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理工论文(通用19篇)-澳门凯发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对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理工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感谢网友“病号服小熊”向本站投稿了19篇与“对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理工论文”相关的素材。
篇1:对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理工论文
对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理工论文
《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是一门工程学科,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基础,思维严密,逻辑性强,并具备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因而学习难度较大[1];另外《化学工程基础》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接触本课程前,基本上是没有接触过化工生产实际的,对设备和生产流程缺少感性认识。虽然有课程实习,但由于实习学时和实习经费的制约,不可能去很多企业参观学习,一个企业也不可能包含所有的单元操作,从而使学生对化学工程的认识缺乏[2]。对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化学工程基础》课程包括三部分内容:化工单元操作、基本反应器和典型化学工艺,浓缩了化工学科中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和化学工艺学3大课程的基本知识。内容繁多,涉及的知识面广,而教学学时数有限(50学时),内容与时间之间产生了矛盾。另外农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工科课程有一定的难度[3],而且从学生考研究生角度来看,大多数学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不考化工基础而是考化工原理。为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达到少而精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化工单元操作内容:如流体流动与输送、传热、吸收、精馏等,而这些单元操作恰恰又是学生考研的主要内容。
同时,对于一些主要内容,我们还会安排专门的习题、例题讨论课,还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通过做习题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计算,同时通过习题还可以了解和解决生产实际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包括设计性和操作型问题。
2丰富教学手段
对于《化工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考虑到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还采用“书本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就会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欠佳。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引用图片、设备模型、投影、动画等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人理解单元操作过程的原理,形象直观地了解和掌握设备原理与结构,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每一章内容在讲授前会先让学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让大家先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展开具体的介绍,而在每一章内容讲解完以后,又会与学生一起共同讨论总结,引导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活记,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比较记忆。为了避免给学生造成这门课程知识离散、内容支离破碎、杂乱而不成体系的现象,在教学中加强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衔接,同时也指出其差异。
另外,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忘联系生活实际,采用联想教学的手段。我们根据所学内容,巧取生活中的素材进行联想,把学生引入到实际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化学科学来实践生活,在生活实际中学习知识[4]。事实证明,在教学中联想生活常识,无形当中就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实践的距离,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通过联想生活常识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
3创新实习方式
对于化工生产企业来说,为了确保生产的正常运行,一般不允许学生在较短的实习期间内进行实际操作。在很多情况下学生是以参观与听课的形式学习,也就导致了很多学生会出现走马观花,应付了事的实习态度,实习效果不好。这样一来,学生感到乏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实习质量不高。对此,我们在安排学生去工厂实习之前,先安排他们到一个中试基地(目前已经不再作为中试基地使用了,仅供学生实习使用)去体验,让学生亲自尝试一些简单的操作,这样学生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使其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另外,我们还利用一些仿真软件帮助学生在实习之前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学生一旦真正到了生产现场,就会很快适应生产环境,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对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明显提高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化学工程基础教学,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创新实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及革新论文
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及革新论文
一、人才培养的要求
当代化学工业对化学化工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工作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综合性大学化学化工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综合性大学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进入化学、化工和制药等企事业单位业从事研究开发或工程技术工作,这种趋势还会随着创新性国家的建设而逐年增长。化学工程基础是综合性大学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唯一的一门工程技术类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理工学科交叉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综合性大学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在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基础理论研究优势的同时,通过对理科专业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充实和调整,为化工类企事业单位培养和造就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胜任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工作、适应性强的化学化工专业人才。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优化
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研究改革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化学工程基础课程内容新体系。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与化学反应工程(“三传一反”)仍将是化学工程基础教学的核心内容,应不断充实更新才能反映学科发展现状和适应社会经济需求。化学和化学工程学是支撑物质转化相关工业的学科,前者研究分子之间发生反应的可能性、必要的条件和产物的结构,后者研究物质的流动、质能传递及其对反应过程与产物的影响。
1.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反映体现学科发展与技术进步。化学工程基础作为理科化学专业的工程技术课程,其教学内容除了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与化学反应工程以外,还应当及时反映和体现学科的发展与技术进步。根据授课学时,突出教学重点,优化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以化学工程学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核心,结合典型化工过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熟悉研究与应用对象,为今后从事化学化工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其他科学技术的带动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下,化工分离技术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新技术不断涌现,膜分离和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新型分离技术就是其中的代表。我们在教材的编写和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入这些内容,便于学生从课堂上了解新的科学知识,拓宽学术视野。
2.引导学生建立工程技术与技术经济观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和渗透,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综合性大学理科化学专业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工程实际,启发学生从工程实际问题出发,强调工程实际的特点,突出工程实践的技术经济问题,灌输学生节能减排与绿色环保的理念,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物理与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化工单元操作与工业装置中涉及的复杂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思维方法与工程设计等综合素质。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涉及化工单元操作与工艺过程。综合性大学化学专业的学生一般没有见过真实的化工设备,对化工厂与化工设备和装置缺乏感性认识,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和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感知与思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对化学工程基础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由不熟悉、不了解化工企业与装置转变为喜欢应用学科、乐于进入与应用密切相关的教师实验室开展业余科研。为此,我们一方面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在课堂教学中放映一些设备的实物图像。另一方面,在有关课程中增加了实习参观环节,组织学生到石油化工厂、有机化工厂和精细化工厂等企业参观实习,增强学生对加热炉、精馏塔、泵、换热器等主要化工设备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团队与课程体系的建设
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先导,以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为根本,以科学的课程新体系为核心,以优良的规划教材为保障,强化教学团队的建设,使所有主讲教师成为教学改革的高水平运动员和创新教育的优秀教练员。
1.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从事课堂和实验教学的主讲教师也要承担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我们承担“化学工程基础”的主讲教师都具有教授职称并担任博士生导师,承担了一些科学研究项目。同时,也积极思考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坚实基础。没有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不可能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更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构建工程教育、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夯实基础,将理科化学知识和工程知识有机结合。理科化学基础课程、化工过程开发、化学工程基础及多门专业课程的开设,可将学生所学知识形成知识链。重视对学生业余科研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吸引对化学工程有兴趣的同学来实验室和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通过毕业论文阶段的培养,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特别是对“应用”和“工程”概念的强化。近年来,来我们化工实验室进行业余科研和毕业论文的学生每届都在十人以上,占理科化学专业学生的5%作用。
3.将科研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形成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构建应用学科人才培养、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的“基础性、综合性、工程性、创新性”体系。我们承担了国家和企业的一些化工类科研项目,特别是在水与废水处理、化工分离和国防化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我们注意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实践融入课堂教学。从事课堂教学的主讲教师与实验课指导老师一起合作,将“渗透汽化膜分离”编入了实验教材和开展了教学实验,受到学生的欢迎。化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工程作为一个共性的工程学科,我们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和教学改革带来的机遇,加强化学与化学工程的结合,为国家培养更多复合型创新人才。
篇3: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经济的发展,中职院校的经济基础课程,也需要随之发生转变,中职院校想要有效的提升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不仅需要转变的教学方式,加强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还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不断的改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方法,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探讨;中职经济;学基础课程
