容最感兴趣?又有什么感受呢?

三、学课文1到3自然段

1、指读1、2段后讨论:

你读懂了什么?

2、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以下句子,引导学生体会:

⑴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可引导学生抓住“沉默不语”来质疑、释疑。

⑵圣诞前夕,我给了每个孩子20美元,提醒每人至少准备四份礼物。

为什么不是五份呢?

3、指导朗读,体会盼望圣诞节的心情。

4、指读第3段,学生边听边评议:读得有感情吗?为什么?

5、指名再读,再评议,再指导朗读。

四、学习4、5段

1、齐读第4段,讨论: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第4段中金吉娅说的'话。

3、用横线划出金吉娅买洋娃娃送给女孩的句子。

4、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体会。

5、指读第5段:

⑴讨论:金吉娅给家人的圣诞礼物只是50美分一大把棒棒糖吗?为什么?

⑵引导学生理解妈妈心情的变化。

⑶齐读,让学生充分感悟金吉娅善良、仁爱的品质。

五、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很感动,请你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句子。

2、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一定非常感激金吉娅,请你替那个小女孩给金吉娅写几句感谢的话。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