中职教学最终的目的是面向未来社会的需求,近年来,由于学生和社会对于中职学校教育认识的偏差,导致中职学校入学生源质量严重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职经济学基础教学课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中职经济学教学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经济的基础与桥梁,夯实基础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可谓是至关重要。
1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基础环节薄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中职学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生源,大多数一些中考成绩不理想,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一部分学生。经济学基础课程本身而言,是一门理论与实际想结合的课程,不仅考验学生的洞察力,更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对于基础本身就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而言,经济学基础的学习可谓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是学生进校的第一个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于经济知之甚少,更何况是富有逻辑的财经知识呢?传统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传授为主,学生往往作为被动的角色,负责接收和转化。这样的教学氛围是比较枯燥和单一的,大量的理论知识的堆积,也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无论是教师的提问还是互动,对于学生而言也难以提起兴趣,点滴积累,学生也就逐渐的丧失掉对于经济课程学习的兴趣了。
1.2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手段单一。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的还是以概念和理论知识为主,目前中职院校主要的教学手段还是以教师的板书和讲解为主,虽然有许多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经验都非常丰富,但是长久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思维的浸入,也让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面,难以有所突破。21世纪是个互联网经济时代,虽然随着互联的普及,学校也开始逐步的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教师们的使用却还是以简单的操作和展示为主,并不会通过多媒体设备作为辅助,为学生知识点。即便是采用多媒体设备,由于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大量计算内容时,教师们往往也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传统的板书教学法中,试想本身就枯燥的经济学,再加之学生浅薄的基础、教师单一的讲解,这样如何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水准和质量呢?教师“一言堂”学生“满堂灌”,这样的教学现象是现如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忽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及时的建立沟通和交流,枯燥的概念抽象的理论,让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兴趣,教师想要转变这样的境遇,还需要不断的转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力度,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篇4: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探讨论文
2.1因材施教,提高内容针对性。在经济学课程的的教授当中经常遇到接受课程比较小,知识内容多的情况,教学质量和教学的结构经常的冲突,而《经济学基础》作为经济学人的基础,不仅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要学,而且类似信息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也要普及以及学习。但对于在中职中接受知识的学生来讲,教学任务对于课程知识点进程要求非常快。教师如果在教授重点知识点的时候要根据结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教学知识传授度就难以达到标准,学生接受到的知识面就越狭隘,但是教师如果迫切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水平高度就很难把持,学生学到的知识面虽然宽广,但往往不清不楚。这样就出现两者都不能兼顾的尴尬局面。因此,在内容上,首先教师要对课程知识结构上面进行严格的把持,本着足够、实用的教学标准,在讲课时不用特地追求知识规整度,而是集中讲解经济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结构。
2.2创新改革教学方法,让教学内容多样化。从目前中职教授学生的旧式教学方式来看,其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仅限于预热、上课、回顾三个常规的.学习步骤,他们对于扩展知识面的态度就是懒于进行扩展性的思考、缺乏探究的好奇意识。这种学习状态覆灭了学生的勇于探索新知识系统。教学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应该得到重视,学生应该敢于提问,敢于扩展自己的逻辑思维,发现自己的探索精神。所以在中职经济学基础只是结构的教学中应该采用创造性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不仅仅可以给学生生动积极的的课堂氛围,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个性的延伸。当然,适当的进行课堂提问是有效启发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适当合适,这样能激起学生扩展性的思维,而且可以达到启发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每次教授课程之前,都需要认真考虑备课,把要在上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做好备课以及结构梳理。例如在讲需求定理时,对于在别的其他不动的情况下,商品本身的价格和需求数量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很多同学在生活中都能发现以此的问题,就可以进行适当合理的提问,让学生归纳出需求定理的结构。而对于别的需求定理存在的个例,学生在生活中也有所见闻,可以通过课堂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总结出需求定理别的其他的几种情况。通过适当提问和分组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不仅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用课堂结构的能力,并不是把学生的思维当作容器、进行填鸭式教育。
3结语
中职的经济学基础教育作为教育普及中的一个特殊存在,需要中职的经济学基础教师不断加强相关问题的思考,不断的提升经济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水准,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经济学理论知识基础,让中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迈上新的历史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午峰.中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02).
[2]魏周杰.浅析如何提高经济学基础课堂效率[j].科技展望,2016(05).
作者:刘晓晨 单位:邢台技师学院
篇5: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关于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0引言
作为高职机械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主干学科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设计资料和查阅机械零件手册的能力,对于培养机械类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增强机械理论基础、提高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及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将为学生继续学习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是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金工实习、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先修课程理论知识。现将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得到的几点体会论述如下。
1综合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
遵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特色和教学开发精神,在构建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培养专业技能方面,能够依托专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向相关专业渗透和联接的实践能力,表现在掌握丰富的与相关专业的“接口”能力上。所以在《机械设计基础》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演示法、归纳法、对比法等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教学挂图等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首先保证教师要透教材、精心备课,以便于在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实施启发。在此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和有时间对所授内容作判断、比较、分析、综合,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动脑、动口的状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本门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具有较大的必要性,通过采用二维或三维动画技术进行模拟,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习者不但得到结论,而且知道结论得来的过程,原来让学生感到困惑的知识,现在变得一目了然,学生对课程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讲授渐开线齿廓根切现象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正常加工和啮合极限点n后刀刃将已经切制好的一部分渐开线齿廓又切去两种情况,使学生真正明白轮齿的根切大大削弱了轮齿的弯曲强度,减少了齿廓实际工作段,在非渐开线段啮合,就不能保证瞬时传动比为定值,使传动不平稳,重合度减小,因此应力求避免。
2有效把握教材,进行知识整合
在教材的把握上,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的、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的原则,对传统知识体系进行成效的整合,精选教学内容,使授课内容可以突出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等性质,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并且有重点。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岗位对知识、能力的最新要求,应以应用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在不影响教学质量,保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有关内容进行适当合理的删减和编排,将知识重新组合,实行整体优化。
如在采用孔凡杰等主编的教材时,结合所教学生特点及课程在整体教学计划中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按照教材安排比较合理,但对于轴的强度计算和设计步骤等难度较大、较为繁琐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让学生对轴的类型、功用以及结构设计等内容重点掌握,对复杂的计算设计过程进行了解,以便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和应用基本和常用知识,为兴趣较浓学生进一步深入的学习留出余地。
3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实践和自学
在《机械设计基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增加讨论课及答疑、质疑等教学环节,鼓励学生通过自学等方式获取知识,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启发学习较差的学生多提问题,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问题,即强化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
如在讲解齿轮常见实效形式时,采用的是讨论式学习结合自学的方法,取来轮齿折断、齿面点蚀、齿面胶合及塑性变形等失效齿轮样本,布置学生分组观察、思考和讨论,即针对课堂教学采用“以问题为中心——主动性学习——教练式引导”的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该种失效形式观察到了什么特点,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对应用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等,以通过这种讨论式学习活跃学生思维、深化认识、发展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此过程中要做到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指出学生的偏差,充分给予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尽可能不加以干涉,指导他们完成学习,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保证教学质量。
4理论结合现场,内化职业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本身就贯穿着高职高专教育“技能培养,重在应用”的原则,以获得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建立教学模式和确定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选择一种实践教学模式,意味着选择了相应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开发方法,意味着带来新的学习和施教取向,所以更要注重理论知识有机衔接实践教学的模式。
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类型时,采用的是理论结合现场的方法。由于刚刚结束汽车驾驶实训,学生对实训室现场兴趣未减,对汽车各个部分构造的感性认识也较强,在讲解了铰链四杆机构的相关理论知识后,将学生再次带到汽车实训现场,分别以汽车刮雨器、车门机构及汽车前轮转向机构为例,通过简单的操作演示和运动特点分析,引出了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并针对实际特点分析了三者连架杆运动形式的不同,学生接受得比较快,并举一反三,想到了雷达天线机构和鹤式起重机等实例。
5结语
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前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要不断进行教学手段和内容的改革,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进行改革、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其改革必须和专业课的改革结合起来,使整体的教学计划形成通畅脉络,使得《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启迪创造性思维、形成设计能力,能够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奠定基础。
篇6:对《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论文
对《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论文
理论基础。该课程要求学生获得必需的电工基础理论、电路分析计算能力及电工测量等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与实际联系紧密等特点。
下面就本人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对本课程的认识,提出几点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课程特点
《电工基础》是基于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系统性、实践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今年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在基本理论不变的前提下,增强了以下特色:
1、突出了课程的应用性。根据中职培养目标,将过去侧重于设计、计算能力培养为主的电路定量计算、原理分析推导的有关教学内容,按照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进行了删减或降低为定性分析、应用为主的教学要求。
2、突出了实践技能的培养。本课程新设计了较多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减少了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和内容,增加了与生活生产、工程技术有关的应用性实验和实训项目。
3、以学生为本,兼顾共性与灵活性。《电工基础》课程将“教学大纲”中的基础模块与选学模块按照知识体系整合起来进行编排,体现了本教材的整体性和可读性。
二、《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1、学生情况分析
中职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比较差,而对《电工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有良好的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作为基础,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这两方面的基础知识都较弱。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2、教学方法探索
(1)强化学生意识,树立学生信心
信心是学好《电工基础》课程最好的导师。基于学生缺乏对电工电子设备的系统认识,因此应强化他们对电的意识;同时,由于他们初中物理和数学基础知识薄弱,会对教学和学习产生一定的阻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始,树立起学习电工的信心。比如在课外活动组织一批电工电子(无线电)兴趣小组,开放实验室,教他们初中没有接触过的电学设备使用常识,对他们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由此激发了他们学习《电工基础》课程的兴趣和信心。
(2)注重实验与实践的教学方法
《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演示实验与学生实践是该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教学方法。如在使用万用表、示波器之前,首先让他们通过演示实验了解万用表、示波器的性能、作用及具体使用方法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这样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3)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
类比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课程中一些相似或相反的规律,由已知现象的规律推导出另一种现象的规律,或解决另一种现象中的问题的思维方法。如用“水位”类比“电位”,用“水位差(水压)”类比“电位差(电压)”,用“盛水的容器”类比“盛电的`容器(电容器)”等等。
(4)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载体,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同时,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可以模拟很多实验,在屏幕上任意放慢实验速度,使实际中不好观察的一些现象变得清晰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采用平时训练与考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对于高职班的学生来说,除了考查电工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之外,重点是考查他们的基本技能。一张试卷,基础知识和基本计算都会,却连接不上一个日光灯的电路,就不能说他们赢得了考试,说明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
总之,针对《电工基础》课程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是学生的学习和我们的教学成功的一种体现。
篇7: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在现代科技与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的助力下不断革新,教师和学生扮演主导与主体的角色。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将翻转课堂、先行组织者策略和合作探究多种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中,以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项目设计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探究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建立本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达到教学相长。
[关键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先行组织者策略;合作探究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代教学论中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各高等院校要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独特的教学模式。
篇8: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讨论文
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计算机与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应用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技能。为适应现代信息教育发展要求,虽然各地区从小学到高中都设置了相应的计算机课程,但绝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打字、键盘操作及网络搜索等基本层次,也有部分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不了解。面对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状况,不同高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存在差异,有的学校在新生入学阶段对其进行基础测试,根据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程度对学生进行分班;有的学校采用统一进度的教学安排,但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时数上进行适当调整。但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仍不尽如人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机械地进行上机实验,对各条命令不知所云,普遍反映计算机基础课程难记、难懂、难学。
2整合多种教学模式
2.1翻转课堂在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的熟练应用已成为每个人在工作与学习中必备的技能。针对办公自动化系统学习的必要性及学生对其掌握程度,各学校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分别在课前、课内和课后三个阶段完成相应任务。课前:教师通过选取不同办公软件的经典案例,讲解知识重难点,把每种办公软件做成一个专题,以课程知识点为主题制作微视频,每个微视频长度约7~8分钟。在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讲解精炼且操作步骤清晰。学生需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课前观看视频,自主学习本专题的内容,并总结不懂的问题。课内:教师先提纲挈领地进行概括性讲解,然后预留充分的时间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在课内布置针对性的专题实验。课后:学生要反复观看视频,与教师沟通、交流,从而独立完成每个专题实验。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实验结果给予评价,并归纳总结学生的共性问题,制作问题解答视频供学生学习。该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2.2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据库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人类正步入网络信息时代,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生活与各类信息紧密相连。在该背景下,人们要加强对信息的查询、存储和利用。为此,高等院校开设了数据库课程,使学生了解数据传输的流程、后台技术及运行模块。因先行组织者策略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展示学习内容与意义、迁移方法或思路于新的情境中等特点,所以将概念型组织者和问题型组织者策略应用于数据库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度,改善教学效果。问题型先行组织者策略重在帮助学生确立有意义的`学习心向,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案例来激发其求知欲。如数据库课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全国每年参加高考的几百万考生成绩存放于何处?如何通过查分系统查询到自己的成绩?②银行如何存储每个储户的信息,做到人账一致?③无论是公交卡,还是地铁卡,或是网上购票时的乘车信息存储在哪里?这些信息是如何维护的?④每次登录qq、微信、淘宝及邮箱时,个人信息存储在哪里?⑤校园一卡通是如何记录每个学生信息的?在思考了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存储问题之后,“数据库”的术语便会逐渐被引入到学习中。课程导入后,需要采用概念型先行组织者策略将总体内容提炼成一个总括性框架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课程学习的逻辑图,以概念层层递进的形式贯穿于框架之中。目前,大多数教材和讲解仍沿用基本概念→库表操作→程序设计的教学思路。该教学思路较为单一,缺乏互动性,使学生在初次接触基本概念时会觉到枯燥乏味,不明其理,从而导致对后续学习失去兴趣。针对此问题,各高校要调整学习切入点,首先从表单设计开始,以大家熟知的qq、微信和淘宝等登录界面为例。建立表单后,以日常熟知的淘宝购物系统为例,将数据库知识穿插其中,使学生逐步学会建库、建表、查询和排序等,并将基本概念融于实例中。该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问题与实践中深刻体会学习此门课程的意义。
2.3合作探究模式
学生在进行阶段性课程学习后,教师对其学习效果要给予相应评价。试卷是传统教学中采用的检测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但对于实践环节较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试卷无法有效反映出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创新思想。由此,笔者提出采用合作探究模式作为课程效果评价手段。合作探究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教师需精心设计多组涵盖本课程主要内容的综合实验项目,如模拟校园一卡通系统、图书借阅系统、学籍管理系统、产品销售系统及医院诊疗系统等供学生参考选择。由于每组题目涉及的知识较多,所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异质小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互补,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中每个成员选择系统中的一个子模块,如表单设计、菜单设计、查询等,然后将几个子模块有效连接在一起,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学生为了能够高效完成实验项目,首先要查阅收集相关资料,了解项目需求;其次,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交流中理顺设计思路,扫除问题阻碍,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再次,动手设计功能模块;最后,归纳整理。每个小组需利用文字编辑软件制作一份项目设计说明书,归纳总结设计思想、流程与使用方法,规范排版。然后依据所设计项目做一份总结性的演示文稿,并由小组中的一名成员进行讲解,教师与其他小组成员对其进行评价反思。在该过程中,学生在相互讲解与评价中开拓思路,取长补短,从而不断提升学习质量。
3结语
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从重点“教”转变为注重“学”,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教师从讲授者转为引导者,学生从接受者转为探究者。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所有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使其在贴近生活的项目设计中发挥创新与写作能力。未来必将依托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多种教学模式,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邢朝云,王雪英,张囡囡,等.《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奥苏贝尔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5).
[2]王琴,李化树.德国瓦根舍因与范例教学[j].经营管理者,(7).
[3]陈永梅.浅谈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的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
[4]薛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4).
[5]陶向东.浅谈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市场,2008(13).
[6]吴雅琴.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1).
[7]邱富杭.“案例 任务驱动”模式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特色与应用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3).
[8]施海燕.浅谈多媒体手段在高职教学中的运用――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成功:教育,2007(9).
[9]何思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10]孙晓南.浅谈高职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j].职业圈,2007(22).
[11]刘灿红,何学武.高职学生学习心理误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职业圈,2007(22).
篇9: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讨论文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在总结几年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分别在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合理应用教学手段等方面作了研究,尤其在教学方式上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分组教学;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作为一种基本的工具,计算机的应用显得特别重要。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员所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要学员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员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并使学员掌握正确的学习和探索方法。学好这门课,可以激发学员对计算机的兴趣,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基础。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呢?笔者结合自己几年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大家探讨。
一、调整教学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应用软件及网络基础与应用等几大部分内容。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课时数很少(我们学校只有50学时,包括理论课和上机课,比例为1:1),系统完整地讲完每部分内容是不可能的,同时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完全都是理论,而且有许多新概念和术语,学员难免会对这部分知识产生厌烦心理,原本认为非常有趣的事变得十分枯燥乏味,降低了学习热情。其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除了基本知识这部分内容外,其它主要内容都是操作性非常强的。基于这两些原因,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作了一些调整。首先,在不影响理解和操作的情况下,一些内容让学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另外在授课顺序上作调整,把需要动手操作的课程内容提前,而把计算机基础知识放在最后,学员在前面上机实验的过程中也会对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或产生疑问,比如文件属性和磁盘管理部分遇到的“字节”的概念等,带着问题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同时又不会降低学员的学习兴趣。
二、改进教学方式
我们平时常用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先讲,讲授完一次课后下次课学员上机练习。但笔者发现这种教学方式不再适合现在的学员。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随着人们对计算机的接触机会增多,许多学员在入大学以前就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内容有过一定的了解或应用,比如他只是经常上网聊天玩游戏等。这部分学员往往容易产生自满情绪,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师讲课时就不容易集中精神听讲。相反,与这些学员不同的是,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员,他们对计算机的接触很少甚至是没有,对计算机有一种特别神秘的感觉,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针对基础水平不平衡的这种情况,采用分级教学应该是最好的方法。但是,由于某种原因的限制,分级教学无法开展,于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旨在以小组为单位,使学员协作学习,加强动手能力。
在授课前教师要先摸清学员对计算机掌握的情况,然后对学员进行分组,两人或三人一组,有基础的和没基础的互相搭配。上课时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不先上理论课,而是倒过来,先上机。上机前,教师把要求学员完成的实验内容布置下去,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完成过程中,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方法,但要独立完成,而且要求考虑到尽可能多的情况,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完成。理论课上,教师把要掌握的学习内容总结出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员来介绍每一项内容的完成情况,并且列出完成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必要时让学员到讲台上来操作或讲解,大家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对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并解答学员的问题,下次上机时,学员再把自己有疑惑的或没解决的问题加以练习和巩固。
在小组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经过自己的探索寻找而获得答案,增强了学员的成就感,而且有助于记忆,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了其独立求知与思维的习惯与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不同的学员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想法,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可以学习到对问题不同的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领悟;在共同完成过程中,对于没有基础的学员,在基础较好的学员的帮助下,可以迅速进入状态,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员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对自己又有一定提高。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员的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培养了学员独立思维、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又突出了学员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合理应用教学手段
现阶段各高校的多媒体设备的配置都比较齐全,教师上课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且以powerpoint幻灯片居多。先进的教学手段应该充分利用,但要合理。笔者认为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授课当中,除了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其它内容是不用课件的。
我们理论的讲授是边讲边演示的。如果用课件的话,讲与演示都要用到屏幕,这就需要界面不停地来回切换,不仅课上的感觉很乱,而且学员很难对这次课留下深刻的印象。我采取的方式是屏幕加黑板。随着讲课的推进,在黑板上列出这次课讲授的内容,利用屏幕来演示所要完成的操作,真正做到用计算机教计算机。这样一堂课下来,学员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一目了然,而且具体每项内容的操作效果也清晰深刻,形成感性与理性的最佳结合。
经过自己几年来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的探索,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措施还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教。
篇10: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分析论文参考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分析论文参考
【论文关键词】机械基础;实践教学;实验体系
【论文摘要】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目标和任务,为了完成此项目标和任务,本文对教学方法、实验教材、实验室管理等的改革方案和思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针对学生的特点的机械类基础实践教学的新体系。
自从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以来,各高校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大力进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将实验教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统一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而不是仅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环节。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使命。显而易见,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将在完成这个目标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机械类专业为例,机械基础实验室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实践基地,所承担的实验内容涉及工程图学、力学、工程材料及制造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是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场所。为此,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机械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
一、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特点
作为独立学院,由于受办学机制等制约,实验设备的投入有限,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有些与母体雷同。但是,教学对象却有明显的不同。这些问题正是独立学院面临的且必须解决的最大困难,它关系到是否能够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大问题。独立学院的学生一方面基础相对不够扎实、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另一方面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有企业、贸易等背景的学生较多,因此他们更需要加强实践教学。针对以上特点,在实验室建设上更需要一套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教材和设备。在满足本科教学基本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尽可能引进一些综合性、提高性实验设备,提高学生实验、实践的兴趣,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条件。而实验教材的编写,也从学生的不同情况着手,选择几个层次来适应他们不同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内容的,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实践教学与基础实验室建设的宗旨。
二、加强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
在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方面,具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基本验证性实验,注重感性认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对于基础性强、操作要求规范、经典的实验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通过讲解仪器的规范操作和使用原理及不同类型实验的操作方法和不同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尽快掌握仪器仪表知识和实验方法。在进行实验之前,采取让学生先预习、实验课提问;实验操作先有老师示范,再由学生分组独立操作;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2、对于一些提高性、综合性强的实验项目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一来可以通过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培养独立实验的能力和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二来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根据实验的要求,学生可以依据各自的特点自由组合,顺利完成实验。实验课前有指导教师明确实验任务、要求及注意事项,由小组成员讨论确定实验方法、选用实验设备和具体的操作流程。这样,既可以达到对所学知识复习的目的,也可以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3、创新型实验,起点高、要求高,可以供学生选做或结合学生各类课外科技竞赛
此实验应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可把自己所掌握的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融为一体,灵活运用,开展专题性、科研性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的专题实验。实验室采取完全开放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学生自选课题进行实验。充分利用基础实验室与学院实习中心的设备和加工能力优势以及外院资源进行创新设计和制造,将有创意的设计转变为产品。使学生有机会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中自主设计、自编工艺、自行加工,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
三、加强实验教材和实验教学大纲的建设
实验教材是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应注意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启发性,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验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着重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实验课教学与课堂教学一样,需要有完善的教学大纲,明确每一堂实验课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1、对基础性实验沿用传统内容,既可保证基础实验的顺利进行,又可满足本科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2、增加综合性、提高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
对其实验内容从应用性、综合性、设计性等角度进行修改,使之能适应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营造一定的氛围,吸引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改变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依赖关系为相互促进关系,学生通过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设计方案的选择,结合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分析达到加深理论理解的目的。
四、注重实验室建设
1、完善适应机械基础实验要求的实验室设备
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提升教学实验室硬件建设的档次,逐步推行实验内容开放、实验时间开放、对校内其他专业的开放以及对社会的开放,使之成为全方位开放性的实验室,提高设备和其他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社会效益。
2、重视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
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是实验建设的关键之一,只有建设一支高学术水平、高素质、年龄结构合理、热心实验教学改革、富有奉献与合作精神的实验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建设的顺利进行,并使进一步得到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各项功能。
3、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我们配合学校学风建设,按照国家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修订实验室工作管理制度、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实验管理制度、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卫生管理制度。落实实验室主任及各类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把实验教学的质量作为决定实验室及实验技术人员能否评优的重要条件,通过评优、奖励调动实验室人员搞好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机械类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是加快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重视这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严格实验教学中各项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就会明显提高。高质量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也对独立学院从事实验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扎扎实实地进行改革,就能完成新世纪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宁宁.高校工科实验室的开放与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3(4):110-112.
[2]刘素平,刘素清.高校实验室开放初探[j].山西科技,,(1):107-108.
[3]方海林.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高教,2007,(1).
[4]周伯明.勤学习研究重管理服务-浅谈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2).
[5]李丽娅,郭进武.加强高校实验工作改革,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高教论坛2007,2.
篇11:护理学基础教学应用体会论文
摘要:目的问题教学法是护理学基础教学的重要部分,问题教学法是把众多案例中精选其中代表病历为模板,接着提出系列代表性问题,在问题的指引下,启发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积极让学生投入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同时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强调从问题着手,学生必须去探索的是那些他们所要知道的知识,并且要求他们应用这些所学来的知识能够去解决存在的问题,是一种探索发现式的学习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们养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对于护理学基础教学课程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护理学基础;教学效果
本文对护理学基础教学和问题教学法进行简单的概括,对两者之间的配合实践加以介绍总结和归纳,从中得到一些体会,便于在以后的护理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篇12:护理学基础教学应用体会论文
1.1《护理学基础》属于应用科学。对于护士生来说是接触护理学的第一门课程,护理学基础的学习情况对今后其他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影响和帮助。
1.2护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护士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护理操作技能是《护理学基础》的课程核心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是护士学习生学习临床护理课程(例如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的基础,更是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因此护理学基础教学有着非常重要地位,对于护士学生来说学好护理学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如何提高护士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问题上国内外很早就开始积极的探索了。
1.3实践教学方法。优化教师示教室演示、学生实验室练习、学生临床见习的各个环节,不但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突出了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与教师的互动,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效果。
2“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简称问题教学法)
2.1在1980年,barrowes和tamblym建议把“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作为教授医疗卫生健康学科的策略,同时把主要目标的学习定义为以理解和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出工作结果。“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精选病历为模板,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着重于问题为出发点,学生需要去探索的那些他们所要知道的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那些所遇到的问题,是一种探索发现式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护理学基础教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在1993年的的世界医学教育峰会议上世界联合会建议采取“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简称问题教学法),并特别提出:“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们专注于分析、综合和评价问题,从而有利于掌握解决临床所出现的问题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
2.3什么是“问题教学”呢?在马赫穆托夫的观点中是这样描述的:“问题教学应属于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在这种教学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些都需要教师系统地创设出一些问题情景,并且能够合理高效地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活动,同时也最优地将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理论结合起来。”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和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领会,从而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评判性的思维方式和更加科学的工作方法,我们选择应用“问题教学”方法在护理学领悟进行了不断教学探索与实践总结,以便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3问题教学法的实践方法
3.1授课教师本着以解决问题的方式。组织教学中的内容和过程,向学生呈现学习材料,大概6名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学生就以问题为基础和出发点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从而达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需要某种知识的时候,教室应该起到导向作用。即可以提供学习的参考文献,而不会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主导并维持学生的学习不断向教学目标进行,在学习目标的分配上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3.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病案分析法”,通过视频录像或者文字提供出一个完整的案例,其中包括“褥疮问题”或“发热问题”等护理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褥疮或发热的发生机理,程度分类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做到提供相应的资料,引导学生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主动积极的去获取知识。另外,在进行沟通技巧教学的训练,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包括如何尊重服务对象的价值观,以及怎样对服务对象应用鼓励和表扬的沟通技巧等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得到锻炼。
3.3按照学科的特有属性教师应该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安排。①教学注重实际运用,而不是简单的学习有关知识分析理解。对于理论教学的时间不能超过实际的能力锻炼,学生们自主采取角色扮演,模拟场景,引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②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护理科研教学中,教师先进性基础知识教学,然后胖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文章。④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操作。让不同的学习小组去分析解决不同的问题,这样一来既可以达到减少在相同时间和教学资源,比如图书资料,模拟病人的重叠利用,又可以锻炼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全面的知识。
4对于问题教学法评价及其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4.1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结束后对38名本科生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临床、管理、科研,特别是在自学能力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有55.6%学生认为,在理论联系临床、促进临床思维发展、自学能力发展和增进临床兴趣等方面,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效果好。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学生与老师随时可以沟通,反馈教学效果,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教师的鼓励和赞扬使学生敢于大胆发言,课堂气氛融洽,对于教和学起到积极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2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讨论,是促进合作学习技能的有效方法。合作学习是一种交互性的教学策略,可促进护生统筹能力的发展,增强个人的责任感。小组的护生共同协作,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努力。当共同努力的结果得到老师的肯定时,学生自然会产生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在讨论中,学生能了解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差距,将同伴和老师作为自己学习的资源,由此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同时增加了语言沟通的机会,护生逐步学会了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
综上所述,问题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避免传统式教学法的弊端,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对于知识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能够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评判性思维和团队精神,更好的提高学生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能力和勇气。并且这一整个过程也有助于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过程,教室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也会更多的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接受知识的程度,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达到师生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在不断的探索发展中将护理学基础知识这一“地基”打牢,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英杰.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开展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15(2):45-47.
[2]沈宏玉.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8):5762577.
[3]吴升华.论pbl医学教育模式[j].医学与哲学,,21(12):94296.
[4]崔炳权,何震宇,王庆华等.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7:105.
[5]李芒,徐乘龙,胡蔚.pbl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173(6):8.
[6]刘芳丽,白琴,靳艳.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5):67.
[7]张春仙.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如何培养护生的合作能力[j]1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33-9351.
[8]石敬萍1提高学生《护理学基础》技能学习自主性的尝试[j]护理学杂志,,19(23):53-551.
篇13:中药学课程的教学体会论文
中药学课程的教学体会论文
笔者从课程特点、学生专业特点、强化实践、中药的文化背景及现代研究等方面对中药学教学进行探讨,认为深化已有教学改革成果,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和中医药辨治能力,是培养知识全面、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的中医药学人才基础。
《中药学》是中医药院校各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用性,是中医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也是中药与临床应用联系的桥梁课程。但中药学因涉及的药物数量多、药物间的联系不明确、功效范围广,给中医药专业学生学习增加了较大难度,学生普遍反映中药学难学、难记、难应用,传统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讲为主、学为辅的现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率,是广大教学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本文结合自身教学模式与经历,谈谈个人对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体会。
1 结合课程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各专业的基础课,以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各药物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为核心内容。课程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联系紧密,并涉及传统文化,且理论复杂,药味众多,每一味中药其性能功效各不相同或同中有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联系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采用案例教学法增强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领悟,采用“精讲-自学-讨论”模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另外,每味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其药性、功效与应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教学中要合理利用这种关系,在推理中学习中药,让学生从死记硬背转为活学活用。针对中药数量多、容易混淆的特点,授课时要应用一些容易使同学们记忆的方法,比如采用对比教学法,将中药知识总结成顺口溜或歌诀,帮助记忆提高教学效果[1]。
2 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中药学课程是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专业特点的不同也导致该课程在授课中也应有所差异。
2.1 医学类专业 医学类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扎实,在授课中可适当利用中医理论知识对中药的药性、功效与临床应用进行推理,适当兼顾临床案例分析,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学习中药是在遣方用药、救治患者,让学生切实加强学以致用。目前,医学类学生的培养偏重于临床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中药植物与中药饮片识别以及药学技能训练,造成了医学类学生不认识中药、不懂药物的性能,出现“用药不识药”的尴尬现状。针对这一类学生,在讲授药物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的同时,还要适当介绍药物的来源、鉴别特征、炮制方法及其炮制对性能的影响等内容。
2.2 药学类专业 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基础了解不深,在讲授时尽量结合临床常见病例进行介绍,讲授中医辨证施治的思路、中药材的选择依据和选择方法,增强学生对“医药不分家”认识与体会,进而培养学生整体分析、解决问题的中医思维模式。另外,药学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药物检验、生产、研发、销售等相关工作。授课时除了重点讲解功用之外,还可以穿插药物检验、生产、研发、销售等相关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医理通,药性熟”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专业信心与学业规划。
3 加强中药学课程的实践教学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中药学实验课程。将理论与实验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同时提高学生学以致用和中医药思维的能力。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2]:①带学生上山采药或到药草园实习,并制作标本,让其了解药用植物的生长形态、生长习性及药用部位,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药的认识,加深对药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②强化中药材的感性认识,通过手摸、鼻闻、口尝等方式获知药物的真实性味,再与教材记载的性味进行比较,从而分析药物的性能、功效,进而分析临床主治病症;③开展模拟中药房的实训,培训学生的调剂技能,培养学生“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理念,同时强调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医药工作关系到大家的生命安全;④ 针对医学类的学生,开展中药炮制实验,让其体会到不同制药辅料、不用加工工艺对药物性能的影响。
4 引入中医药文化,丰富教学内涵
中药学不仅是一门学术技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且理论知识与中医学相辅相成,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对于药物的性能、功效与运用都有自己的称谓。如 “相反”、“凉血”、“温中散寒”等,可以通过生活常识理解其意义,而如“开窍”、“息风止痉”、“养心安神”等中药术语则与现代医学的称谓相差加大。学生对祖国丰富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对中药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不深,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甚至存在误解。因此,中药学课程教学中需要渗透传统文化,承担起弘扬中药传统文化的重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拓展传统文化知识,强化传统文化意识。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中药故事、引入诗文、鼓励学生创作中药故事等,增加教学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从而丰富教学内涵,提高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
5 适当介绍现代研究
随着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药学与许多自然科学分支形成了紧密相连的知识网络,新的成果、新的应用不断涌现,及时吸收交叉学科内容和中药学最新研究成果,将传统认识与现代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中药现代化趋势,有助于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运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科研意识颇有裨益。如从黄连、三颗针等中药中提取的黄连素,作为抗病原微生物,对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及白喉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腹泻。药理研究证实黄连素还具有显著的降糖调脂、抗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降低胆固醇、抗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改善胰岛素抵抗、抗血小板、抗炎等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药教育教学在不断进步,为适应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教学改进亦应与时俱进。在教学中,要针对课程特点及学生专业,在中医药的文化背景下,将中医药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集成、整合、深化已有教学改革成果,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又能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培养了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和中医药辨治能力。
篇14:对数字测图课程的教学体会论文
对数字测图课程的教学体会论文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测绘技术的发展和测绘仪器的更新,传统的测图技术已经基本上被数字测图技术所取代。为适应当前测绘生产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高职人才的定位目标,测绘专业教学必需把数字测图课程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本文根据工作实践对在测绘专业教学中对数字测图课程的教学体会予以阐述。
关键词:测绘;数字化测图;教学
数字化测图足以计算机为核心,在外连输入输出设备硬件、软件的条件下,通过计算机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数字地图,需要时也可用数控绘图仪绘制所需的地形图或各种专题地图。《数字测图》是高职测绘的一门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它既与学习控制测量、工程测摄、地籍测量等专业课程紧密相关,又为从事测绘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依据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企业测绘生产的需要。 测量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是面向测绘基层一线的工作,他们不仅要能完成测绘内外业的基本工作,而且在遇到问题时要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一特点,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组织教学:
(1)数字测图理论知识:主要讲述数字测图概念、数字测图与白纸测图区别、数字测图系统组成、数字测图作业过程等内容,dtm的原理及应用等,学生可以对数字测图有一个整体的初步了解。
(2)数字测图内外业一体化:主要讲述目前企业比较流行的利用全站仪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内业编绘成图过程。包括两种作业模式数字测记模式和电子平板测绘模式。数字测记模式就是用全站仪野外采集地物、地形特征点,同时配以人工绘制草图,然后在室内利用数字化成图软件(如casss)在计算机上根据草图绘制数字地形图;电子平板测绘法全站仪配装有电子测图平板系统(如iepsw)的便携机,野外实时观测、数据传输、展点、连线,加注地物、地貌、植被符号和文字注记,现场绘制成数字地形图。外业包括全站仪的操作外业,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数据通讯,测图软件的熟悉,图形的生成与编绘等。其中的全站仪介绍是重点。
(3)纸质矿图的数字化:此项内容结合平煤实际情况,以采掘工程平面图、地形地质图为主要矢量化内容。主要讲述纸质矿图的数字化过程,用扫描仪对图纸地形图进行扫描,获取栅格图像,再用数字化成图软件对栅格图像实施定向处理和变形平差调整,使用鼠标对栅格图像逐点逐线进行跟踪矢量化,生成矢量化矿图。
二、配备教学设施:
数字测图教学涉及到计算机硬件(包括计算机、全站仪、rtk、数字化仪、扫描仪、绘图仪等设备),以及数字测图软件如:cass、epsw等软件的使用,所以除应具备数字化测图系统之基本硬、软件外:还应配备以几个方面的教学设施:
1 供教学和学生上机实习用的计算机房。数字化测图离不开计算机机房,因数字测绘软件的操作界面和操作方法许多界面和窗口教师无法直接在黑板上讲清楚:利用机房教学的方法,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软件的操作界面,教师可以边讲授边演示操作方法,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计算机的操作过程,会使讲课内容直观易懂。且在教师讲述完后,学生可以马上动手练习。做到随学随操作,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 全站仪模拟操作软件。在当前各个学院测绘教育中测绘科技知识不断增长,而教学时间和设备相对有限的矛盾中,若配备全站仪模拟操作软件,在讲述全站仪的操作使用后,可以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对全站仪进行模拟操作,熟悉之后再进行实际操作。则一能节约仪器设备的投入,全站仪的价格目前依然很高,如果要购置较多的全站仪,势必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如果充分利用计算机模拟操作,可以节约仪器设备的投入。二能弥补全站仪操作的时间不足。因为测量实习一般都是分组实习,学生是轮换操作仪器,如果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则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来操作。三能更好地维护全站仪。全站仪是贵重的电子测量仪器,学生在不熟悉的情况下操作,容易损坏仪器的内部程序,而通过计算机模拟操作后,这个问题就能较好地避免。
3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求指导数字化测绘教学与实践的教师,除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对数字化测绘资料进行全部操作,熟悉国内外数字化测绘技术发展状况,掌握教学中采用的数字化测图软件的编制原理及实用技术要领;对外业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及成图全过程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于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掌握的关键技术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应该预先给学生进行提示演示,提高教学效率与水平。
三、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学好这门课的基础,除介绍数字测图概念、数字测图与白纸测图区别、数字测图系统组成、数字地面模型建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外,还应结合一至两种测图软件进行实际操作。以帮助学生学习和应用。在讲授数据采集方法时,可引入一些实例,以帮助学生学习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在讲授图形编辑和数据处理时,可事先准备好一些实测数据。建立一个有代表性的数字地面模型,演示编辑和数据处理,让学生初步掌握作业方法和过程。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强化操作练习,学生就能掌握这门技术。
四、实训教学
数字测图课程本身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偏重于实际操作,约70%的教学学时是在全站仪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计算机成圈软件绘制地形图中进行的。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消化都需在测量实际中得到巩固,组织好测图实训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实训中注意以下几点:
1 讲清测图作业方法,把传统测图与数字化测图内容融为一体,数字测图就其自身内容分为“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编辑处理”两部分,外业数据采集中可突出传统白纸测图作业方式,草图绘制与传统测图结合,用全站仪收集处理数据,草图绘制按原平板测图要求进行,加添观测点编号内容,为后续“引导文件”编制打好基础,选样保留了传统测图的特点,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不致对传统作业方法一无所知,又顺利完成了新测图方法的数据采集,具有衔接两种测图方式的作用。
2 在实训过程中,应严格要求学生,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从观测、记录、画草图、数据传输、cad绘图、图形输出等环节都能独立完成。做到日日清,即每天的外业观测成果必须在当晚全部绘出;人人会,即内业编辑以“引导文件”为主线,在各组挑选一到两名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图形的深化处理,一般同学只要求完成“数据文件”和引导文件”的编写,在cass上应用“自动成图”功能,完成数字化成图,这样即保证了每个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保证小组的测图成果。
3 实训中要重视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野外采集数据时全站仪常用“一步测量法”,当最后的导线角度闭合差却超过了限差时,这时不要急于要求学生返工重测,而是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回忆和对数据进行分析,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两种出错的可能:一种情况可能在某测站点上瞄错了目标:另外一种情况可能是测站点对中有问题。若是前者,瞄错目标点重测,即可得到符合精度要求的结果;若是后者原因,则又有两种可能:一是各点对中均有问题,为累积误差,必须重测:二是只是某点对中有问题,则该点重测即可。
五、工学结合
数字测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工学结合,让学生校外的实习基地有2、3个月的顶岗实习,可以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工学结合,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书本上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促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业务,提高自身水平:通过工学结合,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取得实践的经验和收获,而且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参加实际的数字测图生产任务,学生们必须严格按生产上的规章、要求来进行测图量,有助于测绘技能的提高。
篇15: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本文从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入手,阐述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注重启发式教学、教材知识整合、鼓励学生自学及理论结合实践等几种方法,提出了本门课程进行方法改革及继续创新的必要性.
作 者:杨娟 作者单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职教育 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探讨篇16:应用型独立院校中《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体会谈论文
应用型独立院校中《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体会谈论文
独立学院是按照新的办学机制和培养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其中采用培养模式最多的是应用型。应用型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取向,尤其是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到来,整个高等教育从学术型和研究型转向应用型已是大势所趋。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用”,本质是学以致用,“用”的基础是掌握知识与能力,“用”的对象是社会实践,“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
《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类及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控制论的理论基础,以机械工程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广义系统动力学和科学方法论。该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被认为是理论性极强、难度极高、综合知识程度很高的一门课程;甚至有些老师和同学认为: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是门纯粹理论的课程,完全没有必要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里开设这么高难度的理论课程。针对应用型独立学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谈一下该课程的教学体会。
一、课程开设基本情况分析
在笔者学校,该课程开设学时为32,课堂学时较少,实验项目涉及内容不多,讲授全部内容难度比较大,而且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消化所学内容并应用,尤其对一些难点、重点内容,掌握起来难度很大。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该课程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理解到应用的层次上,更谈不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应用型独立学院中讲授该课程必然要进行一些变化,注重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结合。
二、应用型独立学院中教学基本思想
(一) 前期知识的准备
由于课程特点,对先行课程相关知识联系紧密,有必要在绪论中增加一部分前期课程知识的复习,使学生理解和学习起来更加流畅。比如所涉及的工程力学、电工学、大学物理,尤其是高等数学等课程,可以提前说明课程要运用到哪些知识,督促学生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的复习。
(二) 教材的选择
传统教学和培养模式中,该课程注重理论学习,所使用的教材深度和难度都极大,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杨叔子主编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而且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因此,适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必须要将理论知识简化,并附有一定应用实例。笔者学校就参与主编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知识点全而简单,而且配合实例讲授,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三) 教学主线的明确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这条控制系统要求的主线。一般来说,课程内容主要讲授6个章节,每个章节内容其实都是相互关联的,体现如下:
(1)绪论是让学生对系统尤其是控制系统进行整体认识;
(2)传递函数是研究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如何通过前期课程知识分析的微分方程,得到一个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3)时域分析是研究控制系统性能的一种方法;怎么利用传递函数进行时域分析?怎样利用时域分析评价系统性能?
(4)频域分析是研究控制系统性能的.另外一种方法;怎么由實数域的传递函数转变成复数域的频率特性?怎么利用频率特性绘制奈奎斯特图和bode图;奈奎斯特图能体现系统哪些性能?bode图能体现系统哪些性能?
(5)稳定性是研究控制系统的一个目的。利用传递函数怎么判断系统稳定性?利用奈奎斯特图怎样判断系统稳定性?利用bode图,怎样判断系统稳定性?
(四) 教学方法及内容的变化
有一位置随动系统,方框图为图a,mp≤5%当系统输入单位阶跃函数时,
1)校核该系统的各参数是否满足要求?2)在原系统中增加一微分负反馈,如图b所示,求微分反馈的时间常数。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讲授,对于实践及应用的认识和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实笔者调查了一部分学生,发现学生不是不想学习课程,而是觉得课程内容太抽象,不知道在实际中有怎样的应用。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理论应用的实际意义,尽量结合现实中的例子。
如图1例题是关于二阶振荡系统时间响应性能指标的常规题目。讲授过程中可以将其引入到汽车悬挂系统设计的问题上。悬挂系统需要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保持有效的抗震性能,也就是遇到颠簸时最大超调量不宜过大,否则乘客会感觉很不舒适。设计师先设计了a方案,通过计算检验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不满足要求,增加怎样的微分负反馈环节,可以使设计的悬挂系统满足要求。通过这种具体事例表述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的多。
三、总结
对于应用型独立院校,怎样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解决培养问题,就要抓住教学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将课程内容和教学思路转向应用。笔者根据《控制工程基础》教学经验,探讨了如何改变教学思想,将知识与事例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建华.高等教育的应用性[j].《教育研究》,第4期.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2期.
[3]杜艳红,刘源,于亚萍.浅谈“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第10期.
[4]王伟,申爱明.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j].3月.
篇17: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讨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讨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结合我院实践状况,深思计算机教学,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变革的思绪和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
引言
计算机被普遍应用于教学中,美国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研讨和应用最早的国度。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应用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多媒体计算机的呈现,促进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提高,推进了教育观念、体制的革新和教育的现代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此课程旨在培育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才能,为学生学习其它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在不同专业的应用场景的差别,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充沛理解、正确认识学生原有的计算机基础学问,依据不同专业的应用请求,调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构造体系和内容,变革教学办法和思绪。
1教学现状及剖析
1.1生源差别,程度良莠不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针对大一重生开设的课程。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重生来自不同省区,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程度、学生先前的计算机基础学问储藏、智力程度等的差别及各中学对计算机相关学问的请求各异,重生起点不一样,程度良莠不齐。大局部学生可以纯熟运用win7操作系统,可以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文娱和学习,接触过office办公软件但不能纯熟运用。有的学生可以控制office办公软件的根本操作技艺,也有的学生已获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证书,以至已有一定的编程基础。但是也有少局部学生很少接触电脑,基础学问简直为零。因而,教员应因材施教,切忌“一刀切”。
1.2教学内容根本相同
目前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置的教学内容根本都是相同的。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是win7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运用、网络基础学问、ie和oe的运用及关于计算机的一些根本概念、根本学问和微型计算机的组成,这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构成一定的学问构造,但触及到的操作相对简单,难以和学生的本专业学问相衔接,很难到达较高的应用程度,不能更好地应用于本专业。
1.3教材组织构造不合理,局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很多,但存在的普遍问题:大局部书中根本操作内容的应用性价值不高。教材以内容为导向,注重操作步骤,触及到的操作相对简单和单一,缺乏详细的实例,难以和实践应用相结合。比方在word模块,大局部教材中按步骤解说如何设置字体、如何设置段落、如何插入图片等,学问点很零散,难以将这些学问点和实践的应用有机的交融到一同,看不到实践的效果。计算机的软、硬件开展很快,在对计算机配件和常用软件进行引见时,局部教材的学问点相对滞后,不能及时的更新产品型号和软件的版本。局部有一定计算机基础学问的学生,觉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任务很简单,无非就是应用word打字、复制、粘贴文件和文件夹。这局部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缺乏积极的主动性,不愿意入手去操作、去练习,而在项目理论中却无法处理实践问题。
2变革思绪及措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开展,计算机学问一日千里,这就请求教员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既要不时更新内容以顺应科技的开展,又要思索到现阶段学生本身的学问程度。这对教员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请求。
2.1合理编排和组织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不同专业的学生控制的计算机基础学问不同,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学问差距悬殊,因而教员需求梳理出不同专业学生关于计算机学问和技术的不同需求与偏重点,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腕,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1]。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关于计算机基础学问和操作技艺请求都比拟高,而非计算机专业更注重学生的根本操作才能,对计算机理论学问相对请求较低,教员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所辨别和偏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院大一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请求学生控制计算机相关的根本学问和根本操作,辅助学生经过国度计算机一级考试。国度计算机一级考试比拟注重根本应用。因而,教员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保证学生控制根本学问的同时应加大应用型学问点的解说。为了顺应科技的开展和社会的需求,教员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重应用性又要与时俱进,不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顺应时期请求[2]。为了进一步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互联网应用学院教员结合目前计算机的开展和学院学生的详细状况,主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和配套的实训教材,此教材的最大特性就是以学生为导向,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引入大量的实例,将学问点融入实践。比方word模块这局部内容的编排,将触及到的学问点融入到详细的任务中,任务1:写求职信,经过任务1解说word中的`根本编辑功用;任务2:制造简历表,经过任务2解说表格的制造;任务3:简历封面制造,经过任务3引入图文混排;最后任务:综合实训,制造培训材料单页,经过最后任务完成对word模块的综合应用。学院级重生已开端运用,目前效果良好。
2.2分组教学、因材施教,创新教学理念
由于重生在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学问差别很大,因而,在授课初期,教员首先要理解、剖析学生的根本状况,在布置课堂任务时,首先结合学生的本身状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基础结实的同窗与基础单薄的同窗搭配分组。组内同窗相互分工,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基础结实的同窗对基础单薄的同窗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基础单薄的同窗对基础结实的同窗起到了稳固、升华的作用,同窗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到达了助人自助的效果。关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解说过程中要有所偏重。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一:组装家用办公计算机(这局部内容为组装家用办公计算机和相关学问拓展)。教员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求细致深化地解说这局部内容,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开展简史、特性及开展趋向,控制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从而为本专业学生后续的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系统组成、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等学问点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计算机的系统和原理,并为以后学到的c言语程序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教员只需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理解一下计算机的开展简史、特性、计算机系统组成,明白计算机工作的根本原理,没有必要细致引见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3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更新教学办法,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很大水平上取决于教学办法,教员要不时更新教学办法,改动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时俱进,以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量体裁衣、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程度、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办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课程,学问与才能的培育在很大水平上依赖于实践操作。教员在授课时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办公软件的优越性能,在授课过程中以引导为主,采用案例教学,创设与应用情境类似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员在授课过程中能够设定情形,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在进行详细的情形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践动身,遵照由浅入深、按部就班的准绳[3]。例如任务3:word图文混排。教员在解说之前先让学生看一组海报,针对图片中触及到的元素,提出问题,引入主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从书中找到相应的学问点,再进行简单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教员对触及到的学问点进行归结和总结,为学生分配当日的课堂任务。当日的课堂任务———图文混排操作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员全程辅导,鼓舞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尝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认识。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学生将本人的作品上传至教员机,并对小组共同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现和解说。在展现和解说的过程中,经过对不同作品的交流和评价,能够开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充沛发挥本人的才智,提高本人的审美观。学生展现和解说后,教员要及时归结总结,引申提高。在授课过程中还能够引入大量的实例,例如任务1:word根本编辑模块。教员在解说完毕后能够设定学习情境,设定与日后运用所学学问内容的实践情境相相似的情境。布置任务:毕业论文的排版。教员也能够结合社会岗位需求,布置任务:期刊排版。学生作为报社编辑,需求完成这项任务,教员把文字素材发给学生,让学生制造一期期刊。经过完成这项任务,学生综合应用才能得到提高。学生期刊排版作品,见下图1、下图2。当然教学也不能只依赖课堂,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能够互相促进,互相交融。教员能够充沛应用网络学习的平台,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4变革教学考核手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计算机的才能,完善学生的学问体系和构造。由于这门课程的操作性很强,传统的考试方式比拟单一,考核方式板滞,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应用才能和创新才能。教员要改动传统的考试方式,注重才能培育,淡化考试请求。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性,采用灵敏多样的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能够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过程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努力的水平、作品的创新展现三局部,结果考核主要是测试学生实践操作才能,对操作过程中相关学问点的控制和应用。只要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才干更好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完毕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变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只需教员改动传统的教学思绪,不时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理论中不时积极探究、理论,总结经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变革定会获得丰盛的成果。
篇18: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 本文分析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任务驱动教学法
1.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为适应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面临的形式与问题
2.1教学内容零起点,学生水平差异大。
目前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软硬件基础、中文打字、windows、office和网络等基本知识和操作。
然而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学存在着严重的重叠,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生水平差异较大。
但当前的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采用统一的教材讲授同样的内容。
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就能很快完成任务,之后就打游戏、聊天消磨时间,基础差的学生却完不成实训任务,致使教师的授课内容和进度不好掌握,很难顾及全部学生。
2.2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目前,教学方式大都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在教授理论课时,教师往往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以教师为中心按照课件的内容顺序讲授。
这种单一的“理论 上机”模式,其弊病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能被动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多媒体课件的模式化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学生只能在课件和教师的引导下思考,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3教材内容滞后,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繁多,但针对高职教材的相对较少,一般都是本科教材的简单改版,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有的教材内容滞后,已不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
例如:操作系统除了常用的windows xp外,如今又有了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office软件已从版本换代到更高版本,但教材中却还是windows 与office 2000的内容。
有些教材包罗万象,难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不符合教学规律。
有的教材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但可操作性差,不适合高职生使用。
3.教学改革的措施
3.1提升教学内容。
该课程应能帮助学生把中学零散的感性认识整合和提升为比较系统的理性认识,进而对计算机应用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共性技术与基本方法建立起一个完整和清晰的轮廓。
对于在中小学时已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操作不再作为独立的内容讲解,改由学生自学。
在内容的选择上以“理论够用”为度,舍弃过时的内容,及时引进最新的技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表述、交流、检索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高效率、高质量工作的意识。
3.2教学内容层次化,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教师可将每个模块有层次地按简单、综合、高级的形式进行组织,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递进,这样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
而每个实例可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其中提高篇在满足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目标,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和领悟能力的差异,以满足分层次教学的需要。
3.3以应用为驱动,在应用中学习。
教师应通过案例应用和实践教学环节,切实落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应用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
因此,计算机教师在授课前要适时了解自己所讲授班级的专业概况、专业课程特点,经常与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在讲授和训练中要结合专业问题的处理来进行。
当学生深切感受到应用计算机工具处理专业问题的'便捷和实用时,学习兴趣才会提高,学习效果才会明显。
3.4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充实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
教师可把讲义、相关课件、多媒体教材库、素材资源都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学习、参考;根据各章节教学基本要求和能力拓展的需要分别设计习题,按照教学进度随机指定一定难度和数量的作业,让学生在网上完成,直接提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学习指导,使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在线交谈方式进行实时交流。
3.4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高职生教师应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高职院校可引入无纸化考试系统,这种考试形式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将考生的水平真正地发挥出来,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
同时,考试系统可自动评分,迅速且准确,减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可以避免人为误差及人情分等问题。
其次,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成绩评定中平时的实践环节应占有相当的比例。
3.5加强实验室建设与教材建设。
机房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要的实验场所,高职院校应重视机房的软硬件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定期对软件、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同时,高职院校对实验室人员也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定期派出进修和学习,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搞好教材建设至关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并且以最适合的案例融合到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知识,保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先进性。
此外,教材要与高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突出相关专业的知识特色。
3.6强化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开展教学科研,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使自己处于学科前沿。
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鼓励教师自学或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提高业务水平;邀请行业专家到校讲座,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参加计算机学术会议,或到别的学校参观学习,学习外校先进的教学经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撰写论文和编写教材;教师可定期到企业或计算机公司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
4.结语
总之,面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高职院校有很多东西值得思考与探索,尤其是计算机教师要努力寻求更合理的教学模式,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更新知识层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凡,余建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1):170-172.
[2]蔡春梅.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j].滨州学院学报,2007,23,(3):84-86.
[3]康建萍.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27-28.
[4]龙怡.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110-114.
[5]刘艳丽,许.高职第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8,(2):29-30.
篇19:浅谈基础化学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论文
1强调实验前的预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由于目前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为独立课程,有时与相关理论课不同步,这就使得学生必须去查阅有关的资料和文献以对实验原理、方法有所了解,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很有帮助。据此,教师还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活跃实验教学气氛,这对学生实验前的预习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注重基本操作练习
基本操作练习指基本功的训练,通过基本分析方法的'典型实验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能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一点非常重要。为此,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
①一边讲解一边操作示范;
②在学生实验中教师要“眼观六路”及时发现和指出学生的实验操作错误,在不断的巡回、检察、指导中使学生的操作逐渐规范、熟练;
③引导学生抓住每个实验的关键所在,尽可能地减少“重新做”或在计划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延长实验时间影响后面课程;
④通过规范、严格的要求使学生明白在分析化学实验中磨练学生的细致和耐心是科学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素质。
3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精心安排实验内容
化学分析实验是手、脑、眼并用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学生既要顾及操作是否规范又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还要考虑实验原理、结果是否“正确”,其中在开始的规范操作要求上尤为重要,学生有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在更复杂的实验中就可以用较多的精力考虑甚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围绕“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实验-强化操作技能的应用实验-独立设计实验-灵活应用知识的课外实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制定。
4狠抓设计实验实验,实行开放实验室,训练学生探究、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实验旨在启发学生的探索和开拓精神,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独立操作的能力,也是对前段时间所学实验知识的总结、应用。学生根据预先给出题目查阅有关资料、文献,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以科研论文的形式撰写。设计实验分阶段进行,从单组分到多组分,不限制学生的设计思路,允许实验失败,找出原因,修改方案,重新做实验。
5 实行开放实验室
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余时间实验室随时为学生开放,开放实验的内容(大多数都与大家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给出的范围内选择并且提前预约登记,从开始各项准备工作到实验结束、提交结果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6 发展微型实验,减少污染,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微型化学实验操作技术是以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微型化学分析实验要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其试剂的用量是常量实验的数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将污染减少到了最低程度。在常量规范操作进行了大量练习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微型实验,从微型仪器装置的较正到试剂的配制及实验,并让学生将常、微量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如果差异显著,没有达到相应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学生自己分析原因,重新实验,将得到的结果连同实验的体会撰写成小“论文”。这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操作技能、保护环境、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学生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可以说微型实验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基础化学分析实验课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应在培养服务、创新人才为目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具备高尚的品格,扎实的实验基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实验. 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 武汉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第2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实验. 第1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文章